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照片 忆往事

 道2和 2022-10-31 发布于河北
Image

文/梁玉甫

我有两件老物品珍藏至今已有60余年,一件是1956年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另一件是1960年我的大学毕业照。这两件老物品既是我青春成长的记录,又是我的母校——河北北京师范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前身之一)发展壮大的历史见证。


Image
01
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录取通知书

1956年7月,我从中师毕业后参加了高考,8月末,我收到了来自河北北京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作为校史资料,这份录取通知书现已被学校博物馆保存收藏。

那年夏天,河北部分地区连降大雨,内涝严重,我家在衡水景县梁集村,没有直达北京的火车,出行非常不方便。为了能准时报到,我提前从家出发。9月初,我从家乘船行程25里地到达景县县城,接着淌水18里地走到安陵,再从安陵乘火车经天津到达了北京。在北京地安门外北皇城根59号的小巷里有个四合院,那就是河北北京师范学院的校址。我到校后受到了在校师生的热情接待,安顿好住宿,我也加入到了迎新生的工作之中。

回想当时的情景,往事历历在目。有两件体现人文关怀的小事记忆犹新。一件是饭食。到校的第二天早晨去食堂吃早饭,看到雪白的馒头、八宝菜、大米粥整齐摆放着,不知道是不是给我们学生吃的,我们提前到校的几个新生愣愣地站在那里。要知道那时的人们都很贫苦,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不是每顿饭都能吃上白面馒头的。这时,食堂的工作人员说:“吃吧,吃吧,以后天天吃这些。我们要跑遍北京大大小小的副食商场,争取每月配给100多种副食,让你们吃好,吃好了才能学习好!”暖人的话语体现着学校对我们的关怀和期望。另一件是助学金。我们上学时,学校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分别有1元、2元、3元的助学金。冬天,学校还给特别困难的学生发放棉衣、棉鞋、棉被等过冬物品,学校从各个方面都对学生关怀备至。现在,每每回想起这些往事,我还心存温暖。


Image
02
河北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本科首届毕业生合影

河北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的前身是河北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科,成立于1951年6月,当年的暑假招收了第一批新生,为一年制的速成高师。1953年暑假招收的新生,学制改为两年。195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暑假招收新生118人,改为四年制本科。河北师范专科学校扩建,并改名为河北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科改建为数学系。1957年暑假,学校从地安门外(俗称南院)搬迁到了安定门外的小黄庄新校址(俗称北院)。我的大学一年级是在地安门校区度过的,二、三、四年级在安定门校区度过。

1958年暑假后,学校在1956级和1957级入学的学生中抽出相当数量的学生单独培养。被抽出的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教师培养对象,送到其他高校代培、进修,毕业回校后担任新年级的教师。另一部分作为行政人员培养对象,半工半读,担任班主任、科室办事员,毕业后留校做行政管理工作。这两种人才培养方式,有效缓解了学校教师和行政人员短缺的问题。我是第二种培养方式中的一员,半工半读,担任1956级和1959级的年级辅导员和党支部书记,毕业后留在数学系从事行政工作,1978年任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1986年任总务处党总支书记,1990任党委统战部长,1992年任美术系党总支书记。1996年初退休。

1951年至1956年,是河北师范专科学校快速发展的五年,随着本科的招生,学校新型的高师教育教学体系逐步形成,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师范院校。到1960年时,数学系有了本科首届毕业生,也就有了这张我珍藏至今的毕业照。

1960年前后几年是河北北京师范学院的发展时期。1957年新建了中文系;1958年天津河北师范学院的中文、历史两个系合并到了河北北京师范学院;1960年华北人民大学的党史、哲学、政经三个专业的学生和部分教师到河北北京师范学院报到,成立了政治系,1962年改名为政教系。这个时期,学校在校本专科生、代培生、函授生加在一起有近8000人。

1958年,河北省创办语言研究所,设在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内,朱星副院长兼任所长。朱星副院长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古今汉语语法、修辞、音韵、训诂、语言学史等多方面,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代表学校领导参加了数学系本科首届毕业生的合影,留存下了珍贵影像。

1958年前后,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校师生除完成好教学、学习任务外,还积极参加多项社会活动。在参加修建十三陵水库大坝、西山植树造林(我校植树造林团队叫保尔连)、密云炼钢等等活动中表现最为突出,多次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表彰和赞扬。


Image

学校培养了大量优秀毕业生,例如数学系1960届及以后各届毕业生,有的留校任教,有的留校从政,有的被分配到其他高校任教。被分配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的毕业生在工作中都受到了重视和重用。值得一提的是,数学系1963届毕业生有183人,其中有98人被天津市教委要去充实到天津的各所中学任高中数学教师,补充了当地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曹元聚、李仕诚、马冠朝、苏景国4人被国家派往刚果支教,这4名教师工作认真负责,他们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给缺课的学生补课,他们大公无私的精神受到被支教国的高度赞扬。更值得自豪的是,从1961年至今,有8位数学系毕业生申殿华、刘太江、王立辰、董瑞山、吕文一、饶桂生、邓明立、苏国安,曾担任我校及河北省其他高校的校级领导职务,为我校和河北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Image

如今,我已是80多岁的耄耋老人,看着我曾为之奋斗和热爱了一生的母校和教育事业,在新时代迎来新的发展和壮大,我倍感欣慰和自豪!

END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