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记》:秦始皇作长池,张渭水东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筑土为蓬莱山,刻石为鲸鱼,长二百丈。秦又有兰池、镐池。醴有,即明天子璧池。穆天子西征,有玄池、瑶池、乐池,与西王母宴所。汉有建章宫太液池,中筑方丈瀛洲,象海中神山。春二月黄鹄下池中。未央宫有沧池,中筑渐台。王莽死其上。汉上林有池十五所。承露池、昆灵池、池中有倒披莲、连钱荇、浮浪根菱。天泉池,上有连楼阁道,中有紫宫。戟子池、龙池、鱼池、牟首池、蒯池、菌鹤池、西陂池、当路池、东陂池、太一池、牛首池、积草池,池中有珊瑚,高丈二尺,一本三柯,四百六十条,尉佗所献,号曰烽火树。糜池、含利池、百子池,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连爱。东汉有九龙池、御龙池、灵芝池、白石池、濯龙池、天泉池。魏在邺有渌水池、琼华池、疏圃池、玄武池、灵芝池;在洛有天泉池,池中筑九华台、流杯池、幽泉池、阴流池、鸣鹤池。吴有太子池,孙权子和筑,至晋明帝呼为太子池。西晋有含利池、都亭池、灵芝池、濛汜池,张载作赋者,潜灵池、渌池。东晋有清游池、流杯池。宋有天泉池、华林池,池有双莲同干,芙蓉异花并蒂。纣有酒池。齐景公有昭华池。后梁有灵泉池。后魏有鸿雁池、流化池。后燕有清凉池。前梁有闲豫池,池有龙影五彩,铸铜龙于其上。南燕有申池,赫连勃勃有渌涟池。大梁有蓬池。襄阳有习氏鱼池,山简所游者;荆州有蔡子池;临沅县有明月池;益州有万岁池、天井池、千秋池、双龙池、邛池;洺州有干将池、华曲池;于潜有蛟龙池。 水池又叫池塘。 水池是用自然形成的装有水的小型坑洼或者人工材料修建、具有防渗作用的蓄水设施。自然水池也叫池塘, 池塘是指比湖泊细小的水体。界定池塘和湖泊的方法颇有争议性。一般而言,池塘是细小得不需使用船只渡过的。另一个定义则是可以让人在不被水全淹的情况下安全横过,或者水浅得阳光能够直达塘底。池塘这个词汇亦可能只用于人工建造的水池。无论如何,通常池塘都是没有地面的入水口的。它们都是依靠天然的地下水源和雨水或以人工的方法引水进池。因为如此,池塘这个封闭的生态系统都跟湖泊有所不同。池水很多时都是绿色的,因为里面有很多藻类。在亚洲,池塘常见于庭院,小区之内;而在欧洲,池塘经常见于城堡之中;在加拿大,水资源丰富,池塘很常见。 水池结构特点 1、开敞式圆形水池。开敞式水池池体由池底和池墙两部分组成。它多是季节性水池,不具备防冻、防蒸发功效。圆形池结构受力条件好,在相同蓄水量条件下所用建筑材料较省,投资较少。开敞式圆形浆砌石水池地基承载力按10t/m设计,池底板为C15混凝土,厚度10cm,池壁为M7.5浆砌石,其厚度根据荷载条件按标准设计或有关规范确定,表2列出开敞式圆形浆砌石水池主要尺寸、工程量及材料用量表,供参考。 2、开敞式矩形水池。矩形水池的池体组成、附属设施、墙体结构与圆形水池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根据地形条件将圆形变为矩形罢了。但矩形水池的结构受力条件不如圆形池好,拐角处是薄弱环节,需采取防范加固措施。当蓄水量在60m以内时,其形状近似正方形布设,当水池长宽比超过3时,在中间需布设隔墙,以防侧压力过大使边墙失去稳定性,这样将一池分二,在隔墙上部留水口,可有效地沉淀泥沙。 3、封闭式圆形水池。封闭式水池池体大部分设在地面以下,它增加了防冻保温功效,保温防冻层厚度设计要根据当地气候情况和最大冻土层深度确定,保证池水不发生结冰和冻胀破坏。封闭式水池结构较复杂,投资加大,其池顶多采用薄壳型混凝土拱板或肋拱,以减轻荷载和节省投资。甘肃省封闭式圆柱形混凝土水池池深径比取值范围为1.2~1.8,其水池底部为反拱,池底铺三七灰土厚30cm,其上再浇筑混凝土厚10cm,池壁为现浇混凝土,厚10cm,混凝土表面抹一层水泥砂浆加强防渗。盖板为铁丝网预制混凝土,标号C18。池颈为砌砖水泥砂浆抹面。矩形水池适应性强,可根地形、蓄水量要求采用不同的规格尺寸和结构形式,蓄水量变化幅度大。封闭式矩形水池池底为M7.5水泥砂浆砌石,厚40cm,其上浇筑C19混凝土,厚15cm,池壁为混凝土,厚15cm,顶盖采用混凝土空心板,上铺炉渣保温层,厚1.0m,覆土层厚度30cm,并设有爬梯及有关附属设施。 太液池 太液池为唐代皇家池苑,又名蓬莱池,位于唐长安城大明宫内庭中心北部,(今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公园北区),是大唐王朝最重要的池苑。太液池始凿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时正式使用,直到唐末被废,后因历史变迁,终被淤塞和填埋为平地。太液池位于唐城内庭中心地区,是大唐王朝最重要的池苑。大明宫分为前宫和后宫,后宫是以太液池为中心而布局的,是宫廷的皇家园林景区。整个太液池有东池和西池两部分,西池为主池,其平面呈椭圆形,面积约有14万平方米。东池平面略呈圆形,面积约3.3万平方米。根据池岸和池底最低处落差判断,池水当时应有2~3米深。文献中记载太液池中有三座岛屿,即蓬莱岛多年前已经得到确定,而其他两座岛屿的位置未能得知。 ![]()
![]()
![]()
![]()
![]()
太液池的池岸是由黄土与淤泥混合夯筑起来的,考古者称之为"淤泥夯",夯筑面积不等,大小应是根据岸边建筑的需要确定的,在池西边表现出宽达100余米的遗迹。在太液池岸边发现了大量柱洞,都是沿着池岸密集分布的,判断是骑岸跨水的水榭建筑。《新》和《旧》中都有太液池岸周边有廊庑400间的记载,这次考古发掘印证此记载并非虚言。对太液池南部等地进行的发掘表明,处于低势的太液池与南岸的高地宫殿区在建筑布局上是有过渡的,过渡自然且讲究。从南至北的斜坡地势上建有大量廊庑及由其组成的院落。这些院落和组廊布局非常均衡规整。从已发掘的部分廊庑木桩洞遗迹看,廊屋有多排柱洞,形成多个建筑单元空间。此地呈露的土墙、廊道、水渠、水井、假山石等遗迹说明,这一坡地也被皇家以多种园林建筑手段点缀修饰。 太液池遗址发现出土的遗物丰富精美、数量众多,有砖瓦石构件、陶瓷器、铜铁器饰、骨器、玻璃串珠、贝雕残片、封泥残块,以及""和""等。其中砖瓦等建筑材料为数众多,有莲花瓦当、莲花纹方砖等,部分筒瓦是"青辊瓦",少数为。有些砖瓦上还模印有工匠、、窑名、等,如"匠杨氏"、"昭七年"、"左策戊寅"、"天下太平"等。 从底层堆积来看,太液池遗址西岸中部、北部的发掘表明,近岸处在耕土下层就见到晚唐时期文化层,而在离岸较远处的发掘区西部晚唐文化层却处于现地表下1.5m左右,这说明晚唐时期西岸地势或活动面是起伏不平的,总体来看是东高西低,近岸出略高。基本形态如图1所见。 大明宫的池底发掘中表明近岸的部分池底,宽3~15.7m距岸面深1.5~2.2m,底岸较平等,略向池内倾斜。池内淤泥呈灰黑色,夹杂少量唐代残砖、石块和蚌等鱼类骨壳等。近底部泥粘而硬,杂有紫红色水锈。岸坡的发掘中,太液池西岸的迎水面呈斜坡状,南北陡缓不一,宽3~6m坡顶高出东侧池底2.2m。土色灰黑,较粘而硬,未发现砌砖石的现象。 岸池结构以及顶面的遗迹现象。(结合图2太液池遗址考古发掘图)东段为临水池岸,宽约25m,由纯净黄土与少量池内淤泥混合夯打而成,现存厚度为1.8~2.2m,夯层极为明显。这一段池岸面上,清理出顺池岸方向的池边大道一条(L1).中段位于东段以西,宽约25m,是用黄土褐色土夹杂少量碎瓦稍加夯打而成,厚约1.8~2.5m,夯层不明显。这一段的夯土面上清理出房屋建筑遗迹。西段位于中段以西,距离池岸边约50~75m、宽约15m。多有纯净黄土夯打而成,厚达2.5m。质地较坚硬,夯层明显,厚5~8cm。 在对水边建筑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有水上干栏式廊道建筑和水榭建筑。东区的中段壁上多有柱洞的残痕。再往北,再吃地青灰色淤泥上,也清理出多个磉墩坑,形状均不规则,坑壁和坑底都有柱洞残痕。尤其是位置离池岸最远的几个磉墩坑,分布比较集中,平面上围成一个长方形。 在岸坡上和池底的磉墩坑内以及坑内附近发现了较多的烧残的建筑石构件以及大量的灰烬等火烧遗迹。根据上述以及情况初步推定:发掘区西南的池内建有一处干栏式的水榭建筑,池内围成长方形的磉墩坑可能就是该建筑的基础遗存;水榭和岸池之间有连接的廊桥,彼岸河岸上的磉墩坑应该是其基础遗存。 大明宫除了遵循我国古代必循的中轴线对称布局设计的思想以外(从南到北依次排有丹凤门、御道、含元殿、宣政殿、以及内朝的紫宸殿等建筑,轴线东西两侧各配有左、右金吾丈院,中书省、门下省等)。我们通过对含元殿的坐落在三重台基之上,唐人李华在《含元殿赋》"太阶积而三重,因薄厚而顺高"。由于沿袭了高台建筑的传统,台基高与地面平均15m,高大巍峨,气象森严,主殿堂巍然耸立于三层台基之上,与传统的宫殿相比,显得更加气势恢宏。这种高的气势则体现了 帝王的唯我独尊的思想。 流杯池 流杯池,在四川宜宾市郊之北,崔科山下。北宋诗人黄庭坚居戎州时于此凿石饮水为池,曰"流杯池"。宜宾市郊之北,有崔科山(也名天柱山)横亘之际。山下,一巨石中开,形成天然峡谷,谷深20余米,谷底有清泉缓缓流出,绕谷底没入石中,为一天然奇观。北宋元符元年,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居戎州时,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流觞曲水"意境,于此凿石饮水为池,曰"流杯池"。自宋以来,后人为纪念黄庭坚,相继在流杯池周围修建了"涪翁亭"、"涪翁楼"、"山谷祠"、"吊黄楼"等建筑。涪翁楼是昔曰黄庭坚读书会友、挥毫泼墨之地,在此留下了《苦笋赋》《荔枝绿颂》等华章传于后世。 ![]()
![]()
![]()
![]()
![]()
![]()
后人以黄庭坚别号"涪翁"命名为"涪翁楼",楼前匾额"涪翁搂"三字为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周建人所书。登楼凭栏,西可观荷塘秀色,东可揽流杯池胜景。园林小景"山谷小憩"坐落于流杯池景区的睡莲池旁,黄庭坚身着便装,手拿书卷,在池旁静坐沉思。两只白鹤立于水中相伴,小景也称"双鹤伴涪翁"优雅清新,寓味深长。 形象地表现了黄庭坚在谪居戎州时,平和豁达的心态。 解放后,宜宾市人民政府在流杯池东北角建立了"烈士陵园",并建了"流杯池"公园。流杯池及其石刻已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园内有一直径约四米多的明代巨石砚,人称"笔点丹池",丞相祠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而建,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距今近五百年历史。关帝庙为该祠后殿,是省内目前一座较完整祭祀关羽的祠庙,《丞相祠及石砚》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公园内还有涪翁亭、吊黄楼、点将台、观音阁、荔红亭、景园等古迹和景点。 醉白池 醉白池是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是上海的旅游胜地。从这座园林的前身算起,已有九百余年历史。公园面积七十六亩。园内古木葱茏,亭台密布,古迹甚多。醉白池历经300余年,仍保存有堂,轩,亭,舫,榭等古建筑,并保持着明清江南园林风貌,其曲栏横槛、回廊曲径,古色古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简介 松江醉白池位于上海松江区人民南路,占地5公顷,与上海豫园、嘉定古漪园、秋霞圃、青浦曲水园并称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也是五大园林中最古老的园林。现醉白池已被扩建为为公园,其中现存园林部分为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工部主事顾大申在明代旧园遗址上所辟建。醉白池历经300余年,仍保存有堂,轩,亭,舫,榭等古建筑,并保持着明清江南园林风貌,其曲栏横槛、回廊曲径,古色古香。园林布局以一泓池水为中心,环池三面皆为曲廊亭榭,晴雨均可凭栏赏景。园内古木葱笼,亭台密布,古迹甚多,有四面厅、乐天轩、疑肪、雪海堂、宝成楼、池上草堂等亭台楼阁及邦彦画像石刻、历史艺术碑廊、"十鹿九回头"石刻、《赤壁赋》真迹石刻、《难得糊涂》石刻等艺术瑰宝,还有树龄在三四百年的古银杏、古樟树,年龄在百年以上的牡丹。其曲栏横槛、回廊曲径,古色古香。醉白池是上海地区五大古典园林中最古老的园林。 历史沿革 "谷阳园" 从醉白池的前身算起,已有九百余年历史。醉白池的前身为宋代松江进士朱之纯的私家宅园,名叫 "谷阳园"。园名意思是说,这是陆机、陆云家乡的名园。因为陆机曾有诗说"仿佛谷水阳",说自己的家乡在谷水之阳。朱之纯是以名人名句来命名宅园的。 ![]()
![]()
![]()
![]()
![]()
扩建 历代在"谷阳园"的基础上都有所扩建。到了明朝末年(公元1644年),松江著名书画家、礼部尚书董其昌在此处建造"四面厅"、"疑航"等建筑,并团结了当时一批文人在此处吟诗作赋,咏解不断。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画家顾大申将此处列为私人别墅重加修建,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精华,利用松江最具有江南水乡,秀丽风光这一特色,以七百平方米长方形荷花池为主体,以不规则对称等园艺手法建造池岸。以竹、梅、假山、奇石为相互配衬,融合一体,建造了这座名扬江南的醉白池。为什么叫它"醉白池"呢?有虚实二名来源。 主人将园建好时心里想,如果大诗仙李白再世,来此悠游,一定会被池上景物所迷醉、会被池旁园林所陶醉。所以就将池上园林叫"醉白池"吧!他具体又想到,宋代有个当过大官的诗人韩琦,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十分迷醉,曾在故乡河南安阳建筑了一座古典厅堂名叫"醉白堂",顾大申也非常崇拜白居易,也常常陶醉在白居易的诗的优美意境中,于是也仿效韩琦的做法,将自己的园林命名为"醉白池'"。"醉白池"这个名字新颖别致,含义深湛,意境优美,令人神往。几经兴废,几经劫难,醉白池终于迎来了生气勃勃的春天。 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醉白池曾被改为育英堂。建国后恢复园林。1959年被修缮扩建并开放,并扩充面积至76亩。园内多樟、女贞、桂等古树。1983年又增建"赏鹿厅、玉兰院、深柳读书堂、雕花厅"等,占地面积达到80余亩,园内风光秀丽,景色迷人。解放后,醉白池多次修缮扩建,如今占地80余亩,园内风光秀丽,景色迷人。从沿着两排法国梧桐和棕树林荫道向东行,途中可见一座崭新的院宅,那就是迁建不久的清代雕花厅。再向前是一座拱形石桥,石桥底有一对茅亭,上桥可纵观南北开阔的荷花池。夏秋之际,湖中荷花盛开,清香扑鼻。荷花池上有曲尺形长廊和鹤亭。过桥穿过杉树林,由西边廊屋可进入内园,这就是醉白池景色的精华所在。内园占地数亩,中间一座长方形水池,四周置有长廊、云墙和楼阁,高低错落,迤逦相连;花圃水榭,石桥漏窗,小巧玲拢。池北有棵大香樟,树干二、三人围抱粗,树龄已有300余年。池西有大冬青三棵,挺拔雄伟,依俯池面。池东有牡丹圃。池西雪海堂后院还有金桂、银桂。池四周怪石林立,用我国明代见石不露土的手法叠成,精莹剔透,富有诗意。"池上草堂"横跨水池之上,堂正中挂有一块"醉白池"匾额,屋檐前乔木参天,窗北翠竹一片,屋下碧波荡漾,在此小憩十分幽雅。堂屋东面是一座四面厅,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 园林艺术 棕树林荫道 醉白池既具有明清时期江南园林山石清池相映、廊轩曲径相衬的风格,又具有历史古迹甚多、名人游踪不断的特点。它以水石精舍,古木名花之胜驰名江南。全园分为内园和外园两部分,外园是新建的,内园是原有的。从人民南路西大门进园,迎面是一座大型砖刻照壁,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醉白池的风光景点。沿着两排悬铃木(法国二球梧桐)和棕树林荫道向东行,途中可见一座崭新的院宅,那就是迁建不久的清代雕花厅。再向前是一座拱形石桥,石桥底有一对茅亭,上桥可纵观南北开阔的荷花池。夏秋之际,湖中荷花盛开,清香扑鼻。荷花池上有曲尺形长廊和鹤亭。过桥穿过杉树林,由西边廊屋可进入内园,这就是醉白池景色的精华所在。 云墙和楼阁 内园占地数亩,庭院相接,亭台错落,长廊回环,清泓秀矗。中间一座长方形水池,池周怪石林立,用我国明代见石不露土的手法叠成,精莹剔透,富有诗意。外围则置有长廊、云墙和楼阁,高低错落,迤逦相连;花圃水榭,石桥漏窗,小巧玲珑。堂、轩、亭、舫、榭、池组成了主体建筑群,有池上草堂、玉兰院、雕花厅、四面厅、束鹿苑、卧树轩等十景。"池上草堂"横跨水池之上,池北有棵大香樟,树干二、三人围抱粗,树龄已有300余年。池西有大冬青三棵,挺拔雄伟,依俯池面。池东有牡丹圃,池西雪海堂后院还有金桂、银桂。 亭子 水池四周走廊宽狭有度,檐下装饰细巧素雅。水池四周还有不少精雅细刻的亭子:东南有大湖亭,东北有小湖亭,西南有六角亭,游客可在此凭栏观池赏鱼,和亭榭古木的倒影,别有一番情趣。黄之隽诗记:"小憩桐阴坐曲廊,一规镜槛绿泱泱。鱼跳密藻深无影,燕掠平芜静有香。"池东北还有一座船屋,名叫"疑肪"也是颇有特色的古建筑。长廊间隙花圃中植有冬梅、夏蕉、春牡丹、秋桂花,左右顾盼,处处生景。 石刻碑 园内廊壁和部分庭园里石刻碑碣较多,这是该园的特色之一。池南长廊的墙壁上嵌有《云间邦彦画像》石刻,共二十八块(一说为三十块),镌刻着松江府属各县从元到清初乡贤名士九十一人的画像和赞词,刻画甚工,其中不少是人们所熟知的,如董其昌、徐阶、夏允彝、夏完淳、陈子龙等。此系清乾隆松江人徐璋所绘,后来散失了一部分,由画家改琦补绘,刻于石上,得以保留。 曲江池 曲江池遗址公园,位于曲江新区东南部,是集历史文化保护、生态园林、山水景观、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开放式文化公园。中国唐代著名的风景区,在唐长安城东南隅,因水流曲折得名。这里在秦代称恺洲,并修建有离宫称"宜春苑",汉代在这里开渠,修"宜春后苑"和"乐游苑"。隋营京城(大兴城)时,宇文恺凿其地为池。隋文帝称池为"芙蓉池",称苑为"芙蓉园"。唐玄宗时恢复"曲江池"的名称,而苑仍名"芙蓉园"。据记载,唐玄宗时引浐水,经黄渠自城外南来注入曲江,且为芙蓉园增建楼阁。芙蓉园占据城东南角一坊的地段,并突出城外,周围有围墙,园内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曲江池位于园的西部,水面约0.7平方公里。全园以水景为主体,一片自然风光,岸线曲折,可以荡舟。池中种植荷花、菖蒲等水生植物。亭楼殿阁隐现于花木之间。唐代曲江池作为长安名胜,定期开放,都人均可游玩,以中和(农历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最盛;中元(七月十五日)、重阳(九月九日)和每月晦日(月末一天)也很热闹。 ![]()
![]()
![]()
![]()
![]()
![]()
![]()
![]()
![]()
![]()
![]()
![]()
![]()
![]()
![]()
现在池址仍在,园林设施均已湮没。现在于北湖(曲江池)原址上重建的大唐芙蓉园和于南湖重建的曲江池遗址公园已经竣工,曲江池重现昔日风采。曲江池遗址公园由著名建筑大师张锦秋担纲总设计。占地471亩,在原曲江池基础上2008年7月1日建成,曲江池水面仅南北纵长就达1088米,东西宽窄不等,最宽处达552米,分上池和下池两部分。现对游人免费开放。曲江池遗址公园是集历史文化保护、生态园林、山水景观、休闲旅游、民俗传承、艺术展示为一体的开放式城市生态文化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有很多表现唐代社会生活的雕塑,布置在全园各处,或草坪,或广场,或山坡,或水滨,甚至在水中。使曲江池遗址公园笼罩在一片浓郁的大唐文化氛围中。雕塑材质大多为青铜或石质。以写实艺术手法为主,使人感同身受。 ![]()
![]()
![]()
![]()
![]()
![]()
![]()
![]()
![]()
![]()
![]()
![]() 十大趣泉 含羞泉:位于四川广元龙门山上。把一块小石头往泉里一扔,泉水受到回声与波震的影响会倒流。 蝴蝶泉:位于云南省西部苍云山弄峰下。每年春夏季节,一群群颜色不同的蝴蝶首尾相衔,串串垂挂在蝴蝶树上,倒映在泉水碧波之中。 喊泉:位于安徽寿县以北5公里的地方。当有人站在泉边大声叫喊时,泉水就会大股涌出,如果小声叫喊,泉水则小股涌出。 姐妹泉:在河南郑州西南郊的三李村,有一对泉水,相距不远,一个温度在32℃以上,称为温泉,一个温度在18℃以下,称为冷泉。 香水泉:河南省睢县城南有条地下流泉,带有槐花香味,春香绵长,人称槐花水。 喷乳泉: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县西南麓有口宽、深各二尺的喷乳泉,每天早、晚九点钟左右,泉水如鲜乳一样,莹白夺目,随后又渐渐地清澈透明。 托币泉:在杭州西湖的虎跑泉,泉水表面张力大,投数枚钱币于杯水中不沉,水可高出杯口二三毫米而不溢出。 间歇泉:该泉坐落在湖南大庸市温塘乡哈溪村,泉眼中每间隔3至7分钟涌出一股泉水。 毒气泉:在云南腾冲县城45公里处,泉井无水,却可见到硫磺结晶等物质,并经常发出二氧化硫等气味。 水火泉:位于台湾省台南县境内,泉水温度高达75℃,泉水既咸又苦,只要划根火柴伸到水面上,会顿时烟火腾空。 济南十大泉群 趵突泉泉群 位于济南旧城区西南部、坤顺桥南、趵突泉南路西侧,在约17万平方米的面积上,散落着28处名泉。其中:趵突泉、金线泉、皇华泉、柳絮泉、卧牛泉、漱玉泉、马跑泉、无忧泉、石湾泉、湛露泉、满井泉、登州泉、杜康泉、望水泉等名泉被列入济南七十二名泉,趵突泉为七十二名泉之首。 黑虎泉泉群 位于古城东南隅,分布面积约1.5公顷,以环城公园的泉石园为中心,该泉群有泉眼15处。 五龙潭泉群 位于泺源桥以北,西护城河侧,估衣市街以北300米处,分布面积6公顷,有泉眼28处。 珍珠泉泉群 位于济南古城中心区域,曲水亭街、芙蓉街、东更道街、院前街之间。该泉群有泉21处。其中珍珠泉、散水泉、濯缨泉、溪亭泉、芙蓉泉、濋泉、腾蛟泉等列济南七十二名泉。珍珠泉一带,泉、湖、溪、渠景色优美,《老残游记》所描写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主要指此处。 白泉泉群 位于济南市东郊王舍人镇、华山镇,有8处泉池,其中白泉、华泉列济南七十二名泉。泉水汇流成河,北流进入小清河。泉群周围,稻田蔬甲,荷塘遍布,誉为鱼米之乡。 涌泉泉群 位于历城区柳埠、锦绣川、西营、仲宫、高而等乡镇,共有泉池126处,其中涌泉、苦苣泉、避暑泉、突泉、泥瘀泉、大泉、圣水泉列济南七十二名泉。涌泉位于四门塔西,白虎泉之阳的涌泉庵遗址东侧。崇祯、乾隆《历城县志》有载,称:“在神通寺西,瀑飞布悬,流入锦阳川”,清《七十二泉记》称其为“涌腾泉”。 玉河泉泉群 位于历城区彩石、港沟镇一带,共有泉池68处,其中列济南七十二名泉的有玉河泉。该泉群中玉河泉最有名,是巨野河源头,共有八处泉眼组成,原名榆科泉,早在郦道元所注的《水经注》中就有记载 “泉水自百米岩层之下,甘甜醇厚,酷似圣水也”。 百脉泉泉群 是济南地区东部最大的一个泉群,位于章丘市明水镇,有名泉20处。其中百脉泉、东麻湾、西麻湾、梅花泉、墨泉、净明泉列济南七十二名泉。元代地理学家于钦著《齐乘·卷二·水》中记述:“盖历下众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百脉泉为章丘八景之一。 袈裟泉泉群 位于长清区,共有泉池44处。其中袈裟泉、檀抱泉、卓锡泉、清泠泉列济南七十二名泉。该泉群中袈裟泉最有名,位于灵岩寺,又称“印泉”、“独孤泉”,泉源旺盛,水质甘美,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洪范池泉群 位于平阴县,有泉15处。其中洪范池、书院泉、日月泉、扈泉列济南七十二名泉。这一带山泉环抱,环境清雅、幽静,冬暖夏凉,山村水廓,小桥流水,乃避暑佳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