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用)(两材料)关于“修辞立其诚”阅读训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2-11-01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修辞立其诚”语出《周易》,原指君子要注重文化修养,做到立身诚实,后引用于诗文写作,遂指修饰文辞,强调文辞修饰,要服从内容的真实。新时期以来,传统文化得以复兴,旧体诗词得风气之先,蓬勃发展,诗家辈出,佳作如林。其成就皆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这问题、那问题中,“修辞立其诚”也是问题之一。

②诗词创作离不开一个“诚”字。离了“诚”就一无是处。傅庚生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教授,讲旧体诗词常有出人意表处。他在《情辞与本色》一文中,谈“修辞立其诚”很有见地。所谓“诚”,说白了,就是作者一点内心的真实感动。有了这点真实感动,诗作自然“诚”;没有,词藻再华丽,也是“伪”。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傅先生将陶渊明的《饮酒》诗之一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与王维的名作《竹里馆》作一比较,认为陶诗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胸无点尘,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胸襟。而王维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则心有尘滓,有唯恐人不知之嫌。其归隐情怀,两相比较,王不如陶,个中原因,是缺少了一点“诚”。再如他点评杜牧风流倜傥,不拘绳墨,是真名士自风流,写的全是一点心中的真感动。所以,他的诗作当得起一个“诚”字。反观袁枚,心持把玩的龌龊心理,躲躲闪闪,遮遮掩掩,患得患失,伪作多情,把肉麻当有趣。其词作所缺失的也正是这一点“诚”。

③借古以鉴今,当代旧体诗词创作,一些作者因为对所写题材内心缺少一点真实的感动,所以,颂扬时政只是大话空话,无真情实感;鞭挞丑恶,往往也是新闻语言。写田园,只靠雕琢词藻,支撑门面;写内心情感,不敢袒露心迹。凡此种种,皆因修辞乏其诚所致。

④诚,是诗词写作的一条铁律。凡乏其诚者,多是伪诗无疑。“修辞立其诚”,重在要用生命、用真情去歌唱,方显“其诚”。

(熊文祥《修辞立其诚》,选自《东坡赤壁诗词》卷首语,有删改)

材料二

①“修辞立其诚”之“修辞”原义并非指文章或文学,而是指一个人的言语,可以说“修辞立其诚”是指一个人的言语行为,也就是说话,辞即是要说的话。“修辞立其诚”指一个人说话之前要在心中酝酿自己的言辞,在酝酿言辞的同时也要确立一个根本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就是“诚”。不诚,虽则“修辞”,亦心口不一,伪也。

②“修辞立其诚”一旦被提出后,后代学者即对其进行丰富和发挥,就不单单只是就人们的说话而言了,古代学者们发现说话是如此,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先贤更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将其扩展到文论上。

③宋代学者王应麟指出“辞非止言语,今之文,古所谓辞也。”其实早在他之前的学者已经不把“辞”单纯地解释为言语了。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第一次从文学创作者的角度在《文心雕龙·祝盟篇》阐发了“修辞立其诚”。《祝盟篇》里提到“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是说创作祝盟时语言文字要务实立诚,无愧于心,无愧于天,无愧于神。其实不仅仅创作祝盟文时要如此,创作其他文类时又何尝不是如此?《文心雕龙》全篇的理论宗旨即是要求创作者从自身出发挖掘自己的创作才能和创作潜力,创作出独具文心的文学作品,其在《序志》中即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所以说《文心雕龙》的宗旨就在“用心”二字,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走心的,从其书名“文心雕龙”已经可以看出来。

④后面在同一篇中,刘勰又说“立诚在肃,修辞必甘”,意思是说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态度是诚心诚意、端正严肃对待的,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也一定是“甘美”的,就是连神听了也会为其中的诚意所打动的,这又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阐发“修辞立其诚”了,“修辞必甘”又和钟嵘的“滋味说”遥相呼应,不过钟嵘的“滋味”只是就五言诗而言的,“修辞必甘”中的滋味是指所有的文类而言的。

⑤“修辞必甘”是说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是否是作者的用心之作,读者是可以透过其中的“修辞”看出来并欣赏到的。滋味甘与不甘,全在修辞者诚与不诚。《中庸》云:“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怀有天下至诚之心,则可以尽天地万物之性,学究天人,与天地共参。

⑥但是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只要一个人是诚心诚意(未必一定是至诚)也能创作出尽人尽物尽心尽力之作。毕竟各人资质不一,才气不同,心性各异,不能强求,正如曹丕论述人的文气时一样“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至。……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诚也是如此,能否达于至诚都是个人的造化使然。既然大家都是中人,只要付出一点诚心,无论是中人、中人以上者,还是中人以下者都能感同身受,所以《中庸》又云:“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相反,如果是无情无义不诚之作,必然不能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反而会暴露出创作者的不用心、敷衍,那么质木无文,言不由衷,华而不实,读者也可以透过文本读出来。

⑦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超奇篇》中说:“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王充把文比作是一棵树,叶之荣华、壳之虚实与根之实诚是紧密联系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纵然树上花枝招展,果实累累,如果没有根之实诚,也是摇摇欲坠,壳内空空的;所以王充指出“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这样才能“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若不然就如禽兽之毛有五色,如果“有文无实”,这五色之毛也白生了,有什么好看。由此就带出“修辞立其诚”文如其人的观点。

(雷光高,王军涛《论<易传>“修辞立其诚”及其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节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傅庚生认为陶渊明与杜牧的诗歌写的全是一点心中的真感动,是真名士自风流;而王维和袁枚则心有尘滓,缺少了一点

B.当代一些旧体诗词创作,有的只是大话空话,有的靠雕琢词藻支撑门面,有的写内心情感却隐藏心迹,这往往是缘于对所写题材缺少真实的感动。

C.刘勰在《文心雕龙·祝盟篇》中第一次从文学创作者的角度提出了创作祝盟文及其他文类时要务实立诚,从而创作出独具匠心的文学作品。

D.钟嵘的滋味说和刘勰的修辞必甘理论遥相呼应,不过二者所指的范围不同,两者分别是就所有文类和五言诗而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二都对修辞立其诚的内涵及发展作了阐释,其原义是指个人的言辞诚实、立身诚实,后来才用于诗文写作和文学批评等。

B.从《文心雕龙》的书名能够看出刘勰对修辞立其诚这一。理念的推崇,而《东坡赤壁诗词》期刊将材料一作为卷首语,也能表明该刊对这一理念的肯定。

C.两则材料都认为一个人唯有至诚,方能创作出尽人尽物尽心尽力之作,凡乏其诚者,写作不用心、敷衍,其作品多是伪作无疑。

D.教材中张岱年《修辞立其诚》中引用的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使我们认识到修辞立其诚还应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

3.材料二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4.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修辞立其诚的具体内涵。


参考答案:

1B

2C

3对比论证。通过有无根之实诚而形成的两种不同结果的对照,来突出诚之胸臆的重要性。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引用王充《论衡》的句子,使论证更有力,进一步说明文章作者的观点。

举例论证。以东汉学者王充赞同文墨辞说与人之胸臆自相副称的事例来有力佐证作者修辞立其诚文如其人的观点。

4语言文辞上,作家在说话之前要在心中酝酿思考,慎重表达。

文质关系上,文辞修饰要服从内容的真实。

创作态度上,要诚心诚意,端正严肃,创作出尽人尽物尽心尽力之作,并有真情实感。

品德修养上,作家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做到文如其人、文实相符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陶渊明与杜牧的诗歌写的全是一点心中的真感动,是真名士自风流;而王维和袁枚则心有尘滓,缺少了一点'’”错误。以偏概全,原文中傅先生仅将陶渊明的《饮酒》诗之一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与王维的《竹里馆》作比较;

C.“创作祝盟文及其他文类时要务实立诚错误。与原文不符,刘勰在《祝盟篇》只提出创作祝盟要务实立诚,不包括其他文类;

D.“钟嵘的'滋味说和刘勰的'修辞必甘理论……分别是就所有文类和五言诗而言错误。张冠李戴,原文钟嵘的'滋味说只是就五言诗而言的,'修辞必甘中的滋味是指所有的文类而言的,对应的顺序颠倒。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两则材料都认为一个人唯有至诚错误。由在这问题、那问题中,'修辞立其诚也是问题之一”“所谓',说白了,就是作者一点内心的真实感动。有了这点真实感动”“诚,是诗词写作的一条铁律等来看,材料一中关涉的是诗歌创作中的,而不是唯有至诚,方能创作出尽人尽物尽心尽力之作

故选C

5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