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家精要】贺普仁:三通法之温通法详解

 一元堂中医张 2022-10-30 发布于辽宁
订阅话题 阅读精华

专家简介

贺普仁(1926.5.20-2015.8.22):字师牛,号空水。1926年5月20日出生于河北省涞水县石圭村。1940年,从师于北京针灸名家牛泽华,深得老师真传。 
贺老从医70余年,精研历代医家文献,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并博采众长,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三通法”学术体系。“针灸三通法”学术体系以“病多气滞,法用三通,分调合施,治神在实”为核心学说,以微通、温通、强通三法临证理术为基本内容。这一体系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产物,其最重要的传承价值是,让针灸医学回归于孕育其生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坚守本元,道用合一,体现了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学术特质。 
2007年贺普仁教授被国家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1月被北京市授予“首都国医名师”称号,2009年6月被国家授予“国医大师”称号。
 

编者:本文较长,分六部分内容。



温通法

贺普仁

“温通法”即“火针疗法”。火针古称之为燔针、焠刺、白针、烧针。它的特点是将针体烧红,然后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从而达到祛除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广义的“温通法”还应包括艾灸疗法,此处暂不予重点论述。 

“火针疗法”自古以来就是针灸治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火针疗法”为我国人民防病治病、保障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受到历代针灸学家的重视。在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火针的记载。这些宝贵文字资料是我们挖掘、研究火针的可靠依据。但是,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及火针本身的特点,使得火针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毫针,改进缓慢,并曾一度濒临失传。因此,挽救火针这一古老而有效的针刺方法,对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整理和提高,是我们针灸同道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

火针疗法的历史

“火针疗法”自有文字记载至今已有数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简陋的工具、原始的操作方法和狭窄的临床适应范围,逐渐改进、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拓宽临床适应范围,成为针灸疗法中的独特体系。为此,有必要全面地回顾火针的发展,了解其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 

“火针疗法”在《黄帝内经》中称为“燔针”、“焠刺”。如《灵枢·经筋》云:“治在燔针劫刺”,《灵枢·官针》云:“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据文字考证“焠”和“燔”字都有火字旁,即都与火有关。“燔”字即是焚烧和烤的意思;而“焠”字同“淬”字,即是“淬火”的意思。那么“焠刺”即是将烧热、烧红的针具快速刺入皮内的一种刺法。因而可以得出结论“燔针”和“焠刺”即今日较为通俗的名称——“火针”及“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是针刺利用热能,为人类防治疾病的首创。现存文献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系总结前人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火针疗法”防病治病的经验,并将它作为针灸治法之一种,首次用文字记载下来。如《灵枢·官针》云:“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九曰焠刺”。《黄帝内经》对火针的名称、针具、主治作用及禁忌证等均做了明确的论述。由此看来,《黄帝内经》成书时期,“火针疗法”已经成为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医教育(www.

关于“火针疗法”的针具,在《黄帝内经》中也有明确的说明。在《内经》撰写时期,针刺工具已有九种之多,尽管各种针具制造尚属简陋,但各种针具的分工已很明确。其中对“火针疗法”的针具,亦有具体而且固定的要求。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九曰大针,长四寸……大针者,尖如挺,针锋微圆,……”此处所说的大针,即为“火针疗法”专用。因为大针者,即针身粗大,针尖微圆。从临床实践中体会此种针形针具较适合于“火针疗法”专用。因为只有此针具特点才适应于高温、速刺的要求。若为其反,针体细,针锋锐在高温时易折断、弯曲,不能达到防治疾病之目的,反而容易发生折针或其他意外。另外,从字形考虑“大”字也有可能是“火”字传抄之误。《黄帝内经》不仅对“火针疗法”的针具、刺法有过描述,而且对“火针疗法”的适应证及禁忌证也分别做了规定。《内经》中记载“火针疗法”可以治痹证、寒证、经筋病及骨病。如《灵枢·官针》云:“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灵枢·寿夭刚柔》云:“刺寒痹者奈何?刺大人以药熨之,刺布衣者以火焠之”。痹者闭也,不通者也。“火针疗法”适用于经脉不通,气血阻滞所引起的疼痛一类的痹证。除此之外,“火针疗法”对寒证也有效果。如《灵枢·经筋》中云:“焠刺者,刺寒急也”,又如在《灵枢·寿夭刚柔》中云:“刺寒痹者内热”。这些都说明寒证宜用火针治疗。另外在《灵枢·经筋》中论述了十二经筋病证,但其治疗均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还有对经脉拘急及骨病证,亦可应用火针治疗。如《素问·调经论》中云:“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此即说经筋、骨、脉之病证均是“火针疗法”的适应证。与此同时也指出热证不宜使用火针。如《灵枢·官针》云:“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可见在当时,热证是“火针疗法”的禁忌证。 

总之,《黄帝内经》对“火针疗法”的针具、临床应用讨论得明确具体。不仅提出了适应证,而且规定了禁忌证,可以认为“火针疗法”创立于《黄帝内经》。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限,尽管在《内经》中对“火针疗法”已有明确的认识,但对具体操作、针体的质地和材料,以及焚烧的原料等细节问题的论述仍然是很不完整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火针疗法”不断改进、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 

“火针疗法”自《黄帝内经》时期创立以来,广为针灸医生所应用,治疗范围不断扩大。这从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多次提到误用火针的例子可以这样认为,汉代“火针疗法”已经相当广泛,甚至发生误用或滥用的现象。在《伤寒论》397法的论述中,已有多处谈及“烧针”的有关问题,即“火针”的问题。如《伤寒论》中云:“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烦躁也”;又云:“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还有“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伤寒论》的这些看法都说明上述情况禁忌使用“火针疗法”,补充了《黄帝内经》中关于“火针疗法”的禁忌内容。并且还告诫后人,营气虚,某些太阳伤寒证及阳明里热证均应禁用火针,否则祸患丛生。因而还列举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误用“火针疗法”的结果。如“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重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说明太阳中风者,用火针的后果。还如“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还有“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这就是说误用“火针疗法”迫汗外出,或至亡阳,或至亡阴而发生他病。以此告诫后人,火针既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强调火针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伤寒论》中还指出,火针治疗后,由于对针孔保护不当,感受外邪,并发奔豚。以提醒后世针灸医生注意火针治疗后的护理。“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从此段文字中可以了解到针孔护理不当而发生的情况及处理方法。 培医教育(www.

总之,《伤寒论》肯定了“火针疗法”的治疗作用。指出火针可以助阳发汗以散除外邪,用以治疗伤寒表证。 

到了晋代皇甫谧撰写的《针灸甲乙经》也肯定了“焠刺”是刺法之一。同时也强调其适应证为痹证和寒邪。如《伤寒论》中云:“焠刺者,燔针取痹气也”;又如“凡刺寒邪用毫针曰以温”。这些是继承《黄帝内经》的看法,同时,重申应用火针治病必须考虑体质因素。如书中云:“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提火针。它称之为“白针”。它扩大了“火针疗法”的适应证,首先将“火针”应用于外科,治疗疮疡疾患。而且对“火针疗法”的禁忌穴位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明确规定腹部的“巨阙,太仓,上、下管等及诸小弱者,勿用火针”。

到了宋代以后,“火针疗法”的适应证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从病位上讲,由属于经筋、关节、痹证等筋骨病,深入到治疗内脏疾患。如王执中撰写的《针灸资生经》将“火针疗法”创造性地应用到治疗内脏疾患。他在其著作中记载了“火针疗法”治疗内脏疾患的有效病例。其中一例为治疗心腹痛。书中云:“荆妇旧侍亲疾,累日不食,因得心脾痛,发则攻心腹,后心痛亦应之,至不可忍。与女儿别,以药饮之,痛反甚,若灸则遍身不胜灸矣,不免令女儿各以火针微针之,不拘心腹,须臾痛定,即欲起矣,神哉。”还记载了一则火针治疗哮喘的病例“舍弟登山,为雨所持,一夕气闷而不救,见昆季必泣,有欲别之意,予疑其心悲,为刺百会不效,按其肺俞,云其痛如锥刺,以火针微刺之,即愈。因此,与人治疗哮喘,只缪肺俞,不缪他穴”。《针灸资生经》中还记载了应用火针治疗腰痛甚验的病例。书中云“舍身腰痛出入甚艰,予用火针,微微频刺肾俞,行履如故。 培医教育(www.”另“有妇人久病而腰甚痛,腰眼忌灸,医以针置火中令热,缪刺痛处,初不深入,即而痛止。”王执中是宋代的临床针灸家,他最早将火针应用于内脏疾患,可谓是对“火针疗法”的一大贡献。 

以上文献记载充分说明从汉到唐、宋时期,经过各代针灸先辈明哲的努力,使“火针疗法”突破了《黄帝内经》的框框,尤其是适应证大大超出了《黄帝内经》的范围。由筋骨病扩大到外科疾患和内脏疾患。 

到了明代“火针疗法”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在《黄帝内经》奠定的基础上,各针灸医家们,接受唐、宋时代的医疗经验,将“火针疗法”的应用工具、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禁忌等各方面都进行了加工改进,发展提高,使“火针疗法”日臻完善和成熟。在此阶段对“火针疗法”的发展提高贡献最大的针灸学家应首推高武。他在其著作《针灸聚英》中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火针疗法”。 

他所讨论的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针具和刺法方面,强调了针具的质地和加热,以及针刺的深度及适应证;其次,还与另一种利用热能的方法——灸法进行了比较。 

在针具、刺法等方面高氏的观点是这样的: 

1.火针的质地 

据《针灸聚英》载:“世之制火针者,皆用马衔铁,思之令喜意也。此针惟是要久受火气,铁熟不生为工,莫如火炉中用废火筋制针为佳也。”他首先提出制造火针要选用耐烧的熟铁。因为熟铁有韧性,同时可以使针体捻得更细些,刺得深,痛苦小。而粗大的火针针具,不能深刺,损伤面大,易感染。 

2.火针的加热 

《针灸聚英》云:“焠针者,以麻油满盛,灯草令多如大指许,取其灯火烧针,频麻油蘸其针,烧至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者,反损于人,不能去病。烧时令针头低下,恐油热伤手。先令他人烧针,医者临时用之,以免致手热。才觉针红,医即采针,先以针安穴上,自然干,针之亦佳。”此即明确指出烧针的特点是要“烧至通红”。 

3.火针的刺法 

《针灸聚英》指出:“以墨记之,使针时无差,穴点差,则无功……先以左手按定其穴,然后针之。”由此可见高氏认为火针进针要“准”。 

4.火针刺的深浅问题 

《针灸聚英》告诫医者,火针“切忌过深,深则反伤经络。不可太浅,浅则治病无功,但消息取中也。凡大醉之后,不可行针,不适浅深,有害无利。”其要求刺火针要根据病人胖瘦,疾病深浅,掌握适度。 

5.火针的适应证

《针灸聚英》继承了前人的临床经验,运用火针治疗疮痛外科疾患和痹证,较前记载得更为详细明确。如“宜破痈毒发背,溃脓在肉,外皮无头者,但按肿软不坚者以溃疡,阔大者按头、尾及中,以点记,宜下三针,决破出脓,一针肿上,不可按之,令脓随手而出,或肿大脓多,针时则侧身回避,恐脓射出污身。”又如“破瘤坚积结瘤等,皆以火针猛热可用”。还有“若风寒湿三者,在于经络不出者,宜用火针,以外发其邪”。以上这些记载详细地说明了“火针疗法”有破脓、治瘤、蠲痹等治疗作用,并指明如何操作。 

6.火针的功效 

明代以前对火针功效没有文字资料,仅是列举火针治疗几种病。《针灸聚英》首次探讨了火针的功效,归纳起来有两方面,一为引气之功,二为发散之功。书中云:“火针亦行气,火针惟借火力,无补泻虚实之害”。又云:“盖火针大开其针孔,不塞其门,风邪从此而出。”这些论述尽管不够全面,不够深入,但它已使火针的应用开始摆脱了仅治痹证和破脓的狭窄范围,开始建立火针治病的基本理论。 

以上这些是涉及针具、刺法及适应证等方面的问题,除此还与利用温度祛疾的灸法进行了比较。高氏认为火针在两个方面优于灸法,第一方面从患者痛苦的角度来讲,火针疼痛暂短,容易接受;而灸法疼痛持久,不易耐受。第二方面从功效上讲,火针可以外发其邪,而灸法则闭门留寇。所以他说:“较之火针及灸,灸则直守艾灼烧过,痛则久也。火针虽则视之畏人,其针下快疾,一针便去,疼不久也。以此则知灸壮候数满足,疼之久也。火针只是一针,不再则过也。”我们以为上述论述不无道理。 

另外,《针灸聚英》还从两个方面将火针与气针做了比较。一方面从掌握适度难易上比较。高氏认为:“火针惟借火力无补泻虚实之害,惟怕太深有害,余则无妨;气针者,有浅有深,有补有泻,候气候邪之难,不可误行,恐虚者反泻,实者不宜,又以为害。 培医教育(www.”其意为火针比气针容易掌握,误用机会较少。另一方面从散邪功效上比较,高氏认为:“盖火针大开其孔穴,不塞其门,风邪从此而出。若气针微细,一出其针,针孔即闭,风邪不当,故功不及火针。”由此可见,就气针与火针而言,相对来说高氏更为推崇火针。 

高氏还对火针出针及出针后的处理,火针的禁忌也做了论述。《针灸聚英》云:“凡行火针,一针之后,疾速便去,不可久留,寻即以左手速按针孔上,则疼止,不按则痛甚。”高氏此经验,经临床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火针刺后必须用干棉球按压针孔,方能解除后遗感。高氏对火针后的反应也很注意。他在《针灸聚英》中写道:“凡下火针,经一宿,身上发烧恶寒,此为中病,无害事也。”高氏此种比较是以前各针灸学家未涉及的内容。

再有明代以前各针灸家对火针的禁忌,都只谈及禁忌“热性病”,而高氏补充了火针禁用部位和季节。《针灸聚英》云:“人身之处皆可行针,面上忌之。凡夏季,大经血盛皆下流两脚,切忌妄行火针于两脚内,及足则溃脓肿痛难退。其如脚气多发于夏,血气湿气,皆聚两脚,或误行火针,则反加肿疼,不能行履也。” 

总之,高武在《针灸聚英》中对火针的论述,是自《黄帝内经》后最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并且阐述了前人未曾涉及的一些问题,所以说《针灸聚英》的出现标志着火针疗法的成熟。 

集各家之长的杨继洲,对火针疗法的论述,基本是宗《针灸聚英》,他本人没有更多的发挥,但在他的著作《针灸大成》中,将火针列为针灸疗法的一种针法,由是足见杨氏对火针疗法也非常重视。这对火针的推广、流传起了积极的作用。《名医类案》中有几则医案是以火针为治疗方法。如其中1例为:“一男子胁肿一块,日久不溃,按之微痛,脉微而涩。此形症俱虚,当补不当泻。乃以人参养荣汤,以艾炒热熨患处,脓成以火针刺之,更用豆豉饼灸,十全大补汤,百剂而愈。”这是名医治疗经验1例。 

吴崑精通针灸,他继承了《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应用火针治疗寒痹在骨。他说:“焠针者,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此治寒痹之在骨也。” 

在《明史·周汉卿传》中也记载了周汉卿用火针治疗肠痈的史实。 

总之,明代“火针疗法”作为针灸治法之一被针灸学家认同,并在针具、刺法、适应证、禁忌证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因此可以认为“火针疗法”成熟于明代,明代之前仅是“火针疗法”的雏形。 

随着历史的推移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到了清代“火针疗法”治疗范围不断扩大,也有一定的发展和补充。《外科正宗》的作者陈实功提出了被后人百试百验的治疗瘰疬的方法。他说:“火针之法独称雄,破核消痰立大功,灯草桐油相协力,当头一点破凡笼。”“治瘰疬,痰核,生于项间,初起坚硬,或如梅李,结聚不散,宜用此法针之,插药易消,用缝衣大针二条,将竹筋头劈开,以针双夹缝内,相离一分许,用线扎定,先将桐油一盏,用灯草六七根油内排匀点着,将针烧红,用手指将核握起,用针当顶刺入四五分,核大者再针数孔亦妙。核内或痰或血随即流出,候尽以膏盖之。”陈氏将火针疗法的适应证扩大到治疗瘰疬是对火针的一大贡献,现今临床应用疗效非常满意、可靠。 

另外还有吴仪洛不仅继承了前人的学术观点,如用火针治疗筋急,痹症,瘫痪不仁,癥瘕,积聚,痈疽发背等经验,而且还在他的著作《本草从新》中提出用火针治疗眼科疾患的看法。他说:“肝虚目昏多洞,或风赤及生翳膜……后生白膜,失明,或五脏虚劳,风热上冲于目生翳,病亦熨烙之法。盖气血得温则宜通,得寒则凝涩故也。其法用平头针,如孔大小,烧赤轻轻当翳中烙之。烙后翳破,即用除翳药敷之矣。”用火针治疗目疾,其意义不仅在于扩大了火针的治疗范围,更重要的是可以消除认为“火针疗法”粗鲁、不安全、危险性大的偏见。 

至于廖润鸿则认为火针具有与艾灸相似的疗效,并认为火针比艾条宜于接受,可以成为艾条的代用法。如他在《针灸集成》中说到:“性畏艾条者,当用火针。” 

吴谦对火针的适应证也有新的认识。吴氏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并探索火针的治疗规律,归纳出适于火针治疗的一类疾病。如他在《医宗金鉴》中指出:“火针者,即古之燔针也。凡周身淫邪,或风或水,溢于机体,留而不能过关节,壅滞为病者,以此刺之。”意思是说,只要邪气壅滞于肌肤、关节而为病者,都是“火针疗法”的适应证。《金针百日通》是近代的著作,它将火针名为“武针”,将毫针名为“气针”。记载了一些用火针治疗的常见病。 

周树冬将火针以诗歌的形式,编入了《金针梅花诗抄》中,概括地论述火针治疗的临床病种。他写道:“燔针即是火烧针,除痹祛寒效独尊,瘰疬阴疽常焠刺,慎毋炮烙妄施为。” 

清代及近代一些针灸家,经过积极努力,“火针疗法”也有一定的发展。清朝后期,道光皇帝将针灸科医生赶出太医院,医学界也有重灸轻针的倾向,“火针疗法”也随之受到歧视和排挤,濒于消亡。幸而这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才被流传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火针疗法”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在卫生部门支持下,在广大针灸工作者努力下,“火针疗法”也有一定的发展。 

从先秦到清代为止,“火针疗法”的工具和操作方法,一直沿用没有重大的改变。因而它有加热时间长、散热快等弊病,这些大大限制了“火针疗法”的发展,以致失去了火针能治疗更多的常见病和疑难病的机会和作用。 

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自20世纪60年代起,根据临床需要,倡导挖掘、应用、发展“火针疗法”。曾在《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上发表“火针疗法”一文。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又有新的发展。首先扩大了临床适应证,治疗病种有30余种,包括内、外、妇、儿、皮、骨伤及五官各科的疾病。有些病例属于比较棘手的疑难病证,其治愈率和有效率都很令人满意。 

尽管“火针疗法”在上述几个方面有所发展,但与当今整个医学的发展,与针灸专业其他针具针法的发展很不协调。在临床应用方面,只有少数针灸医生能掌握此项针刺技术。许多省、市正规中医医院针灸科绝大部分无人使用它。目前各级教育部门使用的教科书中对“火针疗法”讲得很少,或根本没有此项内容。从目前各省、市中医研究部门的课题看,尚无此项研究项目。从针灸专业这个角度看也从未专题讨论过“火针疗法”。由此可见对“火针疗法”这一具有独特疗效的传统针法,仍然缺乏应有的重视。面对“火针疗法”的状况,笔者曾在此方面做过一些探讨和努力,愿与同道共勉。

2

温通法的机制与适应症

从20世纪60年代起,笔者就开始在“火针疗法”的适应证及治病机制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讨,总的认为其治疗范围广泛,疗效可靠,值得普及。 

“火针疗法”的治病机制在于温热,刺激穴位和部位,增加人体阳气、激发经气,调节脏腑功能,使经络通,气血行。因而可以称之为——温通刺法。 

“火针疗法”具有火针和灸的双重作用,即温热。温热属阳,阳为用,热为无形之气,可以蒸腾但不可以燃烧,热极则生火,火为热之体,热为火之用。人体如果阳气充盛,则阴寒之气可以驱除。天地杀厉之气,寒邪最甚,由表入里,侵袭肌肤、经络,阳气先损,宜用温热之法治之,寒去凝散,经络畅达,气血调和,诸病自愈。 

古今医家认为,人身之气血喜温而恶寒,寒则凝聚不通,温则流而通之。“火针疗法”惟借火力,无邪则温补,有邪则胜寒。火主升,主动,具有生化之机。古人云“火有拔山之力”,然火针之功,生发之妙,临床效验,难以枚举。凡属寒热虚实,病灶轻重远近,无所不宜。盖寒病得火而散者,犹如烈日消冰,有寒随温解之义;热病得火而解者,犹如暑极反凉,乃火郁发之之义也;虚证得火而壮者,犹如火迫冰而气升,有温补热益之义也;实证得火而热者,犹如火能消物,有实则泻之之义也;痰得火而解者,以热则气行,津液流通故也。因此说,火不虚人,以壮人为法也。 

笔者和同事曾指导研究生,对一些患者进行火针治愈前后的甲皱微循环和红外热像图的观察,发现火针治疗后甲皱微循环得到了明显改善,如血色变红,血流速度加快,血流态势好转。如红外热像图反映火针治疗后病变部位的温度明显提高。因此认为火针可以改善气血运行,具有行气活血,温通经络的作用。 

基于以上对“火针疗法”的认识,现代应用已经远远超出《黄帝内经》、《伤寒论》等文献资料上所规定的内容。经过临床摸索,实验观察,使“火针疗法”实现了诸如祛寒除湿,清热解毒,消癥散结,祛腐排脓,生肌敛疮,益肾壮阳,温中和胃,升阳举陷,宣肺定喘,治痛,止痒,除麻,定抽,熄风等具体临床功效。 

1.祛寒除湿 

由于“火针疗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的功能。经络通,气血行,痹阻于经络的寒湿之邪则松动,易被正气驱除于外。寒湿为阴邪,火针助阳,寒湿之邪以阳刺是为正刺之大法,故“火针疗法”对寒湿外侵,痹阻经络所引起的关节痛、腰腿痛等各种痹证疗效甚佳,有时可得到立竿见影、针到病除的效果。 

2.清热解毒 

古今医学习惯认为火针为温法,只限于祛寒,不可用于热证。但是,临床实践证明,火针不仅适用于寒证,它对一些火热毒邪也确有奇效。如火针治疗乳痛、颈痛、背痛、缠腰火丹(即蛇串疮)及痄腮等火热毒邪所致之证效果颇佳。由此可以认为火针也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火针疗法”清热解毒之功效不仅在临床上得到证实,而且,在理论上也是成立的。古人早就有“以热引热”,“火郁发之”的理论。热毒内蕴,拒寒凉之药而不受,清热泻火之法没有发挥作用之机,而“火针疗法”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引动火热毒邪外出,从而使热清、毒解。 

3.消癥散结 

“火针疗法”所消之癥结包括:气、血、痰、湿等各种病理障碍积聚凝结而成的肿物、包块,无论其长在体表或集结体内,火针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如胶瘤(腱鞘囊肿)、瘰疬(淋巴结核),以及各种脂肪瘤、血管瘤、纤维瘤、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瘢痕等均可行火针治疗。“火针疗法”之所以能够消癥散结,是因为它具有温通的作用。癥结若为气血瘀滞而成,一旦气血通则癥结自消。若为痰湿之邪凝滞而成,火针令其经络通,气血行则可攻散凝滞之痰湿;另一方面还因为火针可以助阳化气,气机疏利,津液运行,化祛痰湿之邪。我们在临床应用火针治疗“卵巢囊肿”时曾观察到,火针治疗1~2次后患者的背部约平卵巢部位沿患侧膀胱经第二侧线出现排列整齐的小水疱,如黍粟大小,待水疱结痂消失后,临床症状亦消失,后经B型超声波检查卵巢囊肿波消失。火针不仅可以将癥结消于体内,而且亦能将结瘤排之于体外,如瘰疬、腱鞘囊肿等症。 

4.祛腐排脓 

“火针疗法”祛腐排脓是一种广为流传的方法,此法既简单方便,又排脓彻底,易于愈合。去腐排脓时,只须将烧红的火针对准脓肿的中心部分或容易引流的部位刺入。一般要刺3针,即中心部分1针,或上、下再刺两针,或左、右刺均可。火针之所以能达此目的,是由于它能促进气血运行,鼓舞正气,正气充沛,自能排出脓毒。 

5.生肌敛疮 

运用“火针疗法”治疗一些经久不愈的疮口或其他慢性溃疡,如破溃的瘰疬、臁疮等,颇能收到生肌敛疮之功效。用中等粗细的火针,烧红后在疮口四周围刺,疮口内有腐肉者,可在疮口中刺1针。由于火针能温通经络,行气活血,使气血运行畅通和加速,故疮口周围瘀积的气血可流动消散,以增加病灶周围的营养,促进组织再生,自然疮口愈合。 

6.益肾壮阳 

凭借火针的热力可以达到益肾壮阳之目的。当用火针点刺肾俞、命门等腧穴时,肾经气血通畅,肾脏的气化功能加强,肾经的元阴元阳资源化生,产生益肾壮阳的作用。在临床上应用火针治疗肾虚腰痛、阳痿、遗精、老年性疾患等每获良效。这些都是火针益肾壮阳的例证。 

7.升阳举陷,温中和胃 

火针通过温热刺激足三里、内关、脾俞、中脘等穴,可使脾胃经脉行气行血,脾胃经脉的气血畅通,则可温运中焦的寒邪,振奋脾胃之阳气,使脾胃健运之功得以恢复,消化、吸收、升降之功能趋于正常。临床上用火针治疗胃脘痛、胃下垂等均取得满意的效果。另外,利用其升阳举陷之功治疗阴挺也可获奇效。

8.宣肺定喘 

“火针疗法”对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顽固性疾患有特殊的效果。祖国医学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由于风寒外来,邪气闭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成,非温热之法则病不愈,而火针可以通过温热刺激大杼、风门、肺俞、定喘等穴,温化肺之寒邪,疏通肺之经气,经气宣通则可驱邪出,邪气散出则肺气得以宣发、肃降,而喘息自止。 

9.通经止痛 

祖国医学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疼痛乃经络不通,气血闭阻所致。如经络畅通,气血调和则疼痛自除。火针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之功,所以若应用适当,掌握时机,对各种疼痛均可得立竿见影之效力。 

10.祛风止痒 

痒症是一种发生在体表的不适甚至痛苦的感觉,好像虫虱叮咬,瘙痒无度。古人认为:诸痒属虚、属风。可利用“火针疗法”温通经络、行气活血之功,促进体表气血流动,营养加强,驱动风邪无存留之处,血足风散则痒止。具体治疗时,对于增生性皮肤增厚,苔藓样变一类的神经性皮炎,宜用粗火针烧红后点刺病变部位。倘若皮肤无改变之皮肤瘙痒症,例如老年性瘙痒症等,宜用细火针烧红点刺曲池、血海、风市等穴以及局部病灶。 

11.解痉止挛 

肌肉抽搐乃筋失血养而致,用细火针烧红后点刺抽搐、拘挛之局部,可促进气血运行,增加局部的血液供给,筋得血则筋柔而不拘急,抽搐自定。在临床上常用火针治疗面肌痉挛,疗效很好。其他痉挛、抽搐,如小儿惊风、癫等症,须用“强通法”放血治疗。 

12.除麻 

麻木之症为感觉异常的一种疾病,局部不红不肿,感觉非痛非痒。此乃经络阻滞,阳气不能帅血濡养肌肤所致。通过火针治疗,温经助阳,引阳达络,气至血通,麻木自除。在临床上常用细火针烧红后散刺麻木之处。如治疗末梢神经炎,一般治疗1~3次即可治愈。 

笔者认为“火针疗法”不仅适应证远较古人的规定广泛得多,而且在火针针具及技术操作方法上也不同于古人。

3

温通法的针具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即要想掌握好“火针疗法”,应先有一得心应手的针具。 

首先介绍一下火针针具的材料。制作火针的材料不同于一般毫针,由于火针要在高温加热到针体变红,刹那间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或部位,所以,要求制作火针的材料必须具有耐高温、坚硬挺拔的特点。即在高温加热的情况下,保持坚硬不弯曲,具有烈火越烧越坚硬的性质。通过临床反复实践试用,筛选出最理想的材料是钨锰合金材料。用这种材料冷拔成30号合金钢丝,再加工成火针。此种材料制成的火针经过烧灼针体通红,仍能保持针体挺直、质地坚硬,能够顺利地穿透皮肤、肌肉及瘢痕结缔组织,而且针身不弯不折。另外,以此种材料制成的火针,经久耐用,一根针可经受住反复多次的烧灼使用,且价格低廉,是最理想的制造火针的材料。 培医教育(www.

由于火针针具要求特殊,多数由医者自行制作,以适应不同证候的需要。制作时,首先将钨锰合金钢丝按不同粗细截成长6~12厘米的针条,然后用小砂轮将针条的一端磨光,再用细油石将针条打磨光滑。其后加工针柄。注意针柄不宜太短,一般3~4厘米,以免烧灼时烫手。其方法是将细铜丝卷成螺旋形细卷,再把卷好的铜丝缠在针条的另一端,铜丝的两端用502黏合剂固定于针条上。以上是火针制作的基本过程。因为多数医针厂家不生产火针针具,必须学会自己制作火针。其方法简单易于掌握,不需要复杂的工具和设备。一个完整的火针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针尖,火针的针尖不需要像毫针那样锋利,要求其尖而不锐,稍圆钝为佳。因为火针是在烧红的情况下刺入皮肤的,比起毫针刺入皮肤要容易得多,故不需要太锐利,否则经过反复烧灼、使用,反而针尖变脆,容易折断。第二部分为针体,要求火针的针体坚硬,因为“火针疗法”的针具是在烧红的情况下行术,进针时针体不能像毫针那样得到手指的扶持帮助。而且,火针所刺的穴位或部位有些是病变组织,比较僵硬,针体容易弯曲,因而火针的针体必须坚硬,尤其是烧红后仍然坚硬,这就要求制针材料必须具备这样的特点。其次针体要挺直,挺直是为减少痛苦,进出针顺利,不扩大针孔,便于保护。第三部分为针柄,火针针柄比毫针的针柄更为重要,因为针柄不仅提供施术者持针的部位,而且还要做到隔热不烫手,只有针柄隔热不烫手,才能保证施术者将火针烧到火候——通红,才能快、准、稳地将火针刺入患者一定的穴位和部位。因此,火针的针柄不仅要制作得便于持拿,更重要的是要隔热。 

临床上根据不同症状、不同穴位,选择不同粗细的火针。火针的粗细直接与疗效有密切关系。故此,有必要将火针按粗细不同进行分类,以便于临床治疗时选用。根据临床的需要,将火针分为粗、中、细三类(图1)。 

图片

图1

学员福利:
贺氏火针。针体以含钨合金钢丝制成,硬度与韧性均强于普通毫针,柄用细铜丝制成盘龙状,长度25~100mm,体粗圆,尖锐利,形同毫针,略较粗长,受热散热较快,不易变形(见图1)。

图片

图2 火针示意图
编者:贺氏火针由钨锰合金冷拔而成,长度为1至1.5寸,分为粗火针、中粗火和细火针,粗火针针体直径1.1毫米以上;中粗火针针体直径为0.8mm左右;细火针针体直径为0.5mm左右。
参加学习同学请联系客服订购,纯手工制作,数量有限。

1.细火针 

直径为0.5毫米的火针,属细火针。细火针主要用于下列几种情况,如面部的穴位,由于面部神经、血管比较丰富,痛觉敏感,使用细火针可以减少痛苦;二则由于面部直接影响美观,使用粗火针如处理不当,易留有瘢痕。肌肉较薄的部位,老人、儿童以及体质虚弱的患者,均宜用细火针。 

2.中粗火针 

直径为0.8毫米的火针,为中粗火针。中粗火针适应范围比较广泛,除面部穴位及肌肉菲薄的部位外,其他的穴位和部位皆可用中粗火针施术。包括四肢、躯干,所有的压痛点和病灶周围。 

3.粗火针 

直径为1.1毫米或更粗的火针,属于粗火针。粗火针主要用于针刺病灶部位,如窦道、痔瘘、淋巴结核(颈、腋、腹、腹股沟等处)、痈疽、乳腺炎、臁疮、腱鞘囊肿、神经性皮炎、各种结节、皮肤肿痛等。 

“火针疗法”除火针针具之外,还需要一些其他辅助工具才可完成。需有酒精灯一盏,以备烧针之用。右手持针,左手持酒精灯。灯内盛有95%的酒精,但不宜装得过满,以免酒精溢出发生意外(图3,图4)。 

图片

图3 

图片

图4

【视频+图文】火针技术
培医
69
4

温通法的施术

“火针疗法”的施术与其他针刺方法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它有将针体加热的过程,所以在消毒、进针、出针以及出针后的处理上都有其特殊的方法和要求,有必要将其操作规程、要点和注意事项详述如下。 

“火针疗法”的操作规程: 

1.定穴位 

除了直接针刺病灶局部外,不论是选择经穴还是寻找压痛点,都要在消毒针刺之前,在选定的穴位上加以标记,一般都是用拇指指甲掐个“十”字,以保证针刺的准确性。 

2.消毒 

定好穴位以后,先用2.5%碘酒棉球,以穴位为中心向四周划同心圆消毒,然后用75%的酒精棉球以同样的方法划同心圆脱碘,待酒精干后即可施术。假若直接针刺破溃的病灶时,消毒不宜用碘酒、酒精直接擦试破损处,最好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拭或冲洗。 

3.针体加热 

消毒完毕,点燃酒精灯,左手将酒精灯端起,靠近针刺的穴位或部位,右手以握笔式持针,将针尖针体伸入外焰(图66),根据针刺需要深度,决定针体烧红的长度,烧针一定要以通红为度,针红则效力强,祛疾彻底,取效迅速。同时针红可以使进针穿透皮肤时阻力小而痛苦少。针体烧得红则有效,不红则无效。烧针时要掌握火焰的运用,千万不要将针体插入灯焰的中心,因为焰心温度低,热力不够,不能将针体烧红。而外焰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烧针最快,容易将针烧红(图5)。 

图片

图5

4.进针 

将针烧至通红时,趁着针红,非常迅速地将针准确地刺入穴位,并敏捷地将针拔出,这一过程大约只需要1/10秒。若动作稍慢,拖延时间,则针体温度降低,等于没有将针体烧到火候,一方面给病人造成的痛苦大,另一方面疗效也差。因此,“火针疗法”的技术关键就是“快”。要想做到进针快,一是要熟练地掌握操作技巧,二是要有一定的指力和腕力。如果再加上气功一起运用,施展技巧,更加妙不可言。 

5.火针留针问题 

“火针疗法”以快针为主,大部分不留针,有部分病人需要留针,但留针时间一般比毫针要短,多在1~5分钟之间。火针留针时也讲究得气和手感,将针刺入穴位后,或者将针刺入的同时有一种手感,这要细心体会针下的感觉,根据针下感觉来调节进针的深度。如当火针刺压痛点,进针处出现沉紧感时,应停止进针,此种感觉说明深浅已适度,留针1~2分钟。另外,如用火针刺脓肿,当针下出现空虚感时,说明已达到脓腔,应迅速出针,不需要留针。如火针刺淋巴结核,需留针1~2分钟,以清除消化干酪样坏死组织。又如取远端穴位,火针治疗疼痛性疾病时,需要留针5分钟。 

6.出针 

起针时医生要手拿消毒干棉球,以备出血、出脓搽拭或揉按时用。当火针进到一定深度时,应迅速出针,目的是减少患者的痛苦。不扩大针孔,避免小瘢痕形成。如针脓肿,出脓务尽,然后包扎。 

7.出针后处理 

火针后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只需要用干棉球按压针孔即可。一则可以减轻疼痛,二则可以保护针孔。实际上火针治疗感染的机会很少,因为火针针体是经过加热烧红后刺入穴位的,其消毒最为彻底。而且,火针可以激发全身机能,防御功能激活,所以,感染的可能性极小。如果火针直接点刺创面,针刺后可按外科常规进行无菌处理。若火针针刺后出血,不必止血,待自然停止后用干棉球搽拭针孔即可。 

8.医嘱 

火针针刺后,须向病人交待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其一,火针完毕后的正常反应为针后当天针孔可能发红,或针孔有小红点高出皮肤,甚或有些患者出现发痒,嘱患者不必担心,不会造成针孔感染,这是机体对火针的一种正常反应。针孔是个轻度的小烧伤,数天后自行消失,不需要任何治疗处理。其二,当针孔瘙痒时,不要用指甲搔抓,否则红点范围扩大,影响下一次火针治疗。其三,火针治疗后当天最好不要洗澡,保护针孔,以免污水浸入针孔,感染化脓。 

总之,“火针疗法”的操作过程基本是由以上8个步骤完成。每个步骤都很重要,不管针刺前的准备,还是针刺后的处理都不可粗心大意,掉以轻心,稍一疏忽,就会酿成错误。“火针疗法”尽管没有毫针那样复杂的手法,但它却有很强的技巧性,针刺时要胆大心细,躯干部位刺得要浅,不可太深,避免刺中五脏六腑。 

为了推广“火针疗法”,在学习操作规范时,也有必要强调“火针疗法”的操作要点。操作要点要掌握“红、准、快”三个字。这也是决定“火针疗法”疗效的关键。 

所谓“红”是指烧针时针体要烧至通红,趁着针体通红迅速将针刺入穴位或部位。强调针“红”的原因有二,一为针身烧得通红穿透力强,刺入穴位时阻力小,缩短进针时间,故可减少病人的痛苦。二为针身烧得温度越高,火力越大,刺激量越强,温通经络,行气活血之功就越明显,见效快,疗效好。 

所谓“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定穴或寻找反应点要准,二是进针要准,一针要准确无误地刺在所定的穴位上。选取好的穴位或部位须做以标记,一般用拇指指甲掐一“十”字,“十”字交叉点为进针点,针刺时必须将针准确地刺入“十”字交叉点上。进针准确与否决定着有否疗效。准则效佳,不准则疗效差。“火针疗法”定穴准确和进针准确,比毫针更为重要。毫针治疗进针后,若穴位不准确还可以调整进针方向,而火针进针后则来不及变动,针刺不准确也没有补救办法。因此,定穴准,进针准是“火针疗法”的关键。  培医教育(www.

所谓“快”是指进针快,严格地讲,应该是将针烧红后,针体离开火焰,刺入穴位这一连串的动作要快,最好在1/10秒内完成。只有做到这一过程迅速,才能保证将烧红的针刺入穴位或部位,患者少受痛苦或无痛苦。要做到“快”,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将火源端到靠近针刺穴位或部位烧针,尽量缩短红针离开火焰的距离,迅速接触到穴位。二是熟练掌握基本功,特别是指力、腕力和全身气力的锻炼,加上气功的运用,则疗效更佳。 

总之,“红、准、快”是“火针疗法”达其治疗目的的关键。其中“准”是核心,“红”和“快”是保证。而“红”和“快”又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掌握此三要点,才算掌握了“火针疗法”的技巧。 

为了顺利完成“火针疗法”的具体施术程序,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施用火针时应注意安全,防止烧伤或火灾等意外事故。 

2.精神过于紧张、饥饿、劳累的患者不宜火针。

3.体质虚弱的患者,应采取卧位。 

4.针刺时应避开内脏和主要器官。 

5.火针治疗后应注意清洁。 

6.火针针孔切忌用手搔抓,以防感染。 

7.针后当天不宜洗澡,以免污水浸入针孔。 

8.火针后针孔若出现微红、灼热、轻度疼痛、瘙痒等,属于正常现象,无需作任何处理,数天后可自行消失。 

9.火针治疗期间禁房事,忌食生冷。 

10.糖尿病患者禁用火针,因为其针孔不易愈合。

图片

【线下课程】贺氏三通针灸传承讲习班
培医
1000
5

温通法的刺法

历代针灸家对“火针疗法”的针具、针法很少区别分类。从大量的临床病例中观察到,不同粗细的火针,不同的针刺方法,对不同的病证,其临床疗效差别很悬殊。因而,通过火针的粗细、针刺方法和出针快慢3个方面,全面地归纳“火针疗法”,分别确定其作用和适用范围,将会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01
PART
少量文字按针具粗细分类

1.细针刺法 

使用细火针进行针刺的方法为细针刺法。 

2.中粗针刺法 

使用中等粗细的火针进行针刺的方法为中粗针刺法。 

3.粗针刺法 

使用粗火针进行针刺的方法称为粗针刺法。 

这3种火针刺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前面火针针具分类中已经提到,故不赘述。 


02
PART
按针刺方法分类

1.经穴刺法 

是根据临床症状表现,辨证辨经,按经取穴,在经穴上施以火针的一种刺法。它通过火针对经穴的刺激,来温通经络,行气活血,从而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功能。这种刺法主要适用于内科疾病,如胃的疾患、喘息等症。使用的针具以细火针和中粗火针为宜。进针的深浅较毫针要相对浅一些。 

2.痛点刺法 

是在病灶部位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在痛点上施以火针的一种火针刺法。祖国医学理论认为,压痛点是局部经气不通,气血阻滞的反应点。以火针刺激压痛点,可以使局部经脉畅通,气血运行,从而缓解疼痛。压痛点刺法主要适用于肌肉、关节病变和各种神经痛,如关节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等。压痛点刺法最好选用中粗火针,进针可以适当深一些。 

3.密刺法 

是用中粗火针密集地刺激病灶局部的一种火针刺法。密集程度取决于病变的轻重,病情重趋于密,以每针相隔1厘米。密刺法以足够的热力,改变局部气血的运行,促进病损组织的新陈代谢。此法主要适用于增生、角化性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选用针具时,要审视病损部位的皮肤薄厚,如很厚很硬者宜选用粗火针,一般选用中粗火针,针刺深浅要掌握适度,一般火针针尖透过皮肤病变组织,而又刚接触到正常组织的深度为宜,太浅或过深都不相宜。 

4.围刺法 

是用火针围绕病灶周围行针刺的一种火针刺法。进针点多落在病灶与正常组织交界之处。在病灶周围施以火针可以温通经脉,改善局部气血循环,促进组织再生。围刺法主要适用于皮科、外科疾患,如臁疮、带状疱疹等。所用火针针具以中粗火针为宜,不宜用过粗的针具,过粗则徒损皮肉,于治病无益。进针的间隔距离以1~1.5厘米刺一针为宜。针刺的深浅应视病灶深浅而定,病灶深则针刺亦深,病灶浅针刺亦浅。有时可直接刺络脉出血,以祛除瘀滞,对局部红肿大有益处。 

5.散刺法 

是以火针疏散地刺在病灶部位上的一种火针刺法,具有温阳益气、改善局部气血运行的作用,从而达到治麻、止痒、定痉、解痛的功效。多用于治疗麻木、瘙痒、拘挛和痛证。一般每隔1.5厘米刺1针。针具最好选用细火针,刺激以较浅为度。 


03
PART
按出针的快慢分类

1.快针法 

是进针后迅速出针的一种最常用的火针针法。“火针疗法”以快针法为主。一般都是进针后一刻不停迅速出针,整个过程只需要1/10秒的时间。因为“火针疗法”是借助烧红的针体所带的热力来刺激穴位或部位,只要针体红,热力足,就可以激发经气,推动气血,温通经络。留针时间长并不意味着刺激就强。真正具有治疗作用的火针热力只能保持暂短的时间,热力消失后,虽然针仍留在穴位内,对穴位已起不到热刺激作用。所以,“火针疗法”以快针法为主。快入快出是火针的优势。它治疗疾病具有省时、痛苦短暂的优点。 

2.慢针法 

与快针法相反。慢针法有其特殊的用途和适用范围。特点是火针刺入穴位或部位后,逗留一段较短的时间,然后再出针。留针时间多在1~5分钟之间。在留针期间可行各种补泻手法,如捻转补泻手法、提插补泻手法等;也可以静留针不行手法,待正气自复。慢针法具有祛腐排脓,化瘀散结之功。主要适用于淋巴结核、肿瘤、囊肿等,各种坏死组织和异常增生一类的疾病。 

以上是我们在临床上常用的几种火针刺法。在临床实践中,方法及针具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在具体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病人的症状虚实、年龄、性别、体质强弱、针刺部位,而选用相适应的针法、针具,这无疑对应用“火针疗法”有指导意义。 

“火针疗法”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今日所用火针已较《黄帝内经》时期有很大不同。我们用的火针是自制的,用右手持针直接在酒精灯上烧灼。在制针材料、燃烧的油质方面均作了一些改进,并克服了传统火针方法加热时间长,燃料冒烟,针具无粗细大小之分的弊病。缩短了加热时间,约在几秒钟之内将针体烧红,有隔热的针柄可以手持,保证了进针的准确性和快速度。针具有粗、中、细之分,可供不同病情选用。与古之“大针”、“燔针”相比较有其显著的优越性。 

近些年来,也有人力图改良火针,虽然改进了传统火针欠缺的一面,但出现了过于机械的弊病。这主要表现在针刺深浅度的调节方面,改良火针都是在针刺前就固定了进针的深度,不能根据针刺后的手感情况再做调整。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有些病变很难在针刺前准确估计进针的深度,并且随着疾病的不断变化,每次进针的深浅也不尽相同,需要完全凭借着术者针刺时的手感以随时掌握深浅度。由于改良火针不能施以最佳深浅度,所以影响疗效。 

现在临床上常用的火针不存在这些弊端,进针时的针下每一变化都能被术者的手指感觉到,这些感觉及时反馈给施术者,以便术者不断地改变针刺深浅度,施用各种针法技巧,以使“火针疗法”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超级永久会员
培医
499
6

典型病例治验

脑血管病后遗症

半身不遂为中风留有的后遗症之一。 

【病因病机】 

此病有的是由于气虚不能运血,气血瘀滞,脉络痹阻,而致肢体废而不举,有的是由于肝阳上亢,火升风动,气血并逆于上,络破血溢,经脉阻塞而致半身不遂。 

【临床表现】 

气虚血滞,脉络瘀阻,半身不遂,肢软无力,手足浮肿,语言謇涩,面色萎黄,苔薄白,脉细弦无力。 

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半身不遂,肢体僵硬拘挛,兼见头痛头晕,面赤耳鸣,舌红泽,苔薄黄,脉弦。 

【治则】 

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温通经脉,行气活血。 

【取穴】 

随症取穴。 

【刺法】 

以中等火针,用速刺法。 

病例1 

胡某,女,56岁。左手指屈曲不能伸。3年前患左侧半身不遂,血压高达170/110毫米汞柱,经针灸及服用中药治疗,左上、下肢活动已正常,血压平稳,但左手指屈曲不能伸,已有3年,久治不愈,影响生活和劳动,食欲、二便正常。望诊:面黄,舌苔白,声息正常。脉象:细弦。辨证:气虚血少,经脉失养。治则:温通经脉。取穴:八邪、阿是。刺法:中等火针,速刺法。 

火针后,手指屈曲当时得舒,并能握拳。两次后手指伸屈见灵活,6次火针治疗后,伸屈自如,已能做些家务活,现已回乡参加劳动。 

病例2 

白某,女,42岁。左腿发凉。两年前,左上、下肢活动无力,手不能握物,下肢行走不便,经医院CT检查,诊断为“脑血栓”。经治疗后,上下肢不遂已愈,但左大腿后侧发凉感始终未除。食欲、二便正常。平素血压170/110毫米汞柱。望诊:面黄、舌苔白,声息正常。脉象:沉细。辨证:中风后遗症、气虚血少不荣于筋。治则:温通经脉。取穴:阿是。刺法:中等火针,速刺法。 

火针后,自觉大腿后侧发凉感减轻,两次火针后,发凉感明显好转,共10余次凉感消失。 

病例3 

苏某,男,61岁。左半身不遂4年,不能走路,手不能握物,生活自理较困难,左上、下肢肿胀明显。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食欲尚可,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血压140/90毫米汞柱。望诊:体胖、面黄,舌苔白厚。脉象:沉弦。辨证:形盛气虚,不能帅血运行。治则:温通经络,行气行血。取穴:八邪、阿是、三阴交(患侧)。刺法:以中等火针,用速刺法。 

1次火针治疗后,从针孔中流出许多液体,肿胀减轻。2次火针治疗后,肿胀显著减轻,流出液体亦大大减少。3次后,肿胀又大减轻,尤其是左手肿胀消失,恢复正常。再针1次以巩固疗效。 

病例4 

韩某,男,57岁。右半身不遂已8年之久。原患高血压症(260/140毫米汞柱),随即中风昏倒,经医院检查,诊断为“脑溢血”。经抢救脱险,转医院治疗。屡经针灸及按摩治疗效果不明显。 

现仍右半身肢体无力,步履不便,肌肉轻度萎缩,麻木不仁,经常头晕,舌强语涩,口眼斜,口流涎液,食欲不振,口舌干燥,睡眠欠佳,右侧肢体发凉,大便正常,小便时有失禁。望诊:神清,面色正常,舌苔白。语言不清,喉中有痰。脉象:弦滑,血压160/100毫米汞柱。肤温低。辨证:阴虚阳亢,风从内动,中于经络,气滞血瘀,运行不畅。治则:通经活络,行气行血。取穴:手、足阳明经下肢穴为主,以及膀胱经的委中、胆经的环跳、风市、阳陵泉等穴。刺法:以中等火针,用速刺法。 

共治疗20次,右上、下肢发凉及麻木感等均消失,并自觉有发热感,步履较前稳健,肌肉较前有力,语言较前清楚,血压140/90毫米汞柱。停止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