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草篇——关于叶下珠与叶底珠

 王挺军 2022-11-01 发布于浙江

珠乃珍珠,自古为至宝。中草药有几个品种的名称与“珠”有关,如叶下珠、叶上珠、叶底珠、叶里含珠、海蚌含珠等。当然,本草治病救人、祛病解厄,自然为无上之宝也。

叶上珠,来自山茱萸科青荚叶的叶和果实,而叶里含珠与海蚌含珠为铁苋菜(浙江炮规品种)的别称,来源为大戟科铁苋菜的全草。

今儿于此,主要简述下叶下珠与叶底珠(一叶萩),两者均来源于大戟科植物。其它类似的,尚有叶下珠属的浙江叶下珠、青灰叶下珠等,略作比较。

一、药用之叶下珠

叶下珠为地方炮规品种,南方多地的习用中草药,在南方多省区的中药炮制规范中均有收载,如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与广西等地。

按《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叶下珠的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叶下珠 Phyllanthus urinaria L.的干燥全草。本省有产。夏、秋两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大致性状为:茎直径23mm,老茎多呈灰褐色,嫩茎及分枝多呈灰绿色,有纵皱纹及3条狭翅状的脊线。托叶膜质,披针形,叶片长圆形,先端钝或具小尖头,基部常偏斜,全缘,叶缘常具毛,易脱落。花小,几无梗,生于叶腋。蒴果扁球形,黄棕色或淡棕褐色,表面散生鳞状凸起。气微,味微苦。

叶下珠的性味为甘、苦,凉,功效为清热、利湿解毒,治疗肝胆湿热证。据《全国中草药汇编》,叶下珠主要用于治疗肾炎水肿、泌尿系感染、结石、肠炎、痢疾、小儿疳积、眼角膜炎、黄疸型肝炎等症。

叶下珠也可外用,治青竹蛇咬伤,鲜草捣烂敷伤口周围。

二、植物之叶下珠

叶下珠属,曾别名油柑属,叶互生,通常排成2列,宛如羽状复叶。叶下珠属植物,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浙江有5种,既有草本,也含有若干木本植物。

其中,叶下珠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通常生长于海拔500m以下的山坡、田间、路旁草丛中。

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一年生草本,高1060cm,茎通常直立,具翅状纵棱,常带紫红色,单叶互生,呈2列,叶片长圆形,长718cm,先端钝或有小尖头,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常偏斜,全缘,两面近无毛,几无柄,托叶膜质,三角状披针形,长约1.5mm

叶下珠的花单性同株,几无花柄,蒴果扁球形,径约2.5mm,红色至赤褐色,表面具小鳞片状凸起。花期57月,果期710月。

因其独特的植株形态,叶下珠别名众多,如珍珠草、叶下珍珠、叶后珠、珠草、夜合草、夜合珍珠等。

另外,叶下珠果实表面具小凸刺,类似微小的杨梅状,故又名粟杨梅、杨梅珠草。此特征,可与同属的蜜柑草相区别。蜜柑草蒴果表面光滑,叶片线形或披针形,基部渐窄。

三、叶底珠(一叶萩)

依名称而言,叶底珠较之于叶下珠,大抵是珠隐在叶底而不易见,显然为叶片较为稠密的缘故。细察植株形态,事实上也确为如此,其枝繁叶茂而重重叠叠。

据《全国中草药汇编》,叶底珠为大戟科叶底珠(一叶萩)属植物叶底珠Securinega suffruticosa ( Pall.) Rehd.,以叶及花入药,别名一叶萩、狗杏条、花帚条、叶下珠、山扫条、老米饮、假金柑藤、大鲤鱼泻子等。

另外,《浙江药用植物志》收录其药名为一叶萩,药用部位为一叶萩Securinega suffruticosa ( Pall.) Rehd.的干燥带叶嫩枝条,此植物中文名与《浙江植物志》一致。也就是说,此一叶萩即叶底珠,两者拉丁名相同,属于同物异名,或曰互为别名吧,但药用部分为带叶嫩枝条。

叶底珠(一叶萩)Securinega suffruticosa ( Pall.) Rehd.,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53m,小枝浅绿色,具棱,上半部多下垂,叶片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36cm,全缘,具短柄。花单性异株,花小,无花瓣,雄花簇生(雌花单生)叶腋。蒴果三棱状扁球形,果梗长35mm花期67月,果期89月。

药材的大致性状为,嫩枝条呈圆柱形,略具棱角,粗端径约2mm。表面暗绿黄色而略带红,具细纵纹。质脆,断面纤维状,中央白色髓部,叶多皱缩破碎,有时尚可见黄色小花或灰黑色的果实。气微,味微辛而苦。

叶底珠的性味辛、苦、微温,有小毒,具祛风活血、补肾强筋的功效,主治风湿腰痛、四肢麻木、阳痿、小儿疳积、直立性低血压、面神经麻痹、偏瘫等症。

据现代药理研究,叶底珠所含一叶萩碱具士的宁样中枢兴奋作用,对脊髓的兴奋作用尤为明显,但毒性比士的宁小810倍,能明显提高肌肉张力。

叶底珠(一叶萩)通常在春、秋季采收,以春季开花前一叶萩碱含量最高。

四、浙江叶下珠与青灰叶下珠

浙江叶下珠与青灰叶下珠,均为大戟科叶下珠属的落叶灌木。其中,前者雄花萼片4枚,雄蕊通常2枚,花盘不分裂,而后者雄花萼片5枚,雄蕊5枚,花盘有裂齿,两者特征稍有别。

浙江叶下珠Phyllanthus chekiangensis Croiz. et Metc.,植株低矮,高仅50100cm,小枝细弱,常被短的伏生毛,叶二列,在小枝上排成1530对。花紫红色,雌雄同株,单生或数朵簇生于叶腋,蒴果扁球形,直径约7mm3瓣裂,外果皮密被锈色糠秕状毛,果梗长1013mm。花期58月,果期89月。

在炎热的夏日,钻进丛林中,在山涧小溪边,突然遇见羽状叶片的枝条下,细长的花梗吊着小紫花,细长的果梗吊着小毛果,挂着一长排,随风摇曳着,煞是好看。不由得让人叹为观止,这自然界的钟灵造化。

青灰叶下珠Phyllanthus glaucus Wall. ex Muell. Arg.,植株稍高大,高约1.52.5m,小枝细柔,光滑无毛,叶片椭圆形或长圆形,长2.55cm,顶端有小尖头,基部钝至圆,上面绿色,下面青灰色。

青灰叶下珠的花簇生叶腋,单性同株,无花瓣,萼片5枚,蒴果浆果状,直径约1cm,紫黑色,基部有宿存萼片。花期56月,果期710月。

青灰叶下珠常生长于低山杂木林中。其根药用,可治小儿疳积病。

另有落萼叶下珠Phyllanthus flexuosus (Sieb. et Zucc.) Muell. Arg.,雄花的雄蕊有合生的情况和雌花的萼片脱落,与青灰叶下珠稍有别,虽然两者在体态、叶型、果实上非常相似。

落萼叶下珠又称红五眼、弯曲叶下珠,叶片稍短圆,果无宿萼,果柄略下弯。

五、本草溯源及其它

叶下珠,在古代本草典籍中也有收载,为此,我翻阅了一些手头的资料。曾闻,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尤其是能从众多典籍中学到许许多多宝贵的知识,我的心情必定是无比快乐的。

清代医学大家赵学敏,为浙江钱塘人,常年居住在今之杭州西溪一带。著有《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为了弥补李时珍《本草纲目》之不足而作的本草学著作。

叶下珠,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草部收录为真珠草,提及:“予寓西溪看地,见山野间道旁有小草,叶如槐而狭小,叶背生小珠,如风仙子大,累累直缀,经霜辄红。”真珠为珍珠的古名,文中描述之特征,即为今之叶下珠。

随后,赵学敏又引用《临证指南》指出本草之效用,云“治小儿百病,及诸疳瘦弱眼欲盲,皆效。为末,白汤下,或蒸煮鱼肉食。”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记载植物1714种,每一种植物的描述都配有根据实物绘成的植物图所记植物地域范围之广和种类之多,绘图精确,都远远超过历代本草。

《植物名实图考》曰:叶下珠,江西、湖南砌下墙阴多有之,高四五寸,宛如初出夜合树芽,叶亦昼开夜合,叶下顺茎结子如粟,生黄熟紫。看来,作者观察得比较仔细,叶下珠的叶序具昼开夜合的现象。

今日所述几种,皆为大戟科植物,归在两个属,即叶下珠属的叶下珠、浙江叶下珠、落萼叶下珠与青灰叶下珠,还有一叶萩属的叶底珠(一叶萩)。

野外走走,遇见叶下藏珠,常会给人带来一些惊喜。无论叶下珠属多种,还是叶底珠等,把真珠掩藏在绿叶之下,保持着一份与生俱来的低调。或曰,草木一秋,皆为流年。愿以一颗无尘的心,还原生命的本真。

此中有真意,悠然入群山。是的,道法虽宽,只渡有缘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