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物危机与永续农业—— 读【美】阿曼达·利特尔著《未来吃什么:人类如何应对食物危机》

 云蔚志读书 2022-11-02 发布于上海

工业化正在让全世界享受着丰富、多样化而且价格亲民的食品,而与此同时,人类也面临着食品浪费及过度消费、营养不良、人口压力、集约化农业带来的环境破坏等问题,食物危机正越来越严重。在本书中,作者通过采访世界各地的农业探索者,希望为人类的未来农业找到一条可持续的绿色之路。

一、人类的食品危机

人类的食品危机主要源于污染环境、改变气候、供给严重短缺、浪费严重这几方面。

(一)污染环境

1. 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中国的农场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城市周边,但城市的土壤和水源污染较为严重。根据2014年中国政府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农田也有20%受到化学品和重金属的污染。

农作物在受污染的土壤上生长缓慢,产量低于正常土壤,这又促使了化学品的更多使用。

2. 破坏生态系统

现代农业大量使用了农药和化肥,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单一作物的种植有利于害虫的滋生,并使其产生了对农药的抗药性。于是,人们又研制出种类更多、效力更强的农药,杀虫剂用量也翻番了。除草剂和杀真菌剂抑制了表层土壤的微生物,杀死了蜜蜂等昆虫,破坏了粮食作物的授粉。过量的肥料进入湖泊和海洋,导致海藻泛滥,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

水产养殖也存在环境污染的情况,比如,三文鱼饲料的70%都是以尿液、粪便或未使用饲料的形式再次流入大海。排泄物沉淀在海底,破坏了所在地区的海洋生态。

3. 基因污染

养殖三文鱼也会从基因上污染自然生态系统。养殖的三文鱼只能习惯于人工养殖的环境,当它们逃脱网箱,与野生三文鱼交配产生的后代,在基因上有很大概率无法适应野生环境。

(二)改变气候

全球变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也日益重视控制碳排放。事实上,大多数人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更多地来自饮食,而非驾驶或飞行。

如今,农用化学品的生产、农用机械的运行及农产品的运输都会形成大量的碳排放,粮食生产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已占每年排放总量的1/5左右,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比其他任何行业都要大。

(三)供给严重短缺

现在,变暖的海水吸收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正逐渐酸化。海洋酸化使得贝类难以生存,尤其是牡蛎和蟹类。

威胁着粮食生产的不仅有全球变暖,自然灾害、通货膨胀、经济崩溃和恐怖袭击也在不断增加着食品供给严重短缺的可能性。

(四)浪费严重

矛盾的现实是,一面是全球食品供应的严重短缺,一面却是发达国家对食品的严重浪费。

浪费食物加剧了食品短缺,也浪费了生产、运输、储藏食物所耗费的各种资源。最后,这些被认为是垃圾的食品绝大部分被填埋,加之垃圾发酵产生的甲烷,又额外产生了污染。在美国,仅有5%的垃圾可控分解为植物所需的养分,最终变为肥料。

二、解决食品危机的方案

作者访问了许多梦想改造现代农业的人士,他们的目标是构建粮食生产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永续农业的基础上,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的营养饮食,让地球变得宜人宜居。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他们不断尝试着各种解决食品危机的方案。

(一)先进环保的科技

首先要开发先进环保的科技,使农业不再依赖于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依然可以满足产量和多样化的需求。

1. 数字农业

通过发展和应用数字科技,无人机、传感器和机器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部分。

数字化、网络化可对生产的控制更加精准,因此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特别是机器人的使用,不仅降低了种植和采摘的人力成本,更可以除杂草和消灭海虱,使无农药生产成为可能。

2. 基因农业

基因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极为广阔,常见的有转基因作物。抗旱的转基因玉米可以帮助非洲各国在农业上实现自给自足,减少高温、干旱和入侵害虫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克隆技术也有助于降低环境污染。克隆牛只有较薄的脂肪层,因此减少了5%的总饲料和水,并可实现全自动屠宰牛肉。

早期的人造肉不过是用植物蛋白替代肉类,而实验室用生物技术培养出来的人造肉,则是真正的肉。这些人造肉不存在常规肉类加工中的细菌,可以在任何地方生产,储藏条件也仅需冷藏,还拥有多种不同的营养成分,更有利于人体健康。

基因技术还可用于开发新的农作物,比如改良辣木的基因,使其口味和营养更接近目前人类常食用的农产品。

3. 精细农业

在农业的精细化上,也有不少好方法。

在中国传统的混合水产养殖中,在养殖鲱鱼的同时,还可生产海藻等其他海产品,不仅经济效益可观,也形成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进一步利用这一思路,将鱼粪收集起来,就作为生物燃料和高质量肥料。再改良鱼饲料,使其要成分为玉米、小麦、大豆这样的陆生谷物。让食肉的三文鱼改吃素食鱼饲料,可大大降低饲养的成本,也遏制了对野生鱼类的残杀。

传统农业是看天吃饭,对天气的控制也成为农业的一个重要难题。于是,出现了喷水雾降温,大马力防霜冻风扇等调节温度的新方法,并有不错的效果。

精细农业的其他新模式还有垂直农业和有机农业,可避免人体摄入农药的风险。其中,采用LED灯替代太阳光,以及提高二氧化碳浓度,都加快了农作物的生长速度。

(二)杜绝浪费

其次,要杜绝食品的浪费。

尤其要改变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食物垃圾最终只能堆肥。无论是对于公司、家庭,还是城市垃圾的处理,真正的重点应该是预防,而后是垃圾救援和捐赠,最后才是做成堆肥。

为此,书中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比如:改进包装和储藏方式,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改变标签的信息,由较短的保质期改为较长的可食用期限;打折出售临期食品,以及不那么美观的农产品;回收临近保质期的食品,作为堆肥的原料;哪怕是堆肥,也可将食物垃圾转化为沼气——一种为工厂提供热量和电能的燃料。

(三)改变饮食观念

最后,再如何改良肉食,都不如引导大众形成素食的饮食习惯。当然,这并不容易,像植物蛋白构成的人造肉就难以获得很多人的认可和接受。

三、评估方案

书中列举了相当多的应对食品危机的方案,但它们都处于发展之中,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一)科技的缺陷

新兴农业科技的成本大,风险高,产量低,难以满足全球人口的食品需求。

各国对一直担忧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和健康的潜在影响。机器人也是有局限性的,只能处理土壤表层的问题,而农业的许多问题都深藏在地下。有机农业存在虚假认证的现象,导致消费者对有机农业的信任度有所下降。高度可控的农业同样存在高风险。如果系统出现任何失误,农作物将会受损,甚至很快死亡。

(二)多方参与

现在,开发先进农业技术早就不限于园艺师这么简单了,而是需要园艺、生物化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程序设计、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和具备档案知识背景的人才。

一个永续农业系统,应具有各种食品的生产区域,可覆盖大城市及周边地区。这样的系统的成功运行需要大量的政府资金和全新的管理方式,以及相关的《土地管理法》和《国际贸易法》。

作者认为,实现这一愿景的关键是需要更多人的参与,无论是农业从业者、政府官员、厨师、科学家或是有责任感的消费者。只有各方一起努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城市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人类未来吃什么才更有保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