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太阴肺经——太渊

 中医药方便 2022-10-30 发布于四川

图片

图片

太渊Tàiyuān-L9
【出处】《灵枢●本输》:“注于太渊。”
【别名】鬼心(《千金》:“掌后横纹名鬼心”,《经穴汇解》作本穴别名);太泉、大泉(《太素》杨上善注);天泉(《西方子》);大渊(《脉经》)。唐高祖名李渊,古有避讳之习,故《千金》等改“太渊”为“太泉”。大、太,古通。“天泉”乃“大泉”之误。
【穴名释义】太,大也;渊,深也。穴为肺经原穴,八会之一脉会。言其脉气所大会,博大而深,故名太渊。
《子午流注说难》:“太渊乃脉之所会。《本输》篇云: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俞。盖其穴在手大指如鱼形之后,再下一寸,即寸口脉之起点。此五脏之俞穴,亦称原穴。盖六府水谷精华,注入五脏经腧之起原处,故称渊。”
《谈谈穴位的命名》:“老子《道德经》将欲(歙)之章(三十六章)曰:鱼不可脱于渊,所以鱼际之后有太渊穴,如鱼不得离水也。”
《穴名选释》:“太,谓大之甚。渊,回水也,深也。太渊意指回水甚深之处。《云笈七签》称:脐者,人之命也。一名太渊,系指性命所系,生之渊源。本穴位在气口(腕后桡动脉搏动处)为手太阴之俞,脉气深入圈注之处,肺朝百脉,脉会太渊。王冰曰:气口者脉之大要会也,百脉尽朝,故以决死生。穴当此位,故以为名。”
【类属】①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灵枢●本输》);五行属土(《难经●六十四难》)。②肺之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③八会穴之一,脉会穴(《难经●四十五难》)。

图片

图片


【位置】在腕横纹桡侧端,当桡动脉搏动处。(图7-6
《灵枢●本输》:“鱼后一寸陷者中。”
《甲乙》:“在掌后陷者中。”《千金》、《千金翼》、《外台》、《素问》王注、《铜人》、《发挥》、《大全》、《图翼》、《金鉴》同。
《圣惠》:“在手中掌后横纹头陷者中。”
《大成》:“掌后内侧横纹头,动脉中。”《新针灸学》同。
《难经集注》虞曰:“在手鱼际间,应手动脉。”
《中国针灸学》:“在掌侧桡骨之桡侧,舟状骨结节之外上部。”“腕之拇指侧横纹头,按其陷凹中有脉搏动处是穴位……”
按:本穴位置,多云掌后陷中,定位不确。自《圣惠》开始,多以掌后横纹作为定位依据。《难经》虞注更增动脉应手四字,则本穴位置应在掌后内侧横纹头动脉搏动处。令人有以桡动脉桡侧定位者,不确。
【取法】仰掌,当掌后第一横纹上,用手摸有脉搏跳动处是穴。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筋膜→前臂筋膜→桡骨骨膜。皮肤较薄,皮纹较深,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针在皮下筋膜内,经桡神经浅支、头静脉与桡动脉掌浅支之间,继穿前臂筋膜,在桡动、静脉外侧,拇长展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达深部桡骨骨膜。前肌(腱)由桡神经支配,后肌(腱)由正中神经支配。(参看列缺穴)
【功用】调肺气,通血脉。
【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咳嗽,气喘,咳血,胸背痛等。
消化系统病症:腹胀,噫气,呕吐,呕血等。
心血管病症:无脉症,心痛等。
其他病症:牙疼,头痛,缺盆中痛,目痛生翳,咽干,喉痹,呃逆,热病汗不出,烦满,掌中热,手腕无力疼痛等。
现代常用于治疗:肺气肿,支气管炎,百日咳,流行性感冒,哮喘,肺结核,咳血,肋间神经痛,结膜炎,角膜炎,失眠,聋哑,经闭,无脉症,桡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及膈肌痉挛等。
【成方举例】唾血:大泉、神门(《千金》)。
不可卧:太渊、肺俞、上管、条口、隐白(《资生》)。
噫气上逆:太渊,神门;狂言:太渊、阳溪、下廉、昆仑;寒厥:太渊、液门(《大成》)。
神经性呕吐:针太渊、大陵、胆俞、尺泽,灸间使、隐白、章门、乳根(《新针灸学》)。
咳嗽风痰:太渊、列缺(《玉龙赋》)。
【现代研究】太渊为八会穴之一的脉会,对血液运行失常及出血等疾患有较好的疗效。临床观察,针刺太渊穴对咯血及脑出血,均有显著效应。对于血压的调整也有较好作用,临床观察表明,针刺太渊穴,对三期高血压有降压作用。太渊又是肺经的输穴(原穴),对肺功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有人利用流速仪和气流阻断分别测定太渊、肺俞等穴,实验前后气道限力的结果显示,吸气和呼气阶段气道阻力的增高都有下降,尤其呼气时下降更为明显,说明可改善肺通气量的作用,使肺呼吸机能加强。
 

图片

太渊
【别名】太泉、鬼心。
【部位】在掌侧桡骨之桡侧,舟状骨结节之外上部。
【局部解剖】旋前方肌之下缘,有后臂皮神经与桡骨神经分布,有桡骨动脉、头静脉。
【主治症】前臂神经痛(臂内廉痛)、肋间神经痛(肩膺胸满痛)、结膜炎(目痛生翳赤筋)、角膜炎(目中白翳)、肺及支气管出血(喘咳、吐血)、咳嗽(咳逆)、肺脏肥大(胸中满喘)。
主治:乍寒乍热、烦躁狂言、胸痹气逆、肺胀喘息、呕哕噫气、咳嗽咯血、咽干心痛、目痛生翳赤筋、口噼、缺盆痛、肩背痛引臂、溺色变、遗矢、烦闷不得眠。
【摘要】《席弘赋》: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泻列缺。又: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又:五般肘痛寻尺泽,太渊针后却收功。《玉龙歌》:寒痰咳嗽更兼风,列缺二穴最堪攻,先把太渊一穴泻,加多艾火即收功。《神应经》:治牙疼及手腕无力疼痛,可灸七壮。
【取穴法】腕之拇指侧横纹头,按其陷凹申有脉搏动处是穴位,适当经渠穴之直下部位。
【针灸法】针二至三分深,灸三壮。
 

图片

图片

太渊(鬼心、太泉)
【位置】在掌后内侧横纹头动脉中。
【解剖】在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拇长展肌腱的内侧,旋前方肌的下缘,舟状骨结节之外上部,有桡动脉,分布着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
【主治】目中白翳,乍寒乍热,缺盆引痛,喘不得息,臂内廉痛,胸满嗷呼,肺胀心痛。
【取穴】在经渠穴直下,当腕部拇指侧横纹端,有动脉处,仰掌取之。
【针灸】针23分,灸3壮。
【附注】此穴是手太阴肺经所注为输,亦为原穴。肺朝百脉,故为脉会,乃八会穴之一。
【例方】《资生经》:太渊、肺俞、上管、条口、隐白疗不可卧。
 

图片

LU9太渊Tàiyuān
1)定位:伸臂仰掌。在腕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2)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浅层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分布;深层有桡神经深支及桡动、静脉。
3)功效:清肺理气,润肺利咽,疏经通络。
4)主治:肺虚咳嗽,咳血,气喘,胸胀痛,咽喉干痛,缺盆中痛,乳房刺痛,目痛生翳,臂内廉痛,无脉证。
5)操作:直刺或斜刺,针35分。
6)配伍
①配人迎,治疗无脉症。
②配列缺,治疗风痰咳嗽。
③配太溪,治疗咽干。
④配鱼际,治疗咽痛。
⑤配内关,治疗胸胀痛。
⑥配列缺,治乳房刺痛。
7)临床体验
①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人迎、太渊及心肺经、脾胃经排刺为主。人迎,直刺11.5寸,雀啄泻法1分钟;太渊,直刺0.3寸,施捻转补法3分钟,心、肺经排刺,针距12寸,直刺1寸,施捻转补法,针感循经而行;脾、胃经排刺,针距12寸,直刺1寸,施捻转补法。以上诸穴施术后均留针20分钟。可以益气养血,通痹复脉。
②治疗粉刺肺胃蕴热型:尺泽、列缺、太渊、大椎为主穴。大椎,向上斜刺0.5寸,不施手法;尺泽,直刺0.81.2寸,或点刺放血,直刺时施提插泻法半分钟;列缺,向上斜刺0.30.5寸,施提插泻法半分钟;太渊,直刺0.30.5寸,施捻转泻法半分钟。可以疏风通络,泻肺清胃,凉血解毒。
③治疗臂厥无脉证:人迎、太渊、内关、心肺经排刺为主。人迎,直刺1.5寸,以提插进针,针感放散至手,再施捻转补法1分钟;太渊,直刺0.3寸,以捻转补法1分钟;内关,直刺1寸,施捻转泻法1分钟;心、肺经,前臂间隔11针,施捻转补法30秒。可以疏经通脉。
④治疗臂厥手厥冷、变色:极泉、太渊、阳池为主穴。极泉、太渊,手法同前;阳池,随经斜刺1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可以疏经通脉。
⑤治疗咳、上气、喘渴:天突、膻中、列缺;太溪、气海、太渊、足三里;大杼至膈俞针刺;肺俞、风门、膈俞加灸为一组穴。天突、膻中、列缺,均斜刺1寸,施“迎而夺之”的泻法;太溪,直刺1寸,施捻转补法30秒;气海,直刺1.5寸,施呼吸补法30秒;足三里,直刺1.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太渊,直刺0.5寸,施捻转补法30秒;大杼至膈俞,向正中线斜刺1.5寸,施捻转补法每穴30秒;肺俞、风门、膈俞,针后加灸,使用艾条1.5cm,置于针柄尾部,点燃至燃尽,注意不要发生皮肤烫伤。可以补益肺肾,止咳平喘。
8)附注
①瓦榆穴之一,本经输穴(《灵枢●本输》)。
②肺经之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
③八会穴之一,脉会穴(《难经●四十五难》)。
 

图片

太渊(TàiyuānLU9)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国标定位】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图2-6)。

图片

【其他定位】
1)五版《针灸学》: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2)《杨甲三取穴经验》:在大多角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
3)《针灸大成》:掌后内侧横纹头,动脉中。
【详解】
取穴指南
对于太渊穴的定位,以上几种描述没有太大差别。《国标》未提及在腕掌侧横纹上,又增加了一个解剖名词“舟状骨”,虽舟状骨在腕掌面很难摸到,但可理解为桡骨茎突下缘,比“腕掌侧远端横纹”更客观,另一个坐标用“拇长展肌腱”比“桡动脉”更客观。
主治归纳
1)部位主治:腕臂痛。
2)脏腑主治:外感、咳嗽、气喘、咽喉肿痛、胸痛等肺系疾患。
3)穴性主治:无脉症(脉会太渊)。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杨甲三经验
图书名称:杨甲三百年诞辰纪念珍藏版
图书作者:杨甲三主编,杨甲三名家研究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