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婚女嫁是人生绕不过的一个话题。 古人喜欢写诗,自然也会在诗中留下男婚女嫁的韵事。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诗词达人,喜欢诗词的朋友一定要关注我哦!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2首男婚女嫁的趣味古诗,文采飞扬,千年之下有余味。 喜欢诗词的朋友,赶紧收藏文章吧。 第1首,《如梦令》:今夜盛排筵宴,准拟寻芳一遍。春去已多时,问甚红深红浅。不见,不见,还你一方白绢。 这首词的作者是元代文人袁可潜。当时有个男子娶妻,结果洞房花烛夜,发现妻子已经不是处女了,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破瓜无元”。(元者,元红也。) 古代不像现代那样开通开明,对于女子的贞洁是比较看重的。 也因此,这个男子娶妻无元的事情一曝光,就成为当时人们的笑话。 袁可潜知道了这件事,笑着写下了这首《如梦令》。 “今夜盛排筵宴,准拟寻芳一遍”,这两句写新郎官洞房花烛夜的无比期待,“春宵一刻值千金”,那是无比激动的。 不过,词人笔锋一转,直接来了一句“春去已多时”,让新郎官的期待完全落空了,也让读者的期待落空,同时又生出好奇感来。 词人这里用“春去已多时”,是非常巧妙的。我们看古代的诗词,说晚春,总是会说落花。比如李煜《浪淘沙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再比如欧阳修《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再比如辛弃疾《摸鱼儿》:“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总而言之,“春去已多时”,春天早就过去了,自然也就是没有落红了。 词最后则是大白话了:“不见,不见,还你一方白绢。” 我们看古装剧,新婚夜往往会有新娘子拿出一方白娟,又或者第二天故意把被子晒在庭院中,都是为了表明女子的贞洁。 当然了,这都是古人的婚恋观,与现代社会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看这首词,也必须代入古人的情境中,这样才能够理解古人的调侃,而不是去苛求古人迁就今人的想法。 第2首,《题芦雁图》:西风吹折荻花枝,好鸟飞来羽翮垂。沙阔水寒鱼不见,满身风露立多时。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诗人高启。想当年,高启还是十八岁的少年,才名就已经流传四方。 附近有个士绅叫周仲建,此人有个漂亮的女儿。某天,周仲建生了小病,高启前往探望。 病中无聊,周仲建拿出了一幅《芦雁图》,让高启写一首题画诗。 这当然也有考校高启的意思,看看高启这个小伙子有没有敏捷的才思。 高启不愧是才子,他看到芦雁图的内容,才思泉涌,一点也没有犹豫,当即在画上写下了这首诗。 题画诗首先要求做到描绘画的内容或者神髓,必须有的放矢,不能够天马行空。 比如大家熟悉的苏东坡的名作《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的内容与图画息息相关。 再比如郑板桥的名作《墨竹图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图画上是竹子,所以诗首先写了竹子与“一枝一叶”,随后才能展开思维的挥发。 我们虽然看不到周仲建的《芦雁图》,但是通过高启的诗,也能够感受到这幅图的内容。 西风吹折荻花枝,好鸟飞来羽翮垂。沙阔水寒鱼不见,满身风露立多时。 西风时节,芦苇繁盛,鸟儿低飞而来,鱼儿躲在荻花里。这是萧瑟的景象,相当传神。 最妙的是后一句,满身风露立多时,生动描写了雁鸟因为看不到鱼儿而许久站立的景象。 (此句有的版本写成“满身风雪立多时”,这是把荻花比喻成雪,也可以理解。) 其实,鸟儿好不好谁也不知道。究竟是“沙阔水寒”抓不到鱼呢,还是鸟儿抓鱼技术不行抓不到鱼呢? 都可以猜测。 但高启的重点在于“立多时”三个字。 尤其是风露中的立多时,尤其令人感慨。 于是乎,阅读这首诗的人自然而然会同情图画中的雁鸟。 也因此,周仲建一看到这首诗,立马就明白了高启的小心思。 显然,高启这是用雁鸟来比喻自己,用雁鸟久立风露来显示自己的孑然一身,显示自己的孤单寂寞,表达求偶的渴望。 周仲建哈哈大笑:“你小子是想要娶老婆了吧?该不会是看上了我的女儿吧?” 高启求婚的小心思被周仲建看透了,尽管他为人狂放不羁,也还是有点不好意思。 毕竟男女婚配的事情,说起来就有些微妙了。像高启通过诗歌表达,含蓄而又明白,这就是恰到好处,而周仲建把这一层意思说出来,就有些不够意思了。 当然了,周仲建之所以不含蓄,之所以会这么直白,并不是故意取笑高启,而是给高启一颗定心丸:“你小子听好了,选个良辰吉日,来我家娶亲吧!” 高启喜出望外,没想到真的可以靠一首诗抱得美人归,真是美滋滋啊。 而这一首诗也随着这段男婚女嫁的佳话流传开来,成为一段传奇。 大家还知道哪些精彩的诗词呢?大家有没有自己创作诗词呢?欢迎留言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