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会稍显晦涩,但耐心看完会有启发。 最近几天,有几位网友私信,希望我能出一期认识论方面的主题,所以我打算就“哲学是什么”,做一个抛砖引玉,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如果您有感兴趣的主题,也可以给我留言,我们都可以做一个探讨。 关于认识论的话题,向来是比较枯燥的,而且也很难体现它的用处。 所以,我打算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在功利化的当下,为什么要学哲学?哲学适合哪些人学? 2、哲学是什么?哲学研究的主题有哪些? 3、普通人该学习哪些哲学? 一、在功利化的当下,为什么要学哲学? 什么是认识论?叔本华有一本书,叫做《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像这一类以研究人类思维规律为主题的书,我们称之为哲学认识论。 这类书籍,通常只对两类人有用。第一类,就是尚未成年的,还在知识探索阶段的儿童。学习认识论,能够帮助他们了解知识的形成原理,能够知道为什么1+1=2,数学的本质,语文的逻辑,以及如何判断知识的真伪。 另一类人是学者,包括科学家、文学家、人工智能领域等。学习认识论,能够帮助他们了解知识的体系结构,知道如何去创新,如何构建一门科学,如何构建一套体系。 除了这两类人,认识论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没有用。 但是,如果你曾经疑惑过,为什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5个,而不是6个”?为什么人类大多数学科,都可以分为风格迥异的两个门派?比如归纳与演绎、自然科学与逻辑数学、金融学的基础分析与技术分析、语言学中的经验主义和先验主义、人工智能领域的经验归纳和逻辑演绎、心理学的发生性心理学和描述性心理学等等等等。 如果你也曾经疑惑过,我们知识的可靠性,也想了解知识的构建逻辑,那么你也适合了解认识论。 那么,什么是认识论呢?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了一个异常关键的问题,他大概是这样的问的:在人类的逻辑中,世间万物都存在因果联系。比如:某某结果的原因是某某,某某原因造成了某某结果。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思考逻辑。 而问题在于,原因之上又有原因,原因的原因之上又有原因。 比如:我们说A的原因是B,B的原因是C,C的原因是D,无穷无尽。 那就会造成一个问题,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无穷倒退”。 也就是说,我们似乎可以一直逼问原因,永无止境。 所以就会有两种结果。 第一,原因可以一直逼问下去,那么我们的知识便失去了确定性。 试想一下:A说原因是B,B说原因是C,C说是D,D说是N,N说是N+1,N+N说是A。 那么,知识似乎可以自圆其说,但却失去了确定性。 第二种情况,也就是存在一个第一因,这个第一因是所有原因的原因,而不是任何原因的结果。 到此为止,我们这里讨论的第一因,在西方哲学中,称之为实体。 关于实体的讨论,就是整个西方哲学2600多年来一直在讨论的一个东西。 那这个东西,跟我们知识的构成有什么关系呢? 大家回想一下,在人文领域,是不是大多数知识的体系,都有一个原点? 比方说,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叔本华的意志? 这些一某一个原点来解释一套体系的方法,是不是跟实体很像? 那在非人文的领域,科学究竟是什么呢? 这一切要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讲起。 这本书在我看来,其实更类似于一本语文教材,书名含有的“工具”二字,似乎在暗示哲学的工具是语文意义上的概念。 在这本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来他天才般的理论,也就是三段论。 比如:苏格拉底是人,人会死,因此苏格拉底会死。 三段论一共有54个式,后来莱布尼茨在次基础上将之演变为数理逻辑。 这一套方法,当时是西方构建知识体系的主要方法。 比如,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就曾说过,英国人当时就是这样进行写作的。 第一句话的第一个名词,只能有一个属性,第二个名词只能比第一个名词多一个属性。三句话组成一段话,三段话组成一个段落。三个段落组成一小节。 笛卡尔在《谈谈方法》中,曾经也提过类似的方法,就是先把要表述的观点,列成一张表,数一数哪个名词属性最多,然后排序。 这套方法在中世纪后,一度受到质疑。原因好像是亚历山大的一个学生,发生三段论中,54个式子中,有一些是无效的。 而到了培根那里,培根在《新工具论》中说:三段论就像一个蔓藤,永远只能附在墙上,不能超过围墙。他直言,用三段论是不可能发现任何新知识的。 培根做了一件天才般的事情,那就是发明了归纳方法。 比方说,我们看到太阳升起来,石头发热。看到的次数多了,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太阳具有能让石头发热的属性。 至此之后,欧洲打开了知识的大门,各种各样的依靠归纳而来的科学层出不穷。 通过实验室三表法,多次观测,归纳形成理论,在当时颇为流行。 而问题出在了休谟,休谟彻底否定了因果论,彻底地终结了形而上学,终结了归纳法。 首先,休谟将人类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逻辑的,比如数学,他们依靠的是概念的推理,这一类知识具有确定性。另一类知识,是经验的,比如自然科学,这一类知识主要是依靠归纳法,是值得怀疑的。 在休谟看来,因果联系本质是一种归纳法。同样一件事情,当重复的次数多了,人们就会发生在前面的事情,称之为原因,发生在后面的事情称之为结果。 而归纳法依靠的就是恒常结合,而问题在于,这种恒常结合得出的确定性,不在物体本身,而只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只是人的一种信念。 比如:太阳升起,石头发热,太阳又升起,石头又发热,因此石头发热室太阳升起的原因。即使重复的次数再多,也不能担保,下一次太阳升起,石头就一定能发热。 比如:即使人看到一万次,天鹅是白色的,也不能保证每一天天鹅都是白色的。 也许有人说,颜色不是他的本质属性,只要归纳的是本质属性就可以了。 但问题在于,关于什么是本质,中世纪讨论了几百年,都没有结果。 休谟最为高明的一点,就在于他直接点名,所谓本质是不存在的,本质之存在于人的大脑中,而物体中世不存在什么的本质的。 所以,实体也就消失的了,因果联系也就消失了。 康德,似乎是想要解决这一问题而来的。 他在《论作为科学的未来的形而上学》中,曾称赞休谟惊醒了他的独断论。 康德的天才,在于他敏锐地发现,休谟事实上是承认数学和逻辑具有确定性的。 因此康德直接来了一个“哥白尼式的翻转”。 比方说:我们先认为1+1=2,然后凑巧看到1个苹果跟另一个苹果凑在一起,变成2个苹果,因此1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 这是他所谓的先天综合命题。他对科学的规范,主要贡献在于,他认为一个科学的体系。首先要有一个先天的数学模型,因为数学就如休谟所说的那样的,是确定的。 而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某一现象恰好能用这个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因此得出结论。 在经济学中,大多数的理论都是基于康德的这种先天综合的模型。 往往是,现有一个公式,一个假想。比方说,供需曲线,然后发现现实中的情况刚好跟公式吻合,因此供需曲线成为公理。 然而康德之后,罗素和密尔等人对康德所谓的已经解决休谟问题并不满意。 他们认为,康德只不过是将理性派的理论炒冷饭而已。 之后,又有一个名为贝叶斯的年轻人,他刚开始也是为了要解决休谟问题,然而当他苦思冥想数百遍后,实在是无法破解休谟的设定。 因此,他干脆承认休谟问题,承认人类知识的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概率论。 用概率来规范不确定性。 这之后,用概率论解释自然现象成为了一种潮流。 现如今,很多学科仍旧使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源头就在这里。 而到了维特根斯坦,他敏锐地发现了,几乎所有哲学的问题,其实都是语言的问题。 所以,一场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曾经一度轰轰烈烈。 到了后期,人们似乎也开始怀疑,数学的确定性问题。 因为所谓计算,似乎只是将不可计算的东西,让他变得可以计算而已。 比如,用洛必达法则算不下去,就弄个傅里叶变换试试。 数学,似乎也有它的问题。 毕竟数学也只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正如休谟所说,大自然中并不存在所谓无限,也不存在一个标准的三角形,所有的东西,只是源于人类的想象。 关于认识论,我在这里探讨的内容,有些可能不够严谨,有些可能讲得比较浅显。 如果你后续还想了解更多,我建议可以专门找一本书看看,那样会对你有更多的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