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藏在宋画里

 二闲居 2022-10-29 发布于福建

图片

SUMMER

赏石行业综合服务平台

赏石艺术包装/宣传/展览/拍卖/交易/私洽/金融图片

中国古代赏石文化的鼎盛时期是宋代,此时期的山水画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两者拥有了更加紧密的结合,且以赏石为独立题材的画作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由于审美角度的差异,赏石也在当时形成了两套不同的审美。时至今日,宋代赏石已不多见,但我们从众多的古画中仍能品味到宋人的赏石趣味与精神。

图片

唐 孙位 《高逸图》局部

卷 绢本设色 45.2*168.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画中有两块湖石,从其瘦皱多孔的特点中可以看出应属南太湖石。其先以细线勾勒出轮廓,后用墨色进行渲染,造型简练但具有质感,与当时山水画呈同一风格。

其一,是以帝王贵胄为代表的皇室阶级,他们崇尚大、奇、秀、美的名石,能展现出他们华美、名贵的底蕴。这也反映在当时的宫廷画作中。宫廷画作追求形似逼真,勾皴点染一应俱全,水墨设色并用。这种精工华美、追求逼真的画风,便是被后世称作“院体”的画风。

图片

北宋 苏汉臣《秋庭婴戏图》局部

立轴 绢本设色 197.5*108.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此画背景中所勾勒出的笔直树立的山石形象,当是皇家庭院中的一块园林奇石。苏汉臣用苍劲有力的斧劈皴勾画出山石的坚硬质感,用晕染强化了明暗立体感,显得挺拔傲然。

其二,是以文人为代表的知识阶级,他们并不追求华贵大美的名石,而是转而注重文房中小型石的藏玩。文人们以石抒情,因此画笔下石头大抵以怪丑之形为主,并注重写意之法和主观之情。

图片

北宋 苏轼 《木石图》

纸本水墨 26.5*50.5厘米

私人收藏


图中一株枯木与一怪石纠缠在一起,其扭曲的姿态彰显出作者心中的郁郁不平。如米芾所评:“子瞻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苏轼在画中借由枯木怪石来抒写胸怀,这与其赏石中注重文化意蕴的审美观念是完全一致的,也代表了文人阶级赏石和作赏石画的普遍心态。

宋代赏石推崇嵌空多姿、玲珑剔透的形象,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馆藏宋赵昌《岁朝图》、蔡肇《仁寿图》以及佚名《折槛图》所绘。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也谓怪石“多有岩岫耸秀峰岭嵚崎之状”,孔傅《云林石谱序》有谓赏石“岩窦逶邃,峰岭层棱”。宋代的奇石欣赏品味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

图片

北宋蔡襄 《仁寿图》局部

轴 绢本 水墨 95.5*41.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蔡肇字天启,特别爱画枯槎老树,珍异怪石。这一幅画描绘两座玲珑多变的奇石,伫立在草地上。金与石本来象徵著永恒,因此在画幅中,石与寿往往发生着联想。

图片

宋 佚名《折槛图》局部

立轴 绢本 设色 173.9x101.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该图所绘湖石,圆浑通透,洞与洞之间的脊隆为等距条带状,石体边沿具有繁密的锯齿纹,表面也具有众多的鱼鳞涡,颇有一种山花烂漫的感觉。

图片

北宋期间,人们开始流行为石配图,制成石谱,以重视摹写奇石的形态为目的,以便主人能长久的赏玩,并向其亲朋好友们炫耀展示。如杜绾《云林石谱》、渔阳公《渔阳石谱》、常懋《宣和石谱》等,这些石谱的出现也给宋代赏石画添上了关键的一笔。

图片

杜绾《云林石谱》是历史上观赏石谱完整意义的开山之作,不但详备得当,而且对于后世影响深远。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开了文房品玩之先河,是一本文人收藏的经典读本,特别是受到晚明以后文人学士的高度认可,在明代的刊刻和手抄广为传播。由此,奇石正式跻身于文房玩物之列。

图片

北宋 米芾 《研山铭》局部

宋代文人堪称赏石大家者,莫过于米芾了。他一生博雅好石,精于鉴赏。米芾之爱石,简直到了如痴如癫、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当时有米癫的谑称。米芾拜石的典故不仅作为文人四爱典故之一广为流传,也充分反映了古代文人癖好的高雅和兴趣盎然。而且在相石方面,米芾还创立了一套理论原则,即长期为后世所沿用的“瘦、透、漏、皱”四字诀。

图片


宋代癖石者甚众,米芾只是其中之一而已,“爱石而癖”绝非米氏所独钟者。当时不仅出现了如米芾、苏轼等赏石大家,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等文坛、政界名流都成了当时颇有影响的收藏、品评、欣赏奇石的积极参与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