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我的记忆里,天将降大任者,一定是斯人

 天地一沙鸥1975 2022-10-29 发布于广东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
    最近,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还是“是人”这个问题闹的沸沸扬扬。人教社在回应教材争议时,言之凿凿的认定,历来各种版本的教材是都是“是人”。不管人教社怎么说,在我的记忆里,上世纪90年代初,我上初中时背的确实是“斯人”。
    我坚信我的记忆不会错,因为我是一个背书特别认真的人。上中学的时候,我甚至能把整本历史教材一字不错从头背到尾,老师还让我在课堂上专门表演过背历史教材。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古文或者古诗词里,“斯人”出现的频率也比“是人”要多的多。“斯人”的最先出处是《论语·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在此之后,古文里表示“这个人”时通常用的都是“斯人”。
    微斯人 ,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斯人转贫弱,力役非无怨。----- 唐 元结 《与瀼溪邻里》
    好了,好了,究竟是“斯人”还是“是人”,怎么也不去深究了。我们再来学习一下这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早在读大学的时候,一位同学就提出了异议。他说,一个人要有出息,苦其心志可以理解,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就没必要了吧?
    想想也是,“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现在的孩子有谁还会遇到这种悲惨遭遇?这不是妥妥虐待儿童吗?饿的心发慌,累的骨散架,还有心情读书?
    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早就过去了,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的人,恐怕绝大多数一辈子都在为生存而苟活着,压根没有担大任的想法,老天自然也没有什么“大任”可降给他。
     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往往还先知先觉,早早确立了人生目标,更能“苦其心志”。
     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还是很认同的,人始终要有一种忧患意识。
                 感谢遇见的每一个遇见的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