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肤瘙痒辩证施治总结

 _北冥有鱼_ 2022-11-01 发布于北京

一、伤寒论关于“痒”的条文

《伤寒论》中有三处提到瘙痒,机理各不相同。

一为“ 以其不能得小汗”  -- 麻黄桂枝各半汤;

二为“ 迟为无阳,不能作汗”;

三为“ 无汗……以久虚故”;

,证机各异,但“不得汗”却同。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伤寒论》将瘙痒之原因归于无汗



~ 《麻黄桂枝各半汤》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 风寒束表:瘙痒多发于暴露部位,天气寒冷或气温急骤变化时可诱发或加重(多发春、秋、季),或夜间解衣卧床时亦瘙痒症甚,皮肤干燥,恶寒、微发热,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麻黄桂枝各半汤



~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 面赤、脉迟、身痒、畏寒怕冷;

        治疗:麻附辛汤



~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 益气生津,以充汗源,宣透郁热,以清阳明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栀子豉汤、竹叶石膏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加减化裁,思路大致相同。



二、传统脏腑辩证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复杂,病因病机有:

    或外邪侵袭;

    血热生风,风盛则痒;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其运化功能失常,内生湿热,郁积腠理肌表以致瘙痒;

    血虚则更易生风,肌肤失养,日久致气血循行不畅、经脉阻滞则瘙痒不已。

,《诸病源候论中》日:“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



1、风热血热证:皮肤瘙痒,遇热或饮酒后加重,搔破后血痕累累;伴心烦,口渴,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治以清热疏风,凉血止痒,用消风散(《外科正宗》)加减。

方剂:荆芥、防风、苦参、浮萍、生地黄、当归、牡丹皮、知母、蝉蜕、生甘草。


2、湿热内蕴证:瘙痒不止,抓破后渗液结痂;或外阴肛周皮肤潮湿瘙痒;伴口干口苦,胸胁胀满,纳差,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止痒,用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方剂:龙胆草、苦参、苍术、生地黄、黄苓、梔子、车前草、白鲜皮、地肤子、生甘草。


3、血虚风燥证:以老年人多见,病程较长,皮肤干燥瘙痒,血痕累累,伴头晕眼花,两目千涩,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养血平肝,祛风止痒,用当归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加减。

方剂:熟地黄、生地黄、当归、黄芪、天冬、麦冬、鸡血藤、首乌藤、刺蒺藜、黄芩、生甘草



三、季节性特点突出

春冬寒冷季发生加重;

夏秋燥热多汗季节发生或加重;



--  作者:北冥有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