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1031教学手记——莫泊桑,好像被我的学生看透了!

 晋诺工作室 2022-10-31 发布于江苏

如果说阅读的本质,那就是在文字中建立自我认知世界的方式。也就是说,不是去寻找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借助文本实现了自我成长。可惜,现在我们拼命地把学生拉到命题人的狭隘思路上来,把阅读窄化为进入几个迂腐的教授或者所谓的命题专家的思维套子里,貌似阅读成绩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就提高了,其实,恰恰相反,依靠阅读试题训练出来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的阅读能力。

莫泊桑的《项链》与《珠宝》如果让命题专家命题,会是什么样子呢?能丑陋到什么地步呢?我们无法想象,但有一点可以明确,也就是,他们除了考一些所谓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之外,似乎就没有什么更好的东西了。

如果换一种思路,让学生纯自然地阅读,让他们确定自己的阅读视角,让他们创造自己的见解,那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可能有人会说,那将会很混乱,什么样的观点都可能会出现。是的,什么样的观点都可能会出现,难道,这不正是我们渴望的阅读吗?

请看看我的学生的解读吧!

他们的爱

少科二班 林依铭

在展开我的论述前,我想先请你和我一起想象:如果《项链》中的男主人公路瓦栽与《珠宝》中的女主人公朗丹夫人结婚,而路瓦栽夫人与朗丹结婚,他们的婚后生活会是怎样已付光景?

朗丹夫人“勤俭持家”,能让他们的日子“过得好像很阔绰”。即使桌布三天没洗,闻到肉汤的香味还会说出:“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的路瓦栽面对朗丹夫人“无比的关心、体贴、温存”,想必会有加倍的幸福。他还会陪她去看戏,会给她买假珠宝。她也会把项链挂在他脖子上,大声说:“瞧你多滑稽!”接着扑到他怀里,“像发了疯似的吻他”。而路瓦栽也会笑起来,热切地回应她。他或许终其一生都不会发现她的秘密,但他们拥有和谐美满的婚姻生活。

朗丹的条件或许比路瓦栽更好,但路瓦栽夫人和他都不大懂得支配财政,生活可能更加贫苦。路瓦栽夫人仍成天幻想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当她抱怨自己没有像样的衣服时,朗丹会责备她的虚荣。她兴许都没机会参加夜会——因为朗丹并不在乎她喜不喜欢,甚至可能嫌她不够体面而不带她去。她连遗失项链的机会都没有——倘或她真到了需要赔偿钻石项链的境地,恐怕朗丹要大发雷霆,并立即与她撇清关系。

当然,上述内容仅为笔者的个人猜想,也忽略了很多因素的影响。但相信通过你的想象,我们也可以发现:路瓦栽与朗丹先生在爱情上表现得大相径庭。这种分别在“互换伴侣”后更加突出了。那么他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有——他们“表面上”都很爱他们的妻子,然而他们的爱却截然不同。路瓦栽会竭力争取妻子渴望的展现自我的机会,会为满足她的心愿拿出积蓄已久的打算给自己买猎枪的钱,会预备她临走时穿的衣服以防她着凉……妻子惹了麻烦。选择不惜一切与她共患难。前面的事用体贴大方来解释已有些牵强,后来的事更是无法用老实本分或责任心能代表的——他的爱已不局限于表面了,他对妻子的爱是深入骨髓的。

反观朗丹:文中写道:“跟她在一起,他的幸福简直是难以用笔墨形容。”在她死后,“朗丹差一点也跟她进了坟墓。”起初笔者也认为朗丹对妻子的爱是深沉的,直到发现妻子出轨才有所变质。但斟酌字句后,笔者认为:朗丹爱的不是他的妻子,而是她的“美好”。这两者有什么差别吗?面对妻子的虚荣,路瓦栽的表现是包容并在一定限度内给予支持。而朗丹先生“甚至每天看见它们,都会损害到对他心爱的人的回忆。”这里的它们指的是那些珠宝。他认为他的妻子喜欢“假珠宝”是很“掉价”的——哪怕那些珠宝也是他们之间的美好回忆的见证(诸如“她给他戴上项链并亲吻他“的事件是常有的)。前文写他”把亡妻的卧室保持原状“,但他竟”决定卖掉她好像特别喜欢的那串大项链“,前者表明他”珍爱“她的遗物,想念她在的时光,后者则显现出他对她喜爱的东西的厌恶之情。这样互相矛盾的行为使真相浮出水面:朗丹并不真心爱他的妻子,他在亡妻去世后的表现宛如一个失去了母亲的巨婴,他的生活离不开他的妻子,但却自欺欺人地装作是沉浸在失去妻子的悲伤中。一直到后来变卖妻子遗产得来的钱都让他趾高气昂。毫无疑问,朗丹先生的爱是肤浅的、幼稚的。

除上述两种爱之外,笔者认为《珠宝》一文还隐藏了一种爱:朗丹妻子与第三者的爱情。连首饰商都知道珠宝是送给“朗丹太太”而不是她的真名,即第三者也肯定知道自己是第三者——一种名不正言不顺的关系。那他和朗丹太太之间是否只是简单的肉体关系呢?从众多昂贵的礼物和不求名分的行为上看,笔者认为他们之间是有更深层的精神联系的。让他甘愿在暗地里与她暧昧的是否是爱呢?文中给出的线索过少,我们很难推测,笔者在这里暂且将其归为一种非正当的、微妙的爱。令人感到可悲的是,就爱的深浅而言,笔者竟很难说朗丹先生的爱高于这种爱。

爱一直是人类史上永恒的话题。在现实生活中,路瓦栽那样质朴纯正的爱太过理想,第三者的爱笔者尚不评判,然而连朗丹先生的爱都鲜有了。婚姻不再是爱情的纽带,倒像是生活的网恰好把两人束在了一起。我们应该去追求爱吗?我们怎样去追求爱?什么样的爱才是我们所向往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笔者衷心希望,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答案。

晋诺点评

我且不说,她解读的水平如何,单从两个小说“互换伴侣”的想法,一个平庸的阅读者能想象出来吗?从爱的解读细致比较两篇小说的内涵,是不是比仅仅能说出资本主义的虚荣心的阅读者便优秀。更让我惊讶的是,她把朗丹太太与情人的感情亦作为一个重要元素纳入阅读视野,而且给人们提出了超越一般价值判断的结论,似乎他们的爱更深一些,这在某些人看来简单是大逆不道的想法让我欣喜异常,因为,这一元素的深入解读更深刻地揭示了朗丹先生与太太爱情的虚弱与可怜。

从莫泊桑看到“人”

少科二班刘一鸣

莫泊桑,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作家,直到此刻。在阅读完他的两篇短篇小说后,我认为这两篇作品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人。下面我将分析这两篇文章内容上的相同之处,并比较其在更细微层面上的不同点,来表达我从中体会到的深层内涵。

我首先要分析的是两篇文章的主人公:玛蒂尔德和朗丹先生。从表面上看,这两个人并不相似,然而,他们却都堕落了。可是,这两种形式的堕落却很不一样。《项链》中的女主人公,她堕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因为她的虚荣,她的死要面子。我认为不然。这是一种对自我认知的严重的、病态的偏差。形成这种认知偏差的先天诱因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她确实有过人之处,基于这点,她觉得她不幸,因为她的生活条件好像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她觉着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感到痛苦。有人指责她不体谅丈夫,她做作,她没事找事,可我认为这不必指责。她认为她比别人高一等,因此她不能穿寒酸的衣服,不能向朋友坦白自己弄丢了项链,就像人不能四肢着地的爬行一样。如果我们站在她的角度,接受一个前提,她是比所有人都高一等的,也就不难理解她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行为了。她太害怕显得比别人低一等了,而这背后的原因,是她真的比别人低一等。从这个角度上说,她是可悲的。

再说她堕落的直接原因,那便是她所欠下的债务。她被生活击垮了,为了生存,她只得降低身份。她做了她不能做的事,她不断降低了她的下限,她逐渐适应了她以前无法接受的生活。最后,她堕落了。她变得衰老、贫穷、低俗、粗壮,她终于不会再感到痛苦了,因为她已失去了痛苦的资格。有人认为她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她没有非要一挂项链不可,没有急忙地回家,没有对朋友隐瞒事实,悲剧就可以避免了。我不这样想。表层的、可见的、一时的悲剧可以免除,深层的、由内在性格导致的终极悲剧却是不可避免的。读完《项链》,我不由反思,在现代社会,对自己认知错位的人太多了。你得承认他们确实优秀,但他们的行为常使人们疑惑:他们长得并不矮,为什么要仰着头看人?

再来说《珠宝》中的男主人公郎丹先生。他又为何堕落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知道他是从什么时候注定他会堕落的。是他卖珠宝的时候吗?还是他得知他妻子背叛他的时候?都不是,是他妻子去世的时候。朗丹太爱他的妻子了,当然这没有错,可这导致了他不愿接受现实。他没有选择去纪念妻子,相反,那些逝去的日子不断在他脑海浮现,使他将全部的情感投进了对亡妻的思念,这是危险的,因为如果你投入全部情感的事物忽然消失了,你会体会到撕心裂肺的感受,它可以杀死你,使你无法思考,最后永远失去情感。《珠宝》悲剧的根本原因,是朗丹与妻子过度的相爱。

然后是直接原因,直接原因有两点,一是信念的丢失,二是生存的艰难,当他知道他的妻子背叛了他时,他的心灵就已经死了。何以见得呢?再知道“假首饰”是真的的时候,他先是感到混乱,无法思考,这其实是他的神经正在自保。他在否定,他不愿相信他的妻子会背叛他,而当他不得不相信时,他唯一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他最后的信念丧失了,所以他昏迷了。当他醒来后,他的灵魂已经烧焦了。正当他心死时,它需要一种东西填充它空无一物的内心,而这时他又处境艰难,饥饿杀死了他唯一剩下的东西——羞耻心,他变得无耻了。他开始追求财富,他不再为妻子悲伤,甚至没有因背叛愤怒,他忘了她了。他被生活压垮了,这也是这篇文章看似奇怪结尾的真正内涵——他成为了无感之人。最后,以我的角度来说,我是很同情他的,他原本是那样的幸福,可最后他却一无所有。因为太爱,最后他失去了爱,这是多么悲哀,又是多么可怕。人的堕落是一瞬间就注定的结局,可人的堕落又是一个漫长而难以觉察的过程。他什么都没做错,虽然他的悲剧与《项链》一样不可避免。

然后是情节设计部分,这也是最为有趣的地方。真项链是假的,假珠宝是真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他想表达什么?他是要批判社会现实,他以珠宝来比喻财富,如果说导致个人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个人性格,那么社会对财富的追求则将这种性格缺陷的影响放大很多倍。再来看看两篇文章的结尾,这也是让我疑惑的地方。从情节上看,主人公的堕落已经完成了,为什么还要加入一个结尾的转折呢?以《项链》为例,玛蒂尔德已经沦为一个平民妇人,为何还要安排她与佛来思节的重逢,以及点明项链是假的呢?这是一种恶趣味吗?不,这正是这篇文章的妙处所在,她失去了这么多,只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可在最后,她为之放弃一切所想维护的尊严,只是一个过分的玩笑,一个偏执的泡影。两种堕落,反映的是两种人性悲哀。因为将自己看的太高,最后却坠向了最低。因为太爱,最后永远失去了爱。莫泊桑的这种写法将人性摊开,细致地把其中的种种勾人心魂地写了出来。

最后,我想说一说这两篇文章的副主人公——路瓦栽先生与朗丹夫人。文章中对他们的描写并不多,可我认为他们将这两篇文章拔高了一个高度。路瓦栽,时时为妻子着想,不同于妻子的悲观,他总是不断地尝试将平淡的生活过得有色一些,他为满足妻子过分的要求放弃了自己的娱乐,他体谅她,为她偿还债务,他自愿承担这一切。他是一个绅士,虽然他会为拿到一张别人拿不到请柬而沾沾自喜,也会因无法补救的错误而慌乱,可是只会使他的形象更丰满,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郎丹夫人,虽然她背叛了她的丈夫,可她对他的爱从未变过,从她“有什么办法呢?”看出,她对此也不确定,也无奈、忧伤。她用这种方式让她的家过上了阔绰的生活。她为什么临死前几天还不断向家里带珠宝,她为什么时常给丈夫挂项链,然后大笑,然后发了疯似的吻他?她只做错了一件事,她太温柔了。综合来看,副主人公人性的缺点,恰恰反映了人性的独特魅力,这种人性出现在莫泊桑的小说中,使他的小说多了一层对人性中真、善、美的向往。

莫泊桑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用生活细腻地描画了人堕落的过程,但他的更可贵之处在于他在人的堕落悲剧中写出了人性的光辉。他用喜剧的形式表演悲剧的内核,在他对社会几近讽刺的笔法中,我看到的是他对现实的失望。他嘲笑潦倒的人、自负的人,连珠宝的真假都分不清楚,可其中隐藏的,是他面对世风日下的无奈。他批判社会的背后,是他对“人”的热爱。

晋诺点评

当我们都毫无意外地批评玛蒂尔德的虚荣的时候,一鸣同学指出不必责怪她,因为他给我们指出了她的认知偏差这一问题,抛掉国别、时代、阶级、政治等种种外在因素,从“人”的角度解读一个写人的小说,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他的深刻点在于,看到了小说所揭示的人之悲剧中所包含的人性的光辉,因此,莫泊桑的小说是跨越了人的时代性等种局限,在人性的悲哀中为人唱出了赞歌的作品,这一点又有多少专家能看到呢!

荒诞之中——莫泊桑小说异与同

少科2班 孔一江

金钱,命运,人性……莫泊桑小说中纷杂又现实的点串联在同一情节中,也往往由此碰撞出激烈的冲突。而其中深入人心又难以言说的讽刺力便来源于——“荒诞”。

《项链》与《珠宝》两文中,荒诞的方式与内涵有同有异,迸发出其小说的神秘张力。

首先是形式。《项链》开篇即浓墨重彩地刻画美丽动人、内心不甘于平民阶层的路瓦栽太太。她心中的自我定位想必是大资产阶级或是贵族,这种意志,或者说是臆想与现实之“脱离”贯彻始终,为荒诞的出现暗埋伏笔。随后情节开始发展。当丈夫带来舞会邀请函时,她本应该如获至宝,却首先因无华服彩裳而心生烦恼。此乃“脱离”之深化、之发展。

接下来,当她向弗来思节夫人借来钻石项链,看似如愿以偿时,一种物欲与权贵的虚幻拉开帷幕。灯红酒绿,歌舞竟夜,极其渴望华贵一身的她终于沉浸在成功的短暂荣光中,当她高傲地回到家,发觉项链丢失时,情况急转直下。从短暂的虚幻跌入无边苦海,这亦是从另一侧面反应荒诞。前文是思想荒诞,此处则是经历的荒诞。

十年的艰辛好似匆匆而过,占用的篇幅是如此之短,紧接着的结尾直击人心。“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串项链,她现在又是怎样一个境况呢?”思考之中得出多么荒谬又如此真实之结论: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成全你,也可以败坏你!对人生世事的感慨汇聚于一点而爆发,辛酸与幻灭奔涌而出。正当此时,结尾却直接与前文的所有高潮与感慨对立:一切努力白费了,一切感慨都是自作多情,千辛万苦赔偿的原来那串项链竟是假的,至多值五百!这将荒诞推向最高潮。

《珠宝》则在前面大部分情节设下一个个小悬念,在最后终于揭开珠宝是因妻子做不忠于布朗先生之事而得来的真相。可转眼间,琅丹先生怒气与崩溃消失,他在法郎的海洋中异化,令人猝不及防。

两文都颇有莫泊桑风格的转折结局。直至结尾真相大白,才知道前文所谓跌宕起伏,皆不过一场闹剧罢了。这才让人真正审视这个过程,视察外表粉饰下世界真正的荒谬之处。而不同点则为,前一文利用叙事时间节奏变化,塑造了多重、全方位的荒诞,丰富深化了社会内涵;后文以“建立——打破”为模型的单次荒诞,强烈对比中展现了一个人完全的变化。

再来说荒诞赋予小说的内涵。《珠宝》中假珠宝是如何变成成真材实料的?不难看出妻子的来的本就是作为礼物的真宝石,为不让丈夫起疑心才谎称假的。“为人正派”的女子是如何成为背地不忠于丈夫之人呢?珠宝的光泽中反射出利诱下褪去的尊严。而朗丹先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起初店里伙计笑话他,也许他们早就知晓他妻子的种种“事迹”,商人格外的“彬彬有礼”,也暗藏嘲讽。而他在发现自己是数十万法郎的拥有者,是富翁之后全然不顾,一个男人的尊严被二十万法郎洗刷得灰飞烟灭。他反以为荣地吹嘘着,从二十万到四十万,内心膨胀目空一切,被冲昏了头脑。拜金逐利的“发展态”资本主义对人性的深深影响,是这篇小说“荒诞”的一个内涵。

《项链》之女人则至始至终自负自傲,一方面极期望攀附权贵,渴望金钱与地位,另一方面故作优雅,以满足内心的不自信与渴望的不平衡。她本可以写信表明情况并道歉,询问赔偿价格,终只要五百,却在一根项链上空耗了整整十年。我们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她因思想定型,以及脱离现实、固执守旧等等格局缺陷,造就了荒诞。

这两篇小说的共同内涵在何?它们看似再写人性扭曲与中产阶级思想的局限,实质上皆指向社会状况——批判个体永远不是荒诞的内涵,批判一类人也不是荒诞的全部内涵。托尔斯泰在《复活》中言:“人往往变得不像他们自己了,其实他们仍然是原来的人。”这种“变化”,并非全然是人性的沦丧,更多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文化畸形,放大了人心中多多少少本就存在的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缺陷点。

通过以上的探讨可以发现,荒诞的共同点正在于其放大了被物质掩饰得和谐、合理的世界中的裂口,将文明世界中不合理、不应该出现的伤口撕裂成断崖,真正让人们全方位地探讨内涵与外延、实质与出路。此亦为讽刺之于单纯批判的不同。荒诞,是冲突塑造的最高境界,在猛回头心中一惊的同时,我们亦在莫泊桑的小说中体察现实——也更面向自我,面向未来,面向整个人类与文明。

晋诺点评

当一江同学从小说的各个层面读出种种虚幻感来的时候,我觉得他对莫泊桑用尽各种说法遮掩起来的事实被他揭穿了。而且,他深刻地指出讽刺与批判的不同,荒诞是冲突塑造的最高境界,越是荒诞就越真实,这不是对“荒诞”的准确理解吗!我觉得这种穿透式的体悟与表达,让一个高一的学生拥有了看世界的深邃的目光。

限于篇幅的限制,仅能举这几个例子,从这些例文,我们能得出怎样的的结论呢?

我们是不是该醒一醒,我们的阅读教学,或者说阅读考试,是不是该改一改了,该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该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该从课本的固态化走向课标的理念化,给学生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吧!放心,这样的考试会比那种机械模式化的考试更能选拔出优秀人才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