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文新发|年轻人不要“过度”参与公益

 麦芽公益悦读馆 2022-10-30 发布于广东

看到这个主题,或许觉得很奇葩。身为公益人士,居然说这样的主题,劝年轻人不要过度参与公益,似乎很矛盾。何况 ,还是九九公益日。用年轻人的话说:真是够了。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对“公益”二字的认识。

 “公益”在广泛的定义中,它是社会公众的利益。我之前看过李连杰的一个视频,他也曾这样说过。看来这个说法,得到了绝大部分人的认可。

现在所说的“公益”事实上是在上世纪的五四运动之后才有的名词,是“公共利益”的简称。公共利益,这四个字无论从什么角度上看,它都只是一个名词,没有被“行动化”。就好象一块蛋糕,它只是一个物品,而不能产生社会行为。从“公益”的字面解释中,我们也看不出它有什么可从事的地方。换句话说,“公益”本身并不是一个职业。现在所说的“公益”事实上是一种公益行为。是你为了公众的利益而去做的事情。这个行为,你可以是出于自愿的低报酬(甚至是无偿)的。但是要注意一点,公益本身并不具备职业化

我有时觉得我们的这个社会很奇怪,大家对公益这一行业,就象当时广告业刚开始时候的状态。既有几分好奇,又因为对它的不了解而抱有几分畏惧感。大多数的人就象“黔之驴”里的那只老虎,既想吃驴,又摸不清驴的底细,就在旁边来回的观望着,虎视眈眈。而一旦让老虎明白,这只驴不仅没有什么伤害性,而且看起来还很好吃,它就一扑而上,狼吞虎咽。况且虎视眈眈的远不止一只老虎。


我们都知道公益真正进入人们视线的,并不是以公益的名义和方式,而是NGO的形式。稍稍普及一下NGO:英文全名: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直译为:非政府组织。一般来说,NGO具有六个基本特征:

    1、正规性(有根据国家法律注册的合法身份);

    2、独立性(不是政府机构,也不是由政府官员主导的董事会领导);

    3、非营利性(不为其拥有者积累利润)

    4、自治性(有不受外部控制的内部管理程序)

    5、志愿性(有参与度较高的志愿人士)

    6、公益性(服务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服务)

2008年之前,说他国情也好,国民公益意识差也好,总之大多数的百姓,并没有关注到这个默默无闻的行业。公益更多的是一种个人的志愿行为。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是由民间的那些NGO组织,不自觉地就把公益一下子震到了大家的面前。



汶川的地震,其实从某个方面来说,虽然让很多的百姓们,看到了民间的力量,看到了相扶相助的可贵,可是,恰如我曾经感慨的——中国人是这个世界上能最迅速看清事物既得利益的人,没有之一。公益一下子出现在公众的面前,并不是好事。就象前面说的——那只老虎,它一直出于本能地在巡视着猎物。而公益,这个时候,成了那只驴。请注意,是已经被识穿了的驴。这其实蛮符合中国人的国民性的。中国人就是有这种“一哄而上”的劲。而这个“一哄而上”,事实上是他们已经看到了公益背后的利益。


我们注意到现在的绝大多数公益机构,都是在2008年之后“茁壮”起来的。即使它是成立在2008年之前。而公益丑闻,和公益机构的数字增长呈正比。

民间公益机构,为了募集资金,很容易走上销售的道路。也就是四处去拉赞助。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捐赠的社会企业或个人,并不一定都是纯粹的善念,他可能是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在驱动,也可能有别的利益在驱动着他来参与。而公益机构由于“受”了人家的钱财,很难拉下面子去拒绝对方的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公益机构渐渐地就会失去自己的初衷,为了迎合捐赠者而做一些本来不愿做的事,甚至是背离公益的事情。

    而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看现在公益行为,我指的是直接和受助方建立联系的行为。(不包括一些基金会和救济会等的间接行为,也不包括一些没有产生受助方的行为。)主要是:

    一、物资支援。比如:为某个贫困地区或贫困单位,贫困户募集物资,捐赠物资。

    二、认捐,资助。主要为某个特定的单位或个人,定额并长期地资助。比如一对一的救助计划,或是对某个贫困学生的学业认捐。

    三、为某个特定的事故发起捐赠。比如经常在轻松筹里出现的各种募款。

    四、给某个地区或学校捐赠书籍或可循环利用的资源。比如:建立图书角等。

    以上的行为,其实不是“公益”,而是“慈善”。


通过搜索,我们可以得到对于慈善的定义:"慈"是指长辈对晚辈的爱,"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助。慈善事业是人们在没有外压力的情况下自愿地奉献爱心与援助的行为和从事扶弱济贫的一种社会事业。慈善事业的活动对象、范围、标准和项目,由施善者确定。

    据《周礼·地官》记载,周王在中央行政官职中,设立地官司徒,助其教化国民,安定天下。有现代民政部部长部分职能的司徒,为做好民政工作要采取6项措施,即"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所谓"慈幼"、"养老"、"振穷"、"恤贫"、"宽疾"、"安富",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关爱儿童、赡养老人、救济穷困、抚恤贫苦、优待残疾、安抚富人。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所称的公益事业是指非营利的下列事项(包括):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

再回过头来看以上的行为,我们会发现,我们现在所谓的公益,事实上已经变成了慈善行为。我们所认识的公益,其实是披上了“公益”外衣的“慈善”。这也就难怪现实中,人们会把公益看成是扶贫。(这是公益很可悲的一面)这也是人们对于公益的一个非常严重的误区。

这是一个事实。很悲催的事实,但就是我们的公益现状。

说真的,我个人情感上,很不愿意让现在的年轻人接触这样的公益。或者说,不愿他们在这样的公益名义下来加入到公益行为里面来。尤其是现在的这种公益,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现象。而一个事物一旦形成了社会现象,那么,势所必然的,它所有的事情,就不可能是很单纯的事情了。

要面对这样日益复杂,越来越市侩的公益圈,我劝你得修炼这几重的修为:

    1、有一份宽人恕己的胸怀。也就是说你得成为一个温和的、有耐心的、懂得自我释放的人。尤其是懂得自我释放。

    2、有一定的社交能力。现在的公益(好吧,其实是慈善)需要你和多方面的人打交道,和各部门周旋,甚至还得跨领域去“串下门”。没有一定的社交能力,是很难在“公益圈”里长久地做下去。

    3、要有行为力。大多数的民间公益机构,人员都不会超过十个,甚至有可能是一两个人。所有的事情,都必须亲力亲为,如果你没有行为力,我只能用一个字形容——混。而混在公益,没有丝毫的意义。

    4、有比较强的处理事故能力和应变能力。既然很多事你都得亲力亲为,那么,你就得承受随之而来的各种事故。请注意,这里有可能是你没有任何的依靠,只能自己想办法,自己动手解决。如果你没有良好的独立思考、应变能力的话,将会是一场悲剧。

    5、要能坚持。这个坚持不仅仅是能持继地做下去,更需要的是,你对自己的信念的坚持。没有一个清晰的信念,相当于你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事情,这比摸着石头过河还不着边际。也就是说你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的意义何在,那么你怎么做好它。而这个信念在你从事公益的过程当中,势必要承受各种各样的打击和迫害,能不能把信念坚持到底,那真的非常考验人。

    6、要能忍受孤独。这个孤独也不仅是形体上的孤独。在这样的公益环境下,你要么被同化,日行日远;要么就是走在一条充满荆棘的路上,内心的孤独比肉体的孤独更难忍受。

也有的年轻人会说,我有理想主义不就够了吗?公益不就是要奉献,要付出吗?这其实也是一个误区。我们现在大多数人对公益的概念,还是停留在一个非常浅薄的认识上。认为公益就是“免费”“无偿”就是“奉献”,就是“伟大”。事实上,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在这里,我分享一下,我个人从事公益阅读推广的五年时间里对公益的认识。


首先:做公益,它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也就是,你不能把你所面对的人,都当成是比你差,比你弱,比你没能力的,总之,不能把对方看成差人一等。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个人拥有高人一等的权利。你也不是在为他们创造条件,更不是为他们工作,你只是在做你自己想做的事罢了。不要强求别人去接受、赞同你的行为。

其次:公益是公共的利益。那么,它所面对的就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更广泛的群体。你所做的事情,不能只是为了某个人,某件事。而是要尽量让受益最大化。也就是说,能辐射到十个人的,绝不能只照顾一个人。要尽量让更多的人动起来,而不是只让一个人受益。也就是一碗水要端平。

第三,不要刻意去追求什么目标,包括对某个特定事情或特定人的预期。要自然地让他发展,而不是给他限定方向。不能因为你是做了公益的行为而接触到了的人,就得让这个人也来做公益,你做阅读推广而影响了一些人,就得让这个人也来做阅读推广。这种行为是非常不道德的!每个人有自己的成长方向,每个人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不要去干涉它,也不要去限定它。

同时,我希望年轻人来做公益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准备,而不是来过“间隔年”的。这里说的“间隔年”并不是指大学里的那种“间隔年”,而是给自己的“间隔年”。公益,它不该是“逃避”的港湾。

这里说的“逃避”有两重意思。

一是逃避社会。有些大学生从象牙塔出来后,发现,这个社会和塔里的风景完全不一样,心理落差太强烈,以致很难调节过来。还有一种是在社会上受挫了的,想找个地方疗伤,或是想休息一下的,甚至也有是因为实在找不到工作了。

二是逃避内心。比如感情上受挫,或是因为家庭的压力,或是别的情感纠结,甚至可能是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于是他们找到公益,来干嘛呢?来找一份“宁静”,说白了,就是躲一段时间。


一个人的行动力,取决于他对这个事情的热度。如果他对这个事,压根没有兴趣,只是为了混日子,整天虚委与蛇,可以想像得到,不仅他自己的日子会过得很悲催,同时,在他所处的环境里,他也将成为一个“不待见”的人。

而无论是现在的公益,还是我认识的公益,我都觉得年轻人不要“过度”地参与。可是,“过度”和“适度”真的很难去界定。就象喝酒,有的人喝一杯就醉了,有的人喝个三斤五斤白酒跟玩儿似的,一点事没有。所以,这个“度”只能自己把控。

我个人建议年轻人如对公益比较感兴趣,也有一些这样的想法,可以先试着去参与,比如做短期的志愿者。先去某个地方,或是所关注的领域里,对,去到一线,和当地有了直接的接触和碰撞后,真正体会到了公益的意义之后,对公益有了更深的认识之后,那时候再来决定是否更多地参与到“公益”里面去。

同时,我也有一个私念:这个世界那么的精彩,如果不趁年轻的时候,多去闯一闯,多去见识见识,说直接一点,多去受受伤,碰碰壁,撞撞墙,那该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情啊。

(奉劝一句:公益圈的人,也不见得都是高风亮节,有口皆碑,公益圈也没有想像的那么清高、纯洁,这里也是一个小社会,你会碰到各种的人,经历各种的事,不要把它看得太高大上。)

我更建议的是年轻人去做社会创新!社会创新,已经不算是新名词了。早几年前,就已经有人注意到了这个职业。年轻人,有很多的“爱迪尔”,很多的奇思妙想,那么,你不一定是要到公益圈里才能抒发你的情怀,才能发挥你的才华。你完全可以把它商业化。用你的智商,用你的才华赚钱,这很正常啊!


社会创新它可以是公益性的,也可以是商业性的。因为创新的本身,就是建立一种资源集合器和财富放大器。从旧的东西里破出新的来,创造了更好的利润,创造了更大的价值,这就是创新。

社会创新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满足弱势或相对弱势的群体尚未满足的需求。这也很适合一些有情怀,有想法的年轻人。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问题,那么多的相对弱势群体,你关注了什么样的问题,那么,就为这个问题提出点子,可实行的点子,把这个问题解决掉。社会创新其实就是一个无局限,无限制的空间,你可以从你关注的领域里,去创业,去创新,去寻找价值。这是一个非常自由、非常宽广的平台。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职业。

去年,公益圈里有流行一个视频,(现在凤凰视频网上还找得到)是一个叫阿菜的年轻人,用两年半的时间,走了几大洲,采访了许多创新人士而剪辑成的。它的名字叫《创变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