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手记】拜谒“军庙”/陈惠方

 我的卧虎湾 2022-10-31 发布于福建
我有平台,你有故事?


欢迎关注平台,底部可以留言
主  编:傅群雄


卧虎湾藏龙卧虎,群英会聚贤群英!





 “解放军庙”,或曰“解放军烈士庙”,或曰“天下第一庙”,或曰“英烈27君庙”,当地人——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崇武镇西沙湾的村民们,平时一般都习惯地简称之为“军庙”。解放军是人不是神,何来“解放军庙”呢?又何为会由当初只有12平方米一人多高的安放“英烈27君神龛”的小石庙,后来扩展演变成为占地400多平方米颇具规模香火鼎盛的“军庙”呢?
这还得从73年前,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不到一个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兵团司令员叶飞率领的28军金门登陆战说起。这年的9月17日,该军84师251团的官兵,按上级首长的指令,分乘六艘木帆船来到崇武镇的西沙湾,进行参与金门登陆战的战备训练。这一天,官兵正在进行紧张的木船渡海训练时,几架蒋军轰炸机机降低高度,准备向渔市人群射击。为保护群众,官兵们毅然用机枪对空射击,把飞机引向了自己的方向。这时,一个叫曾阿兴的13岁女孩,哭叫着妈妈奔跑在沙滩上。见此情景,5名官兵不顾敌机扫射,从隐蔽的地方冲出来,敌人罪恶的子弹,射向了这些血肉之躯,夺走了27个年轻的生命,而小女孩曾阿兴因为解放军奋不顾身的掩护而安然无恙。这个“军庙”,就是由曾阿兴和她母亲李面发起并建造的。    
笔者作为84师这支英雄部队的后来人,30年前亦即1992年,遵照28军老首长的嘱托,为创作反映攻打金门的指战员惊天地泣鬼神的英勇业迹的纪实文学,前往“福建前线”战地采访调查时,了解到金门战役是一次我军战史上绝无仅有的失利之战,包括251团在内约一个师的兵力全部损失。这次“绝战”,曾震惊中外。当年曾阿兴母亲李面和乡亲们含泪将27位烈士掩埋后,还来不及打听这27名英烈的名字,这支部队便匆匆离开了沙湾。李面和曾阿兴母女俩一直盼望着这支部队能再次回到沙湾,以好好感谢救命恩人解放军,可日也盼夜也想,只听海涛夜夜哀,不见一个勇士回!于是母女俩便在村旁依山面海处建造了一个12平方米一人高的小石庙,里面安放着27尊缩小型的解放军官兵彩色泥塑像。1980年93岁高龄的曾阿兴母亲在去世前还念念不忘修建“解放军庙”。她对女儿说,27位恩人就挤在那个简陋的小石庙里,我心里一直不安哪。她临终前,把自己的首饰和财产交给女儿,叮嘱她一定要为救命恩人建一座像样的庙宇,给牺牲的解放军官兵“遮风挡雨”,为乡亲们子子孙孙永久谢恩纪念。当笔者从住在福州28军干休所的曾参加金门战役渡海训练的老师长宋家烈口中得知到这个“军庙”事例时,心灵为之一震,随即前往沙湾拜谒了这个罕见的“军庙”。只见“军庙”虽小,却香火挺盛,洋溢着老百姓和解放军的血肉深情。1993年,曾阿兴卖掉了个人的商店和金银首饰,筹集到了6万元钱。但还是不够,她出去四处诉说自己的想法,大家纷纷捐款,并得到了当地民政部门的批准,崇武镇无偿提供土地,泉州民政局拨款2万元。加上各界人士的捐赠,募集到了60余万元,终于在小石庙原址建起了占地400平方米的“解放军烈士庙”,还附建了“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馆”。
走进“军庙”正门,里面回荡着《我是一个兵》、《说句心里话》、《我的老班长》等军旅歌曲。步入殿内,更让人震惊,庙堂正中间,用玻璃护罩制作的神龛里,上方悬挂着一块“英烈廿七君”的醒目牌匾,中间竖幅耸立着“解放军烈士”牌匾,下面分列两排供奉着27尊解放军官兵彩色塑像。官兵身着绿色军装,头戴红五星军帽,佩带红色领章,腰挎手枪,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塑像前面摆放着军舰、坦克、机枪等武器装备的模型;长条供桌上,供奉着人们前来祭拜时留下的水果、鲜花和糕点等。1997年,尽管烈士原部队的番号早已变了,但时任团长丁明弟还是照样来到这里悼念先烈,代表原部队为“解放军烈士庙”送匾额,上面书写着“战士英烈,惠女虔诚——天下第一庙”。
这个全国独一无二的“解放军庙”,渐渐地名声远播。前来参拜祭尊的人越来越多,有当地的,有外地的;也有港澳台的;有集体组织来的,也有结伴慕名而来的。特别是春节、“七一”建党、“八一”建军、“十一”国庆等节日和“九·一七”祭日,人们来到这里参加纪念活动时,还不忘捐款做功德,所捐款项,先后扩建了正殿、山门、纪念馆、仰烈路等,还为27个无名烈士建了“训练场”和“会议室”等,占地总面积扩展为6000平方米。2008年8月,惠安县委、县政府将“解放军烈士庙”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对当地军民进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的好场所。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田村路军休所80岁休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太平洋地区合作委员会副理事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