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有一个小木匠正在修缮房屋,手中的斧头不慎掉落,直直砸向了下面玩耍的两个小孩。小木匠想:完蛋了,变成罪人了。 不料,斧头竟像长了眼睛一样,突然避开小孩,掉到了一旁。 老人说,这古老的建筑受神灵庇佑,不会伤人。 更神奇的是,千年间,它经历过40余次地震,200余次枪击炮轰,无数次电闪雷击和洪水过境,它都屹立不倒。 它就是应县木塔,世界上最古老最高的木塔,也是与埃菲尔铁塔,比萨尔斜塔齐名的“世界三大奇塔”之一。 中国第一木塔佛宫寺释迦塔,因位于山西应县,又称“应县木塔”。 塔身平面呈八角形,底层直径30.27米,高67.31米,全塔用了3000吨木制,每一根柱子承重110吨,且没有用一根钉子建到65多米高,相当于现在的23层高楼。 塔底层回廊外檐由24根木柱支撑,代表着24节气。 在木塔一层内槽南北的门额照壁板上,赫然六幅供养人像,三男三女。 据学者分析,上方三人分别为辽代圣宗钦哀皇后萧耨斤、兴宗仁懿皇后萧挞里、道宗宣懿皇后萧观音,下方三人为家族中三位男性封王,表示“一门三后、一家三王”的荣耀。 ![]() 很多游客会问导游“不应该是帝王在上,皇后在下吗?怎么还倒过来了呢?” 这一段众说纷纭,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辽道宗是个孝顺孩子,为了表达对母亲萧氏的爱建了此塔。 至于这项超级工程的设计者是谁?建造者又是谁?除了传说,只留下了猜想。 斗拱博物馆应县木塔也是中国古建筑中使用斗拱种类最多,造型设计最精妙的建筑。 塔身全靠斗拱、柱梁镶嵌穿插吻合,不用钉不用铆,以54种斗拱的垫托接联砌建而成,被称为"斗拱博物馆"。 从下往上看,能看到一丛一丛的斗拱宛如佛莲盛开,极为震撼,古人云:百尺莲开。 如今,很多学校将斗拱模型引入学校课堂,让孩子们了解中国古建筑,这个举动让人欣慰。 在建的天津独乐寺古建筑博物馆,用斗拱作为书桌、展台的支撑和装饰,也非常有意思。 不了解古建筑的人可能会问,“斗拱是个什么宝贝?” 说简单一点,斗拱就是古代建筑的减震设备。 明朝时, 山西灵丘一带曾发生9级强震,满目疮痍,而120公里之外的木塔安然无恙。 《应县志》记载:“元顺帝时,地大震七日,塔旁舍宇,尽皆倾颓,惟塔屹然不动。” 唐山大地震时,木塔上的风铃发出了巨大的声响,文物保护者非常担心它会受损,不曾想,它再一次创造了传奇。 有胡子的佛像抖音上,有个游客问导游:为什么释迦佛会有绿色的小胡子? 导游说:因为辽代是契丹政权,游牧民族认为纯爷们就得留胡子,而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表示丰收。 这尊留着绿色胡子,耳垂有洞的释迦坐像,位于一层,高11公尺,威严肃穆,是辽代男子的特征。 ![]() 他的周围是金刚、天王、弟子、供养人的壁画,造型宽大厚实,衣带飘起,给人”铁骨柔情的感觉。 塔内上下5层(地面)共安放了代表显宗和密宗的26尊佛像,风格各异。 礼佛者从一层的释迦佛逐层往上拜,直到五层的密宗,完成显密圆通。 可惜2011年后,为了保护这个珍贵的人类遗产。应县木塔木梯封锁,无法逐层观赏,其余只能阅读画册了。 ![]() 天灾易躲,人祸难逃1926年,冯玉祥与阎锡山的军队在这里大战,木塔中弹200余发,弹痕至今可见。 1948年解放应县时,守城的国民党军队将阵地设立在木塔制高点,12发炮弹击中了木塔。 神奇的是,炮弹全都穿塔而过,没有一颗在塔中爆炸。 1933年,梁思成和林徽因看到暮日下的应县木塔,两个人久久矗立,半天喘不出一口气。 可惜,就在第二年,民国政府做了一次“大修复”,拆除了各层间的泥夹墙和斜戗,换成了现在的门和窗。 不专业的人做了自认为专业的事情,却失去了古建原来的时光之美。 梁思成和林徽因得知这个消息,非常痛心,梁思成更是仰天长叹,久久没有出声。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检测后,确认这次“大修复”大大降低了各层的抗侧移刚度和承载能力,使得每层的结构整体性减弱。 其中一根柱子倾斜12度,它还继续以平均每年2毫米的速度倾斜。 最近的一次人为劫难,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木塔内举行了万人大会,每一层都装上了高音喇叭。 可以想象,千年木塔在那一次承载万人时,承受了怎样的疼痛。 照片来自摄影师李睿 照片来自摄影师李睿 越是珍爱,就越是敌不过时间。 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提出了各种修复意见,钢架支撑、上部抬升、现状加固、落架大修,但最后都没敢动工。 每一个走近应县木塔的人,心情都很复杂,一方面想再近一些,看到更多实景;一方面深怕一个闪失,给伤痕累累的木塔制造新伤。 正如梁思成所说“临走真是不放心,生怕一别即永诀。” 参考资料: 《穿墙透壁》作者:李乾朗 《营造历》作者:独乐编 《大拙至美》作者:梁思成 《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 作者:林徽因 |
|
来自: 茶香飘万里 > 《山西建筑(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