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说新语】德行篇(第一)

 素心传统文化 2022-10-31 发布于日本

46

【原文】

孔仆射为孝武侍中,豫蒙眷接①。烈宗山陵,孔时为太常,形素羸瘦,著重服,竟日涕泗流连,见者以为真孝子②。

【注释】

①孔仆射:孔安国,晋孝武帝时历任侍中(皇帝的近侍官)、太常(管祭祀礼乐)、尚书左右仆射等职。豫:喜悦;幸福。眷接:恩宠和接待。

②烈宗:晋孝武帝司马曜庙号,即死后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山陵:帝王的坟墓,这里指归山陵,即死。羸瘦:瘦弱。重服:孝服中之重者,即父母丧时所穿的孝服。涕泗:眼泪和鼻涕。

【译文】

仆射孔安国任晋孝武帝时期的侍中,曾经很荣幸地得到孝武帝的恩宠和礼遇。孝武帝驾崩,当时孔安国任太常卿,掌管礼乐祭祀之职。而他的身体又一向瘦弱,身着重孝,因感念孝武帝的知遇之恩,每天都从早到晚眼涕泪横流,看见的人都认定他是真正的孝子。

【赏析】

晋孝武帝早年时期还是一个比较励精图治的皇帝,在谢安等重臣的辅佐之下,击败前秦大军,赢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保全了东晋王朝的国运。他利用士族门阀人才的断层期,以弟弟司马道子代替了谢安执政,打破了魏晋时期故有的门阀格局,恢复了司马氏皇权,成为东晋开国江左以来最有权力的君主。

但他耽于享乐,沉湎酒色,又因弟弟奇大非偶,形成了帝相争权的格局,使朝政日渐昏暗。后因醉酒与宠妃张贵人戏言废弃,而被张贵人与侍女用被子捂死,对外宣称其因梦魇而崩,年仅三十五岁。

孔安国,会稽山阴(浙江绍兴)人。在孝武帝司马曜在位期间,甚蒙礼遇,他心怀感念,在孝武帝驾崩后,十分重视葬礼。第一是因为他当时就是主管礼仪的大臣,在其位谋其政;第二他的确对孝武帝有感恩之心,毕竟一个人能够在最好的时候遇到知人善任的君主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得;第三便应该是儒家思想教育的一种体现,孔安国一向以儒素显,因此他对于天地君亲师的观念一定是怀着崇尚之心的。从这三点来看,他的终日涕泪交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儒家讲忠孝,先国家,后小家,先君后亲,而孝是对祖宗父母的崇敬。

《孝经·士章》有云:“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就是说,一个读书人,要懂得像对待父亲一样来对待君主,因为恭敬之心是一样的。对母亲应该是爱,对君主应该是敬,即敬且爱的便是父亲这个角色。那么我们像孝敬我们的父母一样来对待君主,必然忠诚;我们以尊敬之心来对待尊长,必然恭顺。

这是儒家的孝道,讲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个便是道德,是规范。便是在父母丧葬其间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恸哭而不可委婉曲折;施礼而不可带有过多表情;语言不可加以文饰;服装华美会感到不安;听到音乐不可有欢喜之色;饮食丰盛却食不甘味,能够做到这些才算得上哀戚之情的外在体现。

很多人会说,这也太做作了,一定要装这个样子吗?

有三种体现方式,你自己来做判断:

第一种,你真伤心,不必装。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母用生命给予我们希望,历尽艰辛把我们抚养长大,培养成才,最后子欲养而亲不待,怎么能不哀伤痛苦,怎么可能鲜衣美食的自享?自然是哀戚露于形外。

第二种,心里没那么伤心,但经受过长久儒家思想教化,因而明白必须要这么做才是对的,起码在礼教上是符合道德标准的。这样的人做不到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仅是在的方面尽到了责任。因此,还是能够将外在形象保持好的。

第三种,即不伤心难过,也不愿意装模作样。这种人,即没有人性,也没有文化,因此,他怎么做都不要去评价和指正他,会给自己招惹来麻烦的。

所以说,孔安国为什么被认定为真孝子?就是因为,他不仅仅做到了资于事父而事君延伸到的境界。其次,他又对君主做到了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行为举止,赢得了世人的称颂和赞许。又因忠君而赢得千古贤名,位列德行第一的史册中,是做到了扬名后世,以显父母的孝行,因此,忠孝两全。

(图片来源网络,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