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2章:无为与道家隐学

 金苹果6 2022-11-02 发布于北京

图片

道德经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意译】

天下人都知道美的标准,就会制止所谓恶的东西;天下人都知道善的标准,就会制止所谓不善的事情。因而有和无表示存在和消失的相伴而生,难和易表示做事情的相对把握,长和短表示形状的相对大小,高和下表示事物的相对倾斜,频率和声响混合成了声音,前和后在于跟随时位置的不同。所以道家的圣人做事时不求刻意,施教时不用语言。万物兴起时只看不说,生养而不占有,做事而不自以为是,获得成功而不自居。只有不居功自傲,功绩反而流传下来。

【解读】

《道德经》第二章以美善的标准为导引,承接并展开了第一章中有无的命题,从大道引申到为人之道,也即圣人无为的做事风格。有无之说可以指物质或者行事,因而有了衍生属性,即各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比如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些衍生属性都可以用于揣摩为人之道。

第一章开篇中的道、名之说,论述了用名词界定概念的局限性,勉强为之说,容易误导大众。禅宗三祖僧璨《信心铭》因而有“言语道断”之说,后面禅宗更有“不立文字”的极端。老子留下《道德经》五千言,其实已经违背了道家圣人的初衷,但确是救世的慈悲所在。

 一般意义上的有无,终究不能反映出名词背后的本质,因而用多重属性来反复说明和论证。道家的圣人与儒家的圣人是不同的,前者崇尚无为,不用言语,后者崇尚有为,言语施教。但两者从宏大的哲学角度而言,儒家是显学,道家是隐学,又构成了有无的关系。有无的衍生属性对于哲学流派也同样适用。治国时,“外用儒术,内用黄老”,“外儒内法”,都是体用的案例。

道家学说从隐处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反思与补充。美和善的标准一旦制定下来,就有了儒家道德的概念,这固然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有正面的作用,但也难免因思想的僵化与约定俗成,而生出种种弊端。因而儒家的学说以易学为主脉,一直在变动调整,从汉代儒学到宋代理学、明代心学等。而《道德经》中这种思辨与冷静,实为反思的良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