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撞韵”?“撞韵”到底是不是诗病?

 燕山茶社 2023-05-13 发布于河北

在网络上看到不少文章“有理有据”、煞有介事的说“撞韵是诗病”,创作近体诗一定要避免撞韵,那么撞韵到底是不是诗病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撞韵。

这些网文中明确的提出,所谓撞韵,是指诗中不押韵句的句末(白脚,例如绝句第三句),用了和韵脚同韵母但平仄不一样的字。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白脚“岸”和韵脚的韵母一样,但平仄不一样,所以犯了撞韵。

文章图片1

“撞韵”之说起于何时、源于何处已很难考究,这些网文说:早在南北朝时期沈约等人在“四声八病”中就提出了“撞韵”是诗病的说法,这纯属胡编乱造、以讹传讹。

何谓“四声八病”?四声指平、上、去、入,八病指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五言诗应该避免的弊病。

放下四声不说,“八病”中有哪一条提到过“撞韵”二字了?这不是凭空捏造是什么?

唯一可见端倪的是,“八病”中的“大韵”跟这些网文中提到的撞韵倒是有几分相似,但又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真想问问这些“撞韵”说的网文作者,你们怎么可以如此捕风捉影、断章取义、鱼泪混珠的将“撞韵”与“大韵”划等号呢?这是治学作文的严谨态度吗?你们到底是何居心?

我想这些人的居心,无非是为“撞韵是诗病”这一说法找到理论依据,你想啊,早在南北朝时期的“四声八病”中都说“撞韵是诗病”了,可见这种说法是多么的根正苗红,多么的值得奉为圭臬啊!这道理,像极了杀猪的都说自己的祖师爷是张飞,盗墓的都说自己的祖师爷是曹操,说相声的都说自己的祖师爷是东方朔!

文章图片2

但我想说的是:扯着“四声八病”说做幌子,为自己的“撞韵是诗病”的说法正名,莫说是根本站不住脚,即便是站住脚了,也不过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已!

为啥这样说?因为南北朝时期沈约等人提出的“四声八病”之说,在当时就饱受诟病,在格律诗发展到巅峰的唐宋时期,诗人们也没把“四声八病”之说太当回事儿,更不值得我们现代人奉为圭臬。

这些网文把“四声八病”说这种早已被时代所淘汰的“清规戒律(陈规冗矩)”作为论据来论证自己“撞韵”说的正确性,可不就是弄巧成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么。

文章图片3

不可否认,“四声八病”规范下产生的永明体对于格律诗(近体诗)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从原始自然艺术的产物——“古体”诗,开始走向人为的艺术“近体诗”。

永明体,也就成为近体诗形成的前奏,成为人为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同时“四声八病”的规定又过于繁琐和苛细,时人对其已多有诟病,与沈约同时代的钟嵘(公元468一518,《诗品》的作者),在诗评中是这样批判沈约“八病”之说的:“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凌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余谓文制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也。

所以,虽然沈约等人提出了“四声八病”的说法,但当时的人写诗并不避讳“四声八病”,更没有把“四声八病”说奉为圭臬。

唐代是诗歌的鼎盛时期,格律诗也在唐代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甚至连科举考试都是考的五言排律。这一时期涌现出了王维、高适、杜甫、孟浩然、白居易等一大批优秀诗人,他们所作的格律诗名篇也被世代传颂。

格律诗的平仄交替、对仗、粘连、押韵等规范在唐代也日臻完善,大家写律诗只要按照官方制定的韵书去自由发挥即可,“四声八病”之说就更没有市场和话语权了。

不仅如此,唐代的大诗人们还写出了很多所谓“撞韵”的诗。

例如:诗圣杜甫的《秋兴八首之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就是典型的撞韵。

白居易的《重酬乐天》

红尘扰扰日西徂,我兴云心两共孤。

暂出已遭千骑拥,故交求见一人无。

百篇书判从饶白,八米诗章未伏卢。

最笑近来黄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

也是典型的撞韵。

类似唐、宋名家撞韵的诗不胜枚举,足见古人在写格律诗时,脑子里根本就没有“撞韵是诗病”这个概念。

文章图片4

沈约等人提出的“四声八病”说,本是为了纠正魏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深沉艰涩的弊病,它使诗歌变得音韵优美、清新婉约,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便于发扬光大,它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和广泛传播,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在格律诗发展势弱的现代,在这个格律诗早已成熟到不需要我们再去考虑什么“四声八病”,只需要按照格律诗早已定好的规矩去创作的时代,某些人却曲解其意,把它搬出来作幌子给格律诗再套上一层枷锁,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实在是可恶至极!

文章图片5

那么,“撞韵”一词到底是谁发明的呢?

最早的有文字可考的“撞韵”一词的出现,是晚清诗人陈匪石在其著作《声执》中提到过词的“撞韵”,注意,这里说的是“词”的撞韵,不是“诗”的撞韵。那些网文却张冠李戴的把“撞韵”一词硬往近体诗上套!

综上所述,那些网文中引经据典、煞有介事的说“撞韵是古人提出来的”这种说法根本经不起考证,更经不起推敲,他们所引的“经”、所据的“典”,要么是自己恶意杜撰、胡编乱造出来的,要么是他们张冠李戴、指鹿为马得来的。

文章图片6

既然古人并没有提到过什么诗的“撞韵”,那么“撞韵”之说由何而来呢?

有人认为,“撞韵”这一概念的提出,应该属于那些缺少音韵感的“诗论家”想去破解音韵难题,而臆造出来的一种纯“半瓶醋”的观点。

笔者认为,这倒是比较接近事实的一种推断。

不幸的是,“撞韵”概念的出世,不但没能帮助这些皓首穷经、缺乏音感天赋的老学究们破解音韵难题,反而成了网络大V们以讹传讹、故弄玄虚、博眼球、蹭流量的谈资,还误导了大批大批一知半解的初学者人云亦云、不懂装懂的去到处给别人写的格律诗找“问题”、挑“诗病”,以此显示自己“懂得多”、“水平高”。

甚至,“撞韵是诗病”这种说法就是源于当代的一些网络写手曲解了晚清陈匪石对词的“撞韵”之说而编造出来的谬论,也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在网文中看到的“撞韵”说中都提到了“韵母”,试问在古代哪有什么“韵母”之说?你用现代的“韵母”去要求古代传承下来的格律诗中的平水韵,岂不是象“关公战秦琼”一样的荒唐可笑?

“撞韵”说在网络泛滥成灾,无疑给格律诗的创作又泼了一盆冷水,那么撞韵对诗到底有没有实际的危害呢?撞韵到底是不是诗病呢?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权且先从理论依据和历史渊源这两方面给“撞韵”说来个釜底抽薪。

失去了历史传承和理论依据的“撞韵”说,即便谣传再广泛、声势再浩大,毒害再深重,也如空中楼阁、水中浮萍一样没有了根基。

下一篇文章,我将从音韵在律诗创作的实践运用这方面探讨“撞韵”对诗歌到底有没有危害,力求一举摧毁这座失去根基的空中楼阁,将“撞韵”说彻底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文章图片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