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头】教案

 夕妙斋 2023-11-11 发布于上海

石头,一般指由大岩体遇外力而脱落下来的小型岩体,多依附于大岩体表面,一般成块状或椭圆形,外表有的粗糙,有的光滑,质地坚固、脆硬。可用来制造石器,采集石矿。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是用石头来生火。石头一般由碳酸钙和二氧化硅组成。

赏石是一门艺术,属于文化范畴。所谓'寒姿数片奇突兀,曾作秋江秋水骨',把奇石与人的风骨相系,以'瘦、透、漏、皱'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化'道法自然'的标志之一。

【宋代】是赏石文化的繁荣期和成熟期石之“寿、坚、安、实”的品格,自古以来就被文人雅士推崇。赏石绘画在宋时成为独立的艺术分类,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米芾拜石”,米芾是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拜石”这个典故记载在几部宋代野史中,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赏石文化的盛行;二是杜绾编写出《云林石谱》,这是中国古代最早、最成体系的石谱,是赏石文化的开山之作,对后世选石、玩石、赏石的理念和技法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三是赵希鹄编著了《洞天清录集》,此书成书比《云林石谱》晚大约一百年,其中的一篇《怪石辨》初次把石头编录在文房集录中。受宋徽宗赵佶的倡导与影响,宋代绘画表现出更多的文人华美、清丽的艺术风格,绘画中的赏石追求精美绝伦的写实风格,注重入画的真实描绘和神韵追求。

图片

(宋) 赵佶 祥龙石图 (局部) 绢本设色

纵58.3厘米 横127.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在描绘赏石方面,画面以奇石为主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宋徽宗的《祥龙石图》宋徽宗为了在汴京宫城的东北建造宫苑“寿山艮岳”,寻觅天下珍奇异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太湖石,并成立“花石纲”。《祥龙石图》主体描绘了一块园林观赏石,这块石头便是太湖运至汴京的石头之一,石头多变的外形、纹路通过细长有力的线条描绘出来,又以水墨层层叠叠渲染,表现出祥龙石瘦秀的体态、变化多端的起伏,草叶的质感也表现得栩栩如生,极富观赏性。

祥龙石图》近“龙首”处有宋徽宗亲书“祥龙”,石峰顶部的凹洞内有植物,生机勃勃。题识云:“祥龙石者,立于环碧池之南,芳洲桥之西,相对则胜瀛也。其势腾涌若虬龙出,为瑞应之状,意容巧态莫能具绝妙而言之也。乃亲绘缣素,聊以四韵纪之。”诗云:“彼美蜿蜒势若龙,挺然为瑞独称雄。云凝好色来相借,水润清辉更不同。常带暝烟疑振鬣,每乘宵雨恐凌空。故凭彩笔亲模写,融结功深未易穷。”宋代蔡肇zhào的《仁寿图》轴同样是以玲珑多变的奇石为中心,画中绘有两块奇特的石头,形态勾勒夸张,宛如饱经时间洗礼的老树根。

图片

北宋蔡《仁寿图》局部

轴 绢本 水墨 95.5*41.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与宋代写实画法不同的是苏轼的作品,其不求形似,而追求“意似”和“诗意”。如《枯木怪石图》,苏轼将独特怪异的石头作为主体之一,与奇特的枯木相互映衬。画面中奇石的表现与宋代宫廷画追求的精密写实画风截然不同,不以细致的描绘为重,而是以水墨笔法追求画面的“意似”。

图片

北宋 苏轼 《木石图》

纸本水墨 26.5*50.5厘米

他所画的石有另一种风格,石似方似圆,石上有皱,盘旋扭曲;石旁老树屈结纵横,枝干参差,有凌云之致;石旁有几丛小竹。宋代邓椿《画继》中记载苏轼画的石:石皴亦奇怪,如其胸中盘郁也。

图片

北宋 米芾 《研山铭》局部

元代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所绘石体浑圆中有方意,张扬中透露出清灵之气,但是仔细看局部,石上的线条有直曲、方圆、疾涩、枯润,更像书法。正如画上的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他既是画家,也是书法家,在绘画上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书法上与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明代王世贞言:“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在他的笔下,画石不再是再现自然之物的“状物形”,

图片

(宋) 苏汉臣 秋庭戏婴图(局部) 绢本设色

纵197.5厘米 横108.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绘古木新篁生于平坡秀石之间,以飞白法画石,以篆书法绘树,纯用水墨表现,是作者'书画同源'之理论在绘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全图巨石疏空,竹叶秀润,枯木荒简,自成一股浑然天成的文人清气。

明代文震亨(公元1585—1645年)《长物志》言:石无定形最有趣,万物生意最可观”,石无定形,可以承载笔墨技法的任何新创造,画家在画面上创造的石,既有自然之石的特质,更是用文心诗意创造的心中之石。画家描绘这样的石,是要在其间容纳自己的心,建构起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理,这理是道理,是秩序,也是理想。

明代陈洪绶(公元1598—1652年)笔下的石高度体现出自我个性化,《竹石萱草图》中的太湖石外形棱角极具特色,宛转向上、顾盼生姿。明代画家蓝瑛(公元1585—1664年)晚年号石头陀,以石为友,为友写真,《直友图》《红友图》《奇石供图》等都是画石的佳作。明代书画家米万钟(公元1570—1628年)字友石,也爱石,有绢本《画石长卷》,所画《秀石图》,玲珑剔透,圆转无碍。明代计成(公元1582—1642年)《园冶》言:“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画家爱石就像爱自己一样,他们画上的石,有万壑松风,有孤云出岫,有花好月圆,有冷落清秋,他们是在画石,也是画自己立于苍茫天地间的磊落与坦荡。

清代石涛(公元1642—1707年)画一石,并题诗云:“石文自清润,层绣古苔钱。令人心目朗,招得米公颠。余颠颠未已,岂让米公前。每画图一幅,忘坐亦忘眠。”画石使他乐以忘忧。

清代张廷玉的两个儿子张若霭和张若涵各画了一幅《雪浪石图》。张若霭的《雪浪石图》,淡设色,突出雪浪石的雪意;张若涵的《雪浪石图》,以水墨着力描绘雪浪石的玲珑孔洞。《云林石谱》记载,北宋苏轼曾得一块黑石白纹的美石,命名为雪浪石,并为石作诗,题写铭文:“异哉驳bó石雪浪翻,石中乃有此理存”。这两幅画上的雪浪石更多来自画家的胸襟与意趣,是自由创造的心中之石的外化。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现实中寻觅到合心意的美石,但是对画家来说,美石能否遇到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画家可以在画面上自由创造自己合意的美石,这真的是天地间一大美事。

图片

(清)张若澄 雪浪石图 纸本墨笔

纵189.1厘米 横92.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郑板桥

图片

图片

潘天寿 鹫鹰磐石图 潘天寿纪念馆藏(指画)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