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减少精神内耗?

 响亮2013 2022-10-31 发布于河南

昨天晚上看到百姓网CEO王建硕老师的文章,他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他说所有的事情都会至少被做两次,一次(或者很多次)在脑子里做筹划,一次在现实世界中被做掉,

很多事情在现实世界中做掉并不难,但它可能在你的脑子里做了不下100次,迟迟没有动手。

由此就产生着无穷无尽的精神内耗,这就是拖延带来的脑力劳动量,也是精神内耗对我们精神的摧残,

所以,一个有用而具体的建议就是,如果一件事情需要的时间少于两分钟,不要计划它,而是要立刻做掉它。

因为你计划、记录和设置提醒,所要花费的心力,可能会远远大于两分钟。

同时,也要尽可能保持现实与思维的同步,

如果一件事情已经在脑子里生成了,那你就确保在现实生活中做掉它,或者在现实世界里终止它。

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精神内耗的问题,是清理自己脑子里的多余进程,释放内存和算力的方法。

确实如此,很多时候我们在不断纠结着的问题,可能如果直接就去做,你会发现它根本就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但我们因为自己的主观所想与畏惧心理,会在很大程度上,放大这种负面的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觉得要做到一件事,就必然需要十足的行动力,或者是有强烈的渴望,或者说干劲。

但恰好昨天我看到一条关于「干劲」的研究,结论是,干劲是行动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东京大学的池谷裕二表示,科学证明了所谓的「干劲」是不存在的。

「干劲」不是引发行动的原因,而是行动开始后的结果,

如果你一直不踏出第一步,就永远也提不起干劲。

不是先有干劲然后再开始行动,而是先行动起来,在过程中收获到了成就感与自信心,才会激发起你的热情。

凡事只要肯先迈出一小步,事情就会变得越来越顺利。

除了小事儿可以直接开始做,我们也可以把大任务拆解成足够小的任务,小到我们可以直接去执行。

很多时候我们执行力不够的原因,就在于面临的事情太大,就像一座大山一样,我们无法直接去下手,

但当你把它拆到足够小的时候,自然就不需要什么执行力了,而是直接就会去行动,因为这个时候,它和我们的能力之间是匹配的。

就像是愚公移山一样,日拱一卒,自会不期而至。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是只能活在当下的,因为我们不可能一上来就直接去做这件大事。

而是需要把任务分解在不同的阶段去完成。

《道德经》有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再大的事情,也是源自于一点一滴地积累而成。

你想读完一本书,那必然也是要一页一页看完,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你想跑完5公里,也是需要每一次左脚比右脚更前,不断循环往复才能完成的。

所以我们通过拆解的方式,除了可以提升我们的执行力,也能降低我们的畏惧感,包括提升自信心,

最终,这种掌控感就会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即便起点只是从一件小事开始的,最终它也会延展到更多的方面,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从而让我们能更好的活在当下,全力以赴地,去做这一件事。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