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律诗的形成

 杏坛归客 2023-10-20 发布于山东

格律诗的形成

从上节课我们知道,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分为律诗、绝句两类。那么什么叫格律诗呢?通俗地讲,“格”就是规格、格式、法度,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方面的规定性,比如诗的句式、字数、平仄、粘对替要求;“律”就是规律、音律、气韵,是节奏、结构等内在的规定性,比如诗的押韵和起承转合。

合起来看,格律就是由平仄,声韵,律句,粘对替,字数等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架构,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格律诗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

格律诗的形成过程也是后人根据现存的资料推断出来的,没有见到古书的详细记载。历史上的依据也就是《全唐文》卷三八八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说:“至(唐代)沈詹事、宋考功,始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缘情绮靡之功,至是乃备。”沈宋体就是格律诗,所谓沈宋就是唐代格律诗确立的人物沈佺期、宋之问,他们的格律诗写定的方式当然就是唐代格律诗统一的范式了。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唐代格律诗的形成过程。

我们说唐代格律诗定型,有着诸方面的历史因素:

首先,诗歌自产生之日起,与音韵就有天然的关系。通过第一节课我们知道,所谓诗歌,诗与歌一体,才有了诗歌之名,入乐歌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质特征,夏商周三代便是如此;即使是现在,歌词仍然具有诗的特征。三代以前,最早的时候,乐、舞、诗三位一体,逐渐舞蹈与诗乐分离,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据钟嵘《诗品序》,建安以后,诗乐开始分离。具体地说就是三曹以后,诗可以入乐,也可以不入乐,不舞不唱,逐渐声乐又从诗歌中分离出来,但是诗歌的音乐性、音律性却保留下来。

其次,是南北朝时期音韵学的发展。魏晋時期虽有人从事声韵的研究,但一直到南北朝齐梁始大为盛行,这还与佛教有关。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佛教的思想开始零星地经过西域的商队传入,东汉时开始在我国传播开来。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佛教开始盛行。我们知道,佛经需要念诵,而且声调抑扬。如何把大家都不认识的梵语,能够让老百姓念诵出来呢?这时候就出现了佛经的“转读”——要把佛经念成大家能记住的语音,佛教的诵经对汉语声韵学的产生了重要影响。就像现代人学英语先标上汉字一样,这时候出现了二字反切;因为中国语音既不适宜于佛经的转读与歌赞,欲转读佛经必须参照梵语的拼音,而求汉语适应与转变,这时候就出现了声音分析,汉语四声得以成立。

关于四声成立的经过,陈寅恪说得最清楚。他说:“中国入声,较易分别,平上去三声,乃摹拟当时『转读』佛经之三声而成。『转读』佛经之三声,出于印度古时声明论之三声也。于是创为四声之说。撰作声谱,借『转读』佛经之声调,应用于中国之美化文,四声乃盛行。永明七年二月二十日,竟陵王子良大集沙门于京邸,造经呗新声,为当时考文审音一大事,故四声音之成立,适值永明之世。而周颙([yóng])、沈约为此新学说之代表人也”。

周颙([yóng])、沈约都是南朝齐永明年间人士,周颙(yóng)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讲“四声八病”的要求用于五言诗歌的创作中,就产生了“永明体”,格律形式大致分为另类,一类是粘式格体,一类是对式格体,要求一联之内,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也就是粘对交错成律,粘对规则作为构律的规则,平仄字声交互配合,加上五言节拍,注意音调和谐,增加了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这种有别于古体诗的新诗体,就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是近体诗得以形成和成熟的母体。这时的五言体粘式格律已与唐律一致,说明近体诗的基本构律规则在这时已经产生了。

由于永明体对格律要求过分苛刻,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病,反而不利于诗歌创作,因此没有兴盛起来。到隋代和初唐,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初唐时代的沈佺期、宋之问正确地总结前人创作格律诗的经验,“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扬弃了齐梁体的对式和粘对无序的形式,有规则地使粘和对相交,避免诗句平仄配合上的雷同,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jiao四声】把这种规律运用于七言诗体中,才产生了合格的七言诗,例如: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这就是粘对合律的七律了。这时候格律诗就形成了。

其三,是诗歌艺术自身发展的成熟。诗至唐代,经过几千年历代民歌和诗人的创作,特别是从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到陶渊明、谢朓【tiao三声】、鲍照、庾【yu三声】信等文人诗歌的创作,已经积累了成熟的创作经验、形成了一定的创作规律,诗歌固有的音乐性、音韵学的发展与诗歌艺术发展的相结合,使得格律诗的产生,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唐人以后,诗歌创作以格律诗为主,古体诗创作虽然也有,但已经不是主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