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5岁大龄剩女的挣扎:我和40岁男人相亲,他提的两个要求我很意外

 谢耳朵馆长 2022-10-28 发布于四川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三十几岁的女人能找到幸福吗?或者说,她们真的能找到一个尊重自己的丈夫吗?首先我们要看看尊重的定义是什么 。

对于男人而言,尊重,是替女人考虑的周详。

案例

李欢今年35岁,感觉是莫名其妙被自己剩下来的人。

读书的时候,李欢的父母告诫她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要恋爱,结果等到参加工作后,父母又着急让她谈恋爱,但是由于身边异性少,她只有把工作放在了工作中,对自己的感情,对身边的男人,并没有过多的关注。

一转眼30岁就到了,时间流逝的方式却比她想象中还快。

30岁的时候,李欢还有一种执念,身边有人给她介绍对象,让她去相亲,她还是想要自由婚姻,所以选择了拒绝,李欢潜意识觉得相亲是上辈人才做的事,她觉得自己有能力认识新的感情,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拒绝。
直到35岁,李欢还没有遇到对的人,这次她开始慌了,于是重新开始了相亲,可是这一次,相亲的难度明显更大了一些,
刚开始李欢心态还好,并没有觉得自己年纪太大嫁不出去,她没有那种危机感,
但是李欢有一些小要求,她不会选择离婚的男人,更不会选择离婚,还带着孩子的男人。
后来,有个40岁的男人符合李欢的要求,他确实没有结过婚,双方交换了彼此的微信,且三观还蛮契合的。
原以为是爱情来了,李欢对这段感有了期待感,两人在一个餐厅吃饭,蛮高档,但是 这个男人因为着急结婚,直接对李欢提出两个要求。
在男人看来,李欢已经35岁了,他结婚后希望李欢可以马上怀孕,因为是高龄产妇,李欢怀孕要特别谨慎,男人紧接着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希望李欢可以辞去工作,把全部心思都用来备孕、怀孕、照顾家庭上。
“其实你前半辈子都用在了工作和学习上,现在结婚生子了,可以安分了,我希望你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家庭里,你不需要那么拼,我保护你,完全可以养你,希望你做全职妈妈,把孩子教育好。”

李欢作为一个思想独立的女性,内心肯定是不会答应的,婚姻和工作,一定会是她终生的选择,而不是男人逼迫她的选择。很失望,在35岁的年纪,来之不易。却面临这样的结果。
生育的机器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和你站在这个舞台上,最近抖音女辩手黄思含为中国女性发声,引起了女性们的热情关注。

男人或许天生有“男主外,女主内”的执念,在中国这个注重孝道,传宗接代的国家,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最早的出处,是《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也,为无后也,君子以为忧告也。”

中国人,有很深的家族(宗族)观念和集体意识,这种观念,让中国人的集体归属感比任何民族都要浓厚,在亲情面前,在血浓于水的亲情面前,再好的朋友、同事可能都比不过,孩子和妻子永远是一个男人离不开的港湾。
所以,中国男人总有天生的优越感,能理直气壮的对着比他优秀不知道多少倍的女人叫嚣命令。

你会发现,那些贬低女性的人自己也是女性,她们自己也心甘情愿为这种思想臣服,把生孩子当做女性的优越感,她们把自己当成生育机器,觉得自己为家庭牺牲是理所应当,也是无比光荣的,这样的集体潜意识,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为家庭生孩子是衡量女性价值感的重要表现,就好比,没有不下蛋的母亲,没有不生孩子的女人。

我怎么也想不到,在男女平等逐渐畅通的今天,依旧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在生了孩子后,得不到婆家最及时的关心,反而关心的是她们肚子里面的孩子。

等到孩子出生后,家属围绕的还是孩子,对女人完全不上心。更有甚者,只关心孩子的死活,对老婆的死活不予理财。

伟大的母亲和生育机器不同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母亲是一个女人生命中最伟大的职业! 女人会为了和孩子之间建立好的关系,无条件地接纳他们身上上帝创造的每一个地方——即便这个孩子和别人有多不同。

母亲会为了孩子牺牲一切。她们,甘愿为了孩子做出最大牺牲。从怀孕到生产,一个女人究竟牺牲了多少,作为丈夫的人可能根本想象不到,他们可能总是以理所应当这四个字,来盖过这层辛苦
女人如果选择了生孩子,就要为孩子担负起责任,而那些为了取悦丈夫婆婆而生育孩子的女人,离伟大母亲还差很远,严格说她们担负不起育儿使命,而是为自己捞好处,是为了获得这个世界和社会的认可赞同。
如果想成为一个伟大的母亲,就一定要想清楚,这个男人值不值得你为他生孩子。生孩子从来都不是女人一个人的责任和难题,而是两个人共同的责任,如果你总是想着用孩子去加固你的婚姻,那生孩子就成了你一个人的责任。

女人天生就是为生孩子的这种思想绝对不能有,千万不能再有,你是因为爱这个男人才愿意为他生孩子,孩子永远是爱情的结晶。

- The End 

-作者 | 汤米

编辑 | 刘刘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