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趟过泥淖 笔墨雕梦

 zhb学习阅览室 2022-10-31 发布于上海

作者:程应峰

吴秀春,自小生活在辽宁北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相貌平平,身材矮小,结识文学时,年近三十,已是儿女双全的人了。是文学,赋予了她精神力量,让她从俗世烟火中醒过来,踏平生活的坎坷,走过泪水的长河,以四十年的笔墨,雕琢完成了一个农家女的作家梦,并因此获得了真切透彻、耐人寻味的人生。

点燃心底信仰之光

吴秀春的文字造化,抑或是文学造诣,缘于她那念了八年私塾,拥有“三寸金莲”的才女母亲。她很小的时候,一到夜晚,就算白天再累,母亲总是借着月光,或是在煤油灯下,一边纺线,一边给她及妹妹讲故事,诸如牛郎织女、丁香孝母、鞭打棉絮、凿壁借光、马前泼水等。她的母亲,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潜移默化、不着痕迹地造就着她的语言运用能力。

因家境贫寒,吴秀春八岁时才开始上学,却在遣词造句方面显出过人之处,语文成绩一直位列前茅。就算是处境再怎么不堪,她也不会轻待了心仪的书籍。在萤火如豆的煤油灯下,在春夏秋冬的轮回里,她几乎看遍了能借到的古今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十粒金丹》《梁山伯与祝英台》《孙庞斗智》《青春之歌》《烈火金刚》等等。

虽然在书香的熏染下长大成人,但在那个艰难动荡的岁月,吴秀春终究没有摆脱结婚生子作农妇的命运。她在灵魂麻木中出嫁,承受着生活的磨难;在社会底层挣扎,品尝着为人妻母的艰难。但是,再怎么落拓潦倒的日子,她心底那一丝丝文字的火苗,一直没有熄灭过。她在干农活之余,不忘将自己熟悉的生活付诸于文字。在偶尔得知县文化馆办了一本文艺刊物时,她在偷偷练笔的同时,也开始偷偷地邮寄稿件。

直到1978年积雪残存的一个冬日,县文化馆一行人找上门来,一番鼓励的话,才彻底捅破了她偷偷写稿投稿的那层窗户纸。不久,她的一首富有生活气息的小诗《毛驴怨》发表在了当地的文艺刊物上。“长长的垄,暄暄的地/拉磙子的毛驴长叹气/哎呦!天这么热,活这么累/可恨的主人背上骑/又打鞭子又唱曲/走一步来喘几喘/肚子压得贴地皮/索性来个驴打滚/哈哈!摔得主人嘴啃泥!”随后,她又在该刊发表了小说《借驴》。这些变成铅字的文字,无疑,为她点燃了一盏在梦想之路上走下去的明灯。

命运转折缘于文字

世事无常,总会有一些机缘不期而至,但机缘永远属于有充分准备的人。一家省级报刊副刊编辑的约稿信,悄然落在了吴秀春手中。吴秀春为之一振,而后捧着这封约稿信哭得稀里哗啦。发泄之后,她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沉闷、忧郁的心灵复苏了,软瘫的病体复原了,胸中奋发追求的烈火再一次熊熊燃烧起来。就在当天晚上,她灵感喷涌,一气呵成写下了《新春乐》《甜甜的喜糖》《亲家母劝架》《陈立家趣闻》四篇小说,约一万五千字。这四篇小说相继在省报副刊发表,她发现,属于自己的生命原本也可以散发不一样的馨香。

然而,磨难还是一波接一波,从1982年到1985年,吴秀春先是手摔折了,接着是母亲去世,接下来又是哥嫂因病离世。这几年,磨难像雹雨般砸下来,砸得她心中生痛。但即使如此,她依然没有改变创作的初衷,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她的小说《小店一夜》《该不该选她》《光棍柳宝全》《雪黎的婚事》《在老人去世时》以及民间传说故事等二十多篇作品,在省市报刊上发表,她也因此成为市县瞩目的农民业余作者。如此一来,当地报纸出现了有关她的报道,《妇女》杂志也相继发表了题为《飞吧,春子》的署名文章。一时之间,吴秀春成为许多文学爱好者心中的标杆。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择业的空间变宽广了。走在文学之路上的有心人吴春秀,在县文艺刊物停刊后,瞅准机会筑巢引凤,办起了民间刊物《乡草》,引来众多关注的目光。1986年2月,《辽宁日报》对她办《乡草》进行了专题采访,当月26日,《辽宁日报》第二版整版刊登了报告文学《闾山劲草——农妇吴秀春的事业追求》。正是这篇文章,给吴秀春带来了命运的转机,赢得了赴辽宁文学院学习的机会,从农家小院走进了文学殿堂。如此,又引来了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内的多方报道。之后,她沉心创作的中篇小说《山女野情》在《大众小说》上头题发表;在辽宁文学院毕业之际,《山女野情》也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毕业后,在当地领导的关怀下,她很顺利地被北镇县文联聘用为合同制干部。

顽强执着笔墨雕情

从农村到城市,一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有坐冷板凳的尴尬,有被排斥的辛酸,连拥有一间老旧的办公室,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折腾。虽然破旧,但毕竟拥有了。从拥有之日起,吴秀春开始创作酝酿已久的长篇小说《半路夫妻》,在逼仄、艰苦的环境下,三个多月就完成了初稿。到年底,完成了二稿。

然而,在翌年,也就是1991年春,吴秀春携带《半路夫妻》手稿寻求出版时,却在几家出版社不约而同地遭遇了市场运作,也就是说,小说要出版,必须由她本人掏一部分费用。

天无绝人之路,因为吴秀春1990年已出版中篇小说《山女野情》,1991年2月就被吸收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当地日报记者登门采访了吴秀春克服困难,顽强写作的事迹,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农家女作家吴秀春》为题刊发。这篇文章,引起沈阳电视台导演的关注,他特别想看看文中提到的长篇小说《半路夫妻》能否改编成电视剧。一个月后,沈阳电视台与吴秀春签订了“关于《半路夫妻》改编电视剧若干问题的协议书”。

好事成双,在签下《半路夫妻》改编电视剧协议不久,吴秀春在辽宁文学院学习期间的一位同学来信说,中国作协主办的鲁迅文学院正在招生,她已入选住在鲁院,将吴秀春向院长古鉴之作了推荐,随信,她寄来了“鲁迅文学院入学申请登记表”。机会难得,吴秀春在硬性条件预备的前提下,经过一波三折,终于如愿以偿走进了鲁迅文学院。这,无疑是她命运的又一次转折。

鲁迅文学院为《半路夫妻》成功召开了专题作品研讨会,这无疑是对吴秀春文学创作的莫大肯定,不啻为她打了一剂强心针。那些日子,她热衷于逛书店、书市,遇见心仪的,就买下来。如《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况》《鸳鸯楼》等。正是反复研读了这三部书,她的潜意识中就有了一大帮人物——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官民商贩,各自高声大嗓、柔情细语,向她讲述他们的故事。就这样,《浮情》的创作方案在她的头脑中成为神一般的存在。

她闭门谢客,杜绝交往,把所有心思与精力都用在了创作上。两个月时间,她完成了长篇小说《浮情》的创作,总计三十二万字。这部长篇小说很快寻求到了买方,意向是付给吴秀春四万元稿酬。

1994年春,吴秀春的长篇小说《隐情》竣笔;年底,吴秀春以两部已出版的长篇小说《半路夫妻》《浮情》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只是,《隐情》在十年后,才在有心人的资助下得以面世。

静观世态延续梦想

离开了繁华的大都市,回到了熟悉的北镇,在别人眼里,吴秀春还是那个吴秀春,还是一门心思处在不间断的创作状态中。因为过度劳累,加上年龄见长,她的身体出现了各种不适。令她惬意的是,沈阳电视台拍摄的十七集电视连续剧《半路夫妻》封镜,五月底在沈阳举行首映式。随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不久又在辽宁电视台、央视国际频道与电视频道及全国播出,获得极大反响,并荣获东北三省电视剧“金虎杯”二等奖。吴秀春的声誉骤然提高,在人们心目中已然是不折不扣的作家。

时间在纷扰中悄然流过,吴秀春并没有丢下手中的笔,依然在争分夺秒地创作,三十六集电视剧本《农家女》历经半年完稿。期间,她同时创作了四集短剧《早村三月》。

梦想还在,吴秀春一个闪念,办理了“采访考察”证件,心无旁骛地踏上了南行的列车。一路风尘,无我忘我,静观世态,又是一番天地。

半年后,吴秀春回到了北镇。这半年“流亡”的经历,使她看清了许多事,也明白了许多事,世界的精彩与无奈总是一半一半的。长篇电视剧《农家女》没有着落,她也不想再为之费心劳神了。她调整好心情,开始以“流亡”经历为背景,构思另一部长篇小说《生命部落》。

她给自己定下了一天写八千到一万字的计划。由于中间停顿时间过长和心理杂乱,开始几天写作很慢。等思维渐渐形成创作佳境后,速度就快了起来,每天都超过了一万字,有时兴浓,竟写到二万五千字!直到骨折过的手腕实在支持不下去了,才不得不停下来,但是兴奋的思维还在高昂地运转着、回旋着。

《生命部落》(《痴情》)原计划写三十二万字,和前两部长篇《浮情》《隐情》字数相同,可吴秀春一写下去就收不住笔,竟写了四十五万字!《风尘岁月》(《孽情》)是吴秀春长篇系列中的第三部,因种种原因之前只写了前十章十二万字就停笔了。如今第四部《生命部落》杀青,她立即动笔续写《风尘岁月》。

《风尘岁月》多是文革时期农村中发生的冤假错案、奇闻怪事。而这些事都是吴秀春娘家屯、婆家屯发生的事儿,因耳闻目睹、亲临其境过,她写起来十分顺手,每天突破一万五千字,有时竟超过两万五千字!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完成了社会风情四部曲,吴秀春怎么也没有想到,这四部长篇小说换来的却是癌魔的侵入。

一切,都是命定。面对死神,吴秀春是坦然的,她并没有觉得属于自己的天空已经坍塌。在与病魔不懈斗争后,她想起了70年代北镇文化馆创办过的一本文艺刊物,心头一个闪念,决定创办《闾山》,以拓展家乡的文艺事业。虽然身患重疾,但她并没有太多顾虑,而是说干就干。这其中的困难自是可以想象、无以言表的。但终归一干就是十五年,坚持到了现在。

吴秀春,这个趟过生活的泥淖,以笔墨雕梦的女人,这个让人生的跌宕起伏活在小说情节中的女人,也活出了自己别无二致的文人风骨、人生精彩。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