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井陉之战的千古疑问,真正的战场究竟在哪里?

 自然雨 2022-10-30 发布于河北
井陉之战的千古疑问,真正的战场究竟在哪里?
井陉之战的千古疑问,真正的战场究竟在哪里?

【韩信井陉之战研究3:战场地址及相关问题】

研究一场战役,战场地址当然是基础,如果战场地址都搞错了,那再谈战役部署、战役精髓啥的,就算没跑偏,也容易沦为空中楼阁。

毋庸讳言,战役地理学,是中国军事史研究领域的一个普遍弱项,尤其是相比西方。

就战役地理研究层次而言,井陉之战主要是一个“点”上的战役,不同于长平之战、巨鹿之战、淮海战役等涉及到多区域、多战场、行军路线动态演变的“平面”类型战役,相比之下是点和面的量级差距。

但是,这个量级差距并不能说明井陉之战战场研究难度的轻松,恰恰相反,因为缺乏“面”上的限制和佐证,想精准定位这个“点”,反而是更难了,尤其是出现多个争议的时候。

关于井陉之战的战场地址,两千年以来至当代,主要有四种说法:一是井陉道中的今井陉县微水镇,其它三个分别是井陉道东侧的三个出口,即井陉中口今土门关,井陉南口今南故邑村,井陉北口今平山县东南。见下图。

井陉之战的千古疑问,真正的战场究竟在哪里?

至于“井陉道”,中间的小道、小路、出口等其实有很多,但比较公认的大道只有两条,即“井陉南道”和“井陉北道”,具体见下图。

井陉之战的千古疑问,真正的战场究竟在哪里?

无论“南道”还是“北道”,其东侧出口都在今石家庄市鹿泉区土门关,秦汉时该两条道应该都已投入使用。

井陉之战的相关战场研究,学界以靳生禾、谢鸿喜《汉赵井陉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为代表,即持“微水镇”说法。

但我的观点是,井陉之战的战场地址应该为井陉中口即土门关,而非微水镇。

《史记-淮阴侯列传》明文记载——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其中两次明确出现“井陉口”这个概念,这说明战场地址在“井陉口”应没有疑问。

靳、谢两位先生“微水镇”说的错误应该在于,把“至井陉口三十里”即井陉口西侧30里的地点作为了战场地址,其实这里只是韩信半夜时分进行“骑兵分兵”的地方。

井陉之战的千古疑问,真正的战场究竟在哪里?

见上图,这是百度地图今天从微水镇至土门关的“步行距离”,共18.3公里即36里,考虑到古今路线的变动及误差,今微水镇几乎完美符合《史记》“未至井陉口三十里”的记载。

鉴于微水镇位于“井陉南道”,所以韩信、张耳进军走的应是井陉南道,这一点我倒是和靳、谢两位先生观点相同,他们的《汉赵井陉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也对此做出了详细考证,极具价值。

具体战场在哪里,还是得回到战役本身去,其根本关键在于,韩信的“背水阵”,背的到底是哪条河水。

井陉之战的千古疑问,真正的战场究竟在哪里?

这是当前主流公认的“井陉之战战役过程图”,其采用的便是“微水镇”说,“背水阵”的河水便是绵蔓水,即今井陉县内的冶河,见下图。

井陉之战的千古疑问,真正的战场究竟在哪里?

但是,上述战役过程过程图或者类似的战役图,都存在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

如果这条河水“横亘”在井陉口和赵军壁垒之间,那么韩信汉军无论设置“背水阵”还是稍后进攻赵军,都必须进行“渡河”的操作,但是参考战役记载,根本没有丝毫汉军“渡河”的影子!

而一旦存在“渡河”,就有赵军对汉军“半渡而击”的可能性,比如李左车是不是会提出这等显而易见的军事建议?但是史书对此,同样毫无记载。

也就是说,“背水阵”的河水,绝不可能位于井陉口和赵军壁垒这个战场的中间,而应是位于整个战场的南侧或者北侧!

这是破解井陉之战战场位置乃至整个战役的最关键钥匙,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可能找到真正的答案。相关误解的出现,实质都是在这一点上犯了根本错误。

例如——

井陉之战的千古疑问,真正的战场究竟在哪里?

其中,河流1和背水阵a肯定是不可能的,只有河流2、3和背水阵b、c才可能。

而“微水镇”和“绵蔓水”,恰恰完美符合“河流1和背水阵a”的标准,所以它们显然是完全错误的。

纵观历史,应该是自唐朝起,有了“背水阵”即绵蔓水的说法。

【唐、孔颖达:“韩信出背水陈,盖在绵蔓水上。”】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绵蔓水......,即信背水阵陷入死地,即此水也。”】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绵蔓水,在(井陉)县西南八十里。韩信击赵,使万人先行,背水为阵......即此水也。”】

靳、谢两位先生采用的就是此说法,但殊不知,从唐朝起,古人就开始搞错了。

真正的答案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地理志》曰:侯国也。桃水又东南流,径绵蔓县故城北,王莽之绵延也……自下通谓之绵蔓水。绵蔓水又东流,径乐阳县故城西,右合并陉山水,水出井陉山,世谓之鹿泉水,东北流,屈径陈余垒西,俗谓之故壁城。昔在楚、汉,韩信东入,余拒之于此,不纳左车之计,悉众西战,信遣奇兵自间道出,立帜于其垒,师奔失据,遂死汦上。其水又屈径其垒南,又南径城西,东注绵蔓水。】

在井陉山发源了一条“鹿泉水”,向东北流,经过了陈馀壁垒的西、南两个方向,也就是说,上图“河流3和背水阵c”才是正确答案!

因为沧海变迁的原因,这条大致位于今天石家庄鹿泉区范围内的“鹿泉水”,早就已经消失了,这才导致后世对此产生严重误解!

所以正确答案:井陉之战发生于井陉中口即土门关,“背水阵”背的是土门关东南的鹿泉水!

至于汉军“骑二千人……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萆山”到底是具体的山名,还是“隐蔽的山”,没有实质差别,后世将之定位在今鹿泉区的抱犊寨,也大致符合。

现在来确认最后一个关键的地理疑问,即“泜水”的问题。

井陉之战的千古疑问,真正的战场究竟在哪里?

据“斩陈馀泜水上,追杀赵王歇襄国”(《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李左车“(成安君陈馀)军败鄗下,身死泜上”等史料,赵军井陉之战后的败退路线应该是从井陉口向南,经过鄗县、泜水到达襄国(即信都),其中陈馀死于泜水上,赵王歇被杀于襄国。

鄗即今天的河北高邑县(或柏乡县固城店镇)左近,这是可以确定的,如果李左车“军败鄗下,身死泜上”的语言顺序没有错的话,那陈馀应该是先战败于鄗县,然后被追杀于泜水上,也就是泜水应位于鄗县南侧,即上图地理位置大致没错。

再来看有关泜水的相关记载,太多了,挑最相关的——

【《资治通鉴》: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伐赵之役,韩信军于泜水之上而赵不能败。】

【《读史方舆纪要》:井陉水在县西南。自井陉县境流入,下流注于滹沱,今涸。《水经注》:井陉水,世谓之鹿泉水。东北流,屈经陈馀垒。又东注绵曼水,即泜水也。韩信斩陈馀于此。

显然,司马光等人认为“背水阵”是设于泜水之上。

《方舆纪要》则将泜水和绵蔓水挂起钩来,认为二者为一。但要注意,《水经注》却没有做出这个判断——

它的记载是“师奔失据,遂死汦上。其水又屈径其垒南,又南径城西,东注绵蔓水。”没有“即泜水也。韩信斩陈馀于此”这句话。

显然郦道元认为,陈馀是从鹿泉水逃到了泜水,而鹿泉水向东注入的是绵蔓水,泜水和绵蔓水除非有重合,否则就不可能是同一条河流。

鉴于司马迁和郦道元的时代距离汉初井陉之战更近,史料、河流变迁情况更接近真实情况,所以他们的说法应更值得采信。

井陉之战的千古疑问,真正的战场究竟在哪里?

如上图,泜水当位于鄗与襄国之间,它也不是当代以为的槐河。

学界认为井陉之战发生于“井陉南口今南故邑村”,其逻辑大概是这样的:《资治通鉴》等认为是泜水,而泜水便是槐河,槐河又发源于封龙山,南故邑村又位于封龙山东北。其实中间错误百出,逻辑完全对不上,当属“张冠李戴”。

至于“井陉北口”的说法,就更离题千里了。汉初这片区域很可能都不是陆地而是湖泊,因为鹿泉区以前叫获鹿县,当地有一条谚语:先有隔台店,后有获鹿县。所谓“隔台店”,就是指只有它露出于水面之上。

以上。因为时间久远、沧海桑田变迁,历史研究确实存在着各种实际困难,导致很难还原历史原貌,而后世因为地方名誉、经济发展等原因,又总喜欢强行攀扯历史,更是导致误解重重,希望本文可以对井陉之战战场地址的“正本清源”起到些微作用。

参考资料:

1、靳生禾、谢鸿喜的《汉赵井陉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

2、王正兴《一个隐瞒真相、严重造假的传奇战役,居然骗了中国人整整2000年》,公众号“这才是战争”。

3、【人文柏乡】之《泜、泲、槐三水考辩(一)》,作者佚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