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K034.大规模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风貌引导——以阜平县为例.pdf

 笑大 2022-10-28 发布于贵州
大规模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风貌大规模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风貌引导引导 以阜平县为例以阜平县为例 刘维超,杨小萍,孙伟 摘要:面对大规模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风貌特色缺失等相关问题,该文以阜平县试点村建设为例,从宏观、 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新农村的宏观风貌引导、聚落空间特色及村庄细节中公共空间以及建筑营建进行了 深入剖析,遵循与实际操作并行同步的原则给出针对性的建议,期望对类似地区新农村建设起到一定的指 导意义。 关键词:风貌 新农村建设 聚落空间 1 引言 风貌中的“风”是对村庄文化系统的概括,是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 方面的表现;“貌”则是村庄物质环境中相关要素的总和,是“风”的载体和村庄风貌的外 在构成。村庄风貌是通过自然景观、人造景观以及非物质文化景观体现出来的,在村庄发展 进程中形成的村庄传统文化和生活的环境特征。 为了提升农村形象,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山东、河北、江苏各地 纷纷出现了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活动。而在大规模新农村建设运动中,受政绩观影响,一些 地方政府急功近利,对新农村建设要求大干快上。而从便于操作出发,新农村规划设计趋于 公式化和城市化,追求几何学上的整齐外表、有秩序的整体美学观、建筑形式的复制和标准 化。新农村风貌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多样性”正在慢慢地被扼杀。这种完全抛弃了 历史文脉与传统村居意象而建设类似城市小区的做法使农村失去了生命力和归属感,空间结 构呆板,空间功能单一,乡村风貌遭到比较严重破坏。 如何避免城市小区式的简单复制,体现农村地方特色、尊重地域特征、延续空间格局、 再现场所精神, 塑造富有乡村特色的现代化村庄是新农村建设中需关注的重点。 本文以河北 省保定市阜平县为例, 通过阜平县首批14个试点农村社区建设, 着重研究如何在大规模新农 村建设行动中,对所有村庄进行整体把控,从而实现建设“现代、本土、农村”的富有乡村 特色的村庄风貌的目标。 2 0 0 0 人交流群432 52 9468 ,限注考! 2 阜平县基本情况 2.1 2.1 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阜平地处河北省保定市西部,太行山中北部东麓,县内多山地丘陵,森林覆盖率高,生 态环境较好。 同时阜平也位于太行山东麓燕山太行山贫困带上, 产业结构上以第一产业为主, 二 产生产力水平低下,三产刚刚起步,对经济贡献率不高。 2.2 2.2 阜平县现状村庄阜平县现状村庄发展情况发展情况 阜平县为国家级贫困县, 多山少耕地, 农村人均耕地只有0.9亩, 78.5%的村庄为贫困村, 村庄衰败现象严重。由于土地贫瘠,农村经济与耕地资源严重偏离,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 劳务输出,种植业仅占农民收入的15%-20%左右,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村庄空心化 严重。同时农村公共设施极度匮乏,许多村庄至今仍未能通水通电,农民生活条件恶劣。 2.32.3 以往的新农村建设情况以往的新农村建设情况 阜平县的新农村建设始于2009年, 由于政策较难落地、 资金筹措不力等原因建设活动时 断时续。 已建成的安置小区实用性差, 空置率较高, 对农民生活的改善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安置小区多集中在县城周边,远离旧村,村民搬迁意愿较低。 (2)安置小区按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进行建造,对农民原有生产生活方式改变较大。 (3)已建安置小区生活成本较高,农民无力负担,搬迁意愿较低。 (4)新农村建设中仅仅为人群的简单集聚,对搬迁后村庄的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及农 民就业保障缺乏引导。 2.42.4 村民对改变村庄风貌的意愿村民对改变村庄风貌的意愿 村庄现状建筑质量较差,生活条件恶劣,农村居民点衰败现象严重,以往的新农村建设 未能很好地解决农村发展的目的, 农民要求改善现状生活的愿望依然强烈。 大部分村民愿意 拆除废弃老宅,迁入新居,但希望新居延续老村的风俗传统和生活讲究,保留老村的街坊邻 居,保留老村的习惯性场景空间,延续老村向阳生态、人地和谐、地域鲜明的村庄风貌和风 土人情。 2.2.5 5 各级政府的基本意愿各级政府的基本意愿 要改变阜平长期极度贫困的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需从农村自身挖掘新的资源,找 到一条有力途径,促成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脱贫致富。阜平县村庄布局松散,土地利用存在 2 0 0 0 人交流群432 52 9468 ,限注考! 较大浪费;农民收入主要依赖外出务工,与土地严重脱离;多数村庄衰败日益严重,村民逃 离农村的意愿异常强烈。在此背景下,国土资源部出台了支持阜平县脱贫致富的帮扶政策, 明确其空心化村庄集体建设用地整治指标可在省域范围内自由流通, 得到资金用于平衡农村 居民点整理、土地复耕成本及安置村民的后续费用(如社会保障和就业等),带动农村经济 和地方发展。在此基础上,2014年阜平县推进了大规模的农村搬迁整治工作,希望在延续阜 平县村庄特色风貌的基础上,完成农村发展、农民脱贫的目的。 3 现状村庄风貌特征及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3.1 现状村庄风貌特征现状村庄风貌特征:向阳生态、人地和谐、地域鲜明:向阳生态、人地和谐、地域鲜明 3.1.1 地理区位上:呈叶脉状分布 阜平县村庄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带性。受山区地形地貌影响,村庄沿山沟道路、水 系叶脉状分布成为主要特点。 3.1.2 选址上:讲究风水关系 从村庄选址来看,原有村庄一般选择向阳坡地、地势平缓、靠近农田、山环水绕、交通 可达性较好地块,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依存,依山而建、依水而居、依路而兴特征明显。 3.1.3 肌理形态上:组团布局、街巷串联 受地形地貌影响,阜平村庄一般以组团布局,相对较集中紧凑,内部通过街巷串联。从 建筑布局上看,受采光因素影响,住宅朝向与组合随地形变化,灵活多样。 3.1.4 建筑风貌上:太行民居主导,新建住宅较少,乡土特征明显 村民住宅多为合院式住宅,具有太行民居的典型特征,建筑平面多为四方形,有主房和 厢房区分,院内一般有菜地或花池,每户有个地窖,用于储存土豆等粮食,一个露天仓库, 用于储存玉米。 从建筑材料上来看,村庄建筑多就地取材,地域特征明显。如:石头砌成的路边坡、挡 墙、围墙、矮墙等;土坯垒成的住宅墙面或虎皮石墙;秸秆做成的篱笆;木质门窗和立柱等。 3.23.2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庄风貌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庄风貌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与原有乡村风貌脱节 阜平县已经建成的新民居小区,基本大同小异,由于缺乏对原有村庄的主导产业、人口 规模、地形地貌、整体格局的深入研究,规划存在“克隆”城市小区的现象,原有村庄风貌 特征基本消失殆尽。 3.2.2 与地域文化脱节 新农村建设中缺乏对原有搬迁村庄乡风民俗的研究, 许多历史典故、 民风民俗和村民的 习惯考究被简单粗暴的忽视, 导致村民的精神生活严重匮乏, 乡村地域文化难以继承和延续, 村庄特色消失。 3.2.3 与农村生产生活脱节 新农村建设过分强调居住和生产用地的集中,过分强调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造成 农作物品种单一,农村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集中高密度的居住方式距离耕作地较远,与农 村生活方式相背离,多数拆迁户反映新环境中生产生活不如原来便利。 3.2.4 与村民意愿脱节 通过新民居小区建设, 四面八方的村民聚居在一起, 原有的地缘关系和村组集体被打破, 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邻里关系和难以沟通的关门闭户式生活, 违背了村民要求保留原来沟通 交往环境而改善居住条件的初衷,与村民意愿相脱节。 4 村庄风貌规划引导 在阜平县域整体村庄搬迁整治工作中, 如何延续原有传统肌理, 形成特色村庄风貌是村 庄规划中的重要的问题。首先针对规划村庄数量多、类型丰富的特点本次规划通过宏观、中 观、微观三个层次对村庄风貌规划进行研究。 4.14.1 宏观层次:统一的原则和分类的指导宏观层次:统一的原则和分类的指导“整体把握,和而不同”“整体把握,和而不同”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乡村风貌的多种多样,各地有各地的风 俗和特点。由于经济水平、文化风俗、地理地貌、气候条件的不同,村庄风貌存在很大的差 别。 阜平境内陆形复杂,山峦绵亘,沟壑纵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区内山地、丘 陵、平原并存。总体来看,受地形地貌影响,阜平县村庄风貌类型基本可分为高山型村庄、 丘陵型、平原型村庄三大类,风貌特色明显。规划在宏观层面根据自然要素不同对村庄进行 分类指导,使得乡村整治过程中,保持相同地域特点,相近地理位置的村庄风格统一,不出 现严重偏差,能够表现出统一的风貌。 表表 4 4- -1 1 阜平县各类型村庄特征一览表阜平县各类型村庄特征一览表 村庄类型 村庄格局 建筑材料 建筑色调 高山型村庄 相对分散 石木 青灰、褐灰 丘陵型村庄 沿河流条带式走向 土石 黄灰 平原型村庄 团块式聚集 砖木 红 4.24.2 中观层次:村庄聚落空间的特色塑造中观层次:村庄聚落空间的特色塑造“因地就势,显山露水”“因地就势,显山露水” 三种不同类型的村庄在风貌特色塑造方面均有各自不同的地形特点, 规划将根据具体地 貌特征塑造各村庄的空间形象, 以下以几个代表性村庄为例, 说明不同类型村庄聚落空间特 色的塑造方式。 表表 4 4- -2 2 阜平县各类型村庄阜平县各类型村庄特色所造方式特色所造方式 聚落空 间类型 典型村庄 方面 村庄风貌特色塑造方式 高山型 村庄 寿长寺 空间格局 两山卫一水,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布局形态 条带式街巷组团,集中紧凑,沿峡谷深处生长 生活空间 沿水边打开,设置串珠式生活空间 生产空间 组团间留有农家菜地,生产融入生活 建筑特色 石木混合,乡土风情,张弛有度,跳跃活泼 丘陵型 村庄 楼房村 空间格局 融山汇水、有机生长 布局形态 因山就势、自由错落 生活空间 宅前屋后,随意自然 生产空间 居住组团之外,农家生活之中 建筑特色 土木结合,高低错落,依山而建,自然生态 平原型 村庄 大校场村 空间格局 远山近水、依路而兴、区位优势 布局形态 组团布局、规模相当,集中紧凑 生活空间 沿路设置内街或主街,生活空间次序展开,延伸至各功能 组团 生产空间 组团间留有农家菜地,生产融入生活 建筑特色 砖木为主,乡土与现代并行,低矮与提拔并序,对比与反 差相称,现代生活中的农村社区 高山高山型型:寿寿长寺长寺 寿长寺村现状平面 寿长寺村规划总平面 丘陵型:楼房丘陵型:楼房村村 楼房村规划总平面 楼房村鸟瞰图 平原型:大校场平原型:大校场村村 大校场村规划总平面 大校场村鸟瞰图 4.34.3 微观层次:村庄细节的打造微观层次:村庄细节的打造“儿时印象、本土农村”“儿时印象、本土农村” (1)村庄公共空间塑造 生活空间塑造规划在街头巷尾、桥头村口、古树名木、古井等老村里人们常常聚集 休息的场所,空间打开,辅以景墙、绿化、座椅、灯柱、旗杆、凉亭、健身器材等驻留空间 设施,形成村民日常活动的公共空间。积极挖掘村庄历史典故,结合旅游项目和民俗文化展 现,选取村内开阔场所或遗址处,重现当日繁华。 滨河空间根据不同台阶水位滞留时间的长短,种植不同的湿生植物,如芦苇、莎草、柽 柳等,还有喜湿耐水的植物如水杉、水曲柳、白蜡、钻天杨等不但可以美化河道,还能保护 堤岸、防止水土流失以及减轻河道淤塞。 生产空间塑造规划结合村庄景观, 预留适量菜地和生产场地, 用以维持村民自身的 日常需求、打发休闲时光和承载乡村生活。未来这些资产可作为村庄一景,吸引城内居民前 来休闲体验。村庄周边绿化、开敞空间绿化、房前屋后绿化根据功能组织设计,做到远景协 调、中景丰富、近景醒目。 村庄标识设计村庄标识系统是村庄文化的灵魂点睛, 同时也是村庄的名片。 村庄标 识一定是展现村庄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方面,做到简明扼要、一针见血、印象深刻。 如沿台村,原名“燕台村”,因村内一块台地,季节交替时燕子迁徙途中常常成群结队聚集 在此而得名,燕台村即被誉为吉祥如意的村庄。规划提出“燕之楼台、人之居所”的特色村 标,提升燕台村的知名度。 公共空间:行宫酒店、明清点兵校场 沿台村入口设计 (2)村民住宅单体空间塑造 建筑平面布局山地及丘陵地区的村庄受风、地形的影响比较大,规划根据村庄实地 情况,合理选择封闭或半封闭布局的开口方向和位置,可以起到节能避风的功能。在建筑布 局时,尽量将道路走向平行于冬季主导风,以避免积雪形成。在迎风面上,建筑采用由低到 高的布置。 院落空间塑造农家院落的空间营造代表着一种地方文化, 展示一种人文生活, 也是 乡村风貌的微观载体之一。 规划延续农村院落的建造特征和乡村风貌, 保留院落功能组织和 地方材料运用,并进行优化组织,重视邻里交流、重视采光与防风、重视内外景观协调、重 视居住品质提升、重视地域文化承载。 建筑材料的选择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职能、不同方位的村庄,充分运用地方材料。 规划提取地方建筑元素、运用地方建筑材料、采用地方建造方式,目标是延续乡村风貌和文 化,做到新旧村庄一脉相承。 单体设计及空间营造 5 结语 村庄风貌的形成是在具体的自然地理、 社会经济、 历史文化等背景下, 经过时间的积淀, 形成的较为成熟的模式, 具有较强的历史特征与适应性。 在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特色 风貌的构筑要深入汲取原有村庄风貌的精髓和深层次内涵的理性传承, 而不是简单的 “穿衣 戴帽”,更不是简单单一的城市小区复制,本次规划是在深入研究阜平县各种类型不同村庄 格局及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民的现实生活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农民的生活条件改 善,塑造乡村特色,这些对于新农村建设中传承地域风貌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竹,王韬.浙江乡村风貌与空间营建导则研究 J.华中建筑,2014(9):94-98. 2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栾博.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J.城市规划学刊, 2006(05):38-45. 3江吴军,王亚培.浅议新农村建设住宅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 4韩思.易县山区乡村聚落景观生态设计研究 D.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2010.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刘维超,规划师,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杨小萍,高级规划师,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孙伟,高级规划师,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