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名将 II 王翦,为什么他是战国四大名将里唯一得善终之人

 北雁寄南书 2022-11-01 发布于湖南

王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

说到王翦,我们都知道他是秦国继白起之后,不可多得的大将。他与他的儿子王贲那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那可是立功无数。除了最早灭亡的韩国之外,其余五国差不都是王翦父子所灭,我们这里就姑且把他儿子灭亡的国家也算在他头上了,毕竟老子英雄儿好汉吗!

王翦一生征战无数,说战必胜、攻必取有点夸张,因为同时代还是有人可以和他一较长短的,这个人我们在后续的名将篇中会说到。但说他足智多谋,却是实至名归。也有人说这个人不暴虐,不嗜杀,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极为可贵,这一点我实在无法苟同,人们常说春秋无义战,难道战国打的仗就是义战了吗?如果您真要较真说什么大一统的,那在这些客观结果面前我就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王翦是名将,咱们就先来看看这位名将的主要战绩。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王翦攻赵,被赵国名将李牧所阻,两人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相持了一年,也分不出高下来,后来王翦用反间计除掉了李牧,大败赵军,攻下赵都邯郸,俘虏了赵王迁,赵国亡。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领兵六十万伐楚,与楚国大将项燕四十万楚军相持一年之后,出击大破楚军,杀项燕于蕲,一年多后又俘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楚国亡。

至此,王翦基本上完成了他在军事事业上的最华丽的篇章,上述二大战役也基本上奠定了他入选战国四大名将的基础。攻灭燕国和魏国的那些战役主要是他儿子王贲打的,咱们还是把它分清楚点,要不然感觉像是在给王翦的战绩注水。


史书上对于王翦的用兵着墨不多,但从以上几次战役的过程中看,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特点的。

第一个特点,多智善谋,攻打赵国时和李牧对阵,李牧也是个有本事的,曾经先后两次在肥之战和番吾之战中击败王翦,光靠实力打不过啊!怎么办呢,对不住喽,战国无君子,那就只能用点阴谋了。在战场上不能速胜,于是就禀告秦王,再行反间计,派奸细潜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的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说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叛国。昏庸的赵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赵国仅存的名将给杀了。历史在这种事情上总是无比相似,我们还会看到许许多多这样被昏君奸臣冤杀的良将

第二个特点,善作水磨工夫,什么意思呢?王翦用兵太稳了,绝不冒进。在没有绝对把握击跨对手的时候,就是跟你死耗,在耗的过程中,让露出破绽来。王翦的代表一战就是用六十万大军攻楚的大战,在这一战中,他充分的应用了三十六计中的“以逸待劳”,敌不动,我不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然后在楚军斗志松懈之准备撤退之时实施追击,最终在蕲南大败楚军,杀死项燕。


王翦不仅在战场上稳准狠,多智善谋,在政治上也表现出色。

白起在攻赵时抗过命,王翦在攻楚时由于秦王不同意给他六十万大军,也抗过命。但最终两人结果为何一死一生呢?

白起为人刚直,不懂得韬光养晦,与范雎这样的中枢大臣产生了矛盾而不知收敛,觉得国君的命令不对,就敢撂挑子不干。而王翦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在伐楚时,就伪装出贪财的样子,不断地向秦王索要财货田产,以减轻秦王对于手握重兵在外的自己的疑心,在攻下了南方的百越之后更是激流勇退,深藏身与名。我们在以后的史料中也几乎没有见到再有王翦参政的记录。

王翦用兵不像白起那样其疾如风,侵掠如火,动如雷震,但他的用兵却暗合了孙子兵法中其徐如林,不动如山,难知如阴这三点。这两位秦国将军的用兵风格一合,恰恰就是孙子兵法对于军队行动规范的整体描述。

曰: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而王翦最终能得以善终,也有很大一部原因是因为他的这种多智善谋,细致如丝的风格不光是用在行军打仗上,还用在了政治上。所以有很多观点都认为王翦深知为臣之道。白起,那么大功劳说杀就给杀了,而王翦到平安无事,独善其身。


请跟花满楼一起穿越时空,探访岁月。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喜欢,不妨关注,让我们以文会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