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释“贾”

 张戈1963 2022-10-31 发布于四川
贾(见麻)kraa?(古疋)、(见麻)kraas(古讶)、(见模)klaa?(公户),中古汉语ka?、kas、ko?,金尼阁kià、kiá、kù,威妥玛chia3、ku3,越南语giả、cổ,普通话gǔ、jià、jiǎ;八思巴字gė[gǝ]、gia[ʤia]。从“贾”后来的读音来看,元代官话中所多出的介音i是专门用来表示前面的辅音已经颚化变成了所谓的“软音”。中古汉语(宋代官话)贾ka?、kas[ka](上声、去声)、ko? [ko](上声)>元代官话gė[gǝ] 、gia[ʤia]>明代官话kià[ʤia](上声)=威妥玛chia3=现代普通话jiǎ,明代官话kù[ku](上声)=威妥玛ku3=现代普通话gǔ。贾gǔ公户切(见姥)'居货待售者;作买卖’、jià古讶切(见祃)同“價”、jiǎ(见马)'姓’。王力《同源字典》中贾沽估古雇皆为ka,家(见麻)为kea。见姥之贾的上古音可拟为*ka(r)。'贾’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说文解字》“賈,市也。从貝襾聲。一曰坐賣售也。公戶切”作为'市(场)也’讲的贾*kar当出自苏美尔语的karum'市场’[陕西神木出土的那尊玉雕像为鹰钩鼻、丹凤眼、团团脸、招风耳,带有典型的闪米特人种特征,极有可能是移动到中原的苏美尔人]。《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注:“行曰商,处曰贾。”犹如商贾之商出自商人一样,作为'坐賣售也’之贾*ka(r)当出自古*ka(r)。贾在汉语中的同源词沽、估、酤都显示了它与古人(即胡人、羯*kar)的密切关系。沽gū古胡切(见模)、古暮切(见暮)'水名;买,卖’、公户切(见姥)“商贩。与'酤’、'贾’通。”,郑张尚芳(见模)kaas(古暮)同酤、(见模)kaa?(公户),中古汉语kos、ko?,越南语cô;该字始见于西周晚期金文。估gǔ公户切(见姥)(普通话读gū)“物价;商人,通'贾’;估量物之价值数目”, 郑张尚芳(见模)kaa?(公户),中古汉语ko?,越南语cô、cổ;《说文解字》未收录'估’字。酤gū古胡切(见模)、侯古切(匣姥)'酒;买酒,买’、gù古暮切(见暮)'卖’ ,郑张尚芳(见模)kaa(古胡)、(见模)kaas(古暮)、(匣模)gaa?(侯古),中古汉语ko、kos、hwo?,越南语cô;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皆未见到该字。沽、估、酤在越南语中的读音实即“胡”[郑张尚芳(匣模)gaa/glaa(户吴),中古汉语hwo]在日语中的读音ko。东汉译经师译Alexandria为乌弋山離,乌(影模)对译a;康僧会译ka为姑(见模),支谶译ta为都(端模),支谦译tā为吐(透姥、透暮),竺佛朔译(v)dha为度(定暮、定铎)、支谦译为屠(定模、澄鱼),支谦译ra、支谶译la为卢(来模),康僧铠译po为布(帮暮)。模、姥、暮为同一韵母的平上去,模、姥、暮在后汉三国时期主要是a、个别音变为o。沽、估、酤在上古汉语中的读音皆是*ka(r)。中古英语cǫupen'to buy购买’来自古诺斯语kaupa,OED coup,v.;而中古英语chēpen'to buy’则来自古英语ċēapian,OED cheap,v.;中古英语cǫupen的词根cou-即汉语的购。購(古侯)koos(古候),中古汉语koos,越南语cầu;'購’始见于秦系简牍;《说文解字》“以財有所求也。从貝冓聲。古候切”。越南语cầu与古诺斯语kaupa大致相同,中古汉语購(古侯)koos大致和中古英语cǫupen相同。汉语的“购”亦是由“贾”音转而来:贾*kar>*kaus>中古汉语購*koos。 《培根词汇》chapman(n.):"peddler, itinerant tradesman," Middle English form of Old English ceapman "tradesman," from West Germanic compound *kaupman- (source also of Old High German choufman, German Kauffman, Middle Dutch and Dutch koopman), formed with equivalents of man (n.) West Germanic *kaup- (source also of Old Saxon cop, Old Frisian kap "trade, purchase," Middle Dutch coop, Dutch koop "trade, market, bargain," kauf "trader," Old English ceap "barter, business; a purchase").甲骨文卑从又从甲,右手执甲为卑,暗示着所执田(甲、甶)的地位低下。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没有身体的头颅被手持者完全征服。位于罗讷河口的昂特蒙神庙是凯尔特-利古里亚人最负盛名之一的神庙,“割下的脑袋,上面按着首领的手”(第108页。石雕。昂特蒙神庙,公元前2世纪,普罗旺斯艾克斯博物馆)断头披散着头发、眼睛、嘴巴皆闭,断头上放着一只完全张开的手,这个动作让人想起胜利者手提战利品(头颅)的情景。从又从甲之卑与此类似。卑bēi,郑张尚芳(帮支)pe(府移),中古汉语pe,英语humble、cheap。《说文· 部》:“卑,贱也,执事也。从 甲徐锴曰右重而左卑故在甲下补移切”。卑的读音当源自甶*put:甲*caput>甶*put>中古汉语卑pe。首级可以计功,可以换取虏获物,于是甲caput'head’>拉丁语cauponari'to haggle’、caupo'petty tradesman,huckster,peddler’>古英语ceap'traffic,a purchase’、ceapian'to trade,buy and sell’、西日耳曼语*kaup-(比较古撒克逊语cop、古弗里斯兰语kap'trade,purchase’)。苏美尔语的karum'市场’(kar在苏美尔语中意为“猎户”)亦可能是拉丁语caupo的最初来源:苏美尔语karum'市场’>*karmu>*kaubu>拉丁语caupo。羯*kar[(见月)kad(居竭),中古汉语küed;康僧铠译梵语kar为羯]人为苏美尔人的“猎户”,故羯kar在苏美尔语中意为“猎户”,这些“猎户”很可能同时也是商贾,故而衍生出苏美尔语karum'市场’。法国石泰安著《西藏的文明》称吐蕃人Bod-pa“其尾音'巴’(pa)系指属于某一集团或诞生在某地的人”(第83页)贾巴(人)*ka(r) pa=*ka(r)pa。支谶译ka为憍(溪宵)、桥(群宵),安世高译ca为招(照宵),摄摩腾、竺法兰译kāu、昙果译gāu为憍(溪宵);《汉书·西域传》译Kabul/Kābul为“高附”,高(见豪)对译Ka/Kā,豪韵对译ā;闽语讹豪au韵为歌aa韵。古英ā>南部方言au,例如y-taught<古英tǣċan、ġetāht'taught’。梵语罗阇rāja转为克什米尔语的拉雅Rāya、拉依Rāy,南部塞语rāza'统治者’、rauka-'大人,君主,统治者’(和田塞语rūkya'统帅,大人’);和田塞语rūkya中的ū表明ā>au音变可能经历ā>ū(或ō)、ū(或ō)>au两个阶段。贾*ka(r)可音变为*kau,贾巴(人)*ka(r)pa可音变为古诺斯语kaupa 'to buy购买’。贾巴(人)*ka(r)pa音转为*kaupo即是拉丁语caupo'小商贩’。与其说是拉丁caupo'小商贩’>古英语ċēap'交易’,还不如说是贾巴(人)*ka(r)pa>古英语ċēap'交易’。 首级在中国古代不仅有斩敌首级的习俗,而且还形成了一个专门名词——首级,流传到现代。《辞源》、《辞海》都将“首级”归于“秦法”或“秦制”:《辞源》“首级”:秦法。斩敌一首,拜爵一级,因称敌首为首级。《辞海》“首级”:秦制以斩敌首多少论功进级。后因称斩下的人头为“首级”。两本辞典都以为“首级”产生于秦的按斩敌人头计功的制度(或法律)。秦嬴是一个凶狠好战的族群,斩敌首级以计功正是这凶狠特性的表现。这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文化习俗,是秦人特别嗜好和好战本性的反映。这一文化现象在很早的年代就已存在了。青铜器铭上至少在西周时期就有计算首级的记载了。周宣王时的《不其簋盖铭》记载:“唯九月初吉戍申,伯氏曰:'不其,朔方玁狁广伐西俞,王命我羞追于西,余来归献禽。……汝多折首执讯。……汝多禽折首执讯。’……”。不仅秦人有“折首”习俗,北方的卫人亦有同样的习俗。周厉王时期的《多友鼎铭》也记载与玁狁的一场重大战役:“唯十月,用严狁放兴,广伐京师,告追于王。命武公遣乃元士羞追于京师,武公命多友率公车追于京师”,多友在西追的一系列遭遇战中共俘获战车127乘,折首356人。折首即摘首即是斩首,卫武公所派的多友在战争中亦将敌人首级折下带回。拥有斩敌首级习俗的还有斯奇提亚人、匈奴和亚述人。希罗多德《历史》Ⅳ,64记载了斯奇提亚人“他把在战争中杀死的所有人的首级带到他的国王那里去,因为如果他把首级带去,他便可以分到一份卤获物,否则就不能得到”《史记·匈奴传》记载了匈奴具有同样的习俗:“其攻战,斩首虏赐一卮酒,而所得卤获因以予之,得人以为奴婢。故其战,人人自为趣利”。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壁画,则以直观的形式显示了亚述人的斩敌首级的习俗:凯旋的亚述士兵高举着战争中不幸被杀的敌人的头颅(《时间的检验》P101。没有标明壁画时间,出土地点)。两个士兵都是串耳胡、橄榄形目、鹰钩鼻、高颧骨。右边士兵背着大弓和箭筒,头上缠束发带,右手向上高举敌人人头。左边士兵持有长矛和大圆盾,头上戴有头盔,盔顶有一向前弯曲的羽毛、缨之类的装饰物,头盔有护耳,左手向上举着敌人的人头。斯奇提亚人、匈奴和亚述人都与欧亚大草原息息相关,彼此之间存在某种关联。 猎头习俗、头颅和酒杯猎头(又称猎首)习俗是指将敌人杀死后砍下头颅并收集的一种习俗。许多古代文明都曾流行过猎首的做法。如古埃及人、亚述人、斯奇提亚(又译斯基泰)人、古代凯尔特人、古中国人等等。在人类学著作中,猎首行为出现的直接原因包括摄取敌人灵魂(彻底征服敌人)、统计战功、完成某些宗教仪式、维持星象平衡、展现阳刚、勇猛、嗜血和威信等等。古埃及早期王朝迈尔那石板背面的一排无首尸体清晰地显示这些被杀死的敌人的头颅已被胜利者割走,古埃及早期王朝无疑有割取敌人头颅的习俗。纳尔迈石板属于前王朝时代的风格。石板居中的部分,是国王,头戴上埃及王国的白色王冠,形象比陪衬的人物大。他的左手抓住跪在地上的战俘的头,右手持权杖欲击之。他的对面,是站在纸莎草丛上的荷尔或荷拉斯鹰,鹰爪抓住一根穿过人鼻的绳索,此人的头从生长纸莎草的土地里冒出来。这再现了国王大捷的场面。荷拉斯鹰是上埃及神的象征,纸莎草则是下埃及的标志,埃及人认为,国王是神的后裔,故这幅图乃是强调神战胜人(尼阿玛特·伊斯梅尔·阿拉姆《中东艺术史 古代》第19页)。穿过人鼻的绳索象征着人头的被奴役和被征服,代表上埃及的荷拉斯鹰爪抓住穿过代表下埃及的纸莎草的人头的鼻子象征着荷拉斯神已经完全攫取下埃及的灵魂。彩简反面的最上面,国王正在举行胜利游行,它手持梨形棒,后面跟着他忠实的持履人。再往前是两排被击败的敌人斩了首的尸体。这一图形显示出古埃及在前王朝时期就有斩首敌人首级的习俗。纳尔迈彩绘简正反面的顶部两边是哈索尔的牛头像,牛角长而弯曲显然是公牛角,这个时期的哈索尔尚是男神。拉格什鹫碑上兀鹫嘴刁阵亡战士的头颅在象征着阵亡战士灵魂升天的同时也暗示着苏美尔人同样也有割取敌人头颅的习俗。断头在古人心目中代表灵魂、鬼魂。“鹫碑”(戴尔·布朗主编《苏美尔 伊甸园的城市》第117页)又称安那吐姆碑为石灰岩石碑碎块,碑上绘有排成横向9人、纵向6人方队的拉格什士兵。此碑是公元前2450年左右一位拉格什统治者所立,以纪念他战胜了温马城邦。右上方的石碑碎块雕刻有兀鹫叼走阵亡战士头颅的场面。兀鹫叼走阵亡战士头颅象征着兀鹫将阵亡战士的灵魂带向天国,这里的阵亡战士头颅所象征的是阵亡战士的灵魂。亚述战士手提敌人首级从战场上凯旋而归的场景表明亚述人同样也割取敌人首级的习俗(戴维·罗尔《传说 文明的起源》第101页。凯旋的亚述士兵高举着战争中不幸被杀的敌人的头颅。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规定,士兵的军功一律以斩获并带回的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计算功劳也非常公平。三国蜀将关羽被孙权俘虏并处决后,首级即送予曹操。据希罗多德的记载,斯奇提亚人是根据带回去的敌人首级来分配卤获物的。希罗多德称:“斯奇提亚人饮他在战场上杀死的第一个人的血。他把在战争中杀死的所有的人的首级带到他的国王那里去,因为如果他把首级带去,他便可以分到一份卤获物,否则就不能得到。他沿着两个耳朵在头上割一个圈,然后揪着头皮把头盖摇出来。随后他再用牛肋骨把头肉刮掉并用手把头皮揉软,用它当作手巾来保存,把它吊在他自己所骑的马的马勒上以为夸示;凡是有最多这种头皮制成的手巾的人,便被认为是最勇武的人物。许多斯奇提亚人把这些头皮象牧羊人的皮衣那样地缝合在一起,当作外衣穿。”(《历史》卷四64)陶利卡(Tauri)人则把敌人的头颅用长杆高高撑起用来守望家宅。“对于他们所征服的敌人,他们每个人都割掉他的敌人的头并把它带回自己的家,在那里他把它插到一个长杆子上,高高地树立在房屋上,一般比烟囱还要高。他们说,这些人头高高地放到那里是用来守望全宅的。陶利卡人是仰仗着打劫和战争为生的。”(《历史》卷四103)斯奇提亚人将杀敌猎头视为荣耀而未杀敌猎头则是奇耻大辱“每年一次每一地区的太守都在自己的辖境之内在混酒钵里用水调酒,凡是曾经杀过敌人的那些斯奇提亚人都要饮这里面的酒的,但是没有立过这样战功的人,却不许尝这里的酒,而是很不光彩地坐在一旁。他们认为这乃是一种奇耻大辱;但是他们中间既然有许多人杀死的不是一个,而是许多敌人,因此他们每人有两只杯,而用它们同时饮酒。”(《历史》卷四66)凯尔特人神庙墙壁上镶嵌的头颅显示出凯尔特人对头颅的特别偏爱。在凯尔特宗教和艺术中,头颅具有重要地位。在石块上雕刻的被砍下的头颅,它们眼睛半睁,有的没有嘴巴,这是南部神庙中常见的主题。主人公要么抓住它的头发,要么把手放在其上:这是对他战功的追忆,还是象征主人公自身的死去?希腊作家迪奥多罗·西库罗斯曾描述过,凯尔特勇士们会把敌人的首级带回家,用松油保存,并放在盒子里向朋友们炫耀(第124页)。关于这些摆放在神庙中的头颅,可以肯定是献祭给神灵的。至于它们是部落中选出的牺牲,还是被斩首的敌人的头颅,目前尚未材料、证据加以甄别。传说凯尔特战士在战斗结束后,就投入猎头的活动中。他们把杀死的敌人的头颅砍下挂在马脖子上,像战利品一样带回来钉在家门口。他们把显赫人物的首级保存在香柏油里,并且骄傲地向外人炫耀。斯奇提亚人有把自己最痛恨敌人的首级处理后当杯子来使用的习俗。希罗多德称斯奇提亚人“至于首级本身,他们并不是完全这样处理,而只是对他们所最痛恨的敌人才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把首级眉毛以下的各部锯去并把剩下的部分弄干净。如果这个人是一个穷人,那么他只是把外部包上生牛皮来使用;但如果他是个富人,则外面包上牛皮之后,里面还要镀上金,再把它当做杯子来使用。一个人也用他自己的族人的头来做这样的杯子,但这必须是与他不合的族人并且是他在国王面前打死的族人。但如果他所敬重的客人来访的时候,他便用这些头来款待他,并告诉客人,他的这些死去的族人怎样曾向他挑战,又被他打败;他们用这些东西来证明他们的勇武。”(《历史》卷四65)春秋时期的中国,汉初的匈奴,公元6世纪的日耳曼人都存在以仇敌头颅为饮器的习俗。司马迁《史记》记载春秋时晋国赵襄子攻杀智伯之后,将智伯的首级割下,雕刻上漆当作饮酒之首爵(《史记·刺客列传》:“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为饮器”)。匈奴在杀死月氏王后亦以其头颅为饮器(《史记·大宛列传》:“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公元566年,伦巴第国王阿尔伯因和阿瓦尔人结盟联合夹击格皮德人,给以格皮德人致命打击。阿尔伯因亲手斩下格皮德国王库尼蒙德的首级,取出头盖骨,将其做成镀金的酒器。公元927年俄大公昂斯瓦托斯拉夫被土耳其的帕内克部落打败,此部落的首领将昂斯瓦托斯拉夫的头颅做成颅骨碗。颅骨碗在藏传佛教中却是由圆寂后的德高望重的高僧的头盖骨作成的。颅骨碗,在梵文中为kapala,意思为皿瓶、蛋壳等,汉语中译为“葛波罗”或“葛婆罗”,此即藏语的“嘎巴拉”。kapala的词根kap-当即拉丁语caput/梵语kaput-'head’的词根cap-/kap-也就是上古汉语之“甲”。据藏传佛教解释:“嘎巴拉”是护乐,嘎巴拉碗也称作内供颅器,是大悲与空性的象征。嘎巴拉碗是藏传佛教修无上瑜伽密举行的灌顶仪式用的法器。也是为数众多的瑜伽师、大成就者、空行母、本尊神和护法神的供器、饭碗或祭祀用的碗。嘎巴拉碗由得道高僧头盖骨的椭圆形上半部做成。有的大成就者在圆寂、坐化之前,留下遗嘱,要弟子们在他圆寂后,留下头颅、胫骨作为密法器物,永留人间。藏传佛教本身也承认颅骨碗是古印度密宗三大器物之一,随着密宗的传入被西藏所吸纳。拉丁caput的词根cap即汉语的“甲”。甲jiǎ见狎'植物果实或动物的硬质外壳;古代军人所服革制护身衣;天干的第一位’,郑张尚芳(见狎)kraab(古狎),中古汉语kaeb ,越南语giáp,英语first、carapace'龟甲’。《说文·甲部》:“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一曰人头宜为甲,甲象人头。凡甲之属皆从甲古狎切。 古文甲。始于十,见于千,成于木之象。”。甲骨文之甲或为田或为十。后来的'甲’是一个被长杆支起的头颅,出自斯奇提亚地区的陶利卡Tauri人将征服的敌人首级割下带回家用长杆树立在房屋上的习俗。*cap-ut(-ut为蒙古语复数词尾)>*cat(词中音节-pu-被略去。*kar/*cat为古汉语的羯)>英语head/汉语頁[頁xié匣屑“人头,古'首’字,《说文》:'頁,头也。从 从儿。’”、yè“同'葉’,书册中的一纸谓一頁。”,越南语頁hiệt、葉diệp]。古英语hēafod'head头’>中古英语hēd'head’,中古英语和古英语相比:词中音节-fo-被略去。hēaf-相当于汉语甲也,head相当于汉语頁也;汉语甲的词尾-p变成頁的词尾-t,当是所缀加的词尾(拉丁-ut/古英语-od;蒙古语复数词尾为-ut)的尾音取代原来词根尾音造成的。甶fú帮物“髑髅。《说文·甶部》:'鬼头也,象形。’是'鬼、畏、禺’等字上部所从的形体。清倪涛《六艺之一録二一二》:'人死髑髅也,象肉尽而骨巉岩之形。’”,郑张尚芳(非物)bɯd(分勿),中古汉语pfuud。支谶译pūr、put、支谦译puṣ为弗(非物)[郑张尚芳(非物)pɯd(分勿),中古汉语pfuud],安世高译pūr为不(帮物、帮有、帮尤),弗(蛇缠绕在杆上表禁地或禁止)与甶同音;甶可还原为put、pul、pur、pūr。英语表否定的前缀for-出自汉语的否定词不/弗/勿。《说文·不部》:“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方久切”。许慎的解释是正确的:“鸟飞上翔”也就是“鸟飞翔上天”最初表达的是离开:古英语for-'away,opposite,completely’。《说文·甶部》:“甶,鬼头也。象形。凡甶之属皆从甶敷勿切”。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甶”解字:“象鬼头形,与《说文》甶字篆文形同。《说文》:'甶,鬼头也。象形。’”甶即鬼头也,其核心是“头”。《词源》对甶的解释是髑髅即人的头盖骨,这是一个符合历史的极其准确的解释。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和容庚的《金文编》都只收录了一个甶字,其上部光光生生皆无一撇,实即田(甲)也。从甲骨文“鬼”字来看,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所收录的7例“鬼”字中,上部为田(即甲)的有6例;因此,甶即田(甲)也,甶=田(甲)。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甲”解字:“甲骨文甲字作十者,郭沫若谓为鱼鳞之象形《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林义光《文源》曰:'按古作十,不象人头,甲者皮开裂也,十象其裂文。’按二说均未可确证,姑存其说。或增囗作田,为殷先公上甲之专名。囗蓋象藏主之匰。罗振玉为田即小篆 之所從出,小篆变田为 者,蓋作田又與田畴之田相混,故申其直畫出 外以别於田畴字《雪堂金石文字跋尾》。按罗说可從。《说文》:'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一曰人头宜为甲,甲象人头。凡甲之属皆从甲古狎切。 古文甲。始于十,见于千,成于木之象。’按《说文》说解不确。”“释义”:“一.用为十干之一。二.用为先公先王及先妣之庙号。”不是“甲象人头”而是匣子里装有人头为甲。正因为如此,甲(头)才有第一的意思,也才列为天干的第一位。甲骨文之甲即拉丁语caput、梵语kaput-,唯有如此,才能解释甲(田)=甶,甶的读音*put-当出自甲*caput=*kaput的第二个音节。甲*kaput的反切音*kut音转为*kul即是鬼[郑张尚芳(见微)kul?(居伟),中古汉语kui?]也。甲*caput>*ca>*ga -ast(形容词和副词最高级词尾)=古英语gāst。甲骨文之周亦出自田(甲)。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周”解字:“《说文》:'周,密也,从用口。’按金文周字 免簠'王在 ’,无惠鼎'王各於 庙’,夨令彝之周作 、 二形,善夫克鼎周字作 、 二形,毛公鼎作 ,故甲骨文 、 应即周字。 象界划分明之农田,其中小点象禾稼之形,姬周之先世居于晋南之邠,后古公亶父迁于岐山下之周原,乃称为周。殷商甲文之周多见于武丁卜辞,早于古公亶父迁岐约二百年,故殷商甲文之周,與姬周有别。早周甲文从口,與君商二字从口同意,示国家政令所从出,是为姬周之周。”释义:“一.方国名,與姬周有别。二.姬周.三.妇周,人名,为周女嫁于殷王者。”甲骨文田中带点之“周”可以解释为带有血迹的田(甲)。包裹起来装在匣中的头颅是可以引申出密义的。康僧铠译cu、康僧会译cyu、(v)ju为周(照尤)。周在上古为舌根音,汉语的通假字可以为证。“周”与“纠”古书通假,《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孙周”,《史记·宋微子世家》作“公孙纠”,《史记·晋世家》“公子周”,《集解》引徐广曰:“一作纠”。纠jiū居黝切(见母黝韵)、jiǎo《集韵》举夭切(见母小韵),“周”在上古当是见母。《说文·木部》:“椆,木也。从木周声。读若丩。”。丩,《集韵》居尤切(见尤)音鸠(支谶译ku为鸠(见尤));“周声读若丩”是周的本读,这也证明周在上古汉语中为见母。周之古音为*cu,缀加流音作衬音尾为*cur/*cul,衬音尾换位成中垫为*cru/*clu。甲*capul的反切音*cul即是周:甲*capul>周*cul>中古汉语周*tʂuu>周zhōu。周*cul即鬼*kul也,周*cul之元音u音转为i、-l音转为-y即是姬*cii(见之),此即梵语Cīna的词根Cī。周*cul之元音u音转为e即是凯尔特人Celt。周*cul 加强型词头s-=*scul> *scyd>斯基泰Scythia(又作Skutai,古希腊人称之为Skuthoi,亚述人称之为Ashkuzai)。从英语ghost(鬼)來看,夏*Gār、胡*Gāl亦是鬼(方):夏*Gār/胡*Gāl>*garr/*gall>*gast>西日耳曼语*gaistaz、古英语gast'breath;good or bad spirit,angel,demon;person,man,human being,’in Biblical use'soul,spirit,life’、古撒克逊语gest、古弗里斯兰语jest、德语Geist'spirit,ghost’、PIE root *gheis-(比较梵语hedah'wrath’、阿维斯陀语zaesha-'horrible,frighuful’、哥特语usgaisjan、古英语gæstan'to frighten’)。甲*capul还发展成骷髅和英语skull。《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skull(n.颅骨,头骨.人头,人脑.):Middle English scolle;of unknown origin;compare with Old Norse skoltr.《培根词汇》skull(n.):'bony framework of the head,’c.1200,probably from Old Norse skalli'a bald head,skull,’a general Scandinavian word(cf.Swedish skulle,Norwegian skult),probably related to Old English scealu'husk’(see shell(n.)).But early prominence in southwestern texts suggests rather origin from a Dutch or Low German cognate(c.g.Dutch schol'turf,piece of ice,’but the sense of'head bone framework’is wanting).Derivation from Old French escuelle seems unlikely on grounds of sound and sense.Old English words for skull include heafod-bolla.甲在汉语中也发展成殻,甲在现代汉语中的首义已经是“植物果实或动物的硬质外壳”。殻qiào溪觉“坚硬的外皮。《说文》作'’。”,越南语xác,郑张尚芳(溪觉)khroog(苦觉)右下原作一,此后起通用字,见论衡,中古汉语khiag;郑张尚芳几(见脂)kril?(居履)。甲*capul>*cal>*kheag>中古汉语殻khiag,甲*capul>*cal 加强型词头s-=*scal>原始日耳曼语*skaljo。《培根词汇》shell(n.):Old English sciell,scill,Anglian scell'seashell,eggshell,’related to Old English scealu'shell,husk,’from Proto-Germanic *skaljo'piece cut off;shell;scale’(cf.West Frisian skyl'peel,rind,’Middle Low German schelle'pod,rind,egg shell,’Gothic skalja'tile’),with the shared notion of'covering that splits off,’from PIE root *(s)kel-(1)'to cut,cleave’(cf. Old Church Slavonic skolika'shell,’Russian skala'bark,rind;’see scale(n.1)).Italian scaglia'chip’is from Germanic.甲*caput的反切拼音正是cut。将甲骨文的田(甲)、甶比对成头有一个问题需要加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头是圆形而田(甲)、甶却是方形,两者在外形上并不相似,田(甲)、甶怎么会是头颅呐?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是受到别的民族习俗的启发而完成的。公元前2世纪,历史学家波利比奥斯和同时代的斯多葛学派哲学家波西多尼斯都分别对凯尔特人的服装、武器、习俗、礼仪等方面作出了详尽的描绘,例如,波利比奥斯生动地描述了凯尔特人有赤身裸体作战和猎取敌人头颅的习俗;同样的描述也出现在波西多尼斯的著作中。尽管他们的原著现在已经无法找到了,但他们对凯尔特人的描述还是被公元前1世纪古希腊的作家们,如斯特拉博和迪奥多罗·西库罗斯等人引用。在凯尔特宗教和艺术中,头颅具有重要地位。同其他许多民族一样,凯尔特人也认为一个人的灵魂应该在他的脑袋里面,所以他们经常会把那些战败敌人中最优秀的勇士的头颅割下来,放入神殿内石柱的神龛中以祭神灵。凯尔特人割取敌人头颅是因为他们认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获取敌人的灵魂,以达到辟邪驱魔的目的。希腊作家迪奥多罗·西库罗斯描述道:“在敌人倒下的时候,他们砍下敌人的脑袋,挂在战马的脖子上,然后再把这染血的战利品交给自己的随从,随从们唱着赞美神的颂歌将战利品带回去。最终,就像在狩猎时杀死了值得自豪的动物一般,他们把战利品中过去还没有'收集’过的钉在自己的屋子里。如果砍下的是敌人中最有名气的战士的脑袋,他们会先把它浸泡在雪松油中,然后仔细地收藏在箱子里。他们会向外人展示自己的收藏,而且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祖先、父亲或自己没有为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就出售这些藏品中的某些人而感到荣耀万分。据说他们中的某些人曾吹嘘:有人愿意出与头颅重量相等的金子作为交换条件,他们也没有动心。这是为了表现野蛮人的崇高思想,因为出售具有这种价值的战利品是不光彩的。”收藏在箱子里的(敌人中最有名气的战士的)脑袋就是甲骨文之田(甲、甶),此田(甲、甶)即后来的匣。田(甲、甶)实为装有敌人最有名气战士脑袋的匣子,这一匣子的外面还用绳索之类捆成十字形。匣xiá匣狎“贮藏东西用的器具。大的叫箱,小的叫匣。”,郑张尚芳(匣狎)graab(胡甲) ,中古汉语hwaeb,越南语hạp,英语box、case、casing、casket。《说文·匚部》:“匣,匮也。从匚甲声胡甲切。”。装头颅(甲)的箱子叫匣。英语case(盒;套;壳;罩;容器)from Latin capsa'box,repository’,from capere'to take,hold’(from PIE *kap-'to grasp’)。这个词和汉语的匣同源,从汉语来看,它们皆出自甲caput:甲caput> PIE *kap-'to grasp’(作为战利品之首级需要紧紧抓住)。英语box((多指正方形或长方形有盖子的)箱,盒,匣):late Old English,probably from late Latin buxis,from Greek pyxis'boxwood’pyxion'writing table,box,’from pyxos'box tree’.如果希腊语pyxis亦出自甲caput之put(甶),那将意味着古代的匣(甲田)是由黄杨木作成的。 甲骨文之'贾’为中空之'中’('申’)加'貝’,绝大数情况下,'貝’是放在中空之'中’('申’)里面。这个中空之'中’('申’)大概就是凯尔特人收藏头颅(首级)的匣子。'贾’的读音ka(r)可能源自甲*kaput。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