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戊戌变法结束的前夜发生了什么?---三不老丈量北京胡同记(第四季-14)

 明日大雪飘 2022-11-01 发布于上海

几个不老的北京人用脚步丈量北京胡同,带您探寻、体味胡同的老故事与新生活,和您一起了解、感受京城独特的文脉、文化与文明

今天给大家介绍我们第四季的第三次行走,这一次主要走了东四西大街以南、王府井大街以东、东四南大街和东单北大街以西、东长安街以北区域,主要有大豆腐巷、多福巷、玉石胡同、报房胡同、桂花胡同、前厂胡同、官房大院、小鹁鸽、大鹁鸽胡同、灯市口北巷、同福夹道、柏树胡同、甘雨胡同、西堂子胡同、金鱼胡同、校尉胡同、煤渣胡同、东单三条等。

图片


这一带在明代属明照坊、澄清坊,清代属镶白旗。本以为,这一片儿以楼房、单位、酒店、商厦、剧场、医院等居多,但实地一行走,才发现大厦后面还是有不少地道的老胡同,在静静的而又充满活力的生存着,述说着过往、显现着当今。

戊戌变法结束的前夜发生了什么?

由东四十字路口向南,原来在西南把角处有一家“瑞珍厚”清真饭庄。说起瑞珍厚,老北京几乎没有不知道的,可当初跟饭庄子可是八竿子打不着。1917年在中山公园开张了一家老古玩铺,名叫瑞珍厚,为了便于谈生意,店内专设有茶座、简餐。后来古玩生意渐渐惨淡,店主就顺势转型为清真菜馆,很快便与公园里的老餐馆“来今雨轩”平分秋色、广受欢迎,连京剧名家马连良过生日都选在此处。

图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瑞珍厚歇业;80年代初,又在东四十字路口重张开业,以特色菜煨牛肉、星月羊腿、罐焖三黄鸡、铜锅涮肉等以及清真小吃享誉京城。老北京有句话:“要解馋上瑞珍厚,没钱的吃墩儿饽饽,有钱的吃涮肉。”

 饽饽可不是仅指馒头烙饼,它是北京人对面点的通称,老北京的糕点铺也叫饽饽铺。墩儿饽饽是一种特色小吃,口感耐嚼、香甜细腻,早点、午餐、夜宵均适合,有钱、没钱都喜爱。只可惜,瑞珍厚的地界儿现在换成肯德基了,不知道何时何地再能重张。

图片

东四西大街在明代时称双碾街,清代改叫东马市大街,与位于西四牌楼的西马市大街相对应,那会儿不止有马市,《京师坊巷志稿》讲还有猪市、羊市、百鸟市。所以到民国,因为沿街发展出80几家从事生猪屠宰、猪肉买卖的作坊、肉杠(肉铺),成为京城最大的肉市,又改称猪市大街了。1949年以后,猪市移到南苑大红门一带。

从东四西大街向南有大、小豆腐巷,明代分别称宝府巷、鞍子巷。其实,猪肉铺子主要在大豆腐巷里,最热闹时有近50家作坊,除了杀猪卖肉的,还有处理猪皮、下水的汤锅铺,熬猪油的白油坊,以及用猪油作原料的胰子(肥皂)作坊。肉铺的门外都挂着一串串像气球一样充气的猪尿泡作为幌子,不过,您要真想去那里买肉,不用找幌子,循着杀猪的叫声、闻着那特殊的味道肯定不会找错。

图片

猪市里准备屠宰生猪(美国社会学家甘博拍摄)

现在,大豆腐巷完全没有猪市的一丝痕迹,就是一条南北向宽敞而普通的胡同。在大豆腐巷中部向西延伸出小豆腐巷,现在叫多福巷,两条胡同呈丁字形。1951年,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得斯大林文学奖的著名作家丁玲住进多福巷16号,在这座小四合院里接待过智利诗人聂鲁达、苏联作家爱伦堡。没过几年,1958年丁玲被划为右派,放逐北大荒劳动改造。

图片

丁玲一家在小院里的幸福时光

忽然想起,在后海大翔凤胡同也曾看到丁玲故居。原来,那处小院是1955年丁玲买来给其公婆来京居住的,丁玲本人并未居住过。1979年丁玲被摘掉右派帽子,回京后住进位于木樨地的高知楼,曾想回大翔凤居所安静写作,但院子里已住进几家人。后来,那处院落由作协完成腾退整修,作为丁玲故居。而多福巷16号小院被拆除建起了大楼。

图片

多福巷里“检阅”行人

在多福巷与南边的报房胡同之间,原有一座古刹法华寺。报房胡同明代称豹房胡同,是为皇廷圈养豹子的地方。自元代开始,京城就设有圈养虎、豹、象等珍稀大兽的场所,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后更甚。《万历沈志》记载:“法华寺在明照坊,有敕建碑。”《京师坊巷志稿》则讲:“寺在大报房胡同,明景泰中,太监刘通舍宅为寺。”

明代,太监捐建寺庙成为风气,智化寺、法海寺、碧云寺以及旧鼓楼大街双寺胡同的嘉慈、广济两寺等等,少说也有上百座,都是宦官主持修建的。大概明代宦官擅权为多,修建寺庙以求功德,希望减轻罪过吧。

法华寺即为明代宗景泰年间(1450—1457)宦官刘通捐出自家宅院所建。成化七年(1471)明宪宗敕赐法华寺碑。明天启、清乾隆年间均有大规模重修,使该寺成为“东城诸刹冠”。

图片

法华寺山门旧照

据史料,法华寺总计180余间房屋,中路为五座大殿,金碧交辉、庄严宝重;东、西跨院则由各具特色的小院落组成。《天咫偶闻》描述:“寺之西偏有海棠院,海棠高大逾常,再入则竹影萧骚,一庭净绿,桐风松籁,畅人襟怀,地最幽静。”

故而此地除了烧香拜佛,还有另外的用处,也使得该寺名声远播。一是文人雅客喜欢聚集于此,或吟诗作对、或集社讲学,有的干脆寓居寺内,如《天咫偶闻》的作者震钧、《余墨偶谈》的作者孙樗等人。

二是京外官员进京办事的栖息之地。那会儿尚没有驻京办或招待所(后来才慢慢有了会馆),来京人员要不自己在京有住宅,要不借住朋友处,尤其是级别较高的官员,不想人多嘴杂,又要房屋宽敞,往往在寺庙借住。而法华寺在内城,离进宫拜见的东华门不远,到各署衙也方便,特别是周边王府、官邸密集,因而成了不少官员的首选。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末期,袁世凯进京后寓居法华寺。一天深夜,维新派主将谭嗣同到法华寺拜访袁世凯,希望借袁之力最后一搏。袁虚与委蛇,待潭离开后,旋即离京赴津。第二天慈禧即宣布训政,结束变法,逮捕并杀害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

图片

法华寺大雄殿(照片源自《北平庙宇调查》)

三是外交谈判的场地。明清的大部分时期都是闭关锁国,除了来天朝进贡的,基本不需要与外界打交道。但到了清晚期,国门被列强砸开,要想双方谈判就得找一个中立的地方,庙宇就成了备选之地。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恭亲王奕訢就是在此与英法代表谈判。御史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写道:“闻夷人明日自安定门入至东华门法华寺定和议,内城居人,四出奔避。”《天咫偶闻》也记载:“和议既定,诸大臣于此延见洋人,是为京师交涉之始。”

到了民国,法华寺逐渐衰败,一部分庙宇作为小学校舍,后来大部分成为居民住房。

我们在报房胡同西口遇到几位坐在树荫下乘凉的老居民。聊起法华寺,他们说,那里边打仗时曾住过军队,后来办过学校,做过单位宿舍,76年地震时不少大殿房屋都震毁了,现在都成为楼房或是居民院了。

我们从多福巷走过时,看到一圈围墙里面仍在拆迁。

“是呀,那儿原来是法华寺的后身儿,不过本来也没剩什么了,估计又要盖大厦。”说话的一位老爷子嗓音洪亮。

“您是人艺的演员吗?声音真亮。”我们问。

“哈哈,这胡同里可是藏龙卧虎啊!你们多走走就知道了。”旁边几位笑着说。

报房胡同的西口南侧就是著名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中国最高的话剧艺术殿堂。老舍先生的《茶馆》、《龙须沟》;曹禺先生的《雷雨》、《日出》;郭沫若的《蔡文姬》等众多名剧,都是这里的保留剧目。近年更有《李白》、《杜甫》、《天下第一楼》、《窝头会馆》等话剧脍炙人口。

图片

北京人艺也是40年来伴随我们成长的艺术圣地。记得大学毕业时,一位回到外省的同学曾不无遗憾的说,北京在生活方面不比家乡强多少,唯一好的是在文化艺术方面,可享受的太多了。当然,现在互联网发展迅猛,可以在网上很方便的观看。不过,有好剧且能抢到票,还是身临其境、现场感受为好,感觉的确不同。

图片

           未完待续,再见!

    (保护原创,尊重知识产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