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荷花雅集】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

 860277 2022-10-28 发布于河南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着这样一位诗人。

文坛领袖韩愈是他的知己至交,唐朝高祖李渊是他的宗亲叔父。

他本人在文坛上,也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惊才艳艳的诗人,却在27岁的美好年纪,就匆匆走完一生。

他,就是被人们称为“诗鬼”的李贺。

Image

誉满京华,得遇伯乐

Image

公元790年,李贺出生在洛阳昌谷的一个破落贵族之家。

李贺的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大郑王李亮,属于唐朝宗室的远支。

到了父亲李晋肃这一辈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

李贺自述家境时,曾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

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不过,李贺对自己身上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时常称自己为'唐诸王孙李长吉',长吉是他的字。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长相极有特征,让人过目不忘。

这倒不是因为李贺长得帅,而是因为李贺长得异于常人。

李商隐在《李昌吉小传》中曾记载: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

Image

但是,异样的身形并没有让李贺感觉到自卑,也没有打击到李贺读书的热情。

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辞章书法。

年纪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

别人都是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去读书,李贺母亲却是担心李贺太过勤奋。

在让奴婢取来李贺读书的锦囊时,不无感叹地说道:“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

等到公元804年,15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华,与写“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李益齐名了。

18岁的李贺声名远播,拿着刚刚写成不久的《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韩愈当时在文坛的地位很高,经常会有士子文人写诗求见。

可那些所谓的诗句大多都是了无新意,老调常谈。直到看了李贺写的《雁门太守行》,韩愈才顿觉神清气爽。

出于对才子的尊敬,韩愈亲自派人前去接来李贺,过府一叙。

两人相谈甚欢,结为忘年之交。

就这样,初出茅庐的李贺得到了文坛领袖韩愈的赏识和推荐。

对于李贺来说,这是莫大的荣耀!

早年丧父,身遭谗言

Image

在韩愈的支持下,李贺融入了洛阳的文人雅士阶层,结识了许多韩门子弟。

一时之间,李贺声名大振。

在韩愈的鼓励之下,李贺信心满满的准备前去参加科举考试。

正当李贺想要早登科第、振其家声的时候,却突然天降横祸。

这一年,李贺的父亲不幸离世。

按照唐朝的礼制,父母新丧,子女要为其守孝三年,不得娶亲、入仕。

还未及第,便失慈父,李贺忧伤痛苦之下,白发渐多。

一直到公元810年的冬天,21岁的李贺守完丁忧,才在韩愈的劝进下,参加河南府试。

结果自然毫无疑问,才学出众的李贺顺利取得河南府试第一名的好成绩。

并且来到了长安,准备参加进士科的考试。

此时的李贺可谓是如沐春风,满眼都是自己金榜题名后的日子。
Image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

妒才者放出流言,上书主考官说:李贺父亲的名字里有'晋肃',和“进士”二字谐音,李贺应避父亲名讳,不能参加进士考试。

当时的文坛领袖韩愈听闻此事,专门写了一篇《讳辩》,为李贺鸣不平,文中反诘:“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可惜的是,韩愈的鼎力相助,并没有改变李贺的处境。

无耻小人的谗言诋毁,让李贺一生失去了考取功名的机会。

无可奈何的李贺,不得不愤然离京。

福祸相依,仕途上的悲剧也恰好是诗歌创作的温床。

对于此次的遭遇,李贺用诗句抒发着愤慨独白: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在洛阳的时候,李贺遇到了前来拜访慰藉的韩愈和皇甫湜。

李贺没有想到,自己科举失意,却还有伯乐愿意欣赏。

为了答谢二公的恩情,李贺志气高昂的挥笔写下《高轩过》: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仕途不顺,怀才不遇

Image

公元811年,在宗室远亲和韩愈的帮助下,李贺经父荫得官,担任从九品的奉礼郎

负责管理宗庙,引导群臣向君王行礼。

可以说,这是一份相当体面的工作。虽然俸禄少了点,但胜在清闲。

这么一个多数人眼中的神仙工作,日子一久,却遭到了李贺的嫌弃。

正值壮年的李贺,自然不愿意一直从事这种咸鱼工作。

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李贺的哀愤孤激之思日深。

在送别友人陈商的时候,一首《赠陈商》叙述了李贺入京以来的卑微境遇: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当时陈商尚未中举,生活贫寒,李贺却乐与之游,而且非常敬重他。想到友人即将离去,李贺的心中不无苦闷之情。

虽然李贺的诗歌才华受到了广泛的称誉赞扬,王孙公子们争相邀请他参加宴会,作诗助兴,但并没有获得在仕途上升迁的机会。

Image

之后的日子里,李贺频频作诗抒怀。

在《马诗二十三首》中,他悲伤惋惜地写道: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贺的一生,便如同这匹孤独的骏马一样。无人回应,无人理会。只是留在青史中供后人瞻仰,徒换得几声叹息。

只有听到李凭弹箜篌的时候,李贺才能感受到一丝慰藉,他在《李凭箜篌引》中这样写道: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在奉礼郎的岗位上,李贺待了三年,亲眼目睹了朝堂政治的黑暗不堪和贵族官僚的腐朽骄奢。

清苦贫寒的家庭,怀才不遇的命运,让李贺感到凄苦与愤懑。

既然朝堂入仕的道路走不通,他开始羡慕投笔从戎的边塞生活。

《南园十三首·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若是有机会,豪言壮志的李贺也想去到西域,建功立业。

远游塞外,英年早逝

Image

公元813年,爱妻病卒,李贺忧郁病笃,辞去官职,由京赴洛,归还故里。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当此之时,藩镇叛乱此起彼伏,西北边陲烽火屡起,国土疮痍,民不聊生。

诗人想要建功立业,光耀门楣,却不料进京之后,到处碰壁,报国无门。

面对残酷的现实,诗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其中,最后一句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被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对”,可谓是千古名句。

一千多年以后,毛主席为纪念解放南京时,还曾化用过此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回到昌谷休养不久的李贺,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开始南游吴越,西进长安。

然而,朝堂虽大,却没有李贺的容身之所。

李贺只能和唐朝众多官场失意的文人一样,来到漠北寻求机会。

Image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友人张彻的举荐下,李贺在潞州节度使郗士美手下当幕僚。

主要的职责是帮助昭义军处理公文,偶尔充当军事顾问。

可惜3年后,北方藩镇的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

继友人被调入京都后,李贺再次沦落到无路可走的地步,只能强撑病躯,离开塞北。

或许是知道自己所剩时日无多,李贺回到昌谷故居后,开始着手整理所存诗作。

李贺的诗风以空灵甚至诡异见长,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

古人一向忌讳谈到“鬼”,但是体弱多病的李贺却恰好相反。他不仅不害怕,还主动为鬼魅世界遣词造句。

于是,便有了“鬼灯如漆点松花”、“鬼雨洒空草”这样的诗句。

或许是因为体弱多病,亦或许是因为忧郁愤闷,不久之后的李贺因病去世,年仅27岁。

在中国文学史上,
素有“太白仙才, 长吉鬼才”之说。
作为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虽然只活了短短的27载,
但他留下的那些精美诗篇,
足以跨越古今,
传唱千年。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