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论人的秉性

 蜀山正义 2022-10-29 发布于四川

       关于人的秉性这个话题,千百年来,都是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人的秉性是什么意思,就是秉承父母的血脉。那么,父母的血脉源自祖先,祖先的血脉源自谁呢?源自宇宙自然能量的合成!

       自古以来,前辈人教育后辈人都是以《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典籍为主。我们也知道《三字经》有两个版本留存于世,它开篇即讲:“人之初,性本善(恶);性相近(远),习相远(近)”。这是人类自身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揭示了人性的规律。人的秉性也如古人所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人的本性是秉承于宇宙自然的,即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是人从属于宇宙自然的,这种从属性是宇宙意志在人类的一种具体表现。

       现代科学已经揭示了一切生命物种,都是由金、木、水、火、土及以太(阳光、空气及暗物质能量)等多种元素有机合和而成的,人类也不例外。由此可见,人的秉性源于宇宙。人的秉性一经成形,就很难改变。所以,生命的形态,也是自然的一种形态。人是万物之灵的一种生命形态,人当然要比水更睿智,就可以比水更接近于道。但人因欲念的滋生,就不如水能刚柔相济、随顺应变。正是因为境(相)由心生,境遇好坏之别不是人生下来就确定了的,而是后天修心的结果。也正是因为人知道如何修正,所以,人是可以通过修行而入道证悟的,就是要抛弃有形(物质)而归于无形(心或意识),抛弃个体而回归于整体,就是回归到生命的源头上来。

        那么,人在什么时候才能窥见自己的本性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可以说“儒、道、释”将人的秉性及“三观”(普遍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早就确立了。儒家讲人的本性是重仁义的,“三观”便落在“观天下”,就是“以天下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是要人能“担得起”;道家讲人的本性重在“道法自然”,“三观”与“观无为”相连,重心放在“顺其自然”,张弛有度,最后归于“大道至简”,放在一颗平常心上,是教人要“想得开”;释家讲人的本性重在修“心”,将重心放在“观自在”上,既要修缘,又要度心,三千烦恼能“心无挂碍”,随缘而化,是教人要遵循本心,从而“放得下”。为此,孔子才说人要“尽人事,听天命”。意思是说:只有把该做的事都做完了,才有资格去听天命。

       所以,作为一个人,能把人事做到极致,天命才会出来指引你。最为有力的证明就是:牛顿是研究完经典力学之后,才研究上帝的;爱因斯坦是完成相对论之后,才去研究神的;孔子是完成了教育大业之后,才去研究周易的。孔圣师还说过:五十知天命。现在很多有点成就的人都想去学习佛法、易经、奇门遁甲、紫微斗数,大多数都是为了想找一个捷径,或者为了服务那些整天想找捷径的人。我不是说易经之类的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好,而是说学习这些传统的人发心一定要正。若心术不正,则易走入歧途。《周易》归根结底就是两句话: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教我们脚踏实地的做人,问心无愧的做事。

       一个人若参悟到了生命的根本,就会具备一种通达本质的能力,在生活中会少走弯路,不会起分别心,不会受外缘的蒙蔽,才能直达本源。禅宗法师说:你的每一瞥、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句话,都能到达宇宙的远方,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所以,我们人类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与所有其他事物是相关联的,每一件事物都渗透入所有其他事物之中。生命只存在于当下,失去了当下就是失去了生命及其存在的意义。可见,佛法的般若智慧是非常清楚的,我们必须告别过去,我们才可以回归当下。回归当下,就是同生命紧密相连。

       人们常说:人生短,要珍惜;人生长,要坚持。我们学习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比如佛法和《周易》)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智慧,而不是去寻找改变命运(本性)的捷径。改变命运的唯一两个途径就是:积德行善、改过自新,而不是靠算命、看风水,以及各种邪门歪道而行的。这才是宇宙自然在人性中的具体表现。

(2022.10.29 于成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