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通千载——站在宇宙之大读兰亭

 滚滚睡着了 2022-10-29 发布于山东
  ▶▶《兰亭集序》1600多年来一直红上天,但没想到今天真正“红上了天”。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言文虽然已经失去了语言用于交流的基本功能,但依然滋润着全世界喜爱中国文化的人的心灵。

  ▶▶星辰大海、追求无尽,那些古人只能通过想象才能达到的视听,今天的我们已经实现。

01

“尽善尽美”的《兰亭集序》,

什么“集”、什么“序”?

    近日,意大利航天员的一条“太空推特”引发国内外网友热议——

当天正在国际空间站执行驻留任务的意大利航天员萨曼莎发布了一组太空摄影图片,并配上了一句中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条推文不仅登上国内热搜,连外交部都表示点赞,肯定国际航天员的“中国式浪漫”。

这句话捎带着《兰亭集序》也走了一波热潮。毕竟没听说过《兰亭集序》的人不多,并不真正了解这个“集序”的人却不少。

关于《兰亭集序》是怎么个回事,它自己就说得很明白:



永和九年三月上旬,为了做禊事,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众多贤才不分长幼都汇聚到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酒作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抬头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活得放纵无羁。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都会感到自得、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简单地说,就是东晋一帮高官在山阴兰亭聚会“修禊”(游春洗濯),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集写的序文。

这篇序只有324个字,千百年来却在书法及文章上都位列C位阵营,甚至就是“C位唯一”。

《兰亭集序》又称《临河序》、《禊帖》,据说47岁的王羲之挥笔之际已是半醉,第二天醒来后看着作品并不满意,还有好几个别字漏字,于是重新又写了几幅,但感觉还不如第一幅好,于是就涂抹修改了原作,将其作为正本。

就是这幅勾抹错讹近20处、像草稿一样的“小作文”,被推崇为“古今第一行书”,典雅、双逸、潇洒,布局疏朗有致、笔法变幻多端,“不激不厉,温文尔雅”、“有如神助”,是历代书法爱好者们的范本。

《兰亭集序》勾抹错讹近20处

而作为文章本身,《兰亭集序》写景抒情,既记叙了雅集乐趣,又抒发了对于盛事无常、忧乐生死的感叹。由平静而激荡再归于平静,抑扬顿挫,音韵和谐,清新朴素,“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属于“背诵全文”的教科书经典。

诞生1600多年来,《兰亭集序》一直被认为是极品,拥有大量的粉丝,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唐太宗。唐太宗推颂《兰亭集序》为“尽善尽美”。在其安排下,发生了萧翼套路辩才和尚“智取”兰亭真迹的故事。画家阎立本以此故事为背景,还创作了一幅名画《萧翼赚兰亭》。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宋摹本局部

关于《兰亭集序》最著名的传说,是唐太宗费尽心机终于得到真迹后,命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摹写,并将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而自己则将真迹殉葬、带入昭陵。

有一种说法是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曾盗昭陵,发现“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这样看来《兰亭集序》不久后就复见天日。

还有一种说法是李世民希望《兰亭集序》能传世,所以并未将其带入昭陵,而是送给了自己的儿子李治,李治后将其葬入乾陵。

    稀世珍宝无不有着传奇身世,作为书法真迹的《兰亭集序》已不可寻,但作为千古文章的《兰亭集序》一直流传,并于1669年后红上了太空。

02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萨曼莎推特所发的几张宇航员视角图片,其实已经并不新鲜,但配上书圣的章句,战斗力立即拉满,段位达到上限。

的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没有什么字句比这更适合表达宇航员的视听感受。

在中文之后,萨曼莎还用英文和意大利文对这几句话做了翻译,而将两种外文再度翻译之后,意思是:抬头看,我看到了宇宙的浩瀚;我低下头,看着这个世界的繁盛。眼力舒展,心胸开阔,感官的喜悦达到顶峰。的确,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意思就是这么意思,也有对仗和押韵,但(至少在中国人看来)感觉上总是失于直白和繁琐——英加意文版行数是中文版行数的三倍。

回到地球后,萨曼莎接受采访时称:选这句诗要感谢一位在中国生活多年的好朋友,他建议选这个诗句,这个选择非常准确。

外国人学习中文,并无必要学习文言文。就算中国人自己,在日常的交流中也用不到文言文。实际上上文言文已经失去了语言最重要基本功能——交流。但为什么大家依然这么喜爱文言文?

答案很明显,因为文言文本身的魅力。

中国古代的文章,无不简约、含蓄、复义,充满想象空间,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学风格。

文言文记录了我们数千年历史文化,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华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知道古人的聪明才智超乎我们的想象;知道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我们现在面临的,可能就是古人曾经亲身经历过的;更可以知道中华民族可以实现伟大复兴的底气到底是什么。

文言典故能够做到“以一抵千百”,无比细致入微地表情达意。疫情期间,中国向日本提供抗疫物资,贴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向韩国捐赠口罩,贴有“道不远人,人无异国”;援助法国的医疗物资贴有“千里同好,坚于金石”......寥寥数语,深情厚谊尽显无余。

诗人刘长卿《听弹琴》写道: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文言文自然早已是古调,学习它们没有什么直接现实的好处,相反还增加了考试的麻烦。就像萨曼莎,哪怕熟悉《兰亭集序》,也并不能帮助她在空间站的工作。但相信当她仰观俯察眼前的浩瀚无垠,脑海中浮起这句宇宙之大、品类之盛的时候,更能感受到“this is true happiness”。

文化需要推广传承,幸好中国文化依然汩汩流淌,活在中国人心中,乃至滋润着全世界各国喜爱中国文化的人的心灵。

03

从会稽山到空间站:

古人的想象今天已经实现

   永和九年会稽山下的王羲之以极其凝练华美的汉字,精准书写出人类共同的快乐。他不会想到,这份想象中的美好,2022年在异域、在未来、在太空找到了知音。

我们和古人在这一刻实现了超越时空的联动,那些古人只能通过想象力才能达到的视听盛宴,我们帮他们实现了。

 

国际空间站看地球

人类朴素的原始情感互联互通,中国探索太空的步伐也一直在扎实推进。我们的探日计划“羲和”与“夸父”、探月工程“嫦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量子通信卫星“墨子”、载人空间站“天宫”、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火星车“祝融”……每个名字,都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来。中国式浪漫,也是中国科学与文化的传承与希望。

星辰大海、追求无尽,正如外交部发言人在回应萨曼莎的中文推文时所言:

自古以来了解和探索宇宙就是人类的梦想。随着科技的进步,“上九天揽月”已经成为现实,探索与和平利用外空也会促进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前几天我们也看到从中国空间站拍摄的视频,领略到我们生活的蓝色星球的美丽。各国理应携手合作,呵护好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让地球和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