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

 昵称41625791 2022-10-29 发布于四川

如今,阅读古诗词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人们往往喜欢休闲时间读上那么一两首小诗陶冶情操。或许是一首二十八字的七言绝句,抑或是一首四十字的五言律诗,无论绝句与律诗,读起来都让人觉得朗朗上口,音韵和谐,抑扬顿挫之美,与平时说话大为不同。一些电视节目上也常有诗词吟唱的节目,诵读者摇头晃脑,陶醉其中听众也沉浸在优美的吟诵旋律里。熟读吟咏,是学诗的必经之路,那么诗歌为什么能够有如此动听的、优美曼妙音韵?

决定诗歌音乐的,是汉字的平仄四声。我们也许都听说过平上去入的说法,这就是古代汉语的四个主要声调,经过几千年的变化,到现在,普通话中尚有阴平、阳平、上、去四声,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一二三四声。在许多方言里,尚保留着六个、八个乃至十个声调,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汉语的读音。汉语声调高低不同这在今天似乎是个常识,但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没人知道没人注意的。只有发现了四声,运用四声平仄,巧妙搭配来写诗,诗歌才获得了新生,拥有了美妙的旋律。那么发现四声的是谁?不是李白、杜甫、王维,不是屈原、陶渊明而是一位今天不那么出名的诗人——沈约。

沈约

沈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是汉语声调的主要发现者,也是诗歌平仄格律规则的最早发明之一。他才华横溢,学问渊博更富于春秋,历经南朝宋、齐、梁三个时代。他年轻时就引领文学风潮,成为时尚的代言人创立了新的诗歌风格在政治上,他同样是机智的,站队正确,成为南齐的重臣和梁朝的开国功臣;他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他的《宋书》不仅记录了刘宋一代的历史,更梳理了从汉末到南朝初年的政治礼制、音乐、地理制度的演变在谢灵运的传记后纵论今古,条分缕析地解说了汉末以来三百年的文学变迁。如此种种能力和功绩,使他名正言顺地成为了文坛盟主

作为文坛盟主的沈约,不仅自己创作大量作品还乐此不疲地奖掖后进凡是有才能的后进诗人,他都不遗余力地加以赞扬奉为古代文学批评瑰宝的《文心雕龙》,是沈约最早发现了它的价值;与《文心雕龙合称为双璧的《诗品以沈约之死为一个时代的终结;昭明太子编选的《文选,是唐朝以前的文章渊薮,而他的选录标准,也是以沈约为界线,时代晚于沈约的作品,几乎没有一篇入选。沈约当时文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不过就是这样一位大人物,到了晚年,却失去了政治上的恩宠。他历经三个朝代,大大小小十余位统治者,一直能风雨不动安如山,但他低估了自己最后一位主子梁武帝萧衍的城府沈约天真地以为,自己与梁武帝是布衣之交,又同是一代文学风潮弄潮儿,他们应该有超越君臣政治关系的更纯粹的友谊,换句话说,应该是哥们儿关系铁得很。但梁武帝作为一位能文善墨的皇帝,对那些有才华的臣子十分嫉妒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当沈约发现了四声的奥妙,得意洋洋地宣称这是中国历史破天荒头一遭的时候,梁武帝的反应非常冷淡。沈约说自己发现了千百年来无数大诗人都没发现的大秘宝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实话,但梁武帝似乎并不感冒,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梁武帝漫不经心问起近臣四声是什么时,近臣还颇费苦心地回答说,四声就是'天子圣哲’四个字。这四个字声调不同,“天”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这个回答充分展现了语言的艺术,既维护了沈约的四声的合理性,也奉承了皇帝。但梁武帝也只是一笑置之后来有梁武帝召集大臣比赛,看谁知道的关于栗子的典故多,结果公布,梁武帝写下的栗子最多,他非常高兴,群臣也奉迎恭维。沈约台面上不动声色,私下却和人抱怨:这老头儿,你要是不让着,他吹胡子瞪眼!结果这话偏偏被梁武帝听到,加上沈约一而再再而三地违逆他,武帝便到处找机会沈约穿小鞋,沈约就忧惧之中溘然长逝了。死后,他的谥号,这个谥号很罕见,梁武帝肯定琢磨了好久。他说,怀情不尽曰隐意思是老沈,我知道你对我还有很多不满,你那些小心思也别藏着掖着了,到天上或者到地底下去诉苦吧!

《昭明文选》几乎不选沈约以后文章

某种意义上说,沈约确实是怀情不尽的,他的情思非常细腻,所以才会写下许多情文兼备的好作品。只是他真挚的情感,只能流露给知音文友,却不能打动冷血君王。他别范安成就是他怀情不尽的忠实体现: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这首诗的题目已经点明它题材是离别。范安成是沈约的好友范岫安成是指范岫即将出任安成太守。古人用郡望或者任职地来称呼人,比如称韦应物为韦苏州、柳宗元为柳柳州等。范岫比沈约大一岁,与沈约一样,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两人二十多岁,还是刘宋时期,他们曾一同在郢州刺史府中任职,两人风华正茂,结交成为好友;南齐时,又都曾担任过太子家令;再到后来,他们二人又都成为竟陵王萧子良的记室参军。两人在官场上可以夸张点说,是形影不离交集甚多。范岫的诗文不如沈约写得好,但学问非常广博,沈约十分佩服。大约二人五十岁前后,范岫被任命为安成太守。安成就是今天江西安福,离京城建康比较远。沈约此时仍在京师好友今当远别,相隔数百上千,两人都已年过半百,难以预料将来还是否有重逢之时。离别之际,沈约感慨平生,面对自己最好的朋友之一,岂能没有高山流水之感,于是便挥笔写下这首诗。

此诗音韵和谐,很能说明沈约对汉语四声的掌握字句浅显,词语读来皆明白晓畅,最重要的是它情感真挚,让人叹息。但此诗虽然乍看没什么陌生的字眼,实际上想读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五言诗句子短小,但沈约赋予了四十字的小诗以丰富的内涵,所以他省略了许多语句成分让这首诗的跳跃性很强,需要我们自行补充完整,这也增加了这首诗阅读时的趣味。

杨慎批点本《文心雕龙》

第一联,“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生平”就是平生的意思,前期就是“再会的日期”的意思。这句诗完整的意思是:回忆平生,想起少年时期离别的日子,我们都不当回事觉得很容易再次相见这句中省略了回忆这个动作后一句是形容词作动词用,也就是语文课上常说的意动用法如果不清楚这两点,这句诗也不那容易解读。这个起句非常自然,从过去写起,联想往昔年少时光,以少年对比如今的老年,今昔对比中透露出悔恨之意。沈约同时期的作家江淹,就曾说“在这世上黯然销魂的莫过于离别了”,年轻时凭着自己有大把时光,不把离别当回事,确实沈约范岫有好几次一样的官,说明他们有好多次暂别重逢,他们当然不会觉得离别有多痛苦可到了晚年他们回忆起当年的想法,不由苦笑,一个“易”字,包含了多少辛酸和悔悟作者省略无用的字词,就是为了突出这个突出少年的轻狂天真衬托自己如今的哀思。

第二联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这句是进一步描写老年后的心情,前文形成对比,把作者的心理活动补充完整。沈约等到你和我一样都迟暮之年了,如今的离别,再也不当初那么容易了。这句别离时指的是“像当年离别之时那样”,这个重要的状语,作者再次省略,为的是强调今昔“别离”的大不相同。到了衰暮之年,其实已不只是与当年离别时心情有异,甚至已经不忍再离别“非复”二字,曲折沉痛,耐人寻味。

第三联,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这句的意思是不要觉得这仅仅是一杯酒而轻视它,今天分别后,我们可能很难再碰杯了。句中省略了修饰一樽酒”的“仅仅这个形容词,只有品味到这层意思,我们才能更好地感受到离别之际沈约内心的沉痛。不过是一樽酒而已,当年的二人,显然是这么认为的,他们分手易前期!可如今同样的一杯酒,沈约却变得如此珍视,悲观地认为,未来也许再也没有杯的机会了。我们不知道他们后来是否有重逢,但此诗流露出的如此沉痛不舍的情绪来看,二人可能都冥冥中感到这是最后一次见面。这杯酒,或许敬的是三十年的交情,是一辈子的知音

最后一联,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意思是在梦中寻你,但恐怕会迷了路,除此之外,又有何办法慰藉相思之苦呢?这句诗构思巧妙。首先是用了一个典故。《韩非子》中有个故事,说张敏高惠是朋友,张敏每次想高惠又不能见面时,就梦中寻找,但梦中总是走到一半就迷了路,如此好几次,始终没成。人们不是常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吗,如果真的相思,为什么会梦不到呢?但是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梦不到的情况是很正常的。梦中与友人相见,不过是古人相思之情的美好寄托,好让自己心里好受些罢了。沈约看透了这点,他直接道破,断定梦中相见不可能性,掐断了自己最后一根虚假的稻草,这其实是从反面突出自己对友人的无尽思念,和难以再见的无尽痛苦。作者把自己自我安慰、自我麻痹中叫醒,告诉自己,梦中相见是不可能的,无奈和悲痛,溢于言表。所以最后作者用反问作结有什么能慰藉自己的相思呢?梦不可靠,更没有其他的东西可靠了。到此,离别的忧伤已经无以复加。

本诗只就离情写离情,没有任何实景,但却因为真情满怀,自然流露,而使得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动人的力量字句沉厚,层层递进,回味无穷。前两联写少年时不珍惜韶华,以为离别重逢甚易;后两联写老年觉得寸阴是金,发现离别重逢太难。从豁达洒脱到留恋不舍,从杯酒谈笑到涕泪沾襟,这其中蕴藏了多少世事无常,人生苦短的滋味友情背后是沈约对生命、世界的深刻追问,其中渗透着有哲理的忧思。这是本诗情感的复杂处,也是本诗最大的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