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鉴赏】怀古诗的鉴赏试题汇编20题

 阅读美丽星空 2022-10-30 发布于山东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 金陵怀古

萨都剌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②。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③坏寒螀④泣。到如今、只有蒋山⑤青,秦淮碧!

〖注释〗①萨都剌,元代诗人,公元1332年任职江南,移居金陵。②畴昔:从前。③胭脂井:在今南京城内。隋兵攻打金陵,陈后主与妃子避入此井,终被擒。④寒螀jiāng:寒蝉。⑤蒋山:钟山。

1.这首词将山川风物依旧和六朝繁华不再进行对比,抒发了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怀古感慨,下片中“ ▲ ”三字用直白的语言表现了这种情绪。(1分)

2.全诗将情感巧妙地熔铸在景物中,试举一例说明。(2分)

【答案】

1.(1分)愁如织

2.(2分)示例:①“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一个“急”字既烘托出夜深的静谧氛围,又形象地刻画出潮水寂寞而又不甘寂寞的情状,表现出作者孤独惆怅的心绪也如这潮水一般澎湃。②“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词人以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秋露等意象渲染气氛,寄托情思,构成一幅意境深远而悲凉的残秋图,写出了昔荣今衰的悲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 金陵怀古

萨都剌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②。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③坏寒螀④泣。到如今、只有蒋山⑤青,秦淮碧!

1.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中“急”字好在哪里?请简析之。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简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答案】

1.一个“急”字既烘托出夜深的静谧氛围,又形象地刻画出潮水寂寞而又不甘寂寞的情状,表现出作者孤独惆怅的心绪也如这潮水一般澎湃。

2.①对比手法:拿山川风物依旧和六朝繁华不再的对比,表达惆怅孤寂之情;②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和典故入诗,点化自然,不露痕迹;③直抒胸臆:“思往事,愁如织。”用直白的语言表现了情绪的激越;④融情于景,将情感巧妙地熔铸在景物中,如“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意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满江红·金陵怀古

[元]萨都剌①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②.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③坏寒螀④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注】①萨都剌,元代诗人,在元文宗至顺三年调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移居金陵。该词大约作于此时。②畴昔:从前。③胭脂井:陈后主躲隋兵于此井,又名辱井。④寒螀(jiāng):古书上说的一种蝉。

1)下阕“故国”呼应上阕___,点出了诗人“愁如织”的原因。

2)简要赏析上阕的对比艺术。

答案
1)六代豪华
2)①将历史上六代的豪华与今日的了无踪迹构成对比;②将山川形胜依旧与人事已非从前构成对比;③化用典故,王谢堂、乌衣巷的今昔构成对比;④将春潮急涌之动与孤城寂寞之静构成对比。多重对比,虚实相对,层层推进,委婉地抒发了诗人金陵怀古时油然而生的昔盛今衰、世事无常的悲愁。

解析】1)下阙写到“愁如织,怀故国”,愁绪如织,繁复密乱,怀念故国,如今金陵城再也没有往日的繁华,如春光般消失得无声无息,仅剩一点残迹,昔盛今衰的悲愁油然而生。这里“愁如织”的原因是因一种今昔的对比,往日豪华,如今冷寂。这里“故国”呼应的是上阙的“六代豪华”,金陵城作为六朝的古都,城市多么的繁华,如今冷落不堪,故而词人才会心生感慨。
2)上阙中先写到“六代豪华”,以前六朝是多么的兴盛,而今“已非畴昔”,那些风景胜迹早已不是从前的样子了,六朝的春天一去不复返,成为历史了。将历史上六朝的豪华与如今不复存在的落寞形成对比;“山川形胜,已非畴昔”,当年的山川依旧在眼前,但人事已然变化,“物是”与“人非”的对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里“乌衣巷口夕阳斜”的诗句,以前的豪门贵族王谢两大家族如今早已风光不再,将王谢堂、乌衣巷的今昔形成对比;“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写的是夜深时春潮拍打着金陵城,激荡着声音,将这种动态与金陵城的寂静形成对比。在这里运用多重对比,比较了今昔的不同,较为含蓄地表现了词人的一种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慨叹。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注)。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

B.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由眼前之地牛渚和眼前之景青天明月联想到谢尚闻袁宏咏史一事。

C.五、六句中“不可闻”回应“空忆”,表达对古人的仰慕,感慨如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的人物不可复遇了。

D.西江苍茫浩渺,青天寥廓空明,秋月皎洁清幽,一派空阔渺远、纯任天然的景色,体现了独属于李白的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

15.诗歌结尾两句情韵悠远,请从情景关系角度简要赏析。(6分)

答案】14.C

解析:“感慨如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的人物”错。“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诗人感慨的是尽管自己也像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像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15.①结尾两句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萧索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

②两句都是写景,景中寓情。凄清萧索的秋景寄托诗人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③结尾两句以景结情,意犹未尽。明朝送别诗人的无言飘落的枫叶,烘托了诗人不遇知音的寂寞惆怅。

解析:“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末联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这是情景交融,景中寓情。

从结构上看,这两句写景放在诗歌末尾,属于以景结情。在漫天纷纷飘落的枫叶中,诗人寂寞地乘舟离开,只有落叶为他送行,像是同情他的孤独寂寞,更像是叹息他的难遇知音。结尾两句以景结情,意犹未尽。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塞山怀古①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气黯然收③。

千寻铁锁沉江底④,一片降幡出石头⑤。

人世几回伤往事⑥,山形依旧枕寒流⑦。

今逢四海为家日⑧,故垒萧萧芦荻秋⑨。

【注】①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②王浚: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浚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③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④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⑤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浚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⑥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⑦枕寒流:一作“枕江流”。⑧今逢:一作“从今”。⑨“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2.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运用了什么手法?

3.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4.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浚伐吴”这一史实,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5.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①“下”和“收”字用得好。②“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③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①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3.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不能用一般的叙史或论史的手法来考虑怎样回答,只能从怀古诗景物描写的角度来分析。

4.运用了对比手法,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浚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诗人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5.诗人以景衬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②能开国,生儿③不象贤④。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公前。

[注]①五铢钱:汉武帝时使用的一种钱币,王莽代汉时被废,东汉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使用五铢钱,这里代指汉代的江山。②相:指诸葛亮。③儿:指刘备的儿子刘禅。④象贤:学习先祖的贤才。

(1)首联“千秋尚凛然”的“尚”字有何妙处?(3分)

(2)试分析颔、颈两联的表现手法及其各自的作用。(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1)①尚,“尚且”“还”“依旧、依然”之意,先主之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其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似存;②境界雄阔,凸显了先主万古长存的英雄气;③表达了作者面对先主的崇敬景仰之情。(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分别是用典和对比的手法。颔联用典故颂扬了刘备兴复汉室的英雄之志,意蕴丰富;颈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与他的短于教子和子嗣不肖相对比,抒发了“创业难,守业更难”的感叹。(每点2分.只答出手法不解析得分不超过2分)

(3)①感叹后主刘禅的不肖;②对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悼之情;③总结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警策昏庸无能的唐朝统治者。(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楚江怀古(其一)

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唐宣宗大中初年,原任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此诗为其南渡湘江洞庭时作。

⑴简析此诗颔联在写景上的特点。(4分)

⑵概括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3)“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请从动静角度分析两句诗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

⑴颔联(1分):“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一句写听觉,一句写视觉(1分) 一句写物,一句写人(1分);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1分)。

⑵表达诗人遭贬后悲凉落寞的心境和远谪他乡的孤单离索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广泽生明月”,“广泽”即广阔的洞庭湖面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以活泼泼的生命,将其冉冉升起的动感写出来了,该句以动写静,描绘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2分);“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该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青山的苍茫,江流的喧闹(2分)。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阔大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1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皮日休(1)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2),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释:(1)皮日休:是唐后期的诗人,当时唐王朝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统治者却奢侈依旧,残暴日甚。(2)水殿龙舟事: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被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

8.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既以“赖通波”来论大运河之功用,又以“共禹论功”来论隋炀帝之功德,似乎是赞扬隋炀帝,你认为呢?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8.参考答案①借古讽今:通过讽刺为一己淫乐而倾尽国力开凿运河导致隋朝灭亡的隋炀帝警示当朝统治者。②先扬后抑:“千里赖通波”是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功绩的肯定,是扬;“若非”则表明作者对他的批评,是贬。(答到一点给3分,答到两点给5分)

9.我认为不是赞扬,而是讽刺。(1分) “千里赖通波”肯定了大运河在客观上仍是后世福祉,“共禹论功”也将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功德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看似赞扬隋炀帝,其实蕴含着深刻的讽刺。(2分)因为诗中对隋炀帝与大禹的论功有一个前提,即“若非”。“水殿龙舟事”深刻地揭示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在主观上并非与大禹治水为民谋福相同,而是为一己之享乐。(3分)10、(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只是当时已惘然。(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过三闾庙
戴叔伦(唐)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①三闾(lǘ)庙:即屈原庙,因屈原曾任三闾大夫而得名,在今湖南汨罗县境。沅(yuán)湘:指沅江和湘江,沅江、湘江是湖南的两条主要河流。
②屈原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楚辞·招魂》。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诗的前二句,“玩潮流不尽”发语高亢,次句“屈子怨何深”沉重而浑厚,两句一开一阖,给读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为屈原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B.前二句中,前一句之“不尽”,写怨之绵长,后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两句都从“怨”字落笔,形象明朗而包孕深广,错综成文而回环婉曲。
C.“流”这里是双关,既指水同时也逗出下句的“怨”,意谓屈子的哀愁是何等深重,沅湘两江之水千百年来汩汩流去,也流淌不尽、冲刷不尽屈原的“怨”。
D.诗的后两句轻轻宕开,既不咏屈原的事,也不写屈原庙,却描绘了一幅秋景,耐人寻味,此刻骚人已去,只剩下秋风、枫树,让人联想丰富,意味无穷。
2)请联系全诗,赏析三四两句。

解析

1)A.“表为屈原的不幸遭遇鸣不平”错,应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

2)最后两句为写景句,符合通常说的“以景作结”的手法,在结合意象“暮日”“秋风”“枫树林”描绘画面后要揭示其表达效果。诗的后两句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来描绘出一幅特定的秋日图景,引人思索,在景中让人仿佛看见屈子失意落魄、满腹遗恨的形象,含意蕴藉而又满蓄感情。

答案

1)A

2)①使用典故。如后两句暗用《楚辞·招魂》《九歌·湘夫人》语,化用得非常巧妙,使人全然不觉,表达对屈原的缅怀。②融情入景。如诗歌后两句写日暮秋烟、萧萧枫树林,融入了诗人对屈原的感慨不已、哀思无限的凭吊怀念之情。③语言含蓄。描绘了一幅特定的景物形象,沅湘长流,江上秋风,枫林摇落,寄予深厚的情感,引导读者去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

译文

沅水、湘水滚滚向前无穷无尽,屈原遭到奸佞小人打击,不能实现自己宏图大业的哀怨有多么地深。日暮黄昏一阵阵秋风吹起,三闾庙边的枫林萧萧作声。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3题。(11分)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晩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

①星河:银河,这里指长江。

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1.下列对《桂枝香·金陵怀古》这首词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三句写作者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萧索。

B.上片中描写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C.“千古”二句,写出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既慨叹朝代的兴亡,又跳出了荣辱的小圈子,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找到了历史的教训。

D.“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写出了六朝的风云变幻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寄寓着作者的兴叹。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本词直抒胸臆,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在一起,寄托了作者对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3.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尾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5分)

【答案】

1.C(3分)

解析:考查学生“谩嗟荣辱”四字内容的理解,意思是空叹什么荣耀耻辱。 “千古”二句,正确理解为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

2.D (3分)

解析:“直抒胸臆”理解错误。从题目“金陵怀古”可知,这是一首怀古诗,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所以不是“直抒胸臆”,这属于间接抒情。

3.用典。作者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作者借典故委婉地劝告宋统治者莫蹈六朝灭亡覆辙;劝说统治者应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抵御外患。

【评分标准】5分。其中手法1分,指出典故的出处1分,解释含义1分,典故作用2分。

十一、阅读下面首诗歌,完成题。(11分)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从东晋到南朝结束,一直是朝廷台省和皇宫所在地。

(1)第二首《台城》中柳色“依旧烟笼十里堤”与第一首的哪一句可形成照应?“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滋味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最是“无情”?(5分)

(2)这两首吊古伤今的古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答案】

(1)万户千门成野草(1分)“鸟空啼”的“空”是“白白的”、“徒劳的”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隐含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史变迁,已经面目全非,鸟儿却无所谓的啼鸣。于乐景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表现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分析同“隔叶黄鹂 空好音”)(2分)

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2分,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且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2)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盛,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韦庄诗: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或:通篇着重于现实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

(两首诗的分析共6分:答对艺术手法得2分,分析具体准确得4分。不结合具体诗句的答案说对了也只给2分。)

十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答案】①答案要点:《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②答案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对比赏析

《越中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苏台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昔变化,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全诗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旨意遥深,感人肺腑。

十三、阅读下面古词,完成各题。

登古邺城(唐)岑参

下马登邺城①,城空复何见。

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②。

城隅③南对望陵台④,漳水东流不复回。

武帝⑤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注)①邺(yè)城:春秋齐邑,战国魏都,三国时魏置邺都,与长安、洛阳等合称五都,北周大象二年(580)遭战火焚毁,民众南徙,隋开皇十年(590)复为邺县。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②飞云殿:无考,当为邺城宫殿一陈迹。③城隅(yú):城墙角上作为屏障的女墙。④望陵台:即铜雀台,曹操筑。⑤武帝:曹操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点题,次句一个“空”字,统领全篇。

B. “复何见”三字,以一设问,自然引出中间四句的具体描绘。

C. 东风,在古诗中尤为常见,如李商隐《无题》“东风无力百花残” ,如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等等,与本诗的“东风”一样都在暗示春天已到来,并呼应结句“春色”。

D. 飞云殿,从名称上可以使作者想见当年的气势。而今,在春风的吹拂下依然彰显其当年的兴盛。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这两句例重从人事方面写“空”。“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这两句侧重从事业方面写“空’。

B. 诗的最后两句用“人去尽”总承上四句,春色依然,人事俱非,这两句既是对春色的感叹,又是对古人不常在,事业不常在的感叹。

C. 这首诗以“空”为主线,通过总括、细描、抒慨三个层次的渲染烘托,写出古都邺城的“四空”,凭吊古迹,惋叹人生,寓情于景。

D. 开头说“复何见”,结尾说“为谁来”,两处问句呼应,加深了这种感叹的分量,全诗遂在不尽的感叹中结束。

答案】

1】D【2】A

1】D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选项的后半句应是:而今,在这样一个暮春的傍晚,却只有东风阵阵,野火飘飘,一片凄凉。【2】A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的内容分析反了。应该是:三四句“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人事;五六句“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事业。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①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王”:指陈后主,他亡国时,还在教宫女唱新谱的歌曲《玉树后庭花》。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2)李白有诗句“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有评论说,许浑诗末句即用此意。说说你对本诗末句的理解。

[考点]怀古咏史诗.

[分析]《金陵怀古》是唐代诗人许浑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首联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实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音曲中覆灭.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前两联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折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

[解答](1)本题有两小问,一是描写的景物,从诗句中筛选出来即可.“戍楼空”“千官冢”“禾黍高低”,描绘出一幅衰败的景象.二是分析“写景的特点”,也就是手法,“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2)本题注意对两句诗的理解.“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的意思是“论宫苑你比长安少,比山水你和洛阳差不多”,“惟有青山似洛中”的意思是“惟有那些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当年的景物相同”.

答案:
1)颔联描述了金陵的衰败景象.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对比.这一联诗人将古今进行了对比,即昔日厚葬高官大臣的地方,而今却只是一片松岗,昔日皇亲贵族们寻欢作乐的宫殿,而今却成了栽种庄稼的地方.
2)许浑在末句中,把金陵与洛阳相比,意在说明曾经的六朝古都,如果繁华褪尽,如同李白诗中所说的洛阳一样,只剩下一片苍茫的青山,让人从中有世异时移,兴衰难诉的感叹.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玉树:指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景阳:陈朝宫殿名,陈后主宴饮作乐之地。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③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石燕,遇风雨则飞翔,风雨停则复还为石。江豚:传说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首句从陈后主专事游宴以致亡国的史事说起,以“玉树歌残”点染出陈后主的悲剧命运,字里行间隐含惋惜之情。

B.首联第二句一“合”一“空”二字,前者写隋朝大军的攻势凌厉,兵临城下;后者写陈的不堪一击,土崩瓦解。

C.第二联写金陵的衰败景象:六朝以来的英雄已成荒冢,昔日豪华的宫殿也已是禾黍遍野。作者吊今怀古,触目伤情。

D.“拂云”写石燕掠雨穿云的状态,“吹浪”表现江豚行风鼓浪的气势,颈联寄寓了作者面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慨。

E.全诗寄慨言志,格调高昂,手法高妙,借对六朝覆灭的哀叹,表现出对唐朝江山风雨飘摇、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2)“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与李白《苏台览古》中“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陆游《楚城》中“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概括以上三句在写法和主题上的共同点。(2分)

【答案】

21.(1)A、E(A项“隐含惋惜之情”不正确;E项“格调高昂”,对整体风格分析错误)

(2)都用衬托(反衬)【1分】的手法,都表达了以不变的客观事实、自然景物衬托多变的人间万事,历史兴衰的主题。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元〕萨都剌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王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起伏如龙。

汉家陵阙动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注释:【1】戏马台: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

①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州即彭城,本词首句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B.“想铁甲重瞳”一句,以“想”字领起,描写了当年铁甲重瞳的项羽,骑着乌骓汗血宝马,军帐连空,盛极一时的气势。

C.“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一句,用西汉张敞为妻画眉和唐代张愔与关盼盼的爱情故事两个典故,暗示历史风流已为陈迹。

D.“人生百年如寄”抒发了人生如匆匆过客般短暂的`感慨,“且开怀,一饮尽千钟”表达了词人积极向上豪迈旷达的情怀。

②“禾黍”词出《诗经》:“周大夫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下面诗句与本词“汉家陵阙动秋风,禾黍满关中”中“禾黍”寓意相同的两项是(4分)

A.禾黍日已熟,杯酒聊开颜。(宋·欧阳修《初冬归襄城弊居》)

B.空余此余基,千秋泣禾黍。(宋·汪元量《阿房宫故基》)

C.沛然时雨来,芃芃禾黍起。(明·吴兆《喜雨》)

D.禾黍秋风周洛邑,山河残照汉咸阳。(明·宋讷《壬子秋过故宫(十九首)》)

E.桑边禾黍水重围,时有秋虫上客衣。(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八十七)》)

③请简要赏析词的结尾句“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4分)

【答案】

①(3分)D(“积极向上,豪迈旷达的情怀”不符合文意)

②(4分)B、D

③(4分)

这两句描写了词人在落日余晖中回望荒城,倚栏目送鸿雁远飞的场景。借景抒情,表达了繁华已逝、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含蓄深沉,余韵悠长,耐人回味。

【评分参考】

解说诗句1分,点明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1分,分析情感1分,解说表达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附加注释

[1]形胜:地理形势优越。《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

[2]铁甲重瞳:指西楚霸王项羽。重瞳:眼中有两个瞳子。《史记·项羽本纪》:“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苖裔邪。”

[3]乌骓:项羽所骑战马。

[4]汗血:汉朝时得自西域大宛(读yuàn)的千里马,又称天马。《艺文类聚》卷九十三“兽部上”引《史记》谓:“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马,宛马曰天马。”此借以形容项羽所骑名马。

[5]玉帐:指军中营帐。

[6]楚歌:四面楚歌。指身陷重围,四面受敌。《史记·项羽本纪》:“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八千兵散:《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而死。”唐胡曾《咏史诗·乌江》谓:“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此处化用之。

[7]黄河如带:据《徐州府志》卷二“山川”:黄河在城东北,自河南虞城县流入郡界,经砀山、萧县,入铜山界。《史记》:“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8]乱山回合:据《徐州府志》记载,徐州周围有许多山,城北有九里山,城西有楚王山,城南有太山,城东南有奎山、三山,城东有子房山(一名鸡鸣山)、定国山、圣水山,城东北有彭城山、桓山、寨山、荆山,故称。因云龙山较著名,故举其大者。

[9]云龙:即云龙山,又名石佛山。《江南通志》:云龙山,宋武微时憩息于此,有云龙旋绕之。《旧志》亦称:山有云气蜿蜒如龙,故名。

[10]汉家陵阙:本句化用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词句。

[11]禾黍满关中:《诗·王风·黍离》序说,西周亡后,周大夫过宗庙宫室,尽为黍离,彷徨不忍去,乃作此诗。后用为感慨亡国、触景伤情之词。这里化用其意。关中,指今陕西省一带。《关中记》:“东自函谷,西至陇关,二关之间,谓之关中。”西汉帝王陵墓,均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故称。此句是说,刘邦虽然夺取了政权,取得了胜利,但如今陵阙照样为漫山遍野的庄稼所遮掩。

[12]戏马台:在徐州城南部,与云龙山相对。项羽因山为台,以观戏马,故名。宋武帝刘裕为宋公时,在彭城,九月九日大会宾僚赋诗于此。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帝南侵,立毡屋于戏马台,以望城中。见《徐州府志》卷八“古迹”。

[13]画眉人远:据《汉书·张敞传》记载,京兆尹张敞擅长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怃”(读wǔ),妩媚。此借“画眉人”,指称与盼盼交好者。萨都剌《彭城杂咏呈廉公亮佥事》(五首之四)谓:“何处春风燕子楼,断碑落日古城头。画眉人远繁华歇,无数远山生暮愁。”可与本句对读。

[14]燕子楼:旧址在徐州城北。白居易有《燕子楼三首并序》,诗序曰:“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予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予,酒酣出盼盼以佐欢,欢甚。予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嫋牡丹花。’一欢而去,迩后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绘之访予,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盼盼作也。绘之从事武宁军累年,颇知盼盼始末,云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予爱绘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诗谓:“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据后人考证,与关盼盼交好者,乃张建封之子张愔。

十七、阅读下面两首散曲,完成各题

【甲】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乙】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元)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4.对两首散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曲开头化动为静,描写了兵家必争之地潼关的险峻,为下文抒发感慨作铺垫。

B.乙曲前三句回顾了骊山历史,“今何处”强调对古今历史发生巨大变化的感慨。

C.乙曲第四句的“只见”二字强调阿房宫的破败,加重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D.两首散曲结尾分别用“兴”与“亡”、“赢”与“输”的对比深化全曲的主题。

5.两首散曲都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但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4.(3分)A

5.(3分,意对即可)甲曲除了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慨,更有对百姓的同情(2分);乙曲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骄奢淫逸行径的愤慨之情(1分)。

十八、阅读下面曲词,完成下列各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贏,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解释“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一词的含义。
答案
1)“悠悠”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包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山坡羊·骊山怀古》咏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十九、阅读下面曲词,完成各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①,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②指班超从戎的故事。

14.“阿房舞殿翻罗袖”化用了杜牧的《【 】》中的句子。(1分)

15.下列关于以上两首元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吕”是这两首元代小令的宫调名,“卖花声”则是曲牌名。

B、“不堪”,是因为“物是人非”,繁华逝去,只剩春意阑珊的凄清景象。

C、“伤心”,是因为“生民涂炭”,世世代代做牛做马牺牲的都是普通的老百姓。

D、两首元曲都善用典故,对项羽、孔明等英雄人物既有肯定,也有否定。

16.请比较两首元曲的结句(划线句),说说表现手法有何不同。(4分)

【答案】

14.《阿房宫赋》(1分)

15.D(3分)

16.第一首的结句是以景语作结,(1分,有此意思即可)含蓄而让人深思回味。(1分)

第二首的结句是直抒胸臆,(1分)一声长叹,壮怀激烈,表现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1分)

二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望欲消魂②,泾⽔萦纡③傍远村。

⽜马放多春草尽,原⽥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黄沙⾏客路,不堪回⾸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②消魂:这⾥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渭⽔⽀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诗表现了诗⼈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从题⽬看,本诗是⼀⾸怀古诗,映⼊眼帘的是“荒郊”“古碑”“积雪”“残阳”“黄沙”,构成了⼀幅催⼈泪下的破败荒凉图,结句的“不堪回⾸思秦原”显然是对古盛今衰的慨叹。

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春⽇眺望泾⽔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衰,眼前⼀⽚荒凉,于是“不堪回⾸”之情油然⽽⽣。

2.你认为这⾸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这⾸诗运⽤了触景⽣情、寓情于景的⼿法。诗⼈由眼前的“荒郊”“古碑”“积雪”“残阳”“黄沙”顿⽣⼀种伤今哀情,将这种古盛今衰的慨叹融⼊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被诗⼈寄托了⼀种深深的对现实的慨叹。

参考答案:①触景⽣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