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毛主席的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江南荷叶 2022-11-03 发布于贵州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和指导中国革命,使主观和客观相统一,这是毛主席军事谋略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毛主席军事谋略的精髓所在。毛主席把主观指导和客观实际,看作是谋略运筹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并把这一矛盾的正确解决作为谋略成 功的关键。

他指出,多打胜仗的关键“就在于把主观和客观二者之 间好好地符合起来”。他认为,研究和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采取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要着眼其特点,着眼其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这就从认识论的高度,解决了谋略运筹的根本问题。它既是毛主席军事谋略的一个 基本方面,也是毛主席全部谋略活动的认识论基础。

(一)坚持知行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们十分强调实践的观点,毛主席曾在抗日战争初期写下了《实践论》这篇光辉的哲学论著,毛主席当时写这篇文章是有感而发的。在当时,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者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

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者长期拘泥于自身的片面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全局,虽然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种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1931年至 1934年使中国革命蒙受了极大的损失。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由此而产生的一切政策 与纲领、谋划与指导都归于失败。毛主席有鉴于此,以极大的精力 和智慧,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再创造,在全党进行了广泛、深 入、持久而有效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从认识路线这个根本上解决问题。

许多人在研究国共两党兴衰存亡的历史教训时,都承认共产党的战略政略高国民党一筹,而且共产党军队的各级指挥员往往也都在谋略上高国民党军官一筹,但人们感到迷惑的是共产党军队指挥员的文化水平都普遍比国民党军官的文化水平低。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毛主席通过提倡全党学哲学,比较好地解决了党的干部的认识 路线问题,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由此造就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的谋略家。

毛主席在他的另一篇哲学名著《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中写道:“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 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套用这段话,也可以这样说:人的高明谋略是从哪里来 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也不是。 人的高明谋略只能从斗争实践中来。

毛主席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 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 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 知行统一观。”毛主席军事谋略正是建立在这种科学的认识论基础之上,他的一切谋略创 造,始终坚持知与行的高度统一。

(二)注重主客符合

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是毛泽东常讲的一句话。而要做到主 观与客观相统一,创造出高人一筹的谋略,调查研究是一项不可或 缺的基本功。毛主席有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主席在和一切国内外敌人斗争中,总是足智多谋,棋高一着,除了他有 高深的马克思主义修养、渊博而又精深的多方面学识之外,还得益 于他在调查研究社会情况方面的深厚功力。

早在学生时代他就懂得 了向社会学习实际知识的重要性,称之为读“无字之书”。1917年暑假期间,他约一位学友以游学方式,步行近千里,历经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了解农村情况。次年又和蔡和森一道 沿洞庭湖半圈作农村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更加注重对社会情 况作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像1927年初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及20世纪30年代在中央苏区多次进行的农村调查,就是一 些著名的成果。

这种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方法,使他对中国社会获得了真知灼见,为制定正确的政策和战略提供了厚实可靠的根据。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研究和指导革命斗争,在毛主席的谋略生涯 中是十分丰富、十分生动的。比如,对中国革命战争的道路问题, 毛主席主张“上山”,到农村去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有人指责说,这是“农民意识的地方观念与保守观念”,而毛主席则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实现 方式,中国革命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他指出,因为这里客观存在着三位一体的条件:一是半殖民地的条件,二是大国的条件, 三是今日时代的条件,即有了新的政党、军队和人民。这就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战争应该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三)善用矛盾思维

世界是矛盾的,因为矛盾才需要谋略,因为矛盾运动才产生了谋略。谋略家的任务就是认识矛盾,把握矛盾,驾驭矛盾。谋略家的本领就在于比别人更早、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矛盾, 并提供促使矛盾朝着有利于已方转化的谋略指导。

战争是矛盾的集合体,政治矛盾、军事矛盾、经济矛盾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尤其在战争的转折关头,总会卷起令人眼花缭乱而 又惊心动魄的云漩浪涡。这时,分析矛盾、认识和把握战争发展的 大趋势,就成为战争指导者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运用矛盾观点而形成的矛盾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者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众所周知,毛主席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在1937年8月写下了著名的哲学论著《矛盾论》,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矛盾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阐发,也是毛泽东指导中国革命实践 经验的理论总结。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矛盾论》是毛主席谋 略思想和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可以这样说,矛盾思维是打开毛主席军事谋略思维宝库的“金钥匙”。

毛主席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认识和把握战争的特殊规律。 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开宗明义提出了“着眼其特点”,对特定战争进行具体分析。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战争研究中的实际运用。在战争指导上,毛主席善于抓住敌我双方矛盾的各个基本特点,细致地分析矛盾各方面的具体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从而预见战争的发展方向, 采取相应的对策,去夺取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存在着中日、国共、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等诸 多矛盾,这些矛盾互相联系又互相斗争,构成中日战争这个错综复 杂、变化多端的矛盾统一体。毛主席敏锐地抓住了中日矛盾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不义我正义, 敌寡助我多助,并指出这四大要素的相互作用,从其内在联系的总和中,得出了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的科学结论。

不仅如此,他又从中日双方互相矛盾着的基本因素的消长变化,预见到 了抗日战争进程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达到抗日战争的胜利。他从事物的变化运动中把握矛盾的发展过程, 廓清了当时战争指导上的重重迷雾,其《论持久战》不仅成为指导整个抗日战争的基本方略,而且也是当时国民党将领的必读书。

毛主席还特别注意分析事物的内在矛盾,揭露并把握战争的本 质规律。事物的本质是由内在的固有矛盾决定的。认识任何事物, 只有分析研究其内在矛盾,才能揭示并把握其特殊的本质。毛主席一贯把研究问题的着眼点放在分析事物的内部矛盾上,并把“内因论”和“外因论”的区别提到两种世界观的高度来看待。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主席在批驳“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悲观论调时, 就是从分析当时社会内在矛盾人手的。他详细考察了当时国内的政 治形势及人民大众与反动统治者之间、各军阀派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预见不久将会“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这就为中国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毛主席透过白色恐怖,看到布满 “干柴”的中国大地,必将出现星火燎原之势。据此确立了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战争指导方略。从此,中国革命的武 装斗争峰回路转,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解放战争初 期,国内外有不少人被蒋介石气势汹汹的现象所迷惑。

毛主席分析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两重性,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科学论断。把战略上藐视敌人与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 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美帝国主义大举人侵朝鲜、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时,毛主席以伟大战略家的卓越眼光,透视国际矛盾,意识到这是东西方两大阵营迟早都要到来的一场必然较量。并透过敌人貌似强大的反动气势,看到了美帝国主义“钢多气少”的虚弱本质,果断地做出出兵朝鲜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

三、方法论基础

谋略思想之泉在中华古国源远流长,谋略实践之花在神州大地 繁盛不衰。究其根底,是因为谋略运筹的方法论基础辩证法思想最早发动并勃兴于东方的思想沃土之中。

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易经》,既是东方文化的源头,也是东方哲学和东方谋略思想的源头。它的精华就是朴素的二元辩证法和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互寓、阴阳互依、阴阳互化。一阴一阳, 构成了世间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矛盾运动。

辩证法思想的哲理之光引导着一代又一代谋略家进行着富有活力的谋略创造。像老子的 “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等谋略思 想,实际上就是辩证法思想在谋略理论中的反映;像孙膑的“围魏救赵”、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谋略创造,实际上就是辩证法思想在谋略实践中的体现。

当然,古代的辩证法还是朴素的,马克思对人类的思想成果进 行了科学的理论概括和理论创造,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宇宙 万物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列宁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 于对立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 和发挥。”

毛主席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大师,对唯物辩证法的精义宏旨作了精辟深入的说明和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回答和解决了军事谋略运筹中一系列重大矛盾和范畴。

如敌与我、众与寡、攻与守、 进与退、强与弱、涨与消、虚与实、先与后、近与远、迂与直、劳 与逸、静与动、胜与败、险与夷、集中与分散、主动与被动,连续 与间歇等等,都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深刻把握其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及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和规律, 进而因情措法,恰当地加以运用。

例如,以迂为直、以弱胜强、以退为进、以逸待劳、以攻助守等一些极富方法论精髓的谋略思想, 在毛主席的论著和文电中是屡见不鲜的。

毛主席战略层次上的谋略运筹,最能透出毛主席辩证思维的神韵。他不仅从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其他因素,分析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对战争胜负的影响,而且更进一步阐明了战争规律与战争指导规律的关系、战争特点与军事战略的关系、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的关系、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与保守地方的 关系等等;提出了战略上藐视敌人与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的防 御与战役战斗的进攻、战略上的持久与战役战斗的速决、战略上的 内线作战与战役战斗的外线作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等具有方 法论意义的作战原则,从而能够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