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的车山庙桥,我的“桥亲娘”

 乡土天下 2022-11-03 发布于广东

本文作者:刘利君

在邵东县团山镇东北部,有一块鱼米之乡,因当地两条河在此交汇,千万年来,丰沛的河水将泥土冲积成良田,也给种田养鱼提供绝佳条件。而且,两河交汇后往东流向双峰、湘潭,直奔湘江,民国以前,团山特产太平鱼和金针菜从此销往湘潭、长沙、武汉等地,舶来的洋油(煤油)、白糖、食盐等百货也从此进入团山,使它成为繁荣富庶之地。

这块鱼米之乡,今天叫双江桥(双江片区)。其得名正是源于双江(河)交汇,古人在河上修了一座双孔石拱桥——双江桥。

“双江桥”中的“双江”,一指乌龙河,发源于砂石镇乌龙岩,往东北流入流光湖后再进入团山;二指流头河(不是流光河——编者注),发源于流泽镇龙陂,向东流入团山双溪口,与来自砂石的乌龙河交汇。

双江桥据说修建于明万历年间,双溪口刘氏始祖广太公的后裔,八世祖刘见溪为当地首富,他一生乐善好施,独资兴建石拱桥,名为双江桥。人们先后在桥旁修凉亭街道,双江桥集市一度繁荣不衰,方圆十几里的居民都互称为双江桥人(方言“双个桥人”)。

“双江桥”近照

我是双江桥人,从小看见流头河在家乡静静流淌,上面有很多座桥。例如上游坐落在流泽镇春龙村的剪刀桥,中游离我家不远的车山庙桥,下游东红村的皂角桥。

家乡的人们把这三座桥称为“三姊妹桥”。

流头河上游的剪刀桥,有很多传说,据彭凤仪先生在《邵东的桥》中说:“剪刀桥”是清朝末年春龙村的一位寡妇用自己手艺养家糊口,省吃俭用一辈子的钱攒起来修了这座桥。她把自己的剪刀埋在桥下,以示纪念。后来人们便把这座桥命名为“剪刀桥”。也有一个版本说:剪刀桥是一位一生没出嫁的老闺女做鞋子卖,看到人们走向对岸因为河流的阻挡而很不方便,于是便用省吃俭用存下来的钱来修桥。在修桥的时候,桥拱垮了很多次,后来修桥的工匠没办法,就叫这位“老黄花女”拿来做鞋的剪刀插在里面才拱起来,于是就取名为“剪刀桥”。

流头河下游的皂角桥,桥下面以前是一个深潭,传说潭里有宝藏,有一头犀牛在此守护着,很是凶狠,人们无法靠近;皂角桥旁边的土堆上,曾有一颗古纵树,当年双江桥刘氏宗亲在外寻亲的暗语:“一山独纵树,一步三顶桥”;上句就出自皂角桥,这也许就是皂角桥名字的来历吧。

故乡桥多,给我印象最深,最让我难忘的是位于流头河中游的车山庙桥。它是我的“桥亲娘”。

在故乡,曾有小孩子“认亲娘”的习俗。旧时很多人家的小孩子营养不良,缺医少药,夭折的不在少数。例如我的祖母生了九个子女,只有六个长大成人。老辈人认为,小孩子体弱多病、夜里爱哭、八字不合或五行缺点什么,应该去认“亲娘”,以此带给自己好运,健康成长。

20多年前车山庙附近的乡村

“认亲娘”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如果认的是人,就由家长带着孩子,封红包、提礼物、放鞭炮上门,举行“认亲娘”的仪式。以后两家互相走动,以“亲家”相称。孩子喊所认的人为“亲娘”;对方则喊孩子为“亲崽”“亲女”。 “亲崽”“亲女”长大以后,两家也有成为真正“儿女亲家”的。

故乡的“亲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干妈”。

贫困人家,通常会认一座古石拱桥给孩子作“亲娘”,称之为“桥亲娘”。

认“桥亲娘”的仪式,一般是在农历七月初七举行,传说这一天是“桥亲娘”的生日。这一天,很多爷爷奶奶、父母天不亮就会领着自家小孩,带着钱纸、线香、鞭炮、斋粑等贡品来到一座石拱桥上,叩拜行礼,祈求“桥亲娘”收自己孩子为“亲崽”“亲女”。

我认“桥亲娘”,记不清是哪一年。只记得那年七月初七,天还没有亮,祖母与母亲早早喊我起床,要我洗脸净手更衣,领着我摸黑第一个赶到车山庙桥。

车山庙桥原是一座石拱桥,论名气比不上双江桥,但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民国以前,一西一东连接它的是长达数十里的青石板路。往西至廉桥、邵东、邵阳、云南、贵州;往东至双峰、湘潭、长沙、武汉。1995年,村里修进村公路,将车山庙桥改造为公路桥,桥上两边的石栏被铲除,浇筑钢筋混凝土, 古老的石拱桥变得更坚固,也失去原有模样。后来,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刘鹤鸣先生,为报答“桥亲娘”庇佑,出资在桥两边扩建了人行道,并在桥上安装了护栏。

今天的车山庙桥

当年,在桥底沙滩上,祖母和母亲手把手叫我跪拜“认亲娘”。此后,每年七月初七,我们都会去祭拜它,给它烧纸、焚香,放鞭炮,敬献“斋粑”,直到我成年后离开家乡。

对小孩子来说,“桥亲娘”很神秘,很神圣,虽从没见过她长何模样,但对她的存在,深信不疑。我小时候每次祭拜她,面对袅袅升起的青烟,总觉得她站在空中,慈眉善目看自己。

祭拜“桥亲娘”是很快乐的事。因为有“斋粑”吃。所谓“斋粑”,是一种用糯米(或小麦)磨成粉揉成团用桐子树叶包裹蒸熟,没放任何油盐的粗糙食品。“斋粑”很斋,今天城里的孩子对它难以下咽,当年我们却吃得津津有味,那是比红薯等粗粮好吃得多的美味,至今想起,我还能闻到糯米和桐子叶的清香。

别人认“桥亲娘”,也可以去抢“斋粑”吃。主人不仅不会生气,反而会很高兴。根据邵东风俗,认“桥亲娘”的“斋粑”,抢的人越多,寓意自家小孩的身体越壮实,将来会越有出息;人少的话,主人会主动把“斋粑”发给小朋友,贡品是不能带回去的。

很多人都说故乡的“桥亲娘”灵验。说来也怪,自从我认了车山庙桥作“桥亲娘”,从小体弱多病的我好像变了个人,无灾无病长大,甚少打针吃药。今天的我谈不让有出息,但我庆幸身体健康。不知道这是“桥亲娘”在保佑我,还是因为我小时候吃了很多绿色纯天然的“斋粑”。

我数过卢沟桥的狮子,也抚摸过赵州桥的护栏,对比它们,故乡的车山庙桥有点普通,但在我的记忆里,它却是最美的。不光因为它是我的“桥亲娘”,带给我很多欢乐趣事,也因为它是家乡人们通向未来的桥。当年,我就是从它上面走过,离开团山到珠三角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而且,它是一座坚强的桥,千百年来,任凭洪水冲击,风雨侵蚀,依然屹立挺拔。

车山庙桥,我的“桥亲娘”,不知道今天是否还有人去祭拜您,认您作“亲娘”?


附:【乡土宝庆】坚持独立、理性,心存善良和敬畏,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乡土历史人文。长期坚持原创不容易,如果文章引起共鸣,敬请大家留言并分享,以鼓励作者继续写作。

作者简介:刘利君,曾用名箫剑,湖南邵东团山人,身居城市,心忧乡土,漂泊流浪,也不忘根。散有作品在企业杂志、月刊及网站发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