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校长要履行好“财务主管”角色

 听月思雨001 2022-11-02 发布于安徽

图片

中小学校长“财务主管”角色的价值解读

1.重视财务,有利于财经政策的贯彻落实。财务是学校资金管理、风险管控的重要活动。财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贯彻落实财经纪律、开展财务收支管理、提供资金保障、防范财务风险。财务基础好不好,依赖于校长的重视度;财务工作开展如何,要看校长对财务的支持和领导。由于财务涉及政策较多、纪律要求高、产生的利益矛盾大,校长在财务工作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2.规范财务,有利于经费管理的合规合法。财务是有规则、有纪律的经济活动,而合规合法是财务最基本的要求。尽管中小学经费渠道较多,但财务管理机制相对集中。校长对学校经费的规范管理和使用体现在日常经费的审签方面。校长管控好,学校财务基础就能规范好。

3.认可财务,有助于维护财会人员的合法权益。作为“财务主管”,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而学校财务机构和财务人员是校长财务的助手,是日常财务工作的具体经办人。如果校长认可财务,深知财务工作的重要性,也对财务工作的烦琐性、复杂性、风险性特别理解,那对财会人员来说就是一种鼓励和心理的安慰;如果校长对财会人员的职称职务、工作业绩、素质培训等给予支持和帮助,那财会人员的合法权益就能得到维护;如果校长能以身作则,认可和支持财务工作,那教师群体对财务工作的认识才能更加清楚,财会人员的地位和形象才能得到提升。

图片

中小学校长“财务主管”角色的实践偏向

1“.财务主管”权限有限,统财和理财积极性不高。尽管中小学财务制度对校长的财务职责做了相应规定,明确认定中小学校长是财务的责任主体,负责学校教育经费的审批和管理,然而,根据中小学校制定的相关财务制度来看,校长的经费审签权限较小,单笔经费超过一定金额则需通过校务会来集体决策。这对中小学校长虽然能起到制约作用,但不利于校长对经费的统筹和规划:校长仅能在满足现状的情况下把有限经费管好和用好,而在如何开辟财源、做好资金统筹、增加学校收入、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等方面则显得不主动、不积极。

2.过度依赖地方教育主管,财务作用发挥不足。综合现有的中小学财务管理状况,教育经费按照学校独立核算和“校财局管”的模式开展日常财务管理活动。对于独立核算教育经费的学校,校长和财务人员的财务职责停留在学校日常经费的票据收集、票据审签和账务系统中的报销录入,其审核和支付决定于地方教育主管的会计核算中心,校长和财务人员对学校经费可以查询账务明细。“校财局管”模式则几乎都集中到地方教育主管的会计核算中心,学校只有报账员,而校长就是经费签字员,经费报销是否符合财务规定、票据是否合规、经费是否支付都由会计核算中心来确定。如此一来,校长的财务责任和财务风险都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而校长也无须关心和重视学校经费的日常管理。这不利于校长对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不利于校长主动有计划地开展经费的筹集与投入来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的改善和办学质量的提高。

3.按部就班做好财务工作,创新动力不足。长期以来,中小学校长习惯于已固化的学校财务管理机制,按部就班地履行财务职责。校长在任期间,主要将精力放在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更多考虑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办学的各项指标的考核。但这一切与学校经费的筹措和使用分不开,没有经费的支持,学校只能维持现有的发展水平。然而,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依赖于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和办学特色的创新。事实上,中小学校长对学校经费的增加是充满期待的,经费的充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有利于满足教职工需求。然而,现有的中小学财务管理机制使得中小学校长在正常履职的情况下,始终停留在保守的财务管理状态,缺乏创新财务管理的动力,缺乏为学校事业发展去拓展资源开发、增加收入的财务积极性。

图片

中小学校长“财务主管”角色的履职尽责

1.强化“财务主管”责任意识。根据《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有关规定,中小学校实行“集中记账,分校核算”的财务模式,不改变学校财务管理权,即在一定区域内,由县级财政和教育部门确定的会计核算机构统一办理区域内中小学校的会计核算。而学校则在校长领导下,由设置的报账员来管理学校的财务活动,统一在会计核算机构报账。因此,无论学校采取哪种财务管理模式,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都对学校财务工作负有法律责任,是学校经济行为的责任主体,全面领导学校财务工作。为此,中小学校长要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明确自己作为学校财务主体的责任内容和要求,认真落实财务管理领导责任、健全财务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学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2.促进校长自我财务能力的提升。中小学校长要管好学校财务,提升自我的财务能力尤为必要。校长要懂财、理财,才能更好地管财、用财。校长要了解和熟悉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财经制度,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专业知识,提高财务管理的素养。从学校的收入来源到支出管理,从学校的经费预算到日常基本会计核算,再到年终决算,校长要有宏观的财务观念,掌握和熟悉经费的相关使用规定,统筹学校经费的分配和使用,清楚地测算和审批学校经费的日常开支,避免违规违纪。因此,校长在加强日常财务知识的学习时,也要积极参加相关的财经专业知识培训,动态了解国家和地方教育财经政策改革,以适应新的学校财务管理需要。

3.加强财会队伍建设,缓解校长“财务主管”的财务压力。学校要按照相关规定设置会计专职专岗,明确岗位职责,配备专业财务人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科学制定财务骨干人才培养培训计划,支持财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提升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优化职称评审条件,建立独立于教师系列之外的单独的考评制度和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制度,切实解决财会人员职称问题,改善财会人员的福利待遇,调动财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财会人员的专业理财作用,为校长“财务主管”分忧解难,缓解校长的财务压力。

4.以内控建设为基础,完善学校各项财务制度体系。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学校要成立由校长牵头的内控领导小组,逐步理顺和健全学校内部控制制度;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进一步梳理学校财务规章制度,健全学校经费预算制度、会计核算制度、财务审批制度、财经“三重一大”制度、财务内审制度等,明确校长财经职责、财会人员财务职责等,把财务的审批、监督和执行的具体要求和职责明确化、制度化;按照权责一致、有效制衡的原则,定期评估风险、检查漏洞,确保内控制度有效执行。

5.加强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财务主管”履职情况。学校要定期开展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内审工作,通过审计监督推动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校长经济责任定期审计制度,按要求、流程对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收支、风险等进行全面、系统审计,及时发现和整改财务问题,在学校营造良好的财务规范、廉洁环境,增强教职工的财经纪律意识和财务监督意识,对校长的“财务主管”履职也起到重要的监督作用。学校要积极落实财务公开制度,对校长负责的学校财务收支、科研经费、大宗物资采购、教育收费、学生资助评选发放等师生关心、社会关注的事项进行公开公示,让广大师生、学生家长放心,提高校长和学校的社会声誉度。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