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以载道】诗词创作浅析(二)格律

 素心传统文化 2022-10-31 发布于日本

诗词创作浅析(二)格律

 “好是池塘清梦处,勾吟春草入新诗。”
       美的沉思,是从古体诗词的字里行间温婉流泄出来的清泠的甘泉,是从琴声笛韵的丝竹旋律中悠扬飘散出来的馥郁的幽香。懂得诗词的美,便懂得了生活。万事万物,存在即是合理的,我们应该遵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接受一切真实而美好的存在。丰富的生活元素,一丝一缕,一点一滴,皆是生命的馈赠。珍惜每一场春花秋月,善待每一方清风流云。
       而这一切的一切,皆能从古人的诗词曲赋中看到,那便是他们对世间的珍视和留恋,是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财富之源。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我们华夏子民思想的最深沉的寄托,最赖以为荣的根脉。

       很多现代人,对古体诗词都只剩下了崇拜和景仰,多是不太能够亲自创作的。没有关系,只要你有一份爱美且尚美的心,只要你喜欢在文字里遨游徜徉,那么,略加学习锻炼,完全可以写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说到古体诗词就不得不谈及格律,而格律与传统音乐之间的关联是不可分割的,说得清楚具体一些,就是吟、诵、歌、唱的关联。因而诗词曲赋在格律上就必须有其特殊的要求,虽然按照体载来讲不尽相同,宽严不一,是因为其吟、诵、歌、唱的方式不同而造成的。所以,懂得了这个理念,就会明白,诗词之所以注重格律,是因为要易于用音乐来表达心情,用吟咏歌唱的方式体现思想,从而便于经久流传。
       上一篇,我给大家解释了,为什么需要遵从格律,才可以写出唯美雅致的古典诗词,也讲了一切不可过份苛求,要顺其自然,不必执著计较。但是,最近又有朋友与我私下探讨关于格律的问题,致力于改变旧体诗的格律应用,为此耗费大量精力时间。
       其实,当代有很大一部分人,一直惮于格律,每以解放声律、推广新韵、语文改革自解劝人,以“声韵要与时俱进”为思想主旨,全然不顾文字与音乐的美学观念,其声之愤,其情之烈,其志之昂。理由是因为“入声字”以经在普通话中消逝,很难辨别,为什么古体诗词不可以将格律改革,用新韵写旧体?说白了,这些人,绝大多数是因为苦于声律之繁严,懒于向学,疲于精炼文字而已。对诗词曲赋与传统音乐之间必然的相互应和的关系存在盲区,是他们不理解格律,坚持革新的主要原因。

       话说回来,也不完全是这些激进派人士的错。民国以来,中国的一部分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在经过出洋留学,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后。对经济发达国家的物质崇拜以及自由的向往,盲目地认定一切发达国家的事物都是好的,而落后中国的一切皆不如人,都是守旧的传统思想造成的恶果。因此,对自己国家民族的传统文明产生了强烈而彻底的质疑和否定,甚至带有敌视的屈辱感和幻灭感,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口号,对几千年的悠久文明展开了毁灭性的革命。继胡适等一批知识分子提出新诗之后,更有徐凌霄、徐志摩等一批人提出废止旧韵的主张,应该遵从新韵和白话的习惯。
       而针对这种文化改革,以吴宓等学者提出,“作新诗者,如何用韵,尽可自由试验,创造适用之新韵”,而对于旧体诗又指出“若夫作旧诗者,予意必当严格的遵守旧韵”。就是说,作新诗,想用什么韵都是自由的,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创造。然而,作旧体诗,还是应该严格遵守旧韵。
       之所以不断的产生争议,近百年来,声律启蒙的缺乏,格律教育的空白,是根本原因,文化改革难辞其咎。有的朋友说,你这样说有片面性,文化改革也有其优秀的一面啊,推动的白话文运动,使人沟通更为便捷,语文更加丰富多彩。这没有错,的确如此,文化改革在推进社会进程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白话文的推广也为新语言文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这些都是积极的一面,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要谈的,是“古体诗词”的创作。还是那句老话,没有人强迫任何人一定要用旧韵作诗填词,所有的关于格律的纠结都是没必要的。
       新旧共荣,双轨发展,立体多元化,互不干扰侵犯,这有什么不好吗?存在即是合理。白话文普通话再普及,再成为社会主流,依然没有影响古体诗词的流传和弘扬,那么又何必去发动没必要的声律革命,文学战争呢?同量天地宽,含宏阔大的包罗万象不好吗?

       一直喜欢用一个比喻,我们现代人接受了许多西方文明,日常生活社交有了很多高端的环境和格调。有一些宴会是要求我们着西式礼服参加的,男士要穿西装打领带,女士要着晚礼服。时尚与品味的普及,使大多数人是懂得搭配的概念和规则的:穿西装就一定要配皮鞋,晚礼服就一定穿高跟鞋,这都是对美的统一理解。但是,如果你一定要穿西装配旅游鞋,着晚礼服配绣花鞋,那么,有多么不协调,不言而喻,是绝大多数人都明白的道理。
       前几天跟一位同样强烈推崇旧韵改革的朋友讲了这个道理,这位朋友也许是词穷的原由,在谈话的最后声嘶力竭地质问我:“这么说,必须得穿长衫才能写古体诗词呗?穿西服的人写古体就是不搭配了吗?”听了他的这两句问话,我马上回了一句:“对不起,我失言了。”然后,他再说什么,我都没再回复。
       我想,他一定没有理解,我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在《论语·卫灵公》中有: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就是说,一个人,你觉得他能听懂你说的话,理解你的观念,甚至能够默契知音,你就一定要与他谈论,这然才能不错失这个人才;可是,一个人如果你说什么他根本就听不懂,你还跟他谈论,就是你再浪费唇舌了。有智慧的人,不会错失人才,也不会浪费唇舌。
       至于“入声韵”的问题,的确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没有其发音标准了,但是只要查寻一下韵书便不难分辨。并且,“入声字”并不很多,如果懒得查韵书,只要多加练习,多进行写作,便完全可以背下来。如果这点困难也不能克服,这点辛苦也不想付出,还是不要学人家附庸风雅了吧!

所以说,用新韵完全可以创作新诗,散文诗,也许更是合理的搭配,创作旧体诗词,自然用旧韵最完美贴合。不必要打着改革的旗帜,去篡改传统的经典文学,也不要以新韵卫道士的姿态,掩饰自己无能格律的不足。如果有能力,有志向改变文学历史的发展,可以创造新的体裁,这是最合理也是最能证明个人能力的体现。用新韵写新诗,或者干脆自创格律,自创体裁,不必守在前人的框框里,嚷着被束缚、被虐待,作茧自缚。

《楚辞》的兴起没有推翻《诗经》的四言诗体;律诗的兴起也没有推翻《楚辞》;宋词的兴起没有否定格律诗;元曲的兴起也没有否定宋词……甚至,官方新诗的发展也没有否定古体诗词,没有否定前人智慧的结晶,为什么到了现代,在民间总有一部份知识分子,就一定要推翻原有的事物呢?不能并存吗?有生死存亡的大关键、大原则吗?谈发展,为什么一定要改变旧体诗词的格局呢?我不清楚这些人为什么一定要这么绝对,为什么这样苦大仇深,但我知道,往往倾尽心力执著此道者,都是对诗词一知半解的人,而他们的作品往往也并不见得多么高大上。
       生活真的很美好,有那么多的唯美与浪漫值得我们去歌咏和留恋,真是不明白,怎么还有时间纠结于这些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无关的事情呢?也许再过几十年,几百年,会是一番新景象。但是,我不确定我是否还能再活几十年,几百年,也无法知道未来的生活和文化是什么样子。但是,惭愧如我,却知道,改变这个文化和文明进程的历史决策人,一定不是平凡的我……
       我也知道,无论什么时间,什么世界,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态度都是不会改变的……其实,根本无须计较,
时间会给我们最好的选择!
       流行歌曲再大红大紫,很少可以千古流传,而我们,依旧再吟诵歌唱着几千年前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
       如果你还再纠结,可以寻找上一篇《诗词创作浅析之一》,如果阅读了之后,还是无法懂得我在说什么,那么,恕我失言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