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导图】仲景经方,背部诸症的辨证论治,背痛中医治疗经验

 阿根212 2022-11-02 发布于云南

图片

试探张仲景对背部诸症的辨证论治
张楚楚,陈明


背部不适,临床常见,《伤寒杂病论》将其归纳为项背强几几、背恶寒、背微恶寒、背寒冷如掌大、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背反张等多种表现,既可作为病,又可作为证。本文仅就此,对《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辨治背部病证之有关方证进行探讨,以窥张仲景辨治此类病证之轨迹。同时结合陈明教授临床运用经方治疗背部诸证之经验,以资佐证。

图片



背强
1、太阳病背强
《伤寒论》第14条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第31条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强,强直不柔顺貌。几几,《伤寒论语译》曰:“几几,音'殊’,本来是形容鸟类伸颈欲飞而不能的姿态,这里是形容项背强硬拘急不舒的症状”。临床上项背强的患者,欲伸展扭转脖子以缓解不适,犹如伸颈欲飞不能之小鸟。太阳病无论是中风或伤寒,均表现为项强背重,紧束不舒,俯仰不能自如。此邪客太阳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所致。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以葛根为主药,用量大至四两,其主要作用有三:一为发散太阳经风寒之邪,邪去则经脉自安;二是缓急解痉,尤善缓解太阳经脉之拘急,为治疗背痛、头项痛、肩周痛的良药;三是具有解热生津的作用,《本草经疏》认为葛根是“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之要药也,故主消渴,身大热,热壅胸膈作呕吐。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故主诸痹”。葛根汤与桂枝加葛根汤治疗的主证相同,只是无汗和有汗的区别。方中的桂枝辛甘温煦,具有解肌发汗、外散风寒之功,同时又具有温通经脉、通利血脉之效。故《得配本草》谓其“通血脉,达营卫,去风寒,发邪汗。为内热外寒之圣剂,治肩臂诸药之导引”。陈明教授善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椎病项背不适、鼻炎、面瘫等。
试举1则验案如下:
患者某,男,剧团演员,正值盛夏外出演出,汗出触冒山间风寒之气,晨起项背拘急疼痛,脖子歪向左侧状如落枕。平素该患者动则汗出,时常感冒。证属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脉,导致营卫不和,经脉拘急。处以桂枝加葛根汤加片姜黄、僵蚕等,1周而愈。

2、肾虚之背强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关前寸脉,属阳主表,寸脉浮,系病在表之象;关后尺部,属阴主里,尺脉浮,是邪有于里。此处背强为下元不足之征,与《金匮要略●黄疸病》篇女劳疸“尺脉浮为伤肾”义同,证属肾精不足、虚阳外浮之象。尺脉候肾,肾藏精主骨生髓,背部通行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互为表里。若肾虚髓减,腰脊失养,致背强骨痿。书中未载具体方药,笔者认为应处以补肾填精之法,肾精可分为偏于滋润的肾阴与偏于温煦蒸化的肾阳。后世张景岳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主张“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偏阴虚者,可用左归丸或左归饮;偏阳虚者,可用右归丸或右归饮。

3、痉湿暍之背强、背反张
3.1痉病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曰:“病人身热足寒,颈项强痛,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本条所言,实为三阳合病,身热、恶寒、项强,属太阳表证;颈强、面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则为阳明经热伤津、经脉失养;而头热、足寒、目赤,乃少阳胆火上炎、枢机不利之候。其治宜辨何经为病,病在太阳者,续辨有汗、无汗,有汗者,此柔痉,用栝楼桂枝汤;无汗者,此刚痉,用葛根汤。病在阳明者,张仲景用大承气汤治之,至于病在少阳,则当用小柴胡汤和解。

3.2湿病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病治》曰:“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素患湿病之人,寒湿郁遏肌表,阳气难以外达而蒸于上,故但头汗出。寒湿外入,闭阻太阳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则背部牵强不利;恶寒,欲得衣被并向火取暖,此为寒湿在表,卫阳被郁。如若不慎使用攻下之法,使阳气受损,则变生上、中、下三焦的病证。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云:“寒湿居表,阳气不得外通而但上越为头汗出,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是宜驱寒湿以通其阳”。寒湿之证,可以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

背冷
1、阳明病背冷
《伤寒论》第169条云:“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背微恶寒乃背冷之轻症,其症有似少阴病,但少阴背冷,必口中和,且背冷程度较重;而本条乃“热结在里,表里俱热”之阳明热盛、气津有伤之证。初病为太阳无大热,若进一步出现口燥渴者,则为转属阳明,阳明邪热,伤津耗气,而出现本条之“口燥渴”,以及“大烦渴不解”(第26条)、“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第168条)、“渴欲饮水”(第170条)、“口干舌燥”(第222条)等白虎加人参汤证候表现,此必伴有阳明邪热迫津外泄之大汗出之症。热迫汗出,气津两伤,肌腠一时失于卫气之秘固,而致“背微恶寒”。故知此恶寒,必程度较轻,很快将会“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2、少阴病背冷
《伤寒论》第304条曰:“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胸为清阳之府,心之主血脉,肺之司呼吸,均有赖于宗气之调摄。张锡纯曰:“是大气者,原以元气为本,以水谷之气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胸阳不振,阴寒内盛,转行于后背,此为少阴阳虚、寒湿内盛所致。少阴阳虚,督脉受累,加之寒湿凝滞,故“其背恶寒”。刘渡舟认为:“治疗少阴阳衰背恶寒,当先用灸法以消阴,继用附子汤以扶阳气”。附子汤重用炮附子,以温少阴之阳气,驱寒湿之阴霾;人参、白术、茯苓培补中焦阳气,绝其寒湿之源;芍药缓急止痛,又能制约上药刚燥之弊。本方对于少阴真阳不足或寒湿内侵、营卫运行滞涩,以致恶寒肢冷、骨节疼痛之证,甚为适宜。
附陈明教授医案1则:
患者某,女,47岁,于2018年1月17日就诊。
全身关节疼痛2年余,值天阴雨加重,下肢厥冷,冬日尤甚。患者自述用热水袋减不足言,背部恶寒恶风为甚,二便尚可,纳可。舌淡苔薄白,脉细。
证属少阴阳虚,寒湿凝滞。处以附子汤与当归四逆汤合方加减:
炮附子(先煎)10g,茯苓30g,炒白术10g,白芍10g,党参15g,干姜10g,当归15g,通草6g,川牛膝10g,鸡血藤30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服7剂后,全身关节疼痛及下肢寒冷显减,但服药后身汗稍多,遂于上方中加入麦冬10g,再进7剂。
2008年1月31日三诊:关节疼痛基本痊愈,夜寐时下肢已温,但背部仍觉微恶风寒。舌薄白,脉细。再于上方中合玉屏风散,继服10剂,关节痛及肢寒怕冷诸症全消。

3、留饮背冷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载:“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留饮,指水饮久留而不去者。饮为阴邪,易阻遏阳气运行。《伤寒论》第64条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心胸水饮久留心下不去,势必阻碍胸中阳气通达于背,饮邪趁机流于背腧穴,故背冷仅如掌大。至于治法,笔者认为应秉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大原则,温化寒饮。可使用治疗“心下有痰饮”之苓桂术甘汤,亦可应用小青龙汤以温散寒饮。

背痛
1、胸痹背痛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载:“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此所述之胸痹背痛的病机实乃阳微阴弦所致,“阳微”是上焦不足、胸阳不振之象,“阴弦”乃阴寒太盛、水饮内停之证。阳气衰微,邪浊乘上焦阳虚,盘踞于胸膈之中,阻遏气机之升降,不能贯通,发生胸背疼痛。治宜通阳散结,依据胸痹程度的不同,选取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亦或是治疗阴寒痼结的乌头赤石脂丸。

2、心中寒背痛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载:“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此条为心中寒的证候,心乃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寒凛胸透背,痛犹虫之流注走窜,亦可见到手足青至节等症状,证属真心痛,非重剂不可起沉疴。方宜乌头赤石脂丸,集乌头、附子、蜀椒、干姜一派大辛大热之品,峻逐阴寒痼疾,伍以收涩之赤石脂,乃收留诸药之阳热温心煦背。

3、伏饮背痛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又载:“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此论痰饮伏于膈上复感外邪,致外感引动内邪之证候。《金匮要略心典》曰:“目泣自出,振振身瞤动者,饮发而上逼液道,外攻经隧也”。外邪引动内饮,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故见寒热,背疼腰痛乃太阳表证之本虚标实之象。膈上乃心肺大气所居之处,阴邪潜伏于膈上,津液失于敷布通调,又复加重心阳之虚衰,肺气不降,见胸满、喘咳、吐涎诸症。纵观整个痰饮咳嗽病篇,狭义之痰饮所致背寒冷如手掌大,悬饮之咳唾、胸胁疼痛,支饮之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或是水在五脏之心肺,均可见胸满、咳唾之症,实为上焦心肺阳气不足,饮邪内扰所致。张仲景虽未出方,但以其病机可用小青龙汤外疏风寒,内化伏饮。

背麻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曰:“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痹侠背行,侠同夹,指脊椎两侧有麻木感。对于脉大,《脉理求真》曰:“如见大而有力,则为阳气有余,其病则进;大而无力,则为正气不足”。《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曰:“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由此可见,此处脉大者,为营卫俱虚,不能濡养温煦背部肌肤所致。《素问●逆调论》说:“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可处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治之,以黄芪、桂枝益卫气温经,芍药养营血而通痹,生姜、大枣调营卫,气血两治。

小结
从《伤寒杂病论》来看,背部诸症,有六经、寒热、虚实、脏腑之不同,选方有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白虎加人参汤、附子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栝楼薤白白酒汤、乌头赤石脂丸、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等之别。启示我们临证中见背部症状当仔细辨证,以察知病机所在,进而针对病机遣方用药,方能事半功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