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淄川昆仑镇张李村王家大院,典型的北方明清古民居,有地道连通村外

 闲云行影 2022-10-29 发布于山东

在淄川城区西南约10公里的昆仑镇磁村片区的张李庄有一处典型的北方明清古民居建筑-王家大院。

据史料记载,这张李庄村约建于元代,最初是由张、李两姓立村,现为国家级传统古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张李庄经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依然保持着古朴的风貌,走在村里,经常见到古老的民居和散落的老物件,这里还有淄川区第一家民办博物馆——淄川绪岳民俗博物馆以及白衣阁等古建筑。

王家大院位于村的中部偏东的位置,从外边看这建筑比起前几年来看的时候已经被修复了。

在临街的墙上开有一个简易的门,用一块铁皮挡着,上边挂着锁。这个门是为了里面的住户出入方便开的一个便门,整个大院的正门是在东南角上。推开这个便门是条小巷,这条小巷实际是原来王家大院的外院与内宅之间的一个过道。左手边的院落保存相对较好,但是门锁上了。小巷的南侧就是这个四合院的大门和南厢房。大门洞里有保卫室、进门是影壁墙,我们刚才看到的上着锁的那个院门是二门垂花门。在南边厢房有个房间的门开着,这屋子修复一新了,但是这里边的梁架应该还是当年建筑的原物,十分的粗壮。

再往里走也是一个院落,有北房东西厢房,没有院门,对外敞开着。院子里堆着些建筑材料,有砖有瓦,看这样子是没有修复的。

可以看到那房子上都有一些比较吉祥的寓意的图案。以探访过程中发现,在大窗户顶上开有一个四方小口,也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大伙儿有知道吗?每个房屋看着好像都有,这儿还有烟熏火燎的痕迹,貌似是一个烟囱。

再里边又是另外一个院落,尚有住户,住着一对老年夫妇。而这个院落的南厢房已经彻底坍塌,只剩了地基和西墙,由此可以看出墙体是由灰土和石块层层夯筑的,外面再包上青砖。

这进院落的正门已经被修复了。这门这是肯定是有。每个屋都有地炕,就是烧地暖的地方,只不过地方有些给堵了。

坍塌的南厢房外是一条长长的胡同。在胡同的东头还有一个大门,应该是整个院落的一个总门。

史料记载,这王家大院是由王士英以其两个儿子于清光绪年间,历时三十余年建成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与防御设施相结合的庄园式建筑群。在其家族鼎盛时期,整个建筑群占地十余亩,有20多个小院,四角还有炮楼,地下建有地道通往村外。现在大部分毁损严重,仅余几处院落,目前正在进行维修保护,虽说是有些用了旧的砖瓦,但是看起来翻建痕迹还是十分明显的。

在明清的时候博山通济南的官道就是通过张李庄村西,道路两旁是店铺林立,经济繁荣、热闹非凡。当时这个村相当繁华。

这王家是在明朝的时候从外地迁徒来到这张李庄定居的,而王家的发迹也是与这条道路有关的。当时因为有官道路过此村,王家也靠着做商贸生意而起家,成为富甲一方的商贾。

其实王家早年刚搬来的时候是十分清贫的,到了清末还靠给财主扛活、打零工谋生,到了王士英这一代才靠做生意起家。至于王家的发家史,这里有两个传说:一是勤劳节俭发家:一说王兆滨除了王士英这个儿子,还有四个女儿,四姐妹十分勤劳,常年不辞辛苦地纺线,换来钱就扔在顶棚上,年底才取出来,用来买地。这样几十年下来,竟然买了不少地,王家的日子也红火起来。二是仁义发家:说是王家发家始于王士英。那时王家只有半亩薄地,靠王士英挑运砂锅到章丘卖勉强糊口。话说有一年除夕就是年三十了,下起了大雪,王士英卖完了砂锅往家赶,傍晚时分,走着走着,突然脚下一绊,回头从雪地里捡到一条皮褡裢,沉甸甸的里面有500两银子,就拿回家。但王士英并未据为己有,而是连银子带褡裢扔到天棚上,自己继续挑砂锅卖砂锅。大概过了两三年,王士英在路上遇到一位富商,相谈甚欢,言及某时某路丢失钱财,遂邀至家,从顶棚取下沾满灰尘的皮褡裢,银子丝毫未动。富商感动,重酬被拒,后积极相助广播美名,王家的生意也逐渐兴隆。王氏发家后,便开始置地盖房,据说到了清末王家已有良田六百余亩。后来又用了三年的时间建造以这规模宏大的王家大院。

就在我们参观完要走的时候,在村里碰上村里的负责人。朋友晴空简单说明情况,便让我们拿着钥匙进去看看。

再回到修复的小院,上着锁的门其实是这院落的一个垂花门。这垂花门是当地极为少见的府背门,以前来的时候两边的墙已塌了,没有了,只留下一座门在这院子里,看起来像是一个凉亭子,现在两侧把墙给建起来了,完整了。打开门进去,这是一个二进院落。现在这院子已经修得挺整齐了。

在前院的东西厢房墙根下都有用玻璃给罩起来的一个地坑。这就是屋里地暖的火坑,烧火炕的。顶上有两个凸出来的管道,应该是出烟的烟囱。

穿过一进院的北厅堂,然后就是内院了。正北是主楼,由平房改建而成的二层小楼,两边各带一耳房,门外墙根的地下有生火供暖的火窖。房脊上的鸱吻、“滴水”下的砖雕都十分精美。房屋皆为砖石结构,单脊,灰瓦硬山顶,砖作耍头。房檐长长探出,饰以精美的砖雕,有霸王鞭、扯不断、汉文边、老君绦等多种式样;苗子石上边的砖雕则以菊花、牡丹、鸟兽等有着美好寓意的图案为主,栩栩如生。门口有踏步。

院内建有地下暗道,据说其中一个洞口还开在水井的井壁上。在北房主楼前发现一个宽大的开口。因为怕下雨灌进水去,一直用铁皮盖着。不知是谁来参观打开了,现在没有盖上。

这就是院子里的地道出入口,暗道通往村外庄稼地,洞口做好伪装,十分隐蔽。遇到特殊情况,如遭到土匪袭击等,大院的人可通过暗道迅速转移,但是据说里面的通道已经坍塌或被封死了,我们也不进去看了,为了安全。

地道上边就是主楼据说是改建的二层小楼。二层地板是木质结构的。在一层西北角有上楼的楼梯,也是木质的,踩上去嘎吱作响,颤颤巍巍的。二楼西墙上有开口,出去是个小平台,估计这里原来是个角楼,用作防御的。

据史料记载,解放前王家后人曾担任淄川区第五区的区长,声势显赫,但是解放前夕,王家后人离开淄川避居青岛。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王家大院做了公用房屋,后来做了磁村公社粮所,因而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磁村公社粮所迁出后,一个院子做了张李大队(村委会)办公室,另外几个院子分给几户村民居住。现在,张李王家大院是淄川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民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