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只打火机丨诗集《全沉浸 末日 脚本》选读丨翟永明

 置身于宁静 2022-11-03 发布于浙江
图片
翟永明诗集《全沉浸 末日 脚本》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22年02月出版



这是当代诗人翟永明的新作集,第一辑由11首“科幻”诗构成,第二辑则是诗人通过阅读、观剧、观影并介入当代艺术而写下的“跨界”之作,第三、四辑延续了此前诗人持续关注的题材,日常生活、友谊、生命经验、性别思考等,这些诗作均体现了诗人身处当下现实的紧张感和内省意识。翟永明在四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风格几度更新,题材与主题既延续又有突破,是当代最具创造活力的诗人之一。“科幻”诗和“跨界”诗也许并非翟永明独创,但在当代中国诗人的写作中却属少见。这里单谈一下科幻题材的诗,有意识地关注人类的未来,展开诗人独有的想象之翼,翟永明的写作在触及科技、太空、AI等元素时,其诗思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反思人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人类中心主义等等。在科学幻想和诗意之间探索并建立起一种关联,是翟永明科幻诗独有的魅力。

——周瓒


打火

诗集《全沉浸 末日 脚本》选读
诗丨翟永明




阿赫玛托娃的漫步

她漫步到这片淡墨杉林
冷银色面孔,微蹙着眉
峭厉如割的寒风未见减退
从黄昏到暮色降临
她有一片赤诚要献出
灿烂如酒   却无人认领
纤瘦犀利的身体里
是终日焚烧的香炉
芬芬,四溢,稀薄的颜色
我嗅出  我肯定:
她是,她永远是阿赫玛托娃





豢养

植物也分高低等
也分门弟  来源
也分受宠的程度
一些难以描绘的深土色
慢慢发育成一种高级灰

当飞机掠过地表之上
我看见大片的枝状地衣
那是北极的极地苔原
是上千年的细胞分裂而成

无人抵达的地表  与土壤共生
无人豢养的松萝  石蕊多么鲜美 
驯鹿吃它  它吃树
构成苔原地的食物链

那是2050年的北极圈
叶状和枝状的地衣
已经消失  当人类快步走过这里
已没有香味和颜色为之沾衣

被称作“肉肉”的这些美人儿
昨天从花市移到我的书桌
它们来自哪里?出身何处?
像婴儿般粉嫩的小姆指
或者  那些嘟起来的小嘴唇
--------无名颜色难以摹画

让我怎么跟它们对话?
是否未知生物方懂花语?
它们较老  还是较年轻?
关于植物  我们一再占据它们
是否为了占据某些无法接近的内心?
没有东西必须交出他们的命运和感情
植物也不行
没有豢养能够获得对方的深情
植物也不行





幽闭症

拍门声阵阵响起
请让我出去
列车车厢颤抖着
大声地喘气
无数双手在击打
那是向死而生的旋律

它诉说求生的欲望
当生被死隔离
那是最高形式的恐惧

曾有同样的肉掌敲打
毒气室的墙壁   同样的肉掌
曾经敲打能看见风景的玻璃
美丽原野也被隔离在玻璃以外
成为顽固的静止磐石
拍打成为唯一能作的事情
为幽闭的内心挤出一道门缝
请让我出去

无数肉掌拍打漆黑的大海
波光平静的海  也如顽固的磐石
钢质船体早已柔软  缆绳
亦如细细的血管  垂下
只有身体  唯有身体
幽闭在水中  犹如
幽闭在琥珀中的昆虫
静谧  安祥
却依然拍打着四壁
请让我出去

一扇门板在楼道上矗立
像树脂化石把我们包裹其中
像沉淀物  我们的身心缓缓沉到地底
仿佛回到白垩纪
再次与矿石为伴
内心充满水滴
在谣言中上升  在真相里下沉
幽闭在钢筋水泥器皿中
不易燃烧  只能被讯息不断抚摸
或被馏成杀毒灭菌的一点尘粉





久负盛名和小确幸

久负盛名的出版社
高傲着他们的盛名和头颅
对于作者和读者  他们同样
展开冷漠和遗弃的神情  不再定义

小确幸的出版社并不这样
他们小心翼翼地搜集着数据、流量
掌握着高傲和确幸之间的
细密关系  掌握着亲疏距离

在久负盛名和小确幸出版社之间
俳徊着旧时代的炼金术士
他们在语言的实验室里
摆弄着盛满诗意的瓶瓶罐罐
他们并不知道  窗外
白昼的界限已被突破
这些和那些的规则已变为
凝胶般的无序  
世界已被加密而进入虚拟

窗内的炼金术士们
不知道这些  他们还在因一阵风
夭然而笑  又因另一阵风
礼赞阴翳

我手握一摞诗稿  用五年的
举头低头  来应付句法的突袭和暴力
现在  站在十字路口  
在小确幸和久负盛名之间
等待红绿灯  嗯、嘘、呵
———突然,纸页、诗、
或曰信息、或曰数据
飞向天空  那里有一个更大的空间
或者  更大的虚无  更大的数据
那里一切都是虚拟
因而最终成为真实
2021.03.19





三人谈

因为我其实经常会想象人类的末日
是怎样的一种场景


何小竹:我发现进入90年代和2000年以后,翟姐的诗不仅仅擅长处理现实和当下的不同题材,还擅长借鉴不同的文体、文类用以诗歌的重塑和创造,根据不同题材的需要来进行形式上的实验和写作。比如翟姐的新诗集《全沉浸 末日 脚本》里的第一辑作品,用周瓒的话说,有一种科幻诗的感觉。那么我想请周瓒来根据翟姐的新诗集《全沉浸 末日 脚本》聊一聊科幻诗以及类型诗歌——因为我们知道小说是有类型小说的,那么诗歌有没有类型诗歌?这是我提出的一个问题。

翟永明:我觉得这个可能先要定义一下我写的这些作品算不算科幻诗?可能不算,但是有对科幻主题的一种想象,或者是接近对科幻主题的一种解读,或者是对它的一些思考,但是不是能够用科幻诗来定义它?我不知道。

何小竹:我们可以讨论写科幻题材与科幻诗在形式上是不是有区别?

周瓒:严格讲应该是有区别的,在中国的当代诗歌界可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幻诗,因为如果我要举一个科幻诗的例子的话,可能就要联想到瑞典的一个诗人,也是一个剧作家叫哈瑞·马丁松,他在50年代的时候创作过一个长诗叫《阿尼阿拉号》,翟姐应该也看过这个长诗,因为它翻译成中文了。这首诗应该就是一首真正意义上的科幻诗,因为它构想的是地球在几万年之后毁灭掉了,然后人类怎样坐着飞船去到外太空寻求另外的生存空间这样一个故事。

何小竹:那它形式上是可以横向跟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进行对比的。

翟永明:因为我有一段时间特别爱看跟科幻有关系的书或者电影,也包括一些有未来感的著作。比如新诗集中收录的一首诗作叫《奇点临近》,其实就是因为我当时读了一本书叫《奇点临近》,就是在讲我们未来的人类有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或者在某一个奇点我们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所以那段时间我的写作就有点受影响。新诗集里还有一首诗叫作《深蓝斑点》,当时也是我在一篇推文中看到从卫星上拍下来的地球影像。从宇宙空间中俯拍到的地球,只有一片深蓝中的一个斑点,就是那么一个小小的斑点。然后我就想象,我们在宇宙空间中真的是非常渺小的存在。相比之下,我们在地球上的各种野心,各种的争斗,战争,各种行为,根本就不值一提,它不过是一个深蓝斑点中根本找不到的一粒尘埃。这个可能也是因为我有的时候读这种科幻小说也好,科幻的相关著作也好,他们给我们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启示就是,我们人类其实不要太妄自尊大了,你把你自己放大来看,你就是深蓝斑点里面的最小的一粒尘埃,连斑点都谈不上。当时我其实是想要写一本诗集都是跟这个主题有关的,但是因为我这个人也有点懒散,最后没有一直写下去,正好要出这本诗集,我就把它放在一辑里面,它算是一个比较集中的题材。

周瓒:就像刚才翟姐说的,科幻提供了一个视角,科学幻想的视角,但是她的这些诗大部分还是会回到对人的反思上,对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和未来的生活当中一以贯之的各种价值观的一种反思,包括对自然界和对人与人之间、种族和种族之间的关系的反思,或者人的一生当中要经历何等的生老病死,人应该过着过什么样的生活,其实只是科幻给翟姐的诗带来的一个新的视角,还是落实到了一种对人的反思上,我认为这个可能是这一辑里面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因素。当然也包括我认为翟姐有一种接近于我们所说的科幻诗的意识。

何小竹:翟姐你认不认为就像科幻小说、科幻电影,一旦它有了一种科幻的属性,是不是就天然具备了诗性?

翟永明:也可以这样理解吧,因为我们对未来有非常不确定的想象,很多科幻作品都建立在想象之上,那么这种想象其实就是带有一种诗意的。

何小竹:挣脱了现实的局限和束缚。

翟永明:它完全突破了现实的一种束缚,它可以畅想未来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方式,比如我这本诗集叫《全沉浸 末日 脚本》,其实是书中一首诗的名字。因为我其实经常会想象人类的末日是怎样的一种场景。我对死亡并不害怕,但是我觉得如果地球有末日,我希望我能够看到,我能够亲临亲历,因为我觉得那可能是一个非常壮美的一种场景,一种毁灭性的场景。然后就像周瓒刚才提到的瑞典诗人,他的描写也是这样的,只是他把地球的毁灭放在诗的开头。我这本诗集刚印出来的时候,我突然看到美国最近拍的一个电影叫《不要抬头》,也是讲世界末日,其中有一个镜头就是有一个酋长站在一个山顶上,俯瞰着森林在做一个最后的招魂仪式,因为末日已经来了,地球马上就要毁灭了。

我当时一下觉得这个场景好像我在这首诗描写的这种沉浸式的末日脚本的感觉。所谓“脚本”其实是一种想象,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地球毁灭将是一个什么样子,并不知道它会毁灭于何种形态,也可能它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无声无息的过程,但是作为诗人,有的时候可以尽情想象这样的一个场面,那么我们想象这个场面的时候,实际上还是跟我们自身对未来人类生活方式的警惕,就是我们应该怎么尽量让我们的地球不要出现那样的一种状况。

节选自线上视频直播节目“突围:朗诵与对谈”第二季第七集




图片

图片






图片
翟永明

翟永明, 当代诗人。1981年开始发表诗作。1984年其组诗《女人》以独特奇诡的语言与惊世骇俗的女性立场震撼文坛。1998年于成都开设“白夜”酒吧文化沙龙,策划举办了一系列文学、艺术及民间影像活动。出版有《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纽约,纽约以西》等诗歌、散文集10多部。2005年入选“中国魅力50人”,2010年入选“中国十佳女诗人”。2007年获“中坤国际诗歌奖·A奖”;2011年获意大利Ceppo Pistoia国际文学奖  ,该奖评委会主席称翟永明为“当今国际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图片
周瓒

诗人、译者、戏剧工作者、学者。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98年与翟永明等创办女性诗歌刊物《翼》。1999年获安高诗集整理奖,出版诗集《梦想,或自我观察》《松开》《写在薛涛笺上》、《反肖像》、《哪吒的另一重生活》和《周瓒诗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