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振兴大咖说】2021年09-12期合集

 古韵新风 2022-10-31 发布于湖南
 Image

乡村振兴大咖说

2021年09-12期

1

陈锡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偏离了政策预期目标

2

刘守英|推动乡村振兴,城市化不能再延续“年老回村”模式

3

方明|有用是乡村规划的核心

4

贺雪峰|村庄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5

李铁|县域经济在乡村振兴中扮演什么角色

6

吕德文|振兴乡村,不能只把目光盯在土地上

7

朱启臻|人口外流不等于乡村衰败

8

孔祥智|新中国城乡关系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9

张琦|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互促互进

10

刘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什么?如何接?

11

宋洪远|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重点任务与举措

12

王玉斌|对脱贫县城、脱贫村、脱贫扶上马再送一程

13

张振山|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振兴

14

曲颂等|乡村建设要怎么行动?这七大观点值得参考

15

张清勇|农村宅基地制度从权利封闭走向权利开放

16

唐遥等|探索建立乡村振兴“新产出”评价体系

17

王正谱|“十四五”时期农村厕所革命工作要重点解决六个方面问题

18

姚洋|土地增减挂钩比农村建设用地入市更值得推广

19

唐仁健|乡村振兴 法治先行

20

贺雪峰|当前乡村振兴中,相对于美丽村庄建设,更重要的应是集镇建设

21

周岚|房村镇——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的乡村建设行动

22

吴晓玲|今年将采取四项措施加快乡村产业发展

23

刘奇|农村改革和发展,需要“底线思维”——乡村“四止”

24

孔祥斌|当前中国耕地保护的形势、困境与对策

Image

0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偏离了政策预期目标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思路,无疑是符合发展规律的,但是,作为具体政策措施要落地贯彻执行,却面临着相当复杂的情况。因为农民从外出务工经商,到开始在城镇常住,再到在城镇安家落户,最后融入城镇成为市民、舍弃在农村的住房,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往往并非一代人即可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至少在时间上很难同步。综合来看,一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土地指标没有纳入国家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的总指标,二是又没有“打六折”(1998年底发布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可以用作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三是到农村通过拆房、并村,把农村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置换进城,再到指标落地、征地拆迁搞项目开发,在利用这些置换指标进行城镇建设时,实际就需要在农村拆两遍、建两遍房,明显扩大了建设总规模

——陈锡文

 @新三农

02

推动乡村振兴,城市化不能再延续“年老回村”模式

当前中国乡村存在着“人”(老人没有希望、留守儿童得不到照顾、70后城市无法落根不得不回村),“业”(农业回报越来越低、土地流转内卷化),“地”(宅基地、坟地占地较多),“住”(农民积累的资本大量用于乡村盖房)的问题。推动乡村振兴,一是中国的城市化不能再延续此前的“年老回村”模式,必须解决70后在城市的“生根”和资本积累问题;二是要重点解决乡村的老人问题,增加乡村的养老供给;三是要提升农业回报率;四是要适度推动村庄的整合,以2、3个小队村庄的集聚来解决村落的重新分布问题

——刘守英

 @村庄与城市

03

有用是乡村规划的核心

好的乡村规划可以起到摸清乡村资源的家底、精准的管控节约好乡村用地、规范乡村建设的行为、明确农村建设许可的管理的作用。注重以需求为导向编制乡村规划,一是加强乡村产业在空间的落地和建设指导;二是将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规划的重点;三是加强空间和土地的精细化管理;四是将当前乡村建设的热点作为规划重点;五是加强中观规划来指导微观的设计和操作加强能直接指导乡村的建设、有利于县、乡镇、村各级的管理方便的村庄规划,具体包括整县推进系统编制乡村建设规划以乡镇为单元编制村庄规划;建立一个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分类,积极关注“一般发展类村庄”(缺乏产业,空心化比较严重但仍然会存在一段时间的村庄)和“基本保障类村庄”(资源要素匮乏但短期内不会消亡的村庄)这两类量大面广的乡村,对不同类型村庄应采取不同的发展建设标准和不同的发展建设时序在乡村人口流失的背景下研究乡村规划问题,做对村民有用、简洁易懂的规划

——方明

@乡村发现

04

村庄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村庄建设的目标是要为缺少城市体面安居能力的相对弱势的广大农民提供在农村的基本保障与返乡退路。当前中国有大约20亿亩耕地,有2亿多农户,户均10亩耕地,70%以上家庭仍然耕种自家土地。只要当前中国农业仍然要为八亿农民提供保障与退路,只要城市还无法为所有进城农民提供可以安居的稳定就业与较高收入,中国农村土地就应当优先服务于中国农民的就业与收入,就不能人为将土地集中起来发展以规模经营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等未来越来越多农民进城并在城市安居,就留给在村农民越多农业获利机会,在村农民就可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靠农业也能获得不低于进城的收入。除极少数具有区位优势可以打造为景区从而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赚钱的村庄以外,绝大多数村庄建设的重点是为农民提供基本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贺雪峰

 @新乡土

05

县域经济在乡村振兴中扮演什么角色

县域经济的重点是如何从县城、小城镇和农村各自的功能和特点出发,形成协调、带动和促进乡村振兴的经济模式。发展县域经济,首先是应该解决县域治理的问题,其中的重点则是县城。如何发挥县域经济中县城的龙头作用,从城镇化的角度带动农村一部分人口向县城或者大镇集中,是长期趋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率先要解决的就是低成本用地问题。未来如果通过集体土地入市,把农村闲置的各类集体建设用地有效地整合到相对集中的空间内,会对招商引资带来积极影响。可以考虑把进城置业和创业的农民在家乡的闲置用地通过入股的方式投入产业园区建设,既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又降低企业进入的一次性成本,更会减轻政府承担的无限责任和债务压力

——李铁

 @财经杂志

06

振兴乡村,不能只把目光盯在土地上

振兴乡村,谨防以盘活土地为主要路径。现阶段,农村宅基地的价值溢出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通过城乡土地增减挂钩设计了一套复杂的制度,其结果是城市周边土地的价值转移到农村宅基地;二是在在城市周边或者城中村中,原有宅基地上进行土地开发,修葺或者建设房屋发展产业,提升宅基地价值。宅基地是附属于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的,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在一些地区这两个功能有弱化趋势,但对大多数地区而言,宅基地的基本属性没发生改变。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土地尤其是宅基地作为一个要素要好好利用,但是也要避免以盘活土地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而是要以人为中心、以发展产业为中心,最终达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目的

——吕德文

@农民日报重农评

07

人口外流不等于乡村衰败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乡村人口减少约1.6亿人,人口占比达36.11%,但乡村大规模人口流出并不意味着乡村衰败。城市化的进程需要农村劳动力的补入,因此乡村人口外流是有利于城市发展建设的。同时,部分村民搬离农村,从某种程度上也扩大了留守乡村村民们的生活空间,反而利于提升村民的人均资源,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应该正确看待农村的空心化,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在科学、友好的政策引导下,是可以实现城乡同步繁荣的。发挥出农村人口流出的正向作用,应该聚焦于两个方面:对于离开乡村的人,应该以友好型的政策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镇;对于留在农村的人,应着力于健全土地流转、社会保障等制度,让他们享受到生产生活的便利。应在中小城市、乡村地区培育增长极,让乡村也拥有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为乡村培育增长极,不仅有利于乡村建设,也有利于疏解大城市的拥堵和人口压力

——朱启臻

 

08

新中国城乡关系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通过对百年城乡关系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城乡关系的回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乡关系从改革之前的严重偏斜逐渐发展到新世纪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第二,中国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备了发达的工业体系,转变城乡关系的时机已经成熟,这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的基础。第三,城乡融合既需要外部财力支持,更需要农业农村内部能量裂变。因此,在党的十九大以来形成的政策框架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第四,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下,各类要素都能够充分流动,能够发挥最大潜能,这是我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实现民族复兴的最根本动能

——孔祥智

 @农民日报

09

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互促互进

当前,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我国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源和要素流动不等价二是乡村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三是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推动城乡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兴旺。纵向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带头人的重要作用;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二是打造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人才队伍,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积极引进和吸引人才流入乡村;加强农民职业素质技能培训。三是强化乡村生态建设,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完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传播绿色理念,引导农民改善生活方式。四是利用乡村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乡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保护与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开发旅游项目

——张琦

@国家治理周刊

10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什么?如何接?

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由脱贫攻坚的突击性、特惠性、局部性,转为乡村振兴的渐进性、普惠性、整体性,在工作体制机制、职能配备、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等方面都要调整。在脱贫攻坚阶段,主要是政府主导,乡村振兴则需要“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各自发挥作用,政府、市场、社会应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监督,确保“三驾马车”三位一体。乡村振兴要做好政府、市场、社会角色功能转换的衔接,保障与发展优先顺序转换的衔接,点位精准与宏观规划的衔接,特惠与普惠的衔接,突击性与常态化的街接,专注乡村与城乡一体的衔接

——刘奇

 @中国发展观察

11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重点任务与举措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一是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加快研发干旱、寒冷地区卫生厕所适用技术和产品,加强中西部地区农村户用厕所改造。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稳步解决“垃圾围村”和乡村黑臭水体等突出环境问题。以乡镇政府驻地和中心村为重点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二是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建设一批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三是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城乡环卫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实现村庄公共空间及庭院房屋、村庄周边干净整洁。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

——宋洪远

 @中国金融

12

对脱贫县城、脱贫村、脱贫扶上马再送一程

对于脱贫县城,首要的是培植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带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其次是基础设施条件协调配套,然后是稳定就业与公共服务资源建设对于脱贫村,产业培育和兴旺同样是第一位的,围绕产业兴旺做好劳动力培训、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基础设施等配套工作。对于脱贫人口,应在突出劳动能力培养和志智双扶基础上加强科学分类、精准识别和持续动态化帮扶机制建设

——王玉斌

13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振兴

快速城市化的过程对农村的发展造成了5个方面的深远影响:年轻人外出打工,老年人、妇女儿童留守,人居环境差,文化传承面临困境,历史建筑保护不够。城乡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第一,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第二,厉行节约,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防止破坏环境和污染,不再过度消耗资源。第三,传承历史,保护文化,尽量避免大拆大建第四,加强治理,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第五,开展乡村规划,建设宜居乡村。第六,建立相关机制,加强人才培训。第七,应用新理念新技术,建立智慧乡村

——张振山

 @水木建设

14

乡村建设要怎么行动?这七大观点值得参考

为下一步更好地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下这七大观点值得参考。一是牵住县域城乡协调发展这个“牛鼻子”;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在村覆盖、户延伸上下足功夫;三是重视农民主体地位,鼓励引导多主体参与;四是切忌“一刀切”、大拆大建式乡村建设搞得“村不像村”;五是村庄规划短板亟待补齐;六是生态为本、村为主体、共建共享的安吉模式可总结推广;七是城乡等值化的德国经验值得借鉴

——曲颂等

 @农民日报

15

农村宅基地制度从权利封闭走向权利开放

农村宅基地制度经历了由权利开放到趋向封闭的变迁,宅基地的合法初始取得主体、宅基地的流转以及用地和数量上都受到日益严格的限制;日趋封闭的宅基地制度不能适应新情况,存在超占限不住、应批批不了、免费给不起、流转刹不停、违法管不好、数量控不下以及闲置资产不流动等突出问题,制度的公平与效率都受到极大损失;十八大以来我国迈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实质性步伐,总体朝着“走出权利封闭、走向权利开放”的方向发展。下一步的改革应有序加大权利开放的步伐,着重显化宅基地的财产功能。本文建议,停止宅基地无偿分配,探索有偿退出,赋予农民宅基地财产权,有序开放外界资本进入,打通宅基地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衔接

——张清勇

@农业经济问题

16

探索建立乡村振兴“新产出”评价体系

根据《乡村振兴促进法》,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建立科学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有必要拓展传统的经济产出指标,建立现代化的乡村“新产出”的概念,以适合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更高要求。乡村“新产出”的核心设计在于找出所有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有关的产出,在这一内涵的引导下,各乡村根据自身比较优势选择适宜的发展方向,落实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首先,基于地区比较优势明确每个地区的乡村“新产出”中的首要产出维度并重点考核,其他产出符合区域协调发展所要求的基本保障水平。其次,对于主要发展指标,应考察其相对进度。测算其主要产出现状与实现乡村振兴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长期要求之间的相对差距并进行相对考核

——唐遥

 @光明日报

17

“十四五”时期农村厕所革命工作要重点解决六个方面问题

农村改厕问题摸排整改要调整工作思路,今年主要是整顿、完善、巩固、提高,适当减少新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检查。一是全面摸排,不留死角。县一级是摸排的责任主体,要坚持自下而上开展摸排,加强对摸排整改的工作指导。二是分类抓好整改。对排查发现的问题,分级建立整改台账,分类制定整改方案。“十四五”时期,厕所革命要工作上重点解决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突出自下而上,尊重农民意愿;二是既不贪大求洋,也不降低标准;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四是资金重点用于加强户外配套设施建设;五是优先在党组织力量强、集体经济好的村开展改厕工作;六是做细技术工作

——王正谱

 @乡知乡建

18

土地增减挂钩比农村建设用地入市更值得推广

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即便流转放开了,也不会成为未来经济的一个极大增长点。现在关于宅基地流转存在一种比较浪漫的遐想,认为农村建设用地可以直接入市了,不需要增减挂钩就可以直接把土地拿到市面上拍卖。但关键问题是哪有需求,谁来买这些地?比如把城市远郊区或者偏远的农村地区开发为建设用地,再加上这些土地极其分散,不好开发利用,也解决不了中国存在这么多空心村的问题。四川成都、重庆的土地增减挂钩、地票制度值得好好总结,尤其是城市里缺土地,城市边上有闲置用地,用增减挂钩的办法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

——王玉斌

@时代财经

19

乡村振兴 法治先行

《乡村振兴促进法》一是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这个核心,以法律实施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二是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保护农村生态屏障安全、传承中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这三大历史任务,以法律实施促进农业多种功能拓展、乡村多元价值提升。三是紧紧围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这个关键,以法律实施促进高素质新型农民培育、保障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要完善立法,构建乡村振兴法律制度体系。推动出台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政策文件,加快制定“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健全完善以乡村振兴促进法为统领,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和政策文件为支撑的乡村振兴法律制度体系。要全面用法,保障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逐条对照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细化实化具体工作举措,狠抓落实落地。制定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办法,健全完善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相匹配的考核指标体系,细化落实法律规定的工作报告、监督检查、统计评估等制度

——唐仁健

 @农民日报

20

当前乡村振兴中,相对于美丽村庄建设,更重要的应是集镇建设

从沿海发达地区开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到全国开始美丽乡村试点示范,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全国各级地方政府开始集中资源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而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主的集镇建设,却因为投入资源有限,得不到基本建设,以及没有进行基本规划。集镇毕竟是交通便利商贸活跃的所在,集镇有着远多于村庄的居住人口和服务人口,基础设施有远高于村庄的利用效率。因此,城乡均等基本公共服务首先应当是集镇具有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若将投入到村庄的美丽乡村建设资源投入到集镇,这些投入资源就可以发挥远高于村庄的效益。这个意义上讲,当前乡村振兴中,相对于美丽村庄建设,更重要的应是集镇建设

——贺雪峰

 @新乡土

21

房村镇——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的乡村建设行动

近年来,江苏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农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推动农村地区“房、村、镇”联动发展,着力补齐城乡差距短板,取得了显著成效。围绕“住房”,托起农民群众安居宜居梦。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手抓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一手抓苏北农房改善,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围绕“村庄”,打造新时代的鱼米之乡。坚持发展和保护并重的原则,优化乡村山水、田园、村落等空间要素,加强重要节点空间、公共空间、建筑和景观的详细设计,保护自然肌理、传统建筑、历史文化,彰显地域特色,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展现“新鱼米之乡”的时代风貌。围绕“小城镇”,建设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积极推进重点中心镇建设发展,择优培育特色小城镇,实施被撤并乡镇集镇区整治,充分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作用

——周岚

@群众

22

今年将采取四项措施加快乡村产业发展

今年国家还将采取四大举措加快乡村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乡村经济发展动能。一是立足各地特色资源,努力拓展乡村多种功能,打造三产融合发展平台。在镇一级要建300个农业产业强镇,在县一级要建5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在省一级要建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通过这些平台的搭建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通过它们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第二是在用地和金融方面予以支持。日前,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已下发《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农业农村部针对新型经营主体推出信贷通,目前已放贷超过1亿元。三是培育产业主体,今年将开展第七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新增400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同时,壮大返乡入乡创业队伍,促进农民增收。四是建立联农带农机制

——吴晓玲

 @央视网

23

农村改革和发展,需要“底线思维”——乡村“四止”

旧村改造“止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乡村建设应该遵循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合理注入现代元素,以“外面五千年,内里五星级”的理念让传统与现代在村落里和谐统一。乡村建设决不可统统推倒重来,这是不可逾越必须坚守的红线。生态环境“止恶”。要杜绝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现象,严格控制以化肥、农药、农地膜和抗生素等为代表的农业化学品使用量。在乡村建设中,还应坚守原生态理念,不过度削山填坡,不过度硬化河沟驳岸。乡村教育“止衰”。一是大力恢复乡村学校,全面贯彻国家“单程不能超过半小时的路程”的标准,二是消除农民的隐形负担。农民利益“止损”。乡村改革务必要避免把乡村变成“城市剩余资本”投资分肥的竞赛场,如果只有少数精英、商人、能人大户从中获益,就违背了乡村振兴的初衷。应该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组织化程度,增强话语权,提高谈判地位,保障和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

——王正谱

 @北京日报

24

当前中国耕地保护的形势、困境与对策

当前中国耕地保护面临耕地“非粮化”趋势明显、耕地“非食物化”现象扩散、耕地“边际化”规模扩大、耕地“弃耕化”现象严重的困境。中国耕地保护的优化策略,一是实施耕地 “非食物化” “非粮化”分类治理策略。二是优化耕地产权及生产方式,提高利用效益。总结当前在广西“小块并大块”、广东“确权确地不确人”、陕西“一户一田”和“一组一田”等优化耕地产权和生产方式的先进经验,进行全国试点和推广。三是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和基础设施条件。四是建立纵横结合的耕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增加自上而下的对国家粮食主产区和耕地保护面积较大省份的耕地生态保护补偿力度,并通过跨区域耕地保护补偿解决区域间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保护主体与受益主体利益不对称等问题。五是进一步明晰自然资源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职责,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

——孔祥斌

@新土地规划人

审定:冯新刚、陈玲

编辑:杨超、张江勇

村镇建设研究所

村镇建设研究所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下设研究部门,是坚守乡村建设领域的特色研究团队,长期为国家相关部门的“三农”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下属规划业务核心板块,是以空间规划、城市设计为主,包含建筑、景观、市政等多专业的综合性生产部门。业务领域涵盖战略咨询、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历史保护、特色村镇建设、景观设计等多个领域,同时提供城市体检、规划评估、项目审查等第三方技术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