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音版]:督脉及督脉穴位深度解析|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主生殖机能;调节阳经气血;与脑、肾、脊髓关系密切。

 听宫壹号 2022-11-01 发布于北京

▲点一点,听语音

阅读建议:

1、按穴位顺序阅读,穴位顺序就是督脉经气循行的方向。

2、阅读每一个穴位时,点开“文章回顾”链接,了解穴位位置及操作方法的同时,深入理解穴位的功能与价值,从而了解督脉的功能与价值。

说明人体奇经八脉之一。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生殖机能。
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肾经、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第三支,与膀胱经同起于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入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所以,督脉能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于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

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其次,督脉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可见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还有,督脉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督脉穴位详解

说明:穴位顺序就是督脉经气循行方向

第一部分:腰部以下穴位

取穴方法先找到命门穴,命门穴的简易取穴法是,在背部正中线上,神阙穴(肚脐眼)正对的凹陷中。此处是第二腰椎。

往下取两个腰椎,即第四腰椎,也是第十六椎节,此处凹陷处是腰阳关穴。再往下取五个椎节,即第二十一椎节,此处凹陷处是腰俞穴

长强穴很好找,尾骨尖端与肛门之中点就是此穴。从命门穴往上数一个椎节,即是第一腰椎,第一腰椎下凹陷处是悬枢穴。

1

长强穴

特点:长强穴是督脉与肾经的交会穴;本穴为督脉络穴

位置:在脊骶端。在尾骨尖端与肛门之中点,俯卧取穴。

主治:胃痛、泄泻、便秘、痢疾、脱肛、便血、痔疮、癫狂、癫痫、半身不遂、腰脊强痛、惊风瘈疭。

操作:

按摩:患者俯卧,双脚稍稍分开,用手指揉压此穴,每次揉4分钟,双手交替按摩,每日2次。

针刺:紧靠尾骨前面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长强穴0.5至1寸。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

艾灸:此穴一般不灸。但也有资料记载可以艾炷灸3至7壮;或艾条灸5至15分钟。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怪病,一穴治愈;便秘还可找此穴,腹泻也可以找此穴!

2

腰俞穴

位置: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间。在第四骶椎下,骶管裂孔中,俯卧取穴。

主治:月经不调、经闭、带下、腰脊强痛、痔疾、脱肛、下肢痿痹、狂证。

操作:

按摩:用拇指指腹按揉腰俞穴并做环状运动,每次3分钟。

针灸:腰俞穴向上穴斜刺0.5至1寸。

艾灸:腰俞穴艾条灸5-15分钟,腰俞穴艾炷灸3至7壮。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此穴,可治各种腰部疼痛‍‍

3

腰阳关穴

位置:在十六椎节下间,伏而取之;在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取穴。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痛、下肢痿痹。

操作:

按摩:被按摩者俯卧位,按摩者两手置于其后腰部,用大拇指指腹按揉腰阳关穴,被揉的手法要均匀,柔和,渗透,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按揉3-5分钟,两手交替操作。针灸:一般直刺0.5~1.0寸。

艾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腰痛,热敷这里,20分钟就能解决!

4

命门穴

位置:存第十四椎下间。在第二腰棘突下凹陷中,俯卧取穴。神阙穴(肚脐眼)正对。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腰痛、脊强、阳痿、遗精、泄泻、遗尿、脱肛、头痛、腹痛、耳鸣、疟疾、癫痫、肠风下血、小便频数。

操作:

按摩:用掌擦命门穴和两肾,感觉发热发烫为度,再将两掌搓热,意念守住命门穴约10分钟。针灸:通常是直刺0.5~1寸。

艾灸:艾灸法:艾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即可。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此穴,强肾,防衰老,还提升阳气,是治病养生大穴。

文章回顾:一上一下两个门,都是百病可治的强穴,养生大穴

5

悬枢穴

位置:在第十三椎节下间。在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取穴。

主治:腹痛、腹泻、脾胃虚弱、食少、完谷不化、老年便秘、腰脊疼痛、屈伸不利、痢疾。

操作:

按摩: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

针灸:直刺0.5~1.0。注意针尖不可向上斜刺,以免伤及脊髓。

艾灸:直接灸或隔姜灸3至7壮,温和灸5至10分钟。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这是一个“劝架”穴;还能缓解性冷淡!

第二部分:胸椎部分的穴位

取穴方法先找到至阳穴,至阳穴的找法,正坐或俯卧位。将两侧肩胛下角水平想一直线,该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处,按压有凹陷的地方就是至阳穴,此处为第七椎节。

至阳穴往下两个椎节,即第九椎节下有一凹陷处,就是筋缩穴

筋缩穴往上一个椎节,即第十椎节下有一凹陷处,就是中枢穴

中枢穴往上一个椎节,即第十一椎节下有一凹陷处,就是脊中穴

至阳穴往上一个椎节,即第六椎节下有一凹陷处,就是灵台穴

灵台穴往上一个椎节,即第五椎节下有一凹陷处,就是神道穴

然后再找到大椎穴取穴时,低头转动头部,后背正中线上连接颈部不随着转头动的椎节就是第一胸椎,上面是第七颈椎,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的凹陷中就是大椎穴。

第一胸椎下的凹陷处就是陶道穴

陶道穴往下两个椎节,即第三椎节下有一凹陷处就是身柱穴

6

脊中穴

位置:在第十一椎节下间。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取穴。

主治:泄泻、痢疾、黄疸、痔疮、便血、脱肛、癫痫、便秘、腹满不能食、腰脊疼、痿证。

操作:

按摩: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

针灸:向上斜刺0.5至1.0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脊髓。

艾灸:直接灸或隔姜灸3至7壮,温和灸5至10分钟。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风湿痛,按此穴,快速缓解!

7

中枢穴

位置:在第十椎节下间。在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取穴。

主治:腰痛、脊强、俯仰不利、腹满、胃痛、食欲不佳。

操作:

按摩: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

针灸:向上斜刺0.5至1.0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脊髓。

艾灸:直接灸或隔姜灸3至7壮,温和灸5至10分钟。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此穴,既清热又止痛,治疗胃痛有特效

8

筋缩穴

位置:在第九椎节下间。在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取穴。

主治:癫痫、发狂、胃痛、脊强、腰背痛、癔病、瘈疭、惊风。

操作:

按摩: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

针灸:向上斜刺0.5至1.0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脊髓。

艾灸:直接灸或隔姜灸3至7壮,温和灸5至10分钟。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此穴,胃痉挛3分钟见效;解酒立竿见影;还是“速效救心丸”

9

至阳穴

位置:在第七节椎下间。在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肩胛下角相平,俯卧取穴。

主治:咳嗽、气喘、黄疸、背心痛、脊强、四肢重痛、胃脘痛、胁痛、少气难言。

操作:

按摩: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

针灸:向上斜刺0.5至1.0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脊髓。

艾灸:直接灸或隔姜灸3至7壮,温和灸5至10分钟。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此穴,胃痉挛3分钟见效;解酒立竿见影;还是“速效救心丸”


预防和治疗心绞痛

用右手食、拇指夹持一硬板(如硬币)的横缘抵住至阳穴,给予重压,局部可有酸胀感。一般在按压至阳穴1分钟之内心绞痛即可缓解,按压4分钟以上,可维持作用时间达20分钟。

按压至阳穴不仅在心绞痛发作时可立即奏效,而且还可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一般每日按压3至4次,或在从事较重体力劳动前、情绪不佳时按压至阳穴,可以防止心绞痛发作。对于抗心绞痛药耐药的病人,按压至阳穴可起协同作用,增强抗心绞痛药物的效果。

10

灵台穴

特点:至阳穴和灵台穴有压痛感可能有血癌。

位置:在第六椎节下间。在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取穴。

主治:咳嗽、气喘、疔疮、胸背痛、项强、胃痛、心悸、失眠。

操作:

按摩: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

针灸:向上斜刺0.5至1.0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脊髓。

艾灸:直接灸或隔姜灸3至7壮,温和灸5至10分钟。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一穴诊断血癌,一穴诊断心脏病

11

神道穴

特点:此穴有压痛感说明有心脏病

位置:在第五椎节下间。在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取穴。

主治:咳嗽、气喘、健忘、惊悸、疟疾、胸胁痛、脊背强痛、头痛。

操作:

按摩:取俯卧位,按摩者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被按摩者神道,并作圈状按摩。

针灸:向上斜刺0.5至1.0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脊髓。

艾灸:直接灸或隔姜灸3至7壮,温和灸5至10分钟。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一穴诊断血癌,一穴诊断心脏病

12

身柱穴

特点:小孩长高长壮常灸此穴

位置:在第三椎节下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取穴。

主治:疟疾、热病、头痛、气喘、癫痫、惊风、癫狂、疔疮、腰痛、胸背痛、瘈疭。

操作:

按摩:以俯卧的姿势由他人帮忙按摩,按摩者以拇指向下用力按压。

针灸:向上斜刺0.5至1.0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脊髓。

艾灸:直接灸或隔姜灸3至7壮,温和灸5至10分钟。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常灸此穴,可保无病,还能长高强身

13

陶道穴

位置:在大椎节下间。在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取穴。

主治:疟疾、热病、咳嗽、癫痫、头痛、落枕、心烦、目眩、目不明、胸背痛。

操作:

按摩:低头,用大拇指用力按揉,每次按摩大概100下左右,长期坚持肺功能会有很好的提升。

针灸:向上斜刺0.5至1.0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脊髓。

艾灸:直接灸或隔姜灸3至7壮,温和灸5至10分钟。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宰相”之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特效,还是治疗痔疮的特效穴

14

大椎穴

特点:大椎穴是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膀胱经、胃经、胆经与督脉的交会穴。

位置:在第一椎陷者中。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俯伏取穴。简便取法:在两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

主治:热病、疟疾、感冒、骨蒸潮热、咳嗽、气喘、癫痫、癫狂、呃逆、呕吐、聋哑、喉痹、惊风、角弓反张、鼻衄、落枕、头痛、胸胁疼痛、盗汗、自汗。

操作:

按摩:

1、按法:吸气,用食指慢慢、用力按压大椎穴,慢慢呼气,持续数秒,停止按摩,每次10至15次。

2、揉法: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使劲按压大椎穴,用力要均匀,左右摩擦,每次10至15次。

3、揉法:用食指和中指在大椎穴上轻轻按压,每次10至15次。

4、推法:用双手拇指由大椎穴,由下往上交替推力,力度以自身承受范围为宜,一次10至20次。

5、拍打:拇指弯曲,其余四指并拢,拍打大椎穴,力度适中,每次10至20次。

针灸:向上斜刺0.5至1.0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脊髓。大椎点刺放血可以泻诸阳之邪热,用三棱针针尖与皮肤成45度夹角刺破静脉血管,出血2至5毫升左右。

艾灸:直接灸或隔姜灸3至7壮,温和灸5至10分钟。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此穴,身体自带的“大火炉”!还是天然“退烧药”

视频回顾:大椎穴治感冒十种方法

第三部分:头部部分的穴位

取穴方法先找风府穴,风府穴在后脑部正中从大椎穴往上摸,摸到脑骨,脑骨下的凹陷处就是风府穴。

风府穴往下半寸就是哑门穴。

从风府穴往上摸到一个高骨,就是枕骨,枕骨下方的凹陷处就是脑户穴,枕骨上方的凹陷处就是强间穴。

然后找到百会穴,从头顶上往下看,两耳尖想成一条线,与脑部正中线相交的地方往后下方半寸就是百会穴。百会穴往下1.5寸的地方有一个凹陷处就是后顶穴。百会穴往前下1.5寸的地方就是前顶穴。前顶会往前1.5寸的凹陷处是囟会穴;囟会穴往前下1寸的凹陷处是上星穴;上星穴往前下1寸的凹陷处是神庭穴。鼻尖正中处是髎穴;水沟上三分之一处是人中穴;上唇尖端,水沟沟下端赤白肉际处是兑端穴;在唇内齿上龈缝中。在上唇系带与齿龈相结合处是龈交穴。

15

哑门穴

特点:哑门穴是督脉与阳维脉的交会穴。

此穴不能艾灸,否则会失声变成哑巴。

位置:在后发际正中,入发际5分凹陷中。,俯伏取穴。

主治:癫狂、癫痫、聋哑、暴喑、中风舌强不语、头痛、项强、角弓反张、鼻衄、感冒、瘈疭、痉、落枕。

操作:

按摩:以俯卧的姿势由他人帮忙按摩,按摩者以拇指向下用力按压。

针灸:取正坐位,头微前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至1.0寸。此穴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

艾灸:禁灸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两个不能灸的穴位,一个变哑巴,一个病更重

16

风府穴

特点:风府穴是督脉与阳维脉的交会穴。

此穴不能艾灸,否则病情加重。

位置: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以前发际至后发际作一尺二寸做标准,风府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俯伏位取穴。

主治:头痛、项强、半身不遂、眩晕、癫狂、中风不语、咽喉疼痛、感冒、气喘、暴喑、不能言、落枕。

操作:

按摩:可以用食指点揉或者用双手中指点按或者拇指点按,力度适中,每天点按2次,每次3至5分钟。

用食指和拇指按摩风府穴30至40下,可以治疗感冒。

针灸:直刺0.5至1寸(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禁止深刺)

艾灸:禁灸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文章回顾:两个不能灸的穴位,一个变哑巴,一个病更重

17

脑户穴

特点:脑户穴是督脉与膀胱经的交会穴。

位置:从风府上行1寸5分。在头部正中线上,风府上1寸5分。当枕骨粗隆上缘取穴。

主治:癫痫、头晕、喑不能言、目赤目痛、头肿头痛、颈项强痛、瘈疭。

操作:

按摩:大拇指的指尖互相叠加向下,用指腹或者指尖按揉穴位,有酸痛、胀麻的感觉;先左后右,每回大约按揉3至5分钟。

针灸:专业人士还可以平刺0.5至0.8寸放血,然后拔罐。

艾灸:此穴还可以艾条灸5至15分钟。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一上一下两个门,都是百病可治的强穴,养生大穴

18

强间穴

位置:从脑户上行1寸5分,强间穴也。在头部正中线上,当风府与百会弧线之中点取穴。

主治:主治头目、神志疾患等:如头痛,目眩,耳源性眩晕,口歪,颈项强痛,枕神经痛,失眠,神经衰弱,精神病,烦心,失眠,癫狂,痫证,瘛疭,眩晕,项强,呕吐涎沫,心烦,脑膜炎,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癔病等。

操作:

按摩:可以用大拇指指腹或者指尖按揉此穴,有酸痛、胀麻的感觉;每次按揉3至5分钟。

针灸:沿皮刺0.5至0.8寸;或者平刺0.5至0.8寸,局部酸胀。

艾灸:此穴还可以艾条灸5至10分钟。此穴不宜多灸。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头上两穴,一前一后,治疗失眠有特效

19

后顶穴

位置:在百会后1寸5分,枕骨上。在头部正中线上,百会后1寸5分取穴。

主治:癫狂、癫痫、头痛、眩晕、瘈疭。

操作:

按摩:用大拇指按揉后顶约200次,或按揉3至5分钟,每天坚持,能治疗偏头痛。

针灸:沿皮刺0.3至0.5寸;或者平刺0.3至0.5寸,局部酸胀。

艾灸:此穴禁灸;但也有资料记载:可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至30分钟;温度:38-45 ℃;或者艾条悬灸时间:5至10分钟;或者间接灸时间:3至5壮。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头部两穴,一个治白发,一个治脱发,都是特效穴!

20

百会穴

特点:本穴为督脉与膀胱经、胃经、胆经的交会穴。

位置:从后顶上行1寸5分,直两耳尖顶陷中,百会穴也。在头正中线后发际直上7寸取穴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取穴。

主治:癫狂、癫痫、癔病、中风、中暑、眩晕、暴喑、耳鸣、耳聋、感冒、脱肛、阴挺腰痛、不省人事、虚脱、鼻衄、遗尿、疟疾、失音不语、呕吐、呃逆、风丹、头风、健忘、失眠、尸厥、惊风、痢疾、角弓反张。

操作:

按摩: 

1、按摩方法

坐姿,用手掌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2至3次,可以疏通经络,提升督脉的阳气。高血压群体,每天坚持可以使血压稳定并降下来;对于低血压患者,刺激百会穴可以起到升提血压的作用。

2、叩击法

用右空心掌轻轻叩击百会穴,每次10下,轻击可活血通络,当外感风寒出现头疼或休息不好、失眠引起头部胀痛时,可用此方法缓解。

3、点揉法

用中指或食指先由轻渐重地按3至5下,再向左、向右各旋转揉动30至50次。体质虚弱或患有内脏下垂、脱肛等症的群体,动作由轻逐渐加重,按摩的次数也可随之增多。

针灸:沿皮刺0.3至0.5寸。若小儿囟门不合及脑积水患者慎用。

艾灸:隔姜灸仪艾灸时间:20至70分钟;温度:38-45 ℃;或者艾条悬灸时间:10至20分钟;或者艾柱灸9-至15壮;隔姜灸:3至5壮。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一穴治感冒,被称为“一压灵”,自己百试百灵

21

前顶穴

位置:从百会前行1寸5分,前顶穴也。在头正中线上,百会前1寸5分处取穴。

主治:癫痫、头痛、眩晕、目不明、鼻渊、头面红肿、惊风。

操作:

按摩: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每次按摩2分钟或者根据需要而定。

针灸:沿皮刺0.3至0.5寸;或者平刺0.3至0.5寸,局部酸胀。小儿囟门未闭,禁止刺灸。

艾灸:隔物灸仪艾灸时间:5至10分钟;温度:38-45 ℃;或者艾条悬灸时间:5至10分钟;或者间接灸时间:3至7壮。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头部两穴,一个治白发,一个治脱发,都是特效穴!

22

囟会穴

位置:从前顶前行1寸5分,囟会穴也。在头正中线上,百会前3寸取穴。

主治:头痛、目眩、眩晕、小儿惊风、癫痫、鼻渊、鼻衄、鼻塞、不闻香臭、清涕。

操作:

按摩:每天早晚各揉按囟会穴1次,每次1至3分钟。

针灸:沿皮刺0.3至0.5寸;或者平刺0.3至0.5寸,局部酸胀。小儿囟门未闭,禁止刺灸。

艾灸:隔物灸仪艾灸时间:5至10分钟;温度:38-45 ℃;或者艾条悬灸时间:5至10分钟;或者间接灸时间:3至7壮。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头上两穴,一前一后,治疗失眠有特效

文章回顾:戴帽子“能治”鼻炎,有道理吗?

23

上星穴

位置:入发际1寸陷者中,可容豆。头正中线上,前发际入发1寸,百会前4寸取穴。

主治:鼻衄、目痛、清涕、鼻塞、不闻香臭、痎疟、头皮肿、中风、热病无汗。

操作:

按摩:坐姿,右手拇指顺时针方向按揉,频率为每分钟按120至160次。若给婴幼儿治疗,应注意其囟门是否关闭,故取穴时应准确。

针灸:沿皮刺0.3至0.5寸;或者平刺0.3至0.5寸,局部酸胀。小儿囟门未闭,禁止刺灸。

艾灸:隔物灸仪艾灸时间:5至10分钟;温度:38-45 ℃;或者艾条悬灸时间:5至10分钟;或者间接灸时间:3至7壮。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戴帽子“能治”鼻炎,有道理吗?

24

神庭穴

特点:神庭穴是督脉与膀胱经和胃经的交会穴

位置:在发际直鼻。在头部正中线,前发际入发5分取穴。

主治: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疟疾,眩晕,耳聋,迎风流泪,目翳,癫狂,痫证,中风,喘渴,烦满,角弓反张,心腹胀满,头晕目眩,鼻鼽,流泪,雀目,吐舌,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等。

操作:

按摩:用大拇指按揉神庭约200次,或按揉3至5分钟,每天坚持,能治疗头痛、失眠、健忘。

针灸:沿皮刺0.3至0.5寸;或者平刺0.3至0.5寸,局部酸胀。

艾灸:隔物灸仪艾灸时间:5至10分钟;温度:38-45 ℃;或者艾条悬灸时间:5至10分钟;或者间接灸时间:3至7壮。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戴帽子“能治”鼻炎,有道理吗?

经外奇穴:印堂穴

位置:经外奇穴。此腧穴位于人体额部,在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结膜炎,睑缘炎,鼻炎,额窦炎,鼻出血,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子痫,高血压、小儿惊风等。

操作:

按摩:用拇指和食指、中指的指腹点按。

针灸:提捏穴位局部皮肤,采用与皮肤成15°角的平刺法,方向有三种:

①向下平刺0.5至0.8寸,使产生局部胀重针感或往鼻部放射,此法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

②向上平刺0.5至0.8寸,使产生局部胀重针感或往头顶部放射,此法多用于治疗前额痛或急性腰扭伤;

③向左或右平刺0.3至0.5寸,此法多用于面肌麻痹、头痛、眼部病症等。也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艾灸:艾条悬灸(多用温和灸或雀啄灸)5至10分钟,或隔姜灸3至5壮。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常按此穴,既控血压,又控血脂,还能增强记忆力

25

素髎穴

位置:在鼻柱上端。在鼻尖端中央取穴。

主治:昏厥、尸厥、不省人事、鼻塞、鼻衄、鼻渊、酒渣鼻、气喘。

操作:

按摩:用右手掌心(劳宫穴),按在鼻尖上(素髎穴),逆时针方向揉50下,再用左手掌心按鼻尖顺时针方向揉50下。可治疗鼻炎。

针灸:向上斜刺0.3-0.5寸(点刺出血)

艾灸:不灸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血糖低找此穴,血糖高也找此穴,此穴还有很多奇特功效!

26

人中穴

特点:水沟有回阳固脱,醒脑开窍的作用,为全身强壮穴之一。

位置:在鼻柱下水沟。在水沟沟上1/3与中1/3交点处取穴。

主治:中风不省人事、惊风抽搐、癫痫发作、昏厥、虚脱、癫狂、口眼斜、牙关紧闭、牙痛、面肿、面痛、中暑、消渴、晕车、感冒、鼻塞、不闻香臭、清涕、暴喑、前头痛、鼻孔生疮、衄血、水肿、头面肿、痿证。

操作:

按摩:

用一指尖轻按人中穴(人体鼻唇沟的中点),以顺、逆时针方向各旋转按揉50次。每日早晚各做1次,长期坚持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对治疗鼻炎有好处。

针灸:向上斜刺0.3至0.5寸。或用指甲按掐;

艾灸:灸不及针,黄豆大柱,日灸三壮。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此穴是急救大穴,关键时能救命,还能诊断10种疾病!

27

兑端穴

位置:在唇上端。上唇尖端,水沟沟下端赤白肉际取穴。

主治:癫狂,口唇动,齿龈痛,鼻塞,鼻出血,口腔炎,鼻炎,癫痫,晕厥,口歪唇紧,齿龈痛,口臭,鼻塞,癫疾,消渴,昏厥。面神经麻痹,癔病,糖尿病等疾病。

操作:

按摩:用指尖点压兑端穴后轻轻划圈按揉,可以刺激唇部周边皮肤的运动,令双唇紧致平滑,唇纹淡化。

针灸:丰刺0.2至0.3寸。

艾灸:不灸。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面部一穴,治疗尿床有特效!

28

龈交穴

特点:龈交穴是任脉与督脉的交会穴

位置:在唇内齿上龈缝中。在上唇系带与齿龈相结合处,仰卧取穴。

主治: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癫狂、鼻渊、鼻塞不利、鼻中息肉、鼻衄、口僻、鼻孔生疮、目痛、目不明、目翳。

操作:

按摩:用舌头向上舔舐即可,每次30秒左右,每天20次。

针灸:点刺出血。

艾灸:禁灸

穴位图及操作方法见下面文章

文章回顾:一穴能诊断痔疮,还能1分钟搞定治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