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是一篇配合《106部平水韵》来进行韵律学习的文章,是学习诗词必需的基础,也是学习吟诵所必要掌握的韵律基础,更是初学者积累典故最简单的着手点,我们将《声律启蒙》分为“上平韵”和“下平韵”来学习,接下来继续看第一段落: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上节课我们讲了“二冬韵”的第一自然的第一小节,学习了一些典故,最主要的有“绿竹”与“苍松”,“冯妇搏虎”与“叶公好龙”,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做相关的练习。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勤学苦练”,就是说,仅仅做到了“勤学”是不可以的,知识积累得再多,不加强练习,时间久了也会淡忘,只有配合“苦练”,才能够强化记忆,把知识点掌握扎实。所以,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勤加练习。今天继续第二小节的分析: 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 燕子也是侯鸟,春归秋去,由于燕子的颔下羽毛呈紫色,所以也被称作“紫燕”。燕子常常是出双入对的,这一点跟大雁很像,十分恩爱,因此常以“双飞燕”,“比翼双飞”等词来形容恩爱的夫妻。燕子夫妇春天回归后,便于梁间筑巢,然后孵养小燕子,一家其乐融融,一派天伦之乐。 “衔泥燕”,是指燕子在初春的时候,开始潮从湿的河滩处衔泥筑巢。出自唐五代时期牛峤qiáo 的词《忆江南·衔泥燕》:“衔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春日融和,紫燕成双,总是给人以旖旎美好的初春气象。 “湿觜衔泥燕,香须采蕊峰。独怜无限思,吟罢亚枝松。”——《暮春有感寄友人》唐·鱼玄机。 “天际长垂饮涧虹,檐前不去衔泥燕。”——《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唐·李绅。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圆圆曲》清·吴伟业。 还有一种关于燕子的意象,中国文学是一种意象的文化,每一个汉字都是有它的意义的,从最开始的甲骨文开始,汉字的起源、创造、变化,由以象形字为主,“山”字原来就是一座山的形象。因此,每一个词句都是有它特定的主旨的,比如提到“西风”,我们就知道,这里说的是秋天,是悲凉,是枯萎。提到“东风”,我们便知道,春天来了,百花盛开,万物复苏。提到“登楼”,就会想到孤独、寂寞、忧愁……等等,这就是意象。诗词,是婉转委屈的,因此,大多数不会直抒胸臆,而是用意象来表达心情,这就是意象的重要性。 那么,燕子还有另一种意象,就是代表送别。我们以前讲到“鬓皤对眉绿”的时候,讲过一个“螓首蛾眉”卫庄姜的典故。卫庄公娶了美艳贤德的庄姜,可是,庄姜无子。庄公再娶陈国女厉妫,生孝伯,可是早夭。复娶厉妫之妹戴妫,生了公子完。三位夫人皆贤德,可是权贵尊荣如卫庄公,又怎么会为衷情于哪个女子不再纳新?于是,嬖人又为庄公生了公子州吁。 做为正夫人,庄姜视两位公子皆如己出。可是,权利的争夺永远是灭绝人性的搏弈,庄公毙,立戴妫的儿子完,而嬖人之子州吁弑兄自立,成为新的诸侯。庄姜做为嫡母,自然享受州吁的供养,而失去儿子的戴妫唯一的出路便是回到自己的祖国。古代女子的生命,是悲哀的,戴妫于中年丧夫丧子,一生便都已注定。用最美好的华年换取的一切,只在一个转折里,便如梦幻泡影般消失殆尽。于是,戴妫大归,庄姜亲送于野,至两国边境,做《燕燕》相寄。青春的华年里,两个人曾经共侍一夫,为那一人付出了彼此的一生。于寂寞无情的深宫中,共患难,相扶持,度过多少凄清寒凉的日夜,如今一别,终究天涯,此生怕是再不能相见了。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君王的恩宠是最冰冷的金丝牢笼,富贵珍馐中葬送了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纵然“终温且惠,淑慎其身”的戴妫,也依然于权利的深渊之中,被无辜地归结了此生。而庄姜与戴妫这种不是姐妹却胜似姐妹的情深,也成为了诗中的主线,感动着后世的重情之人。 “燕燕于飞春欲暮,终日呢喃语如诉。”——《伤双燕》宋·无名氏。 “恨同社燕身为客,怕剥秋莲苦在心。”——《古断肠曲三十首》宋·周端臣。 “北鸿西燕一年别,流水高山千古心。”——《方叔每岁一相访送行》宋·姜特立。 课蜜几黄蜂。 “课蜜”便是采蜜的意思。出自金朝元好问的《赠休粮张炼师》诗中:“中林宴坐人不知,野鹿衔花蜂课蜜。”明朝的徐渭有诗《蜂》写道:“双股粉黄笼,飞迟趁晚风。君王方课蜜,不敢恋花丛。”这里的“课蜜”是指征收蜂蜜的意思,而对句中应该是指前者“采蜜”。 “一冬”韵第一段落的内容皆是春华无限的场景,花间蝶舞,夜下鸣蛩,衔泥燕,课蜜蜂,还有下面的莺飞草长,都是一派繁华气象。蜜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意象,往往与蝴蝶一样,是春季的欣欣向荣。 “花径日迟蜂课蜜,杏梁风软燕调雏。”——《浣溪沙·几点红香入玉壶》宋·周密。 “杏圃花香蜂课蜜,芹塘泥暖燕营巢。”——《春日效居》宋·黄庚。 “寻巢燕熟频穿户,酿蜜蜂喧不避人。”——《晚春》宋·陆游。 这些写得都是花花草草,莺莺燕燕,处处融融洽洽的春日情景。而关于蜂,还有另外一个相反意象的典故,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这个典故源自宋朝编纂的《太平御览》中《宗亲部一·继母》篇,但故事是发生在周王朝的春秋战国之前。周朝有一位重要的宰相吉甫,他与亡妻曾生有一子名伯奇,吉甫后来又续弦了一位妻子,美艳有姿容,生子伯封。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有更高的地位,于是就向吉甫污告伯奇说,伯奇见她美色,产生了淫乱之心。可是,吉甫不信,说,“伯奇为人慈仁,岂有此也?”妻子说,你要是不信,就把我安排在一间空房子里,你“登楼而察之”,让吉甫到楼上去偷偷观察。 而这位后妻,知道伯奇是个仁孝的人,所以找了只毒蜂放到衣领边上,让伯奇帮她抓。伯奇敦厚仁孝,便近前捉住,吉甫远远看见,大怒,于是将伯奇赶出家门,放逐于荒野之地。伯奇编水荷做衣衫,采楟花而食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早晨,清霜微镀,伯奇自觉无罪而被驱逐,十分伤悲,便于效野弹起了琴。正遇宣王出游,吉甫随从而行,伯奇鼓琴作歌,悲伤之极。宣王听到琴声与歌声,便对吉甫说,“这是孝子的辞章啊!”吉甫于是寻找到伯奇,了解了事实的真相,遂把伯奇接回家中,将后妻杀掉了。 后世用“伯奇掇蜂”这个典故,来喻指受人诬陷,父子被离间,或者父子反目。 “掇蜂灭天道,拾尘惑孔颜。逐臣尚何有,充友焉足叹。”——《君子行》魏晋·陆机。 “劝君掇蜂君莫掇,使君父子成豺狼。”——《天可度》唐·白居易。 “伯奇掇蜂贤父逐,曾参杀人慈母疑。”——《杂歌》唐·李端。 紫色与黄色,在色彩学上来讲是互补色,所以两者搭配起来,往往是很漂亮的。衔泥燕与课蜜蜂,两者又都是比较勤劳的生命,特别有责任感,因此对仗无论从字面还是意象来讲,都是十分工整的。 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 “恰恰”是像声词,形容黄莺和谐的鸣叫声,也用来形容和谐美好,在唐代时期是“恰好”之意,一派小家碧玉的其乐融融。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唐·杜甫。 “尽日水塘无一事,夏莺恰恰啭新声。”——《夏日偶成六首》宋·曹勋。 “流莺恰恰报新晴,如醉春光畅踏青。”——《次韵前人新晴三首》宋·陈著。 中国的典故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事典”,主要以古时的神话故事、历史事件、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的典故;一类是“诗典”,主要以古代经、史、子、集中的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我们之前讲的大多数都是“事典”,今天讲一个“诗典”。 在《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伐木》中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这首诗主要以一个伐木的樵人起兴,看到从山谷中飞出的黄莺鸣叫着寻找伙伴,而引申到友谊的可贵。世上的人,没有谁可以绝世而独立,都需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常来常往。 开篇的“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一下子便将我带到了一个远离尘世的深山幽谷之中。在这里,时间仿佛是停止的,生活只剩下自由自在。伐木声与鸟鸣声,成为森林的主旋律,人心也是清寂的,宁静而安和。黄莺出谷,去寻找乔木而栖居,去寻找同声相求的朋友,这也正是伐木人的心境,能够拥有一个同声同气的知音,真的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后世因此产生了很多同源典故,“伐木嘤嘤”、“乔木初迁”、“莺离幽谷”等等,都是指代声名雀起,地位上升。从幽深的溪谷中迁移出来,去往高大的乔木之上。 “满朝迁莺侣,门多吐凤才。”——《喜舍弟羲叟及第上礼部魏公》唐·李商隐。 “才见早春莺出谷,已惊新夏燕巢梁。”——《和人春暮书事寄崔秀才》唐·韦庄。 “几年莺出谷,千里雁傅书。”——《挽湘潭赵知县二首》宋·刘宰。 秋天塞外雁雍雍。 “雍雍”也是像声词,形容大雁在春归秋去的过程中互相应和的鸣叫声。也主要指声音和谐,和乐的状态,完全是一幅大家闺秀的雍容典雅。这也是一则“诗典”,出自《诗经·邶风》,其中的《匏有苦叶》中有:“雍雍鸣雁,旭日始旦。”之句,意思是,大雁雍雍地鸣叫,旭日东升。《礼记·少仪》中有:“鸾和之美,肃肃雍雍。”鸿雁春来秋往,应四季轮回而迁徙。由其在秋高气爽的时节,鸿雁南迁,在蔚蓝的天空中,列阵飞翔,肃肃雍雍,给人以宁静安和的祥瑞之感。 大雁是和平的使者,所以在古代娶妻之前向女方下聘礼之时,一定要有大雁的,表示忠诚永久的心意。所以,大雁的意象,永远是和平、忠诚、雍容。因其春来秋往,应时而迁徙,所以有时候还会代表传信的信使,这是另外一个典故,我们以后还会遇到关于“鸿雁传书”的内容,到时候再给大家展开来讲。在此,主要记住鸿雁的肃穆雍容的姿态便好。 “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萧萧紫塞雁,南向欲行列。”——《七月三日亭午已后……》唐·杜甫。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五代·李煜。 “手捻黄花,凭谁分付。雍雍雁落蒹葭浦。”——《七娘子》宋·蔡伸。 两者“春日”对“秋天”,“园中”对“塞外”,“莺”对“雁”,“恰恰”对“雍雍”。无论是春暖花开时节的比翼双飞,惬意对吟,还是秋寒相迫时群雁南飞的征鸿和鸣,都是一种遵循自然规律的静美。字面意思完美登对,就连隐藏的小清新的欢乐与大华美的和乐也如何恰当的对仗,作者的文字功底,令人叹为观止。 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秦岭在今天陕西省境内有一段叫终南山,山势雄伟,云雾缭绕,绵延无际,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由于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差异变化都比较明显,所以,秦岭与淮河这一条地理区域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重要的南北分界线。 关于秦岭,有一个非常动人的典故,发生在唐朝。唐代的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字退之,因其祖藉在河北昌黎,所以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因此又称韩文公。被明朝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为官清正,在一次正气凛然的力谏唐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事件中被贬为潮州刺史。从长安到潮州有八千里之遥,路途的艰难困顿不言而喻,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时,侄孙韩湘赶来同行,触动悲肠,于是,他愤然挥笔写下了这篇诗歌,与之前的《谏佛骨表》一气贯注,珠联璧合。“贬”的原因是“奏”,“奏”的本意是为国“除弊”,无罪而罚,“朝奏”而“夕贬”,实在另人伤感悲凉。表现了一代忠臣名士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大无谓精神。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其诗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朝奏”为除弊政,“夕贬”为谏忠言;“九重天”之高不可攀,“路八千”之远不可返;本意“除弊政”的大义凛然,岂敢“惜残年”铮铮铁骨……强烈的对比,深沉的概括,体现了一位为国为君的老臣,对家国的舍身忘死之情。 可是,即便为国为君这样的慷慨凛然,然而,当亲人前来相送之时,面对妻子儿女的不可见,前途来路的不可知,忽然悲从中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晚年的韩愈,面对人生这样的变数,是如何也始料未及的,他的一片忠心,本以为可以得皇恩眷顾,得一个安乐的晚岁,却没有想到,需要面对这样一个晚年被贬,不知可否生还的局面。“云横秦岭”、“雪拥蓝关”大气磅礴的景象却更衬托出此情此景的悲凉,蕴涵深广,成为了千古名句。 秦岭以南,远离中原,便是蛮荒之地,因此,“秦岭”往往也与离别相关,其意象多是送别与怀念。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蓝桥驿见元九诗》唐·白居易。 “花落梧桐凤别凰,想登秦岭更凄凉。”——《别李郎中》唐·薛涛。 “试登秦岭望秦川,遥忆青门春可怜。”——《送新安张少府归秦中》唐·孟浩然。 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巫山共十二峰,其中最美的要数“神女峰”,传说是王母的十二位仙女下凡化成。分别坐落于今天的重庆市巫山县东部的长江两岸,江南江北各有六座山峰。江南六座山峰为:净坛峰、起云峰、上升峰,这三座山峰比较低矮,隐于高峰之后看不到。另外有:飞凤峰、翠屏峰、聚鹤峰耸立于长江南岸。江北六座山峰为:登龙峰、圣泉峰、朝云峰、望霞峰(也叫神女峰)、松峦峰、集仙峰。十二座山峰,峻峭绮丽,像一幅拉开的长卷,屹立于长江两岸,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书写入画的奇景。 故事中描写的神女,便是十二峰之一的望霞峰,也叫神女峰。它坐落于长江北岸,群山簇拥,如众星捧月。挺拔入云的山峰旁,有一石柱,远远望去,恰似一位少女,亭亭玉立于高峰之上,俯瞰着浩瀚的长江,那就是传说中巫山神女的化身。 传说,炎帝有一位女儿叫瑶姬,美丽妖娆,尚未出嫁便去世了,她死后的精魂带着对爱情的向往,化作了姑瑶山上的一株瑶草。开出黄色的花朵,结出七色的果实,只要有人吃了此果,便可遇到世间最美的爱情。炎帝怜惜瑶姬,便将她封为巫山女神,主掌布云施雨的工作。于是,瑶姬便在每天的清晨化作山间温柔流荡的云霭,带着千古的寂寞和忧伤,徘徊不去;到了黄昏的时候,便会化作绵绵的细雨,润泽山林河流,像女子低低的悲泣,那潇潇暮雨或许就是神女的清泪。 美丽善良的瑶姬,密授大禹一卷“天书”,并带着自己的另外十一位神仙姐妹,帮助大禹战胜在此兴风作浪的十二条蛟龙,消除了水患,守护了一方百姓。如此千百年,直到战国末年,楚怀王到长江巡游,住到了一个叫“高唐”的馆舍中,又产生了另一段美丽的故事。 楚怀王午睡之时,做了一场梦,梦中与瑶姬相遇相爱。梦醒后,怀王带着无限的惆怅与怀念,在巫山之上建了一座朝云庙,也叫“神女庙”,以寄托他对瑶姬深深的眷念。 这个典故出自楚怀王的文臣宋玉的《高唐赋》,其中有:“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高唐赋》主要是以写景为主,用丰富的笔触描写了巫山十二峰的危峨奇绝。然而在开篇处叙述了楚王与梦中的高唐神女相遇之事,展开了一幅唯美浪漫的爱情画卷,留下了一段传奇的故事。虽然篇幅很短,但是运笔很流畅婉转,为巫山峻峭绮丽更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高唐赋》的主旨,是根据传统的宗教神话观念,用楚王与神女的交遇,寄托政治清明、国泰民丰、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望。 从此以后,巫山云雨,便成为了爱情的意象,所有的对爱情有憧憬的人们,都会期盼在此短暂的一生中,可以遇到一个让自己魂牵梦萦的意中人,“朝朝暮暮”,谈一场亘古不变的爱恋。元稹便曾经感慨万端地写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爱情的坚贞与唯美莫过于此。 “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巫山高》唐·李贺。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巫山曲》唐·孟郊。 “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唐·李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清平调》唐·李白。 巫山自古是文人墨客挥之不去的情愫,是歌咏爱情最唯美的画卷,从未断绝过相关的名家笔墨。秦岭巫山,是华夏文明起源之地,拥有着深厚的文明和历史,在此做为对仗,也是十分贴切而不可替代的。 典故的重要,以前一提再提,也希望大家予以重视,最近还是看到许多诗友的作品,只是写景,只是抒情,甚至在字句的推敲上也不下功夫,诗作比较单薄浅显。这样的诗词,永远不能成为好的作品。我们还停留在学习阶段的朋友,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样的,都应该多注意典故的应用。虽然不太习惯用典的朋友,突然学习用典,很多时候写出的诗词会给人以生拉硬套的感觉,但是,不要紧,勤加练习,慢慢就会与词章融合贯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