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声律启蒙】九佳(三)

 素心传统文化 2022-10-31 发布于日本

九佳()

最近上课的时候,发现大家的积极性都不太高,也许是因为最近讲的内容都太过浅显了,都属于古代启蒙教育的范畴,大家提不起兴趣来。

其实,之所以选择从启蒙开始讲,就是因为,讲国学以来,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是连启蒙都一知半解的,即使讲了深奥的思想他们也是囫囵吞枣,完全不解深意。这些都是因为基础不扎实的原因,没办法,毕竟新世界以来,绝大多数人都是没有接受过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

然而,现下的状况却不容乐观。我相信,我们其中也不乏这样的人,大家可以在心里暗想,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他们是不屑于学习启蒙知识的,认为,这些道理我都懂啊,我都活了这么多年了,这些东西还用你教吗?所以,对于“三百千”这样的小儿科是完全不搭理的,即使是《声律启蒙》也觉得简单得不值一提。我承认,这些的确都很简单,但是,我个人是从来不敢小看这些启蒙读物的,每次讲解,我自己也是都有新的收获的。

这些读物固然浅显,但其中蕴藏的知识和道理,不仅仅能使我们重新建立起端正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能够为我们打下一个传统文化的扎实基础,有助于我们将来学习“四书五经”能够更轻松,更直接有效。

我个人读的书也不是很多,小时候家庭条件有限,课外读物很少,长大了有经济能力购买书籍了,又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了。这种矛盾,我想很多人都有过。但之所以我对传统文化略有所知,想来,是因为我一直是一个比较有求知欲望的人吧。一旦我对某个知识点不懂的时候,我会愿意用整个晚上来查阅资料,不厌其烦,一定要熬到自己彻底明白了以后才会放下,每每如是。我想,这些小小的积累,就是今天,有勇气来注释《声律启蒙》的底气吧。但我知道,我理解的,依然不够全面,不够精炼,毕竟所学有限。

我想信,很多朋友和同学,看到我注释的《声律启蒙》,会有许多冷知识是你们之前所没有学到或接触到的,所以,不要觉得启蒙很简单,启蒙我们尚且不够通透,又怎么可以好高鹜远呢?

所以,踏踏实实的从启蒙开始学习吧,这才是人生正道,固然缓慢,但是,几千年的学问,我们用尽一生也是学不完的,何必急于一时呢?

好,现在回到《声律启蒙》的文本中来,这节课是“九佳”韵的第二自然段:

丰对俭,等对差chāi,布袄对荆钗。雁行对鱼阵,榆塞对兰崖。挑荠女,采莲娃,菊径对苔阶。诗成六义备,乐奏八音谐。造律吏哀秦法酷,知音人说郑声哇。天欲飞霜,塞上有鸿行已过;云将作雨,庭前多蚁阵先排。

今天学习上半段内容:

丰对俭,等对差chāi,布袄对荆钗。雁行对鱼阵,榆塞对兰崖。桃荠女,采莲娃,菊径对苔阶。

内容很少,比较容易掌握,需要熟读,有精力和条件的朋友可以背诵。

那么,我们来逐字逐句的分析一下内容:

丰对俭,

丰盛对俭朴,这是反意词相对。

丰代表丰盛、丰富,俭代表俭仆、俭素。

【田豫俭素】

《三国志·魏书·田豫传》有载:“「豫清俭约素,赏赐皆散之将士。每胡、狄私遗,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贫匮。虽殊类,咸高豫节。」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略》:「鲜卑素利等数来客见,多以牛马遗豫;豫转送官。胡以为前所与豫物显露,不如持金。乃密怀金三十斤,谓豫曰:『愿避左右,我欲有所道。』豫从之,胡因跪曰:『我见公贫,故前后遗公牛马,公辄送官,今密以此上公,可以为家资。豫张袖受之,答其厚意。胡去之后,皆悉付外,具以状闻。于是诏褒之曰:『昔魏绛开怀以纳戎赂,今卿举袖以受狄金,朕甚嘉焉。』乃即赐绢五百匹。豫得赐,分以其半藏小府,后胡复来,以半与之。」

三国时魏并州刺史田豫为官清廉,所得到的赏赐,他都会分给旄下的将士军卒。每当外族人私下里赠送给他的东西,他都登记造册充公,因此家里很是贫寒。胡人以为之前所赠的东西都太过显眼,不方便私藏,不如送金子好。于是密秘地怀揣着三十斤金子,跟田豫说:“希望你让部下侍从都退下,我有话跟你说。”田豫便照办了,胡人跪下施礼说:“我见令公贫寒,所以之前送您牛马,可您都允公了。今天我私下里带了此金奉送给您,可以做为您自己的家资。”田豫便收藏了起来,并答谢了胡人的厚意。可是,等胡人走后,他又将这些金子全部拿了出来,并公告于众。

皇帝知道后,大加褒扬:“从前魏绛收受外族的贿赂从公,如今爱卿也如此高义,朕很高兴。”并且赏赐了五百匹绢。田豫得到赏赐后,依然将一半分给将士,一半收在家中,等后来胡人前来拜会的时候,将其送予了胡人。

“田豫俭素,李恂清约。”——《蒙求》唐·李翰。

年仍食,岁晚得途穷。”——《陋室诗》宋·苏泂。

“随世功名非所望,称家丰俭不求馀。”——《次韵回山人赠沈东老二首·其二》宋·陈师道。

等对差chāi,

其这个“等”与“差”有两种意义的对偶关系。

其一,等待对差遣。等,是指等待,不主动做任何事情;差,是指差遣,也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支配。

其二,平等对差异。等,是指平等,相当,指两种事物或人可以形成对比,旗鼓相当,不相上下;差,是指差异,差别,指两种事物或人存在客观差距,有比较明显的不同。

两种解释都可以形成对仗,大家学习根据文意来灵活运用就好。

“贤愚诚等差,自爱各驰骛。”——《咏怀二首·其二》唐·杜甫。

“欲与天仙论等差,短长何止但词华。”——《李太白画像二首·其一》宋·周紫芝。

“尽道春风有等差,从前谩语待诗家。”——《梅花十绝·其一》宋·方岳。

布袄对荆钗。

布袄对荆钗,粗布作的袄对应荆棘枝作的钗,比喻贫困人家女子的简陋的装束。唐白居易《青冢》中有:“无辞插荆钗,嫁作贫家妇。”

【布衣荆钗】

布衣荆钗举案齐眉(说的是东汉贤士梁鸿的妻子孟光的故事)

元代杂剧《孟德耀举案齐眉》中有:“穿戴布袄荆钗,那其间方才与你成其夫妇也。”这个主要是讲孟光与梁鸿举案齐眉的故事。

典故出自《太平御览》卷七一八引《列女传》:“ 梁鸿妻孟光 ,荆釵布裙。”

东汉时期,平陵孟财主家有个女儿,长得肥胖,肤色黝黑,容貌丑陋,但是力气极大,能够举起石磨。她也是我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因她家境优渥,仍然有许多人为她作媒,却屡遭其谢绝,直到三十几岁仍然未嫁。父母问其缘故,她说:“非德如梁鸿者不嫁。”

梁鸿是当时有名的君子,博学多才,品德高尚。当他听说有女子这样敬慕自己的德行,而愿意以身相允时,便主动托媒行聘,娶了孟光过门。新婚初就,孟光也着意打扮,每天都涂脂抹粉,为取悦于夫君。可是没想到,梁鸿总不理她,她越是打扮得花枝招展,梁鸿越冷淡。最后,她终于忍不住问梁鸿是什么原因,让他总是冷落自己。

梁鸿说,当初你是因我的德行才愿意下嫁于我,而我也是因你有德行才愿意娶你,我注重的是你的内在美,而并非容貌,你不应该将我最可贵、最看重的优点放弃,而去修饰我最不在意的东西。

当孟光明白了丈夫的本心后,便脱去华衣美服,珠翠金玉,换成布衣荆钗,操持家务。抛弃了娘家富裕的生活,一直追随梁鸿过着漂泊隐居的生活,男耕女织,吟诗弹琴,清贫却美满的相守着。每每孟光做好饭菜,便会将饭菜用托盘举起直到眉毛的高度,以示对夫君的敬重。而梁鸿也会同样在齐眉的高度将托盘接过来,表示对妻子的感谢。因此,举案齐眉,就成为后世形容夫妻间互相敬重礼遇的形容词了。

“虽然日逐笙歌乐,长羡荆钗裙。”——《叙怀》唐·徐月英。

“解装无复山阴兴,且对荆钗裙。”——《代书寄王道粹学士》宋·梅尧臣。

“自来不解施朱铅,但识荆钗与裙。”——《采桑妇》明·于谦。

雁行对鱼阵,

雁行,指大雁飞行时排成的队形,有时是“一”,有时是“人”,叫做“雁行”。

【雁行】

这是一个文典,出自《礼记·王制》:“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朋友不相逾。”

这是一则关于行走在路上的礼仪。如果在路上行走,遇到和自己父亲年龄差不多的人,要让人家走在前边,自己随行;如果遇到和自己兄长年龄差不多的人,自己可以稍后一点,像大雁排成的队列一样,在斜后方而行;和朋友同行,不可争先恐后,超越过去也是失礼的表现。

鱼阵,指规模较大的鱼群,像旋窝一样,也像行军打仗所排布的阵法,所以叫鱼阵。

两者都代表着秩序井然。

“奄普滩平鱼阵浅,句离天阔雁行偏。”——《关前志别》清·季开生。

雁行缘石径,贯度飞梁。”——《代出自蓟北门行》南北朝·鲍照。

“坠日红衔征影。两两三三,排不成鱼阵。”——《一箩金·八测》清·龚翔麟。

榆塞对兰崖。

榆塞对兰崖ái,榆塞,指以坚硬的榆木修建关塞,阻挡敌兵。榆塞因此也指代边塞。唐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诗中有:“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

兰崖,指以山崖做为天然的屏障,阻御敌人。《战国策·魏策三》中有:“晋国之去梁也,千里有余,河山以兰(通阑,阻隔)之。”

榆塞古王庭,雁碛今灵囿。”——《于兴安作》清·弘历。

“鹤唳华亭月,马嘶榆塞风。”——《酬太原令狐相公见寄》唐·刘禹锡。

“烽火照临洮,榆塞马萧萧。”——《陇西行·其七》唐·王勃。

挑荠女,采莲娃,

挑荠女,荠是一种野菜,古人多在春天采摘食用,现在山里乡村之中也还是有采摘食用的习惯,味道甘美。挑荠女,指挖采荠菜的姑娘。

“检方医故疾,挑荠备中餐。”——《秋日江居闲咏》唐·卿云。

“买鱼论木盎,挑荠满荆篮。”——《乍晴行西村》宋·陆游。

采莲娃,指采莲的小娃,或者少年。唐白居易《池上》诗:“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莲渚愁红荡碧波,吴齐唱采莲歌。”——《夜泊永乐有怀》唐·许浑。

“吴越女相思调,只爱银塘歌采莲。”——《芙蓉》明·陆深。

挑荠女与采莲娃都是纯朴自然,天真无邪的可爱形象。

有一些版本写成“桃荠女”,这应该是抄写错误,“桃荠”是一个不通的词汇,况且,“桃”是名词,而“挑”是动词,与对句的“采”才能形成对仗。大家了解一下就好了,如果遇到了给予纠正。

菊径对苔阶。

菊径对苔阶,菊径指栽满菊花的小径。唐杜牧《折菊》诗:“篱东菊径深,折得自孤吟。雨中夜半湿,拥鼻自知心。”

苔阶,指的是长满青苔的台阶。唐鱼玄机《感怀寄人》诗:“月色苔阶净,歌声竹院深。门前红叶地,不扫待知音。”

菊径与苔阶,指的都是幽静的隐逸风格,身在红尘之外的宁静与安稳。

“葛巾久乖角,菊径简经过。”——《示封中录诗二首·其二》南北朝·庾信。

菊径人来双影瘦,柴门天爱一冬晴。”——《初冬病起》清·屠苏。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少,大多都是与自然相关的事物,花花草草,鱼雁之属,事典很少,应该是比较容易学习和掌握的。特别要注意的就是,词汇的积累。许多词组都是古典意象特别浓的,与我们如今的生活比较有距离感,但是,这些也正是需要我们多多了解体会的。

比如“苔阶”,我们现在都说成是“台阶”,其实两个词原本就是一个词,由于历史的原因,或者是传抄的原因,就将草字头去掉了。虽然对于理解这个名词来讲,并没有区别,但是,去掉一个草字头,意境就完全没了。“苔阶”一出现,我们往往会立刻在脑海中浮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悠然隐世之风。可是变成“台阶”之后,是什么?我想大多数人的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的应该是水泥砌成的台阶吧。

所以说,一个词一个字往往都可以为作品增添诗意的氛围,不要以为这些没用,这是写诗最要紧的东西,是诗的灵魂。也往往因为这一字一词,而使作品变得索然无味,没有诗意的诗,就是堆砌起来的文字,没什么可读性。

大家要多多积累,多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2020-06-1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