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名文化】涉县古东佰泉村——茨村地名小考

 爱旅游的寒江 2022-10-29 发布于河北

也说涉县“茨村”的村名

涉县河南店镇茨村村,山雨的四舅家,又是文友刘虎方先生的出生地。此地曾“流泉环绕”,“树林阴翳”,山水之胜,不可方物。

最叫山雨纠结的还是她的名字。“茨”?一种草吧?又听说,先前叫“次”,用“次”名村,可得有个胆量哩!好在还有人给圆场儿,说:“茨村位于河南店镇政府驻地东南2.5公里处,清漳河西南岸……因时遭清漳河水冲没,遂向西北走至高岗处,改名次村,意为第二个村。又因“次”含低下之意,遂改为“茨村””。山雨发现,邻近的南庄村,原也在临河的“长身地”一带,也是频遭水患,迁高处了,但,没有叫成“第二个(次)村”。因此,山雨觉得,因迁移就叫“次”(第二个)村的说法,有点儿象是在开玩笑;山雨也不相信古人会因“次”有低下之意就改成了“茨”。山雨觉得,清嘉庆本《涉县志》的“主编”戚学标,没那么浮浅。其先前的古人也不会浅陋到给自己的村庄起个“低下”的名字。

山雨先说所谓的“东伯泉村”。用涉县方音读,应是“东bor泉村”,这里的“伯”成了词尾,词义弱化,可以“边”解,就是“东边儿泉村”(东泉村),这里的“伯”没有“老”、“大”、“多”的意思,“西伯泉”亦当如此解。村内古碑起首就来了一句,“窃思我东伯泉村,蕞尔邑也”。这是清嘉庆十六年(1812)四月写的碑文。这个时候,茨村叫“茨村”,并不叫“东伯泉村”(正象我们在一些文艺性作品中至今仍称涉县为“沙阳”,这并不意味着涉县目前仍叫“沙阳县”)。参考“古西伯泉村”南庄券额题名,可知,“东伯泉”也是古称,相对于明清,“东伯泉”应是宋元以前的村名,位置应在今茨村一带,或是旧村东与南一点儿的地方?尽管这样,山雨也绝不认为,后来直到现在的村庄就是此地的“第二个”(次)村!“次”,绝不仅仅是“第二个”、“低下”之类的意思。山雨发现,其衍义尚有其他,如,古义是停泊,停靠;引申指“旅行所居止之处所”。如:旅次、舟次、次所。有“次所”,当然就不免有“次村”。从村南头小店琅关帝庙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十月的碑文看,这里,“固宜斯土居虽蕞尔,路值通衢,北抵幽燕,西通秦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对,跟河南店一样,河南店古来开车马店、斗坊、商贸发达,俗称“店琅”,茨村南头呢?叫“小店琅”。这样的地方,当然是停泊!停靠、旅行居止之处所,是旅次、舟(车、马)次、次所(村),时间久了,就叫“次”村-一用观代说法夸张点儿叫,就是“商贸重镇”,就是“交通枢纽”,就是“汇通天下”的所在。

康熙字典上讲,茨,次也。什么意思?“茨”,一个汉字,本意不过是指用芦苇、茅草盖屋顶,也指用茅或苇盖的屋子。该文字在《说文》和《庄子·让王》等文献均有记载。茨村这个地方,河滩沼泽范围广大,过去芦荡片片,苇席多有,盖屋材料少不了芦苇。又查“次”,本义为临时驻扎和住宿。又,次,舍也。有古籍《左传》载“楚师伐郑,次于鱼陵。”“泰伯素服郊次。”“王次于河朔。”等。还指行军在一处停留三宿以上,如《通鉴》上“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怎么样?茨,次也,舍也。

结论:宋元以前,茨村古称“东伯泉”。因地处要道,长期叫“次村”。又因,“茨,次也”,清嘉庆后,被彰德第一才子,涉林二县的父母官戚学标改用“茨”字叫“茨村”,至今不变。

至于顺治年间叫“下东村”,应是误会。因为,涉县历史上所谓的城“东村”,指虎头山上下的上下东村。上东村早没了。下东村就是现在寨上村的大体位置。寨上不能说是“上东村”清顺治年间的《涉县志》记载没有错,“九十三村”,有“寨上”,有“次村”。至于“千佛阁,在下东村南一里许”。山雨认为,这里的“下东村”指今寨上村的位置,不是指今茨村,因为,涉县的方位(参看清嘉庆本《涉县志·县山图》,狮子山千佛阁在清漳河之南,与虎头山下的下东村,隔河相望:涉县旧时,井店方向叫“北路”,神头方向叫“南路”,顺河叫“东下”,逆河叫“西上”东西伯泉两村就是以这种方位对称的,茨村下边狮子山半山腰的千佛阁,按旧时行政性方位,应说在茨村东下一里许。

山雨   壬寅良月之初   于古沙安乐窝

作者简介:张海旺,河北神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家事团队团队长,研究生学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学术论文主要有《谢方樽人格论》。业余喜爱地方文化研究,精考据,善长联词赋,颇有古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