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惬苏07 苏轼:一个黄州人的快乐与哀伤

 无犀之谈 2022-10-29 发布于北京
苏轼写给同受贬谪之苦的老友王巩的第三首诗中,首句即以桃花为喻。
与苏轼同时代的诗人洪朋曾有一句诗“蟠桃已结千年实,琼树元无一点尘”,这里的千年实,即为蟠桃,二月花,自然就是桃花。
其三
欲结千年实,先催二月花。
之前在知乎上有过很多关于古代几位伟大诗人的有趣问题,比如
“从李杜苏辛”中选一个人做旅伴,你会选谁?
又比如,
你最想和哪位古代诗人做朋友?
还有很多其他大开脑洞的问题,仅就这两个问题来看,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当然是苏轼了。
从这首诗来看,苏轼不仅是一个爱开玩笑、会开玩笑、也开得起玩笑的朋友,更是一个会安慰人的朋友。
故教穷到骨,要使寿无涯。
针对老友王巩现实的处境,苏轼从花与实的承接入笔,再讲到贫困与寿命的关联。
当然,这种关联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并不是诗中应有之意。安慰的话术本身,效果比逻辑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接下来这一句,是更大的、甚至抛弃了逻辑的安慰。
久已逃天网,何须服日华。
所谓日华,道家指太阳之精华。天网,喻为国法。很显然,无论王巩还是苏轼本人,都不可能真正逃出国法的束缚,于是,这里所指的“逃”,更可以理解为一种别样的、委婉的安慰。
通句而言,是要告诉老友,离开了庙堂,既是一种遗憾与委屈,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
好了,安慰朋友,总要有些行动。这行动,就是登高怀远寄情赋诗。
一年前的重阳日,苏轼陪着徐太守登上黄州名楼栖霞楼,想起了远在宾州的老友,又想起乌台诗案发前,在徐州黄楼之上所作《千秋岁》,遂引吭高歌,酒席宴间,无论是否认识王巩的宾客,都受到了这种情绪的感染。
(重九登栖霞楼,望君凄然,歌《千秋岁》,满坐识与不识,皆怀君。——与王定国书)
这件事,就被写到了此诗末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