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交流|“教师的教育研究如何实证”

 成都大学陈大伟 2022-11-02 发布于四川
       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郭雪丽老师邀请,参加了黄建初老师的走向实证:给教师的教科研建议》读书分享。
     《中国教育报》资深编辑记者梁杰老师主持。我有30分钟的分享发言,并回答了梁老师筛选的一位参与教师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小郭她们整理录音,我做调整,有以下文字,分享出来。

我的分享:
      首先祝贺黄老师大作走向实证:给教师的教科研建议出版,恭喜黄老师的大作受到一线老师的热烈追捧,也祝大夏书系读书和推广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我这里和大家分享教师的教育研究如何实证,也是基于读黄老师这本书的一些想法,结合自己的实践引发的一些思考。
       先说我对这本书读后的体会,大概有这样几点:一是为一线教师的研究积淀勇气和信心,这本书是面向实践的,是为一线老师量身定做的;二是提供一个实证研究的依循,在整本书里有相关的理论、很多具体的方法,以及大量的案例来指导老师,给读者一个理论引领、方法指导和案例借鉴;三是引导教师更好地做教育的实证研究,促进其更有质量更有水平。这是我的读后大致认知。另外,我以为这是一个有长期的教育科研实践和管理经验者的力作,黄老师有一个笔名叫“田农”,其意是把自己定位为在教育科研、教育实践的田地上辛勤工作的农夫,这本书基于她的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
       黄老师在封面上有“走向有理论视角的情景性本土化实证研究”这可以算本书的一个理想,也算打开这本书的一把钥匙,我想先说说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一、对教师做实证研究的理解
      为什么要理解这个问题?大概十多年前,我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写的《世界在你心中》,读到这样一句“思想往往会形成概念,然后人就按照这些概念而活。”刚读到的时候只是觉得好,但不太理解近两三年似乎对这个话题有些感悟我们是通过我们的思考,通过我们的研究去建构对教育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形成一些概念然后我们就按照这些概念去生活去实践。所以概念非常重要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读这本书,我自己就想去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形成自己的概念,然后按照这样的概念去实践去生活 
       首先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提关于走向实证教育科研科研的本质就是要讲证据,现在提走向实证的教科研,这就需要理解教科研的问题。对教科研怎么理解,我在大夏书系出的第一本书是《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书中,以为教育科学研究有两种理解第一种就是教育的科学研究强调研究教育用科学的方式严格运用研究的科学方法,这需要严格论证,强调价值无涉重复验证去情境化,科学研究就是要寻找一些超越情境具有迁移价值的普遍的东西来。可以说结论是情境化的。
      我以为这样的理解对教师参与教科研不利在《上海教育科研我写过一篇《教育科研的“返魅”和“祛魅”》(阅读链接:教育科研的“返魅”和“祛魅”“祛魅”就是不要把教育科研搞得太复杂,使一线教师敬而远之、畏而远之。返魅”就是要去看到教育实践的本身的复杂性,很多东西我们不是完全能够用数据来量化的。这样,我对教育科学研究就有了第二种解读教育科学的研究,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科学,这就要看到教育科学本身的特点,依据对象特点采取适合的研究方法。这样的研究就不能不考虑情境,要考虑情镜与关系、价值与意义,要基于情境的证据,基于情境做研究。
      我举个例子,我曾经在贵阳观察一节地理课,这个老师上两广地区,课要结束的时候,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我想问一下,你们今后如果到两广地区去旅游,你们会干什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肯定会去大吃一顿老师看了他一眼我看你真是个吃货。不考虑情境,“我看你真是一个吃货”可能会被质疑和批评。但我观察这个学生听老师这样说脸上笑开了花,他向周围的同学得意地炫耀“你看老师和我关系多好”。我发现这里的我看你真是个吃货师生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这里有师生和谐相互信任,同学们特别爱老师的背景。所以我在提出观课议课的时候,特别强调的是研究的不是要素,不是把一个一个要素抓出来,而是研究情境我想,黄老师关注情境这就抓住了教育研究对象的实践特点。
      怎么理解情境性?日本的课程专家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里说:“没有那间教室和其他教室飘逸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从这种意义上我认为教育实践的真理具有境脉特征是空间的,这个空间人不一样物理环境不一样心理环境也不一样,坐在不同教室的人他有不同的心境。脉是什么就是教学有脉络,有历史有发展有变化。我曾经观察成都一位非常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上《第一场雪》,下课后今天我这样上,但是一般情况下有人来听的公开上都不会这样上因为大家要认为语文课要让学生读,要让学生领悟。这篇文章很美,如果没有美美地读,意味着这篇文章上不好但是我以为,我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在引导学生美美地读,现在马上要中考了,我想让学生学习写作她引导学生分析和学习写法,你说可以不可以?当然是可以的所以教学它是有脉络的,它有自己的曾经也有自己的未来放在这个阶段用这种方式可以,放在另外的阶段可能就需要另外的方式。包括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学习方式不可能每一节课把三种方式都搞一次,搞一次意味着就不深入所以,实践的情形就可能这一节课以合作学习为主,下一节课以老师讲授为主,再下一节课以探究学习为主。
        这是特别强调教育实践的情境性,教育研究要立足情境,要关心情境。
第二个问题,书定位“给教师的教科研建议”。教师的教科研与研究者的教育科研也应该有不同。我以为教师的教科研是特别强调面向实践的。面向实践就我看来有这样几点:第一个就是要改善实践,怎么改善?需要遵循教育科学,要符合教育规律,这就需要研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地做研究。第二个是教师的教育研究一方面是做好事,另一个方面是要实现自身发展,在研究中成人成事。教师做研究要问一问作为研究者你有成长和进步没有?这种成长和进步基础首先是研究思维的培养,遇到问题和困难怎么办?用研究的方法解决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研究习惯,锻炼了一定的研究能力,这就是实现专业成长。第三个通过研究能够提供一定的实践方案,贡献一定的实践知识,这是为实践做贡献,为知识做贡献,有了实证的基础,这样的实践方案和知识贡献更可靠。
     理解“教师的教科研”需要把教育科研的门槛适当降低2005年我在成都一次校长培训班上给大家讲教育科研,中途休息有位校长就跟我说什么是教育科研?说实在话,我们现在的开题会等于启动会,结题会等于追悼会这是中间没有过程,实践没有变化,研究走了过场。后来我在另外一个地方讲,再说到这个问题,这里的有校长说我们这里只开启动会,不开追悼会因为申请一个课题不容易,要让它一直活着。”这让我思考到底应该怎么理解教师的教育科研?我想到的“教师的教育研究是运用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的力量,让自己的教育生活变得舒适和美好。”研究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教师要研究自己的生活。我经常和老师们讨论你现在上课学生听不听?如果学生都不听你课,你舒服不舒服?如果不舒服你怎么办?要研究,要研究怎么能够让学生听自己的每次考完试你的成绩理想不理想满意不满意不满意怎么办做研究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所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自身的生活。怎么改善生活?思考和行动结合起来。一位教师光有行动不去思考,干的事情没有质量,没有效率光思考不付诸行动,文章写了,但是实践没改善,自己没有发展,教学没有改进,这不是教师应该追求的教师的研究也要追求质量,也要提高质量,这就要遵循一定的科学,比如要立足事实,关注实证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理论关照。走向有理论视角的,就是理论的作用和运用问题,黄老师有“要学点教育史、教育哲学和形式逻辑”“教师要学做文献研究吗”“如何做文献阅读和文献综述”的讨论,特别强调要注意学习和运用理论。为什么学习和运用理论?我觉得理论它就是实证,理论就是一种证据,特别是高明的理论、经过验证的理论更是一种证据。研究有依据、有证据就要用到理论的证据。第二是什么要让表达有力量,在给研究生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说自己表达没有力量。没有力量的原因是什么?我以为一是缺实践的论证、实践的依据,二是缺理论的根据。
      也讲一个故事,我女儿读四年级的那个暑假,我的空余时间稍微多一点,我就和她一起学《论语》。读初中的一天,她就跟我说:“爸爸,我终于知道了读《论语》的好处。”我问她好处在哪里,她说:“我现在和班上同学有时候就一些事情争执,当我争不过的时候,我就给他们说,子曾经曰过。他们就不说了。”这是引经据典的力量。你自己有没有一定的理论来源,没有用理论是来关照、来说明,你的表达就少了一种力量。黄老师讨论“理论视角下的情景性”,也在回答理论和实践如何互动的问题,比如说文献到底怎么指导我们的研究,怎么指导实践,怎么和情境互动。
      第四个问题就是关于本土化。本土性的问题,在书中读到了整个研究的素材、研究的资源、案例来源于实践,不仅来源于实践,而且来源于本土实践,很多是来源于黄老师自己去做的。还有一个本土性的问题是提倡研究自己的问题,要研究对自己有意义的真实的问题,我们老师研究的东西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努力争取用研究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有一点需要商榷,就是是否一定要说“本土化”?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问题和研究工具上,我们可能不仅要有自己的东西,同时要充分借鉴。我个人觉得不能只是本土化,研究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都有相互学习、开放借鉴的问题。从定位上,我读到的是大多是基于本土案例的实践研究。
         二、教师如何做实证研究
      如果说上面的讨论表达的是我对教师的教科研或者说这本书“是什么”“为什么”的理解,下面说说教师“怎么做”实证研究的一些思考。大致也有两点:第一,教师研究在实证什么?第二个用什么进行实证?
       用实证证明什么呢?我以为就是去证明某一种方案、证明某一种观点的可靠性和价值,特别是行动研究,你要证明某种行动方案达成某种目的、实现某种效果的条件和可靠性。那解决问题的方案从哪里来?第一对症下药,你要去从现象中发现事实,从事实中找出问题,从问题中追寻原因,根据原因对症下药第二解决问题的方案来源需要教育创造和想象2007年,台湾的小语会会长赵镜中先生有一次交流,他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教师要有想象力。”想象力是找到解决问题方案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以为在教育研究当中要有想象、要有假设,想象力带来创造性。所以实证要找到要实证的对象和因素,实证的东西是什么?实证就是对一个理想的预设的一种方案和可能产生效果之间关系的实证。
       怎么来证?首先是论证,论证这种方案可靠,论证这种方法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论证?因为教育实践一般不太接受失败。就是说如果你没论证你就去付诸实践,而结果失败了或者不理想,你就可能受到批评。如果我充分论证了,效果不像我们那么理想,但是我可以求得心安。这里的论证需要论证目标,要证明这个目标是合理的是值得追求的二要付诸行动的方案能达成目标,能解决问题,是可靠和值得尝试的。其次是验证,验证是要把这个方案付诸实践,然后再去对实践当中的资料、证据进行收集分析,回过头来再来看我们的方案是否可靠。第三表达上要努力争取获得同行的认证,就是你的立论和方法是有根据的,你的逻辑推理是严密的,你得出的结论是可靠的
      这里我想推荐这么一段话,奥地利哲学家恩斯特·马赫说:“人们通常先进行思想实验,而后进行物质实验,最后再用思想实验加以反思。……在许多情况下,思想实验远远先于物质实验,并为物质实验作了准备。”思想实验是什么?我提到一个观点叫教育假设,教育假设一方面是要去干什么,是去说出我的依据是什么?我想追求的东西是什么?第二个是要去论证我追求的东西,我所表达的方案是可靠的,然后进行物质实验,物质实验就是付诸行动,最后再回过头来论证和验证,加以反思。而且他认为在许多情况下,思想实验远远先于物质实验,并为物质实验做了准备。做一个研究的思想实验就是就是研究设计,要设计如何在实践中求证,也就是论证。
       被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有这样的工作方式:他在给病人开出药方以后,要写出预测的治疗结果;然后用药,再把病者的病情变化和自己预测的治疗结果对照,以此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治疗方案 。开出药方以后写出预测的结果,这相当于什么?就是我们研究当中的假设,我设想这种药会有这种效果”,这叫思想实验,这个过程会有论证为什么用这种处方而不是用另外的处方,然后干什么?然后用药,再把病者的病情变化和自己预测的结果进行对照,这也就是一种求证。最后还要对照还要反思,以此修正方案,让医疗方案有实践的可靠性,有可靠的实践保障
      基于行动研究的实证,我看过施良方先生书中的这样一个过程:“⒈当我的教育价值观遭到实践否定时,我碰到了问题;⒉我设想着解决这个问题;⒊我实施这个想象中的解决方案;⒋我评价我行动的结果;⒌我根据自己的评价重新系统阐明问题”。当我的教育价值观遭到实践否定的时候,我碰到了问题。这个价值观是什么?比如说我是一个老师,过去我有一个价值观,我个人认为老师在某一学科上比学生应该懂得多一点,老师是学过教育学的应该知道怎么讲,于是我就有一个价值判断:“老师在课堂上多讲一些,学生会学得更好。”这是我的关于教育的一个价值观念,也是一个教育假设。但是在实践我遇到了问题,问题可能是在课堂上我讲的时候学生不听。这就是我的价值观被实践否定,我遇到了问题。遇到问题怎么办?教育的良心和伦理会发挥作用,就是我看到学生学得不好我心里很难受,我要想办法去解决它。可以说想研究的人是有教育良心的,遇到问题还不做研究、得过且过的是缺乏教育良心的。这时我就要设想一种方案,这种方案当然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比如教育理论上告诉我们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于是我就想如何让他们参与:既然我讲他们都不听,我就不讲或者少讲,让他们来讲。这样,下一次我就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或者让学生积极主动提问题。你看我找到一个新的方案,方案是经过论证的,然后我去实施方案,在我在课堂上去解决,把这个方案付诸实践。所以,行动研究它是准实验,准实验的特点就是实验有假设,行动研究也要有假设,有预先设定的方案,相当于先对思想试验的东西,然后付诸实践,实践过程当中这是一个去实证的过程。实践以后我要观察和搜集证据,再回来评价验证,有可能这个问题解决了,有可能遇到了新的问题,我再循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持之以恒的改进自己的教学,这是行动研究的实证。
      这里也特别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大夏书系,我也出了《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为了大多数教师的课程实践——陈大伟观课议课对话录》特别感谢我的时间30分钟,谢谢大家等一会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提出来再次祝贺黄老师,也祝各位学友们在读这本书当中能够有更多的收获,更多的改变,在教育科研上能够迈开自己的大步,取得新的成就。

我的对话与交流
      主持人梁杰老师:老师们向陈大伟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一线老师都很忙,仅仅教学工作已经让老师们忙得团团转了,哪有时间进行科研?现实中,有很多老师并不做教科研,照样能上好课。老师们一定要参与教育研究吗?做教科研对老师们有什么益处?这个问题请陈老师来解答一下。
      我的回应:做科研有什么益处,用我个人的经历吧,我得益于研究。我1982年中师毕业参加工作,参加工作以后工作前十年在中学工作,然后又在进修学校工作,现在大学里边工作。我自己的体会是不是教师要做科研,而是教师本身就应该是研究者,要成为研究者。前几天我和研究生讨论教学,就是一个三乘五和三加五的教材。 
      应该怎么做?二年级毕业的学生家长都可以给孩子说,左边就做三乘五,右边做三加五,凭借经验就可以完成。但你是一个老师,你要和家长不同,要做出专业来。你就要研究,研究就是提问和寻找证据并做出回答,行动研究则更需要用行动来回答。这里,需要和可以问出的问题有哪些呢?
      一是问:“这个学习材料(活动)的核心教学内容是什么?”这就可能让我们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学习三乘五等于十五,三加五等于八,而是加法和乘法的不同意义,知道什么时候用加法,知道什么时候用乘法这里研究有一个从具体的做一道题到会做一类题问题
      二是问:“确立核心教学内容的依据(教材、学生)是什么?”这个时候可能用到理论关照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觉具有加工性和整体性,看到左边的图我们不会一个一个去数,学生会加工,可能把它圈成三排,圈成五个,然后三个五右边的图可能圈成两排,一排是三,第二是五,是三和五。都有三有五,但一个是三个五,一个是三和五然后是学生依据,二年级学生刚学的这个,这就叫你要对自己的东西有依据。
    三是问:保障核心教学内容落实的关键在哪里?你教了以后如何保证学生能学到位?我以为需要始终扣住“看到几个几用乘法”“看到几个几用加法”。可能有学生对右图圈成四个二,写成四乘二。可不可以?恐怕一线家长认为不行,就该三加五等于八。但是我们老师应该理解和接受,这就叫学习方式多样化,应该尊重。但学生就是如此处理,你也要扣住“看到几个几用乘法”进行讨论。
     四是要想:“告诉学生就可以了,你为什么要去花这么多功夫?”这样可能让我们意识到学习不是告诉和授受,学习是建构;另外教育的目的它不仅仅是让学生学知识,而且需要全面发展。有了学生自己这样的参与活动,就可以培养出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还有交流、倾听,教学就体现了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学知识。
     这一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就是几分钟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如果你去研究,你都会有这样一些发现,这个时候如果家长来和你比较起来,那你对家长就有说服力了,而且你自己的教学教得有根据,就会更有信心和底气。
      所以我以为,教师研究最主要的任务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就教师生活,我们可以说有三个明显的变化:第一个变化就是教学的自觉性增加,通过研究我的教学自觉性在增加,没有研究的生活过去我就是凭经验,现在我基于研究来教,教学自觉性增加了。第二个是教学的有效性在增加,过去我的教学学生不听的多,教的效果不好,现在研究了,改善了,教学效果变得更好,学生更喜欢我的课了。第三个就是教学的效能感会增加,我举个例子,你没有研究过,别人说你来上节公开课吧,我们很多老师说算了算了,我没经验。而一旦你研究过以后,你对很多问题心中有数,这就会非常积极主动的愿意承担一些任务。研究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会有研究成果,在影响力、职称上有好处。但这还是外在的,关键在成长和改进。所以没有别人给你立项,我给我自己立项,因为我这个问题不研究好,我的教育生活过得不好。那么核心的就是教学自觉性增加,生活方式改变;教学有效性增加,效果好;同时教学效能感增加,就是我们更有信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