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声律启蒙】四支(三)

 素心传统文化 2022-10-31 发布于日本

四支(三)

《声律启蒙》已经进入了第二十节课的学习,我反复地强调大家尽可能的背诵,是希望大家能够从中积累储备大量的词汇,这样在写作的过程中,就不会有无力感。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经常吟诵会使我们产生一种语言习惯,未必能够全部背诵,但是,当看到诗的上句,即使对下句不熟悉,也大致可以分析出下句的意思来,这便是熟能生巧,大量的阅读也是一种积累。

现在要了解的是“四支韵”的第二自然段:

行对止,速对迟,舞剑对围棋。花笺对草字,竹简对毛锥。汾水鼎,岘xiàn山碑,虎豹对熊罴pí。花开红锦绣,水漾碧琉璃。去妇因探邻舍枣,出妻为种后园葵。笛韵和谐,仙管恰从云里降;橹声咿轧yīyā,渔舟正向雪中移。

这是“四支韵”的第二自然段,主要的内容便是文人和重臣们的生活和故事,透过优雅和忠义,也有属于古人特别的风流韵藉。我们今天还是将其分成两部分,学习上半段:

行对止,速对迟,舞剑对围棋。花笺对草字,竹简对毛锥。汾水鼎,岘xiàn山碑,虎豹对熊罴pí

《声律启蒙》是古时训练儿童楹联作对的韵文,所以非常朗朗上口。现在有些朋友在学习吟诵,如果能够用这种吟诵的形式来阅读,也会更有助于记忆。

我们来看第一句:

行对止,

行、止,是一对反意词,“行”当行动、行走、远行,有时候也指代旅途;“止”当静止、停止、停留,有时候也指代安居。行动和静止,动和静,本身就是反意词,行与止也就是动与静的同意。两组反意词是经常被应用到古体诗词当中的,为表现事物的不同变化。动和静两个字都是仄声字,虽然可以用来对仗,但如果在一首诗中的位置是对平仄有要求的时候,就不能合乎格律标准了,所以,在汉语中还可以用“行与止”来替代和转化。

所以,让大家尽可能的积累词汇,词汇丰富的人,是从来不会有受格律束缚的感觉的,因为,这个字、词不好用,很容易就会替换出恰当的字词来。而词汇量积累较少的朋友,就会感觉格律很苛刻,很多想表达的意思受到了格律的限制。其实,格律从来不曾束缚过谁,当你感觉到格律的困难时,就应该自我反醒,是自己平时的努力还不够,仅此而已。

 “轫车小住固自佳,拂袖便行亦何有?”——《一年老一年》宋·陆游。

“箕子九畴范,太公三略兵。老身宁坎止,时彦或流行。”——《七十翁五言十首》宋·方回。

止水痕依岸,行云影过山。”——《九日登群山楼》宋·陶弼。

行与止可以分开用,同时,行止又是一个词组,当旅途与停留讲,有时也是指行为举止的意思。一个人的做事方式,完全可以体现出这个人的素养和家教,更多的是性格。所以,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处世方式就会大体知道这个人的品性了。《论语》中讲“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就是这个道理,看这个人平时的处事方式;观察这个人的来由和目的,以及从前的过往;详察这个人的志趣和爱好以及所结交的朋友,那么,这个人倒底如何,是一定可以知晓的,即使有一定的伪装能力也会无所遁形。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却东西门行》魏晋·曹操。

曹操的这句“行止自成行”中有两个“行”字,第一个与“止”成为一个词组,代表飞行、远行以及停留、歇息的意思,要读成“xíng”;而后一个“行”处在韵角位置,与“乡”同为“七阳”韵,所以要读成“háng”,当排列讲。这样的多音字读法要因意而定,以前在《诗词的创作》的“四声”课程中为大家讲过,要注意分辨。

“是非莫分别,行止无疑碍。浩气贮胸中,青云委身外。”——《卯时酒》唐·白居易。

“古贤高尚不争名,行止由来动杳冥。”——《咏史诗·颖川》唐·胡曾。

“万卷纵横忘岁月,百年行止村乾坤。”——《冬至》宋·陆游。

速对迟,

速,指快的意思,与迟也正相对,表示行动上的迅速与缓慢。与其相似的反义词有:快、慢;急、缓;疾、稳等等。

去何速兮来何迟?是耶非耶两不知。”——《李夫人》唐·白居易。

人间光阴速,天上日月迟。隔岁等旦暮,会遇未应稀。”——《七夕》宋·李廌。

劝君速悟莫迟疑,言下承当,贤圣加临。”——《一剪梅·太平兴国观示众》元·尹志平。

在楹联以及律诗当中,都有严格要求对仗的地方,所以对于这些同义词,反义词的掌握是写好对偶句的基础。对仗的工整严谨与否,决定着一首律诗的好坏和格局,因此,还是那句话,多读多背《声律启蒙》,把幼儿时期缺失的传统启蒙课程补充上来,是写好诗词的根本。

舞剑对围棋。

舞剑,是指舞动宝剑的意思。在古时,有一种持剑而跳的舞蹈,叫舞剑。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

这是发生在“鸿门宴”上的故事,刘邦与项羽有约“先入关中者为王”,项羽英勇,一路杀伐来至关中,四十万大军屯兵新丰鸿门,才知刘邦一路兵不血韧,先入关中,于今已经将十万将士“还军霸上”。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潜人报与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相宝尽有之。”项羽大怒,立即犒劳军士,旦夕间就要攻打刘邦。范增提醒项羽说:“刘邦在山东居住时,贪财好色,如今进入关中,却秋毫无犯,其志向不小。我潜人观察他的气势,为龙虎之相,是天子气,要抓紧时间进攻他,以绝后患。”然而,项羽的叔父项伯素与刘邦的谋臣张良交好,连夜将此信息传与张良,刘邦听后大惊。张良出谋,使刘邦交结项伯,并与其结为儿女亲家。于是,项伯令刘邦定要亲自前往鸿门,向项羽低头认罪,亲自解释并非想做关中之王,才有可能避免这次灭顶之灾。项伯回营告知项羽,刘邦要前来请罪。于是范增等人进言,以摔杯为号,于饮宴中诛杀刘邦。

次日,刘邦带百余骑来至鸿门,向项羽谢罪称:“臣与将军皆奋尽全力攻秦,将军占河北,臣战河南,没想到却能先将军攻克秦关。我只是先替将军打头阵而已,入关后,钱财入库,秋毫无犯,立即还军霸上,都是为将军而做的工作,所以今天才能在此重见将军。现在有小人进言,使将军与我产生了嫌隙,实在不该。”项羽竟然出卖了为他通信的人说:“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告诉我的,不然,怎么会有现在的情形?”俗话说“见面三分情”,项羽竟然有些相信了刘邦的话,于是设宴款待。

其间,范增几次提醒项羽发号,项羽却视而不见,默然不应。无奈范增偷偷出帐,找到武臣项庄,说:“大王不忍杀刘邦,你进帐去祝贺,然后以舞剑之名,找机会杀了刘邦。如果你不这么做,将来我们所有人都要被刘邦所虏杀。”果然,项庄入帐,请舞剑,项羽允许了。这时项伯看出了项庄的用意,也请求同舞,在其间,几次用袍袖和身体阻挡项庄,使其失去了刺杀刘邦的机会。后来,张良跑到帐外,请勇将樊哙入帐解围,刘邦趁上厕所的时机逃回霸上,成功破解了“鸿门宴”的生死局,最后成为一代开国帝王。

后世就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成语,来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目的不纯。而“鸿门宴”便成为了目的不纯,不怀好意且凶多吉少的宴请。

项籍鹰扬六合晨,鸿门开宴贺亡秦。”——《咏史诗·鸿门》唐·胡曾。

佐汉解鸿门,生唐为后身。”——《赠张相镐二首》唐·李白。

慷慨鸿门会,悲伤易水歌。几人懹此志,送老一渔蓑。”——《感愤》宋·陆游。

围棋,此处不是指名词的那个围棋,是动宾结构,围,当动词对弈来讲,指的是下围棋的意思,所以与“舞剑”形成对仗。先秦典籍《世本》中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是中国围棋的发展和渊源。所以,围棋是“中国制造”,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古“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为文人八雅,是一种高品味、高情趣的体现。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登观音台望城》唐·白居易。

围棋消白日,赏月度清宵。”——《临江仙》宋·曹勋。

“酌酒浅深须自度,围棋成败有傍观。”——《冬夜读史有感》宋·陆游。

因为围棋是中国发明创造的一种对弈游戏,在唐以后才传入其他国家,所以,在古代的诗词歌赋中出现的“棋”字,几乎都是专指围棋。

花笺对草字,

花笺,是古代笺名,指精致华美的信笺、诗笺。在盛唐时期,以蜀中的“浣花笺”首屈一指。浣花笺一名来自“薛涛笺”,又名“松花笺”。相传是唐代官妓薛涛用芙蓉等鲜花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而制成,用作写诗之用,是最早的专用诗笺,后来亦为官中应用于书信书札,流传至今。当时的李商隐《送崔珏往西川》诗中有:“浣花溪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可见薛涛笺为当时诗人所津津乐道。

【薛涛笺】

薛涛是唐朝时期的女诗人,父亲曾为宫廷乐官,安史之乱时避祸于蜀中,定居成都。无奈幼年丧父,家道中落,16岁沦入乐籍。薛涛自幼好学,才华出众,且容貌绮丽,“通音律,善辨慧,工诗赋”,虽在乐籍,却凭借自己的才色而胜名一方,得到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的重用,破格提拔,封其为大唐唯一女“校书郎”。

薛涛成为校书后,声名鹊起,许多想求见韦皋者都纷纷走她的门路,使得韦皋十分不满,一怒之下将其发配松潘县,以示惩罚。松州地处边陲,荒凉艰苦,于是薛涛开始为自己的轻率与张扬自省,并写下动人的《十离诗》送到韦皋手上。韦皋感念她的才华,又将其召回成都。这次磨难,让薛看清了自己,归来不久,自请脱去乐籍,隐居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那一年,她刚好20岁。

元和四年,功成名就,如日中天的监察御史元稹奉命出使地方,特地约见了久负胜名的薛涛。时年已经42岁的薛涛对这位年轻有为,俊雅风流的御史一见倾心。这个人便是她梦寐以求的人,炽烈的爱恋让已经进入中年的她不能自拔,如飞蛾扑火般奋不顾身地投入其中。迟来的爱恋使薛涛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两人流连锦江之畔,恩爱异常,这也成了薛涛此生最温暖幸福的时光,可是,却仅有短短的三个月而已。

三个月后,元稹调任离去,薛涛便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寄情于诗行。她一生酷爱红色,时人常见她着红色衣裙流连于浣花溪边。秋深夜凉,等待是最苦的煎熬,随处可见的芙蓉花映入她的眼帘,使她产生了制作红色笺纸提诗的创意。而她最喜作绝句,律诗,最多只有八句,她嫌平常用的纸张尺幅太大,也不够美观,就有了自创小巧笺纸的想法。蜀中造纸业发达,于是薛涛指点工匠,在普通的纸浆中加入花汁,制成了这种带有颜色的笺纸。最初以芙蓉花为主,后来也将各色鲜花应用到制作当中,总有十色之多,世称“十色变笺”。

可惜,再多精致情怀也留不住一颗远去的心,元稹终究没有回来。纵然他写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痴情诗句,却依然掩饰不了他薄情的行止。薛涛在经过这次绝恋后,心死如灰,离开了浣花溪,移居到碧鸡坊,筑起了一座吟诗楼。洗尽铅华,青衣皂袍独自度过了生命最后的时光。一代才女,就这样在孤独寂寞中离开了人世,留下了美丽的关于“浣花笺”的故事供后人回味。

“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笺纸一溪春。”——《蜀中三首》唐·郑谷。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鹧鸪天·醉拍春衫异旧香》宋·晏几道。

以尾花笺白凤新,元和才子赋阳春。”——《次曾谹父韵二首》宋·王洋。

草字,是指一种书写类型,叫做草书。中国书法有四大书法形体“真草隶篆”,真,是指楷书;草,就是指草书;隶,是隶书;篆,分为大篆和小篆。草书的字体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在隶书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更简便的书写方式。其出现在楷书之先,有章草和今草之分,而今草又有大草(狂草)和小草之别。从书法的角度来讲,以“楷书见法度,行书见才情,草书见性情”来评判。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的《初月》、《得示》帖等。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其笔势狂放不羁,完全脱离实用,成为艺术创作的一种。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草书歌行》唐·李白。

“倦枕残灯人寂寞,幽窗小草字欹斜。”——《雨夜》宋·陆游。

“草字更无千载圣,谈言自有一家天。”——《再寄定国》宋·晁补之。

竹简对毛锥。

竹简,古代用来写字的一种竹片(也有木制的),一般都是编成册使用,一片可刻制一行字,将写好的竹片用绳子编结起来,就形成了册子,称为“简牍”。从先秦开始直到发明创造了纸,一直都是古人记录书写的载体。很多记载说竹简是从战国时期开始应用,但并不十分合理,后人曾经在孔子旧居的夹墙中发现大量书简,虽然有可能是战国时期留下的,但书籍的书写和刻制的发展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推断应该在春秋时期或者周朝就已经开始应用了。

i

简牍的长度也有明确的规制,帝王诏书律令的长度为三尺,经书之类长二尺四寸,民间书信的长度为一尺(大概23厘米),因此也称书信为“尺牍”。

古时生产力比较低下,竹片的制作过程比较费时费工,而且,不是用笔墨书写,而是用刀刻字,所以古人的书籍也都比较精炼,每个字都有其重要的意义,可谓“惜字如金”,不是怕费笔墨,主要是刻字费工,也怕费竹简。

【罄竹难书】

罄竹难书这个成语最早出现于《吕氏春秋·季夏纪》:“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在《汉书·公孙贺传》当中也有:“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本意都是“事端比较繁多,很难书写清楚”的意思。

但后来,在《新唐书·李密传》中出现我们耳熟能详的:“隋时李密移檄郡县,数炀帝十罪曰:'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是李密在起义的时候发起的动员口号,意思是说,隋炀帝杨广的罪行,就是将南山的竹子都砍光了制成竹简来书写,也不够用,写不完;决开东海的水,也洗不净,洗不清。就是罪大恶极的意思。

道书编竹简,灵液灌梧桐。”——《和辅先入昊天观星瞻》唐·杨炯。

竹简多于孔氏壁,牙签新似邺侯家。”——《临江萧氏家宝堂》宋·苏辙。

“借筹难献策,罄竹莫陈词。”——《代徐思远谢张季万》宋·王洋。

毛锥,代指毛笔。因为毛笔的笔头以动物的毛制成,末稍形状像一把锥子,故此得名。据传,毛笔这一书写工具是由秦代的大将蒙恬所发明。但从1954年发掘出的湖南长沙左家公山的一座战国墓中发现了一整套的书写工具,其中就有毛笔,只不过与后来的毛笔略有区别,它的毛是绑在竹管的外面的。那么,就说明秦以前已经有了毛笔,蒙恬只是改良了毛笔的制作方法。此名称出自《新五代史·史弘肇传》,史弘肇曾经说过:“安定国家,平息动乱靠的是长剑大戟,像这种'毛锥子’有什么用处呢?”

笑谓毛锥可无恨,书生处处与卿同。”——《水亭有怀》宋·陆游。

月是毛锥烟是纸,为予写作百梅图。”——《雪后梅边》宋·方岳。

“儒生作计太痴呆,业在毛锥与砚台。”——《无题》明·唐寅。

汾水鼎,岘xiàn山碑,

汾水鼎,据《史记·武帝本纪》记载,汉武帝在汾水得到了一个古鼎,视为国之重器,以其喻意吉祥,因此改换年号为“元鼎”。

鼎,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系中,代表的是政权和天命。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得到舜帝和人民的认可,做了君主。于是他“收九牧之金,铸九鼎,铸鼎于荆山下,各象九州物”,用九个统治范围内收集来的铜制成了九个青铜鼎,象征着九州,也代表着一统天下,成为了夏王朝立国的标志。后来夏朝失德,鼎传于商,商朝失德,鼎传于周,直至春秋战国,楚庄王“问鼎”,都是因为,人们相信“得九鼎者得天下”。谁拥有了象征中央政权的鼎,谁就有了争取天下的条件和理由,这也是汉武帝极其重视汾水之鼎的原因。

【汾水鼎】

又称“汉鼎”。典出《汉书·吾丘寿王传》,说汉武帝于汾水得宝鼎,非常高兴,祭祀祖先后,珍藏于甘泉宫中。群臣称贺,认为是得到了“周鼎”,就相当于名正言顺的得到政权和天下。唯独寿王说不是周鼎,武帝知道后召寿王来说:“今联得周鼎,群臣皆以为然,寿王独以为非,何也?有说则可,无说则死。”就是说,别人都说是周鼎,就你说不是,有理由解释可以,解释不清楚,你就得死。

寿王回答说,“我怎么敢没有说法呢!臣听说周朝的天命始于后稷,成于文王、武王,显著于周公。德行上昭日月,天下百姓安居,所以上苍感应,出现了上古的宝鼎,以示祥瑞。这个鼎所代表的德行是周德,所以叫周鼎。现在汉朝自高祖继周,也是昭德天下,布恩百姓。到了陛下这里,更是发展祖业,功德愈盛,所以天降详瑞,宝鼎毕见。以前秦始皇亲自祭天也未能得到的,陛下的时代却自现而出,这是上天给汉朝的,应该是汉宝,不是周宝啊!”武帝听了非常满意,群臣称万岁以贺之。

五运未教移汉鼎,六韬何必待秦师。”——《喻东军》唐·韦庄。

锢党岂能留汉鼎,清谈空解识胡儿。”——《故洛阳城有感》唐·杜牧。

“可怜窦武陈蕃辈,欲与天争汉鼎归。”——《读后汉书》宋·王安石。

岘山碑,即是堕泪碑,我们刚刚讲过了,详情见“羊公德大,邑人竖堕泪之碑”。岘xiàn山位于中国湖北省,亦称“岘首山”。

两者以重器对应政权与重臣,其实,好的政治,是器重有德行的肱股之臣,清正廉洁,为民谋福,才能使国家稳定发展,长治久安。

虎豹对熊罴pí

虎、豹、熊皆是猛兽,罴pí,也是一种野兽,俗称人熊、棕熊、马熊。

“去速熊罴兆,来驰虎豹夫。”——《奉和权相公行次临阙驿,逢郑仆射相公归朝》唐·元稹。

“前有熊罴咆,后有虎豹号。已出涧谷底,更陟山阪高。”——《次韵晁元忠西归十首》宋·黄庭坚。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冬云》近现代·毛泽东。

虎豹对熊罴,从文章意旨上来讲,貌似与前文不搭调,但结合上文的内容,此处当有别的用意。虎、豹、熊、罴,显然是引申为国之重臣,辅国良将以及雄师劲旅。

人们总是喜欢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可是这博大与精深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呢?却很难说得清楚。我们回头看看今天学习的内容就会明白了:

行对止,速对迟,舞剑对围棋。花笺对草字,竹简对毛锥。汾水鼎,岘xiàn山碑,虎豹对熊罴pí

短短三十二个字,蕴藏着这么多的历史与典故,怎么能说不博大精深呢?这只是从前孩子们用来进行启蒙教育的韵文而已,却能够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知识信息,实在是我们现代做为成年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

而生亦有涯,而知亦无涯!以有涯之生学无涯之知,我们的路还很长很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