分享

突然发现恒星演化不是那样复杂,你敢离经叛道吗?

 Loading69 2022-10-28 发布于四川

文/袁玉刚 图/来自互联网

恒星,顾名思义是固定的、永恒的星星。恒星长时间地发热发光。关于恒星的演化,科学家们提出了一整套理论。

所有的恒星都诞生于星云或分子云里的气体和尘埃在自己的万有引力作用下或者在外界的扰动下自动坍缩。恒星演化分四个阶段:1、恒星的幼年即诞生阶段;2、恒星的壮年即氢核聚变的主序阶段,占生命周期的90%;3、恒星的中年即氦核聚变的红巨星阶段;4、恒星的老年即超新星爆炸的白矮星阶段。

文章图片1

图1 赫罗图

由于引力的控制,恒星演化的总趋势是密度增大(在图中向下移动),而质量丢失(星风损失或伴星吸积)、碎裂、不稳定或爆炸等现象使其质量减小(在图中向左移动)。

恒星的质量不同,四个阶段演化的结果也不同。

1、质量非常小即0.075太阳质量的原恒星温度达不到开始氢核融合反应标准,只能成为棕矮星。

2、质量大于0.075、小于0.5太阳质量的原恒星温度达到开始氢核融合反应标准1000万K会在核心进行氢核聚变,产生氦和强烈的太阳风。1000亿年至数万亿年后,耗尽氢燃料后成为红矮星。

文章图片2

图2 红矮星

3、像太阳这样的恒星会从核心开始以一层一层的球壳将氢融合成氦,达到红巨星的状态。用尽了核心的燃料之后,其核心会塌缩成为致密的白矮星,并且外层会被驱离成为行星状星云。

文章图片3

图3 白矮星

4、质量大约是太阳的10倍或更重的恒星,可以依序以同心圆产生质量更重的元素。在铁核塌缩成为密度非常高的中子星或黑洞时会爆炸成为超新星。

文章图片4

图4 中子星

恒星是怎样诞生的呢?

一些科学家说:恒星的演化开始于直径为50到300光年、密度是每立方厘米数百万个原子的巨分子云中。一个巨分子云包含数十万到数千万个太阳质量。这些分子云里的氢在自身万有引力作用下相互吸引,聚在一起,叫“引力坍缩”。但巨分子云不仅环绕星系旋转,而且也自转,所以,这些科学家改口说:巨分子云可能互相冲撞,或者穿越旋臂的稠密部分,邻近的超新星爆发抛出的高速物质都可能是触发“引力坍缩”。同时,坍缩过程中的角动量守恒会造成巨分子云碎片不断分解为更小的片断,使星云开始自转,形成原始星。质量少于约150个太阳质量的碎片会形成恒星。总之,是巨分子云自身的万有引力导致巨分子云“引力坍缩”,形成自转的恒星。而恒星周围残留的巨分子云碎片会继续坍缩,成为行星、小行星和彗星等行星际天体。

“引力坍缩”真是个宝葫芦,要什么有什么。叫它自转就自转。但“引力坍缩”与牛顿第二定律是矛盾的啊!没有外力,物体哪来的角速度啊?

恒星是怎样演化的呢?

这些科学家说:恒星核心的核聚变会产生足够的能量停止引力坍缩。大质量恒星需要比较多的能量来抵抗对外壳的引力,因此燃烧氢的速度也快得多,寿命仅仅几百万年,比太阳的寿命小很多。

科学家们又说:核聚变停止后,大质量恒星的外壳继续引力坍缩。恒星核心的温度和压力像恒星形成时一样继续升高。一旦核心的温度达到了1亿开氏度,核心就开始氦聚变,重新产生能量来抵抗引力。炽热的核心会造成恒星大幅膨胀,成为红巨星。科学家们说:大质量恒星能够继续核聚变,直到铁。

真是奇怪了!恒星在质量最大的早期已经没有能力进行核聚变了,在损失了许多质量后,反而能够开始需要更多能量才能进行的更高级的核聚变。真是咄咄怪事!就像一个举重运动员,年轻时举不起100公斤;老了老了,却可以举起200公斤了。你信吗?还有,外壳引力坍缩使核心的氦开始氦聚变,究竟是星核的万有引力产生引力坍缩和核聚变还是外壳的引力坍缩使星核产生核聚变?

科学家们还说:在同时形成的双星或者多星系统中,质量较大的红巨星演化会加速,而质量较小的恒星会吸收一部分质量较大的红巨星的质量。你说怪不怪?竟然违反了万有引力定律!月球吸走了地球的物质。

还有更怪的呢!

这些科学家宣称:如果白矮星的质量超出钱德拉塞卡极限即1.4倍太阳质量,电子互斥力会不足以抵抗引力,原子会坍缩。这会造成恒星向外抛出外壳,也就是超新星爆发,标记着恒星的死亡。

学过物理学的人都知道,氢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库伦力是万有引力的10的39次方倍。引力怎么能使电子落到原子核上呢?除非有外力作用。但宇宙第一颗恒星的外力是什么呢?

这些科学家还宣称:超出9-10倍太阳质量的红超巨星聚变成铁,铁聚变吸收能量,不能释放能量,没有能量来对抗重力,红超巨星核心几乎立刻坍缩,在几分之一秒内造成一次剧烈的超新星爆发。被抛出的中微子形成一个冲击波,在被同时抛出的轻于铁的元素吸收后,形成一些比铁重的放射性元素,其中最重的是铀,还有黄金。

真是天方夜谭。红超巨星核心在巨大的万有引力作用下会立刻坍缩,结果在几分之一秒内又造成一次剧烈的超新星爆发。万有引力究竟是凝聚力啊还是排斥力?总不能兼而有之吧?

还有更离谱的呢!

这些科学家还计算出:如果超新星塌缩的内核质量超过1.44倍太阳的质量,小于3.2倍太阳的质量(奥本海默极限),电子就会被压入原子核,和质子结合成为中子。恒星就成为一团密集的中子,被称为中子星。由于大部分角动量残留在恒星中,它们的自转会极快,有些甚至达到每秒钟600转。

万有引力真是神奇啊!竟然能够使电子被压入原子核,和质子结合成为中子。没有外力作用,这可能吗?即使外力把电子压入原子核,也很快衰变。怎么可能存在中子星啊?

还有呢,如果恒星质量足够大,塌缩的内核质量超过3.2倍太阳的质量(大于奥本海默极限),中子也会被压碎,直到恒星的半径小于史瓦西半径,光也无法射出,成为一个黑洞。

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固然诱人。但现实却是残酷无情。几百万度的太阳尚且还是一个氢气球,中子星能是中子组成的吗?中子不衰变吗?别自欺欺人了。人类只是看到了一些喷出的中子而已,根本就没有中子组成的中子星。

仔细想一想:如果这些科学家告诉我们的都是数学计算出来的,都是幻觉,会怎么样呢?是不是又要重新开始新探索呢?

现在,我给大家提出一个新思路。绝对是离经叛道,独树一帜。

天文学家们观察到:宇宙中80%的星系都是旋涡星系。我认为,何止80%。那些椭圆星系应该是旋涡星系的后期形象,不规则星系应该是旋涡星系不同视角的形象。

天文学家们还拍摄了一些恒星系照片,证明恒星系也是一个个旋涡。

这说明星系、恒星系都是一个个旋涡。

文章图片5

图5 恒星系

既然恒星系是个旋涡,为什么不能认为恒星系是在旋涡中诞生和演化的呢?如此,不是更能够解释自转的疑难了吗?

在我看来,恒星系在旋涡中诞生和演化,可以解决许多疑难问题。

第一、星球为什么自转?

众所周知,星球都在自转。为什么自转?

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忽悠人们,说是万有引力促使星球自转,或者干脆避而不谈,甚至搬出牛顿“上帝踢了一脚”的笑话。

如果坦率地承认恒星系是在旋涡中诞生和演化的,不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为什么自转的问题了吗?角动量守恒才能顺理成章。因为只有自转起来,才能讨论守恒不守恒。没有自转,哪来的守恒?

第二、万有引力是什么?

牛顿提出了太阳和地球具有引力,但并没有说引力是太阳和地球的内在秉性,而是说“至于动因是物质的抑或是非物质的,只能留给读者去思考。”是的,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但引力并不一定非要来自物体的质量,来自旋涡力不行吗?牛顿第二定律不是告诉我们外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吗?我们为什么不说外力来自物体的质量呢?

引力来自旋涡,是一种旋涡力,也是流体流动的推动力转化过来的一种力。不是物体的内在秉性。物体自己没有万有引力,也不会相互吸引。空间站上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永远不会相互吸引,只会各自漂浮。地球围绕太阳转并不是太阳具有万有引力,而是太阳和地球都处于一个我们看不见的旋涡中,只是太阳处于旋涡中心附近,地球处于旋涡的外围罢了。

第三、太阳为什么可以核聚变?

科学家们说:太阳之所以产生核聚变是因为太阳质量大,在太阳核心物质氢的万有引力吸引下,外围物质氢向中心坍缩,产生高温,导致核聚变。许多书籍、报告都是这么讲的。可是,在地球上,氢气为什么不受约束,四散逃逸呢?氢气的万有引力去哪里了?是谁把氢气约束聚集成太阳那么大的规模的呢?为什么人类可控核聚变如此艰难呢?

换换思路吧。太阳之所以能够产生核聚变不是因为质量大,而是因为旋涡力大。强大的旋涡力把太阳系范围内的氢气强行聚集在一起,高速的自转速度产生巨大的摩擦,产生热能,引发核聚变。人类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制造氢弹时要借助于核裂变产生特高温。

木星处在太阳系旋涡外围,自转速度不够大,不会产生核聚变,但可以产生高温,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地球也是如此。

第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